【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七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湖北等地适用]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七上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原卷版+答案版+ppt)[湖北等地适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9 15:35:28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
七上语文第1单元测试卷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丽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为此班级将开展“四季美景”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采撷四季美景
(积累与运用20分)
下面是小北同学写下的活动感悟,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听着这鸟鸣,在这静谧的清晨,我的心渐渐走出小屋,漫无目的地在这个春天的时空里游走着。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一个有着群山环绕,流水淙淙的地方,站在山涧,我悠然眺望,看到满眼的绿色,铺天盖地的绿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昭示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回想起童年,那一圈圈记忆的光环,像嘹亮的牧笛,悠扬婉转;又像一朵朵绿云,编织着美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山风拂过,一股带着甜味的空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人仿佛被涤荡一番,神清气爽。山路间,迎面走来了一群俏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人们的到来,让这明媚的山谷更加充满了勃勃生机。
自然赐予了我们聆听的能力、发觉的慧心。同时创造了可供欣赏的对象——四季。四季各有风韵,各自细细地收藏着一份令人神往的心灵境界。春、夏、秋、冬四位朋友会一直陪伴着我们,它们的一点一滴都刻画着沧海桑田。四季的每一种特点,都描绘着下一次轮回的线索。用心,( );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1.(3分)请你为感悟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静谧(mì)②昭示(zhāo)③发觉(jué)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B)
A.去打赏四季的韵味B.去聆听四季的心声
C.去打赏四季的心声D.去聆听四季的韵味
3.(3分)小北准备在第一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山涧眺绿显生命之势”,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C)
A.谷中遇娇感生机无限B.花枝耀眼感生机无限
C.谷中遇娇添自然生机D.花枝耀眼添自然生机
4.(3分)小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示例】重音放在“四季”上。理由:重读“四季”能突出其作为自然所创造的核心欣赏对象的地位,与后文对四季的具体阐述形成呼应,强化语境中四季的重要性。
5.(8分)小雯在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曹操登临碣石山,歌咏“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马致远描绘羁旅之人眼中的景色,写下“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③古道西风瘦马”;王湾行舟感怀“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李白借月抒情,“⑤峨眉山月半轮秋,⑥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岑参行军在外,思念故园,“⑦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李益夜上受降城,感叹“⑧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四季变换,所有景色皆可入诗入画。
活动二:漫赏四季芳华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小语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摘录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摘录三
东坡与小妹①、黄山谷②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 ”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选自褚人获《坚瓠集》)
【注释】①小妹:苏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②黄山谷:黄庭坚,苏轼的门生。
6.(2分)【批注】诗中“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出雪的动态美,与《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7.(2分)【随感】《江天暮雪》中“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暮色中,天空不见大雁的踪影,连绵的山崖在白雪的覆盖下,呈现出如同破晓时分的明亮洁白,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地苍茫的静谧之景。
8.(4分)【圈点】小语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骤:急②因:乘、趁
③犹:还、仍然④善:好
9.(3分)【释义】小语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
10.(2分)【句读】小语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三处)。
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
[答案]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语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苏小妹提出“加一字”,目的是提升诗句的意境和动态美感。
B.苏轼用“摇”“映”二字,黄庭坚用“舞”“隐”二字,但苏小妹认为这些表达仍未达到最佳效果。
C.文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
D.苏东坡和黄庭坚对苏小妹的诗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由“抚掌称善”可以看出。
12.(3分)【反思】摘录二中的谢道韫和摘录三中的苏小妹均是聪慧的才女,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她们才情的具体表现。
谢道韫把纷纷扬扬的雪比作乘风飞舞的柳絮,团状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柳絮随风飘舞,漫无边际,与飞雪骤且大的特征相契合。苏小妹诗句中的“扶”字将无形的风拟人化,仿佛风有了知觉,与柳树亲昵地依偎在一起,表现出风的轻柔和柳树的纤弱。通过“失”字将月下的梅花描绘得若隐若现,与月光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朦胧美。(3分,意对即可)
[解析]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二)小语邀请你一起捕捉春天的声音,记录春天的生命密码。
春山的生机与活力
张君燕
①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酣睡了一整个冬日的大山睁开了眼睛。贴着地皮钻出头的青草尖是它忽闪的睫毛,松软的泥土是它厚实的胸膛,根根直立的树干是它舒展的胳膊,那迎面吹来的、隐约带着泥土与草木气息的微风是它刚打的哈欠。被春雷叫醒,春山很高兴,笑得水面上的薄冰全都裂开,荡漾起一圈圈涟漪。
②如果经常到山里造访,你会发现,在此之前春山就已经悄悄地苏醒,一切都有迹可循。原本寂静的大山变得热闹起来,虽然只是窸窸窣窣的声响,但每一声都清晰可闻。“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大山里,最先感受到春意的则是栖息在这里的各种小动物们。鸟儿重新唱响了欢乐之歌,松鼠在枝杈间跳来跳去,巢穴里的各种小兽们也耐不住寂寞,纷纷加入盛大的游行队伍。它们一会儿摸摸春山的头皮,一会儿挠挠它的胳肢窝,一会儿又对着它的耳朵哈口气——春山索性敞开怀抱,与它们一同嬉戏。
③一座刚睡醒的山,孕育着无限希望,拥有着无穷的能量。
行走在春山上,明明四周无人,却能听到无数回响,乍听细密些微,细听轰轰烈烈。这是春山热情的回应,亦是季节华丽的转身。春山精神抖擞,充满生机和活力,山里人亦斗志昂扬,做好了准备要在大好的时节里奋力耕耘。
④瞧!太阳刚刚爬上山头,院子里的公鸡便抖抖全身的羽毛,伸直脖子发出一声长鸣。人们听到起床的号令,不再像冬日那样
赖床——晚起一秒钟就是对春日的辜负。伴随着院子里舀水的声音、劈柴的声音以及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一缕缕炊烟升起来,与笼罩在村庄上空的薄雾融合在一起,须臾间消失不见。
⑤不一会儿,小路上繁忙起来。山里人背着农具走出家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小路上,这是通往庄稼地的必经之路。孩子们一蹦一跳地跟在身后,好奇地东瞅瞅、西望望,偶尔摘一朵野花,或者抓一把泥土。若是年轻的父母在场,大概会撇嘴皱眉,老辈
人却从不阻拦,在这方面,他们对孩子们无限“纵容”。在土地里打个滚儿也没关系,“泥娃子”们一个个皮实得很,不容易生病。新鲜的泥土气息和庄稼蓬勃的味道,就这样一代一代刻进人们的血脉中。爱凑热闹的大黄狗断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来回奔跑,却总是先一步到达田野。小路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了房屋和田地,也连接起了人们的幸福和希望。
⑥农谚说:“万事开端从岁首,一年之计在春头。”春天是农业生产的黄金季节,春耕一分忙,秋后一分甜。勤劳的山里人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早早地来到田间地头,恨不得日夜守在那里,松土、除草、浇水、施肥……对于农人来说,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计。但他们从不觉得累,更不会不耐烦。在他们眼里,庄稼就像自家的孩子,怎么爱都爱不够!总想为它们做得更多,生怕哪里做得不到位,耽误了它们生长。
⑦整个春天,农人们披星戴月追着时间奔跑,庄稼也步履不停紧跟其后。在千百年来的配合中,农人和庄稼早已血脉相连,默契又自然。身后的春山默默看着这一切,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满山盛开的桃花是它脸上藏不住的红晕。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5日,有删改)
13.(2分)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各抒己见,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小语:第③段加点的句子“行走在春山上”与第④段加点的句子“太阳刚刚爬上山头”中的“上”都是动词。
B.小文:第④段画线句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解释了人们不再像冬日那样赖床的原因。
C.小南:第⑤段把“年轻父母”和“老辈人”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老辈人对孩子的爱。
D.小州:第⑤段画线句,长句中夹杂着短句,节奏感强,描绘出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特点,表现出孩子们高兴愉悦的心情。
14.(2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如果经常到山里造访,你会发现,在此之前春山就已经悄悄地苏醒,一切都有迹可循。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山以人的情态(1分),写出春山中的动物早早地感受到春意,外出活动,展现出春山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1分)。
15.(3分)标题《春山的生机与活力》有何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春山的生机与活力”既指春山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也指山里人在春天开始劳作,辛勤耕耘。(2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山里人勤劳品质的赞美之情。(1分)
(三)小语想对秋天进行多维解读,请你一起和她观察。
金秋册页
张行方
①沿一条田间小路,我走进秋天深处。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大地上铺满金黄的落叶。晴多雨少的季节,植物的汁液停止流动,收获的窗口期悄然开启。
②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一排排红高粱高擎火炬,从天边逶迤而来,浩浩荡荡,玉米的队仗步履整齐,英姿飒爽地接受风的检阅;风吹过,秸秆轻摇,叶子簌簌作响。平原上的村庄,像小船驶入金黄的稻浪。
③一只大鸟扑棱棱飞出,时间的乐队,再一次奏响天籁的交响。空气里不时有豆荚炸裂的脆响:黄豆、绿豆、爬豆、芝麻……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弹射出去,籽粒飞散。天空湛蓝,白云辽远,天地之间更加空旷。麻雀成群结队,飞起又落下,从这个秋天,飞往下一个秋天。
④秋风飒飒,木叶簌簌,果园里越来越疏朗,叶脉里的水渠越流越缓,此时,已几近干涸。原本浓绿的叶片,变黄,卷曲,枯干,渐渐失去油漆般的光泽。
⑤几乎所有的果实已经定型,数不清的果实缀满枝头。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柿子、紫莹莹的葡萄、金黄的梨、火红的山楂、咧嘴笑的石榴和板栗……果实沉甸甸的,香气四溢。空气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清甜,香醇,丰腴,分不清是果香还是酒香。
⑥小路蜿蜒,连接起果园与远方。快递车辆往来穿梭,一个个遥远的地址,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希望。
⑦秋天,风调转了方向,凉意从高处流泻下来,化作一股股霜气,在山林间弥散。
⑧夏天的山林是清一色的青绿,而到了秋天,树与树的不同便显现出来。不同的植物群落,呈现出绚丽多彩、层次分明的色调:火红的黄栌、五角槭,暗红的樗树、盐麸木,明黄的银杏、槐树,淡黄的鹅掌楸、山核桃,枯黄的橡树、桲椤……大自然是最精湛的山水画大师,又到了它施展丹青技艺的时候。一双看不见的妙手,尽情涂绘着北方的秋天。
⑨渤海开海了。
⑩渔港里的船早已按捺不住兴奋。鞭炮声中,休渔期的彩绸揭下,千帆竞发,如脱缰的野马,奔向蔚蓝色的海洋。
海风轻柔,水波澹澹,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是海岛人写在海上的诗。现代化的海洋平台、智能网箱,宛如硕大的粮仓,矗立在广袤的蓝色牧场上。
落霞映天,渔舟归航。大海再一次献出水中的果实:闪着银光的鲅鱼、刀鱼、黄鱼,缓缓蠕动的刺参、紫海胆、皱纹盘鲍,正值肥美的梭子蟹、对虾、栉孔扇贝……
夕阳收起最后的余晖,浪花低语。一轮明月,靠在大海的胸膛上,静静感受岁月的呼吸。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6日,有删改)
16.(3分)作者笔下的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文章描写了哪三种秋日的图景?
丰收的田野,绚丽的山林,繁忙的渔港。(每点1分)
17.(3分)本文语言优美,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玉米的队仗步履整齐,英姿飒爽地接受风的检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玉米人的动作、神态(1分),“步履整齐”“英姿飒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田地里玉米在风中整齐排列,成熟时颗粒饱满的画面(1分),展现了秋天田野的蓬勃与丰收景象(1分)。
18.(3分)请你和小宇一起补充对下面语句的朗读设计。
(1)海风轻柔,水波澹澹。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是海岛人写在海上的诗。
(2)现代化的海洋平台、智能网箱,宛如硕大的粮仓,矗立在广袤的蓝色牧场上。
从停连角度设计:
(1)处:“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要连读,以便展现海面上箱笼、浮球纵横排列的画面。
从重音角度设计:
(2)处:【示例】“硕大”“广袤”要重读(1分),以便展现现代化海洋平台等设施的先进智能,呈现海洋宽广壮阔的景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3分)文中第②段提到“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文章主旨。
“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体现出秋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万物尽情展现自身魅力的季节。(1分)文章通过描绘田间、果园、山林、海洋等多处金秋景象,展现了秋天丰富多样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金秋时节万物蓬勃状态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惊叹,抒发了对金秋的热爱之情。(2分)
(四)小语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选段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
20.(2分)《藤野先生》中的“匿名信事件”发生在(C)
A.日本东京 B.中国北平 C.日本仙台 D.中国上海
【精读文段,分析主题】
21.(2分)《藤野先生》选段通过叙述匿名信事件,表现了什么主题?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2分,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语发现《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相互对比探究的地方。
《范爱农》选段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22.(2分)关于《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藤野先生》通过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而《范爱农》则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B.《藤野先生》通篇充满对恩师的感激与怀念,而《范爱农》始终以冷静的笔调叙述,未流露任何对友人的惋惜之情。
C.《藤野先生》的叙事背景是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而《范爱农》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绍兴。
D.《藤野先生》以“我”的成长视角观察藤野先生,隐含对国民性的反思;《范爱农》则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范爱农的悲剧,暗含对社会的控诉。
23.(2分)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个性鲜明,请结合两个选段分别简要概括。
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人。(1分)范爱农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思想进步,具有反封建意识,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1分)
活动三:描摹四时韵致
(表达与交流55分)
24.(5分)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时值金秋,你是否还记得其他三个季节的风景?请从春、夏、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写出你记忆中的风景,不少于120字。
【示例一】春天,万物复苏。最先是朝阳山坡处的雪在融化,慢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雪水滋润着泥土,浸湿了去年的草,盖着雪冬眠的草根苏醒过来,渐渐有力地推去陈旧的草渣烂叶,奋力地生长起来。同时,去年秋天随风摇落下来的草木种子,也被湿土裹住,生长着根须,努力地焕发新生。
【示例二】夏天是快乐的,白天可以与小朋友玩耍,夜晚听蟋蟀断断续续的叫声,听风儿把树叶刮得沙沙作响。夏日的天空是美丽的。白天,云淡风轻,云姑娘穿着漂亮的衣裙,好像在欢迎我们观赏夏日晴空。夜晚,点点繁星在天空中发出微弱的光芒,月亮似乎在向我们微笑;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像有一座桥似的,好让他们早点相聚。
【示例三】寒冷的冬天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另
一幅生动的画面:鹅毛大雪飘飘洒洒,风停雪住后,一棵棵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平地而起;长长的冰柱像水晶做的短剑挂在檐前,人们好似生活在琼楼玉宇之间,七色尽逝,满目皆白。这纯洁的白使人心灵净化,理性升华……每个人都因此变得透明无瑕,完美融入这美丽的画卷。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自然之景,到人生之景、社会之景,在外物的影响下,人会产生或喜或忧,或乐或悲之情。请以《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生命如歌,四季如画。每处风景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大自然的歌吟从来不曾停歇。用景谱一曲自然的赞歌,用情写一篇生活的颂词。请将《让我陶醉》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带着一颗心,锁定目的地,执着地前行;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哪怕山高路远,哪怕日晒雨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
七上语文第1单元测试卷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丽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为此班级将开展“四季美景”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采撷四季美景
(积累与运用20分)
下面是小北同学写下的活动感悟,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听着这鸟鸣,在这静谧的清晨,我的心渐渐走出小屋,漫无目的地在这个春天的时空里游走着。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一个有着群山环绕,流水淙淙的地方,站在山涧,我悠然眺望,看到满眼的绿色,铺天盖地的绿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昭示着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回想起童年,那一圈圈记忆的光环,像嘹亮的牧笛,悠扬婉转;又像一朵朵绿云,编织着美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山风拂过,一股带着甜味的空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人仿佛被涤荡一番,神清气爽。山路间,迎面走来了一群俏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人们的到来,让这明媚的山谷更加充满了勃勃生机。
自然赐予了我们聆听的能力、发觉的慧心。同时创造了可供欣赏的对象——四季。四季各有风韵,各自细细地收藏着一份令人神往的心灵境界。春、夏、秋、冬四位朋友会一直陪伴着我们,它们的一点一滴都刻画着沧海桑田。四季的每一种特点,都描绘着下一次轮回的线索。用心,( );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力。
1.(3分)请你为感悟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静谧(mì)②昭示(zhāo)③发觉(jué)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B)
A.去打赏四季的韵味B.去聆听四季的心声
C.去打赏四季的心声D.去聆听四季的韵味
3.(3分)小北准备在第一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山涧眺绿显生命之势”,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C)
A.谷中遇娇感生机无限B.花枝耀眼感生机无限
C.谷中遇娇添自然生机D.花枝耀眼添自然生机
4.(3分)小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示例】重音放在“四季”上。理由:重读“四季”能突出其作为自然所创造的核心欣赏对象的地位,与后文对四季的具体阐述形成呼应,强化语境中四季的重要性。
5.(8分)小雯在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曹操登临碣石山,歌咏“①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马致远描绘羁旅之人眼中的景色,写下“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③古道西风瘦马”;王湾行舟感怀“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李白借月抒情,“⑤峨眉山月半轮秋,⑥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岑参行军在外,思念故园,“⑦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李益夜上受降城,感叹“⑧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四季变换,所有景色皆可入诗入画。
活动二:漫赏四季芳华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小语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摘录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摘录三
东坡与小妹①、黄山谷②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 ”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选自褚人获《坚瓠集》)
【注释】①小妹:苏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②黄山谷:黄庭坚,苏轼的门生。
6.(2分)【批注】诗中“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展现出雪的动态美,与《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有异曲同工之妙。
7.(2分)【随感】《江天暮雪》中“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暮色中,天空不见大雁的踪影,连绵的山崖在白雪的覆盖下,呈现出如同破晓时分的明亮洁白,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地苍茫的静谧之景。
8.(4分)【圈点】小语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骤:急②因:乘、趁
③犹:还、仍然④善:好
9.(3分)【释义】小语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
10.(2分)【句读】小语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三处)。
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
[答案]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语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苏小妹提出“加一字”,目的是提升诗句的意境和动态美感。
B.苏轼用“摇”“映”二字,黄庭坚用“舞”“隐”二字,但苏小妹认为这些表达仍未达到最佳效果。
C.文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
D.苏东坡和黄庭坚对苏小妹的诗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由“抚掌称善”可以看出。
[解析]C项,“动作描写”错,应是“语言描写”。
12.(3分)【反思】摘录二中的谢道韫和摘录三中的苏小妹均是聪慧的才女,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她们才情的具体表现。
谢道韫把纷纷扬扬的雪比作乘风飞舞的柳絮,团状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柳絮随风飘舞,漫无边际,与飞雪骤且大的特征相契合。苏小妹诗句中的“扶”字将无形的风拟人化,仿佛风有了知觉,与柳树亲昵地依偎在一起,表现出风的轻柔和柳树的纤弱。通过“失”字将月下的梅花描绘得若隐若现,与月光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朦胧美。(3分,意对即可)
[解析]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苏东坡和苏小妹、黄庭坚讨论诗词。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成五言的对联,用哪一个字好?”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小妹说:“好,但不够好。”黄
庭坚说:“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小妹说:“好,还不够好。”苏东坡说:“那么小妹将要怎么说呢?”(苏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东坡、黄庭坚拍着手说好。
(二)小语邀请你一起捕捉春天的声音,记录春天的生命密码。
春山的生机与活力
张君燕
①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酣睡了一整个冬日的大山睁开了眼睛。贴着地皮钻出头的青草尖是它忽闪的睫毛,松软的泥土是它厚实的胸膛,根根直立的树干是它舒展的胳膊,那迎面吹来的、隐约带着泥土与草木气息的微风是它刚打的哈欠。被春雷叫醒,春山很高兴,笑得水面上的薄冰全都裂开,荡漾起一圈圈涟漪。
②如果经常到山里造访,你会发现,在此之前春山就已经悄悄地苏醒,一切都有迹可循。原本寂静的大山变得热闹起来,虽然只是窸窸窣窣的声响,但每一声都清晰可闻。“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大山里,最先感受到春意的则是栖息在这里的各种小动物们。鸟儿重新唱响了欢乐之歌,松鼠在枝杈间跳来跳去,巢穴里的各种小兽们也耐不住寂寞,纷纷加入盛大的游行队伍。它们一会儿摸摸春山的头皮,一会儿挠挠它的胳肢窝,一会儿又对着它的耳朵哈口气——春山索性敞开怀抱,与它们一同嬉戏。
③一座刚睡醒的山,孕育着无限希望,拥有着无穷的能量。
行走在春山上,明明四周无人,却能听到无数回响,乍听细密些微,细听轰轰烈烈。这是春山热情的回应,亦是季节华丽的转身。春山精神抖擞,充满生机和活力,山里人亦斗志昂扬,做好了准备要在大好的时节里奋力耕耘。
④瞧!太阳刚刚爬上山头,院子里的公鸡便抖抖全身的羽毛,伸直脖子发出一声长鸣。人们听到起床的号令,不再像冬日那样
赖床——晚起一秒钟就是对春日的辜负。伴随着院子里舀水的声音、劈柴的声音以及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一缕缕炊烟升起来,与笼罩在村庄上空的薄雾融合在一起,须臾间消失不见。
⑤不一会儿,小路上繁忙起来。山里人背着农具走出家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小路上,这是通往庄稼地的必经之路。孩子们一蹦一跳地跟在身后,好奇地东瞅瞅、西望望,偶尔摘一朵野花,或者抓一把泥土。若是年轻的父母在场,大概会撇嘴皱眉,老辈
人却从不阻拦,在这方面,他们对孩子们无限“纵容”。在土地里打个滚儿也没关系,“泥娃子”们一个个皮实得很,不容易生病。新鲜的泥土气息和庄稼蓬勃的味道,就这样一代一代刻进人们的血脉中。爱凑热闹的大黄狗断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来回奔跑,却总是先一步到达田野。小路像一条纽带,连接起了房屋和田地,也连接起了人们的幸福和希望。
⑥农谚说:“万事开端从岁首,一年之计在春头。”春天是农业生产的黄金季节,春耕一分忙,秋后一分甜。勤劳的山里人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早早地来到田间地头,恨不得日夜守在那里,松土、除草、浇水、施肥……对于农人来说,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计。但他们从不觉得累,更不会不耐烦。在他们眼里,庄稼就像自家的孩子,怎么爱都爱不够!总想为它们做得更多,生怕哪里做得不到位,耽误了它们生长。
⑦整个春天,农人们披星戴月追着时间奔跑,庄稼也步履不停紧跟其后。在千百年来的配合中,农人和庄稼早已血脉相连,默契又自然。身后的春山默默看着这一切,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满山盛开的桃花是它脸上藏不住的红晕。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5日,有删改)
13.(2分)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各抒己见,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小语:第③段加点的句子“行走在春山上”与第④段加点的句子“太阳刚刚爬上山头”中的“上”都是动词。
B.小文:第④段画线句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解释了人们不再像冬日那样赖床的原因。
C.小南:第⑤段把“年轻父母”和“老辈人”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了老辈人对孩子的爱。
D.小州:第⑤段画线句,长句中夹杂着短句,节奏感强,描绘出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特点,表现出孩子们高兴愉悦的心情。
[解析]A项,“行走在春山上”的“上”是方位名词,表示位置;而“太阳刚刚爬上山头”的“上”是动词,表示动作。因此,小语的观点是错误的。
14.(2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如果经常到山里造访,你会发现,在此之前春山就已经悄悄地苏醒,一切都有迹可循。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山以人的情态(1分),写出春山中的动物早早地感受到春意,外出活动,展现出春山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1分)。
15.(3分)标题《春山的生机与活力》有何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春山的生机与活力”既指春山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也指山里人在春天开始劳作,辛勤耕耘。(2分)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山里人勤劳品质的赞美之情。(1分)
(三)小语想对秋天进行多维解读,请你一起和她观察。
金秋册页
张行方
①沿一条田间小路,我走进秋天深处。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气息,大地上铺满金黄的落叶。晴多雨少的季节,植物的汁液停止流动,收获的窗口期悄然开启。
②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一排排红高粱高擎火炬,从天边逶迤而来,浩浩荡荡,玉米的队仗步履整齐,英姿飒爽地接受风的检阅;风吹过,秸秆轻摇,叶子簌簌作响。平原上的村庄,像小船驶入金黄的稻浪。
③一只大鸟扑棱棱飞出,时间的乐队,再一次奏响天籁的交响。空气里不时有豆荚炸裂的脆响:黄豆、绿豆、爬豆、芝麻……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弹射出去,籽粒飞散。天空湛蓝,白云辽远,天地之间更加空旷。麻雀成群结队,飞起又落下,从这个秋天,飞往下一个秋天。
④秋风飒飒,木叶簌簌,果园里越来越疏朗,叶脉里的水渠越流越缓,此时,已几近干涸。原本浓绿的叶片,变黄,卷曲,枯干,渐渐失去油漆般的光泽。
⑤几乎所有的果实已经定型,数不清的果实缀满枝头。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柿子、紫莹莹的葡萄、金黄的梨、火红的山楂、咧嘴笑的石榴和板栗……果实沉甸甸的,香气四溢。空气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清甜,香醇,丰腴,分不清是果香还是酒香。
⑥小路蜿蜒,连接起果园与远方。快递车辆往来穿梭,一个个遥远的地址,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希望。
⑦秋天,风调转了方向,凉意从高处流泻下来,化作一股股霜气,在山林间弥散。
⑧夏天的山林是清一色的青绿,而到了秋天,树与树的不同便显现出来。不同的植物群落,呈现出绚丽多彩、层次分明的色调:火红的黄栌、五角槭,暗红的樗树、盐麸木,明黄的银杏、槐树,淡黄的鹅掌楸、山核桃,枯黄的橡树、桲椤……大自然是最精湛的山水画大师,又到了它施展丹青技艺的时候。一双看不见的妙手,尽情涂绘着北方的秋天。
⑨渤海开海了。
⑩渔港里的船早已按捺不住兴奋。鞭炮声中,休渔期的彩绸揭下,千帆竞发,如脱缰的野马,奔向蔚蓝色的海洋。
海风轻柔,水波澹澹,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是海岛人写在海上的诗。现代化的海洋平台、智能网箱,宛如硕大的粮仓,矗立在广袤的蓝色牧场上。
落霞映天,渔舟归航。大海再一次献出水中的果实:闪着银光的鲅鱼、刀鱼、黄鱼,缓缓蠕动的刺参、紫海胆、皱纹盘鲍,正值肥美的梭子蟹、对虾、栉孔扇贝……
夕阳收起最后的余晖,浪花低语。一轮明月,靠在大海的胸膛上,静静感受岁月的呼吸。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6日,有删改)
16.(3分)作者笔下的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文章描写了哪三种秋日的图景?
丰收的田野,绚丽的山林,繁忙的渔港。(每点1分)
17.(3分)本文语言优美,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玉米的队仗步履整齐,英姿飒爽地接受风的检阅。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玉米人的动作、神态(1分),“步履整齐”“英姿飒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田地里玉米在风中整齐排列,成熟时颗粒饱满的画面(1分),展现了秋天田野的蓬勃与丰收景象(1分)。
18.(3分)请你和小宇一起补充对下面语句的朗读设计。
(1)海风轻柔,水波澹澹。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是海岛人写在海上的诗。
(2)现代化的海洋平台、智能网箱,宛如硕大的粮仓,矗立在广袤的蓝色牧场上。
从停连角度设计:
(1)处:“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要连读,以便展现海面上箱笼、浮球纵横排列的画面。
从重音角度设计:
(2)处:【示例】“硕大”“广袤”要重读(1分),以便展现现代化海洋平台等设施的先进智能,呈现海洋宽广壮阔的景象(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3分)文中第②段提到“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文章主旨。
“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体现出秋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万物尽情展现自身魅力的季节。(1分)文章通过描绘田间、果园、山林、海洋等多处金秋景象,展现了秋天丰富多样的美,表达了作者对金秋时节万物蓬勃状态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惊叹,抒发了对金秋的热爱之情。(2分)
(四)小语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选段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
20.(2分)《藤野先生》中的“匿名信事件”发生在(C)
A.日本东京 B.中国北平 C.日本仙台 D.中国上海
【精读文段,分析主题】
21.(2分)《藤野先生》选段通过叙述匿名信事件,表现了什么主题?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斗精神。(2分,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语发现《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相互对比探究的地方。
《范爱农》选段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22.(2分)关于《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藤野先生》通过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而《范爱农》则主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B.《藤野先生》通篇充满对恩师的感激与怀念,而《范爱农》始终以冷静的笔调叙述,未流露任何对友人的惋惜之情。
C.《藤野先生》的叙事背景是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而《范爱农》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绍兴。
D.《藤野先生》以“我”的成长视角观察藤野先生,隐含对国民性的反思;《范爱农》则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范爱农的悲剧,暗含对社会的控诉。
[解析]B项,《范爱农》虽语言简练,但“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等细节,以及故事结尾“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的叙述,隐含着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悲悯与痛惜。
23.(2分)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个性鲜明,请结合两个选段分别简要概括。
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人。(1分)范爱农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思想进步,具有反封建意识,热爱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1分)
活动三:描摹四时韵致
(表达与交流55分)
24.(5分)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时值金秋,你是否还记得其他三个季节的风景?请从春、夏、冬中任选一个季节,写出你记忆中的风景,不少于120字。
【示例一】春天,万物复苏。最先是朝阳山坡处的雪在融化,慢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雪水滋润着泥土,浸湿了去年的草,盖着雪冬眠的草根苏醒过来,渐渐有力地推去陈旧的草渣烂叶,奋力地生长起来。同时,去年秋天随风摇落下来的草木种子,也被湿土裹住,生长着根须,努力地焕发新生。
【示例二】夏天是快乐的,白天可以与小朋友玩耍,夜晚听蟋蟀断断续续的叫声,听风儿把树叶刮得沙沙作响。夏日的天空是美丽的。白天,云淡风轻,云姑娘穿着漂亮的衣裙,好像在欢迎我们观赏夏日晴空。夜晚,点点繁星在天空中发出微弱的光芒,月亮似乎在向我们微笑;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像有一座桥似的,好让他们早点相聚。
【示例三】寒冷的冬天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另
一幅生动的画面:鹅毛大雪飘飘洒洒,风停雪住后,一棵棵银树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平地而起;长长的冰柱像水晶做的短剑挂在檐前,人们好似生活在琼楼玉宇之间,七色尽逝,满目皆白。这纯洁的白使人心灵净化,理性升华……每个人都因此变得透明无瑕,完美融入这美丽的画卷。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自然之景,到人生之景、社会之景,在外物的影响下,人会产生或喜或忧,或乐或悲之情。请以《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生命如歌,四季如画。每处风景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大自然的歌吟从来不曾停歇。用景谱一曲自然的赞歌,用情写一篇生活的颂词。请将《让我陶醉》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带着一颗心,锁定目的地,执着地前行;尽情享受沿途的风景,哪怕山高路远,哪怕日晒雨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7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
七上语文第1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1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丽景观,让人流连忘返。为此班级将
开展“四季美景”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采撷四季美景
(积累与运用 20分)
下面是小北同学写下的活动感悟,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听着这鸟鸣,在这静谧的清晨,我的心渐渐走出小屋,漫无
目的地在这个春天的时空里游走着。不知不觉,我来到了一个有
着群山环绕,流水淙淙的地方,站在山涧,我悠然眺望,看到满
眼的绿色,铺天盖地的绿形成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昭示着一种
强大的生命力。回想起童年,那一圈圈记忆的光环,像嘹亮的牧
笛,悠扬婉转;又像一朵朵绿云,编织着美好,深深地印在我的
脑海里。山风拂过,一股带着甜味的空气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人仿佛被涤荡一番,神清气爽。山路间,迎面走来了一群俏姑娘,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给人十分阳光的感觉。人们的到来,让这明
媚的山谷更加充满了勃勃生机。
自然赐予了我们聆听的能力、发觉的慧心。同时创造了可供
欣赏的对象——四季。四季各有风韵,各自细细地收藏着一份令
人神往的心灵境界。春、夏、秋、冬四位朋友会一直陪伴着我们,
它们的一点一滴都刻画着沧海桑田。四季的每一种特点,都描绘
着下一次轮回的线索。用心,( );用心,去感悟四季的魅
力。#1.2
1.(3分)请你为感悟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静谧( ) ②昭示( ) ③发觉( )

zhāo
jué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选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 )
B
A. 去打赏四季的韵味 B. 去聆听四季的心声
C. 去打赏四季的心声 D. 去聆听四季的韵味
3.(3分)小北准备在第一段嵌入一副对联,上联是“山涧眺绿显
生命之势”,请你从下列各项中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下联( )
C
A. 谷中遇娇感生机无限 B. 花枝耀眼感生机无限
C. 谷中遇娇添自然生机 D. 花枝耀眼添自然生机
4.(3分)小北对画波浪线的句子重音把握不准,请你结合上下文
语境,帮他找出一处重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重音放在“四季”上。理由:重读“四季”能突出其作为自
然所创造的核心欣赏对象的地位,与后文对四季的具体阐述形成
呼应,强化语境中四季的重要性。
5.(8分)小雯在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
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曹操登临碣石山,歌咏“①__________,洪波涌起”;马致远
描绘羁旅之人眼中的景色,写下“②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
家,③______________”;王湾行舟感怀“④____________,行舟
绿水前”;李白借月抒情,“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
________”(《峨眉山月歌》);岑参行军在外,思念故园,
秋风萧瑟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客路青山外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
江水流
“⑦_____________,应傍战场开”;李益夜上受降城,感叹
“⑧_____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四季变换,所有景色
皆可入诗入画。#5.1.1
遥怜故园菊
回乐烽前沙似雪
活动二:漫赏四季芳华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语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江天暮雪
陈 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摘录二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
妻也。
(《咏雪》)
摘录三
东坡与小妹、黄山谷 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
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
妹云:“佳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
“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 ”云:“轻风扶细柳,澹
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选自褚人获《坚瓠集》)
【注释】 ①小妹:苏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②黄山谷:
黄庭坚,苏轼的门生。#3.2
6.(2分)【批注】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
比喻手法展现出雪的动态美,与《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有
异曲同工之妙。
长空卷玉花
汀洲白浩浩
7.(2分)【随感】《江天暮雪》中“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描
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色中,天空不见大雁的踪影,连绵的山崖在白雪的覆盖下,呈
现出如同破晓时分的明亮洁白,描绘了大雪纷飞、天地苍茫的静
谧之景。
8.(4分)【圈点】小语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骤:____ ②因:________
③犹:__________ ④善:____

乘、趁
还、仍然

9.(3分)【释义】小语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
10.(2分)【句读】小语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三处)。
轻 风 细 柳 澹 月 梅 花 中 要 加 一 字 作 腰 成 五 言 联 句
[答案] 轻 风 细 柳/澹 月 梅 花/中 要 加 一 字 作 腰/成 五
言 联 句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语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苏小妹提出“加一字”,目的是提升诗句的意境和动态美感。
B. 苏轼用“摇”“映”二字,黄庭坚用“舞”“隐”二字,但苏小妹认为
这些表达仍未达到最佳效果。
C. 文中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
D. 苏东坡和黄庭坚对苏小妹的诗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由“抚掌称
善”可以看出。
[解析] C项,“动作描写”错,应是“语言描写”。
12.(3分)【反思】摘录二中的谢道韫和摘录三中的苏小妹均是
聪慧的才女,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她们才情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道韫把纷纷扬扬的雪比作乘风飞舞的柳絮,团状柳絮与雪花在
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柳絮随风飘舞,漫无边
际,与飞雪骤且大的特征相契合。苏小妹诗句中的“扶”字将无形
的风拟人化,仿佛风有了知觉,与柳树亲昵地依偎在一起,表现
出风的轻柔和柳树的纤弱。通过“失”字将月下的梅花描绘得若隐
若现,与月光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朦胧美。(3分,意对即可)
[解析] 附摘录三参考译文:
苏东坡和苏小妹、黄庭坚讨论诗词。小妹说:“轻风细柳,澹
月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成五言的对联,用哪一个字好?”东坡
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小妹说:“好,但不够好。”黄
庭坚说:“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小妹说:“好,还不够好。”
苏东坡说:“那么小妹将要怎么说呢?”(苏小妹)道:“轻风扶细
柳,澹月失梅花。”东坡、黄庭坚拍着手说好。
(二)小语邀请你一起捕捉春天的声音,记录春天的生命密码。
春山的生机与活力
张君燕
①随着第一声春雷的响起,酣睡了一整个冬日的大山睁开了
眼睛。贴着地皮钻出头的青草尖是它忽闪的睫毛,松软的泥土是
它厚实的胸膛,根根直立的树干是它舒展的胳膊,那迎面吹来的、
隐约带着泥土与草木气息的微风是它刚打的哈欠。被春雷叫醒,
春山很高兴,笑得水面上的薄冰全都裂开,荡漾起一圈圈涟漪。
②如果经常到山里造访,你会发现,在此之前春山就已经悄
悄地苏醒,一切都有迹可循。原本寂静的大山变得热闹起来,虽
然只是窸窸窣窣的声响,但每一声都清晰可闻。“春江水暖鸭先
知”,在大山里,最先感受到春意的则是栖息在这里的各种小动物
们。鸟儿重新唱响了欢乐之歌,松鼠在枝杈间跳来跳去,巢穴里
的各种小兽们也耐不住寂寞,纷纷加入盛大的游行队伍。它们一
会儿摸摸春山的头皮,一会儿挠挠它的胳肢窝,一会儿又对着它
的耳朵哈口气——春山索性敞开怀抱,与它们一同嬉戏。
③一座刚睡醒的山,孕育着无限希望,拥有着无穷的能量。
行走在春山上,明明四周无人,却能听到无数回响,乍听细密些
微,细听轰轰烈烈。这是春山热情的回应,亦是季节华丽的转身。
春山精神抖擞,充满生机和活力,山里人亦斗志昂扬,做好了准
备要在大好的时节里奋力耕耘。
④瞧!太阳刚刚爬上山头,院子里的公鸡便抖抖全身的羽毛,
伸直脖子发出一声长鸣。人们听到起床的号令,不再像冬日那样
赖床——晚起一秒钟就是对春日的辜负。伴随着院子里舀水的声
音、劈柴的声音以及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一缕缕炊烟升起来,
与笼罩在村庄上空的薄雾融合在一起,须臾间消失不见。
⑤不一会儿,小路上繁忙起来。山里人背着农具走出家门,
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小路上,这是通往庄稼地的必经之路。孩子们
一蹦一跳地跟在身后,好奇地东瞅瞅、西望望,偶尔摘一朵野花,
或者抓一把泥土。若是年轻的父母在场,大概会撇嘴皱眉,老辈
人却从不阻拦,在这方面,他们对孩子们无限“纵容”。在土地里
打个滚儿也没关系,“泥娃子”们一个个皮实得很,不容易生病。
新鲜的泥土气息和庄稼蓬勃的味道,就这样一代一代刻进人们的
血脉中。爱凑热闹的大黄狗断然不肯放过这个机会,在人群中钻
来钻去,来回奔跑,却总是先一步到达田野。小路像一条纽带,
连接起了房屋和田地,也连接起了人们的幸福和希望。
⑥农谚说:“万事开端从岁首,一年之计在春头。”春天是农
业生产的黄金季节,春耕一分忙,秋后一分甜。勤劳的山里人怎
么会不懂这个道理?他们早早地来到田间地头,恨不得日夜守在
那里,松土、除草、浇水、施肥……对于农人来说,田里总有干
不完的活计。但他们从不觉得累,更不会不耐烦。在他们眼里,
庄稼就像自家的孩子,怎么爱都爱不够!总想为它们做得更多,
生怕哪里做得不到位,耽误了它们生长。
⑦整个春天,农人们披星戴月追着时间奔跑,庄稼也步履不
停紧跟其后。在千百年来的配合中,农人和庄稼早已血脉相连,
默契又自然。身后的春山默默看着这一切,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
满山盛开的桃花是它脸上藏不住的红晕。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3月25日,有删改)#1.1.8
13.(2分)同学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各抒己见,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A. 小语:第③段加点的句子“行走在春山上”与第④段加点的句子 “太阳
刚刚爬上山头”中的“上”都是动词。
B. 小文:第④段画线句中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解释了人们不再
像冬日那样赖床的原因。
C. 小南:第⑤段把“年轻父母”和“老辈人”对待孩子行为的态度进行对比,
突出了老辈人对孩子的爱。
D. 小州:第⑤段画线句,长句中夹杂着短句,节奏感强,描绘出孩子们
天真活泼的特点,表现出孩子们高兴愉悦的心情。
[解析] A项,“行走在春山上”的“上”是方位名词,表示位置;而
“太阳刚刚爬上山头”的“上”是动词,表示动作。因此,小语的观
点是错误的。
14.(2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
句子。
如果经常到山里造访,你会发现,在此之前春山就已经悄悄地苏
醒,一切都有迹可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山以人的情态(1分),写出春山中的
动物早早地感受到春意,外出活动,展现出春山的生机与活力,表达
了作者的欣喜之情(1分)。
15.(3分)标题《春山的生机与活力》有何丰富的内涵?请结合
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山的生机与活力”既指春山万物复苏,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
也指山里人在春天开始劳作,辛勤耕耘。(2分)表达了作者对春
天的喜爱和对山里人勤劳品质的赞美之情。(1分)
(三)小语想对秋天进行多维解读,请你一起和她观察。
金秋册页
张行方
①沿一条田间小路,我走进秋天深处。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
气息,大地上铺满金黄的落叶。晴多雨少的季节,植物的汁液停
止流动,收获的窗口期悄然开启。
②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一排排红高粱高擎火炬,从天边逶
迤而来,浩浩荡荡,玉米的队仗步履整齐,英姿飒爽地接受风的
检阅;风吹过,秸秆轻摇,叶子簌簌作响。平原上的村庄,像小
船驶入金黄的稻浪。
③一只大鸟扑棱棱飞出,时间的乐队,再一次奏响天籁的交
响。空气里不时有豆荚炸裂的脆响:黄豆、绿豆、爬豆、芝
麻……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弹射出去,籽粒飞散。天空湛蓝,白云
辽远,天地之间更加空旷。麻雀成群结队,飞起又落下,从这个
秋天,飞往下一个秋天。
④秋风飒飒,木叶簌簌,果园里越来越疏朗,叶脉里的水渠
越流越缓,此时,已几近干涸。原本浓绿的叶片,变黄,卷曲,
枯干,渐渐失去油漆般的光泽。
⑤几乎所有的果实已经定型,数不清的果实缀满枝头。红艳
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柿子、紫莹莹的葡萄、金黄的梨、火红的山
楂、咧嘴笑的石榴和板栗……果实沉甸甸的,香气四溢。空气里
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清甜,香醇,丰腴,分不清是果香还是酒
香。
⑥小路蜿蜒,连接起果园与远方。快递车辆往来穿梭,一个
个遥远的地址,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希望。
⑦秋天,风调转了方向,凉意从高处流泻下来,化作一股股
霜气,在山林间弥散。
⑧夏天的山林是清一色的青绿,而到了秋天,树与树的不同
便显现出来。不同的植物群落,呈现出绚丽多彩、层次分明的色
调:火红的黄栌、五角槭,暗红的樗树、盐麸木,明黄的银杏、
槐树,淡黄的鹅掌楸、山核桃,枯黄的橡树、桲椤……大自然是
最精湛的山水画大师,又到了它施展丹青技艺的时候。一双看不
见的妙手,尽情涂绘着北方的秋天。
⑨渤海开海了。
⑩渔港里的船早已按捺不住兴奋。鞭炮声中,休渔期的彩绸
揭下,千帆竞发,如脱缰的野马,奔向蔚蓝色的海洋。
海风轻柔,水波澹澹,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是海岛
人写在海上的诗。现代化的海洋平台、智能网箱,宛如硕大的粮
仓,矗立在广袤的蓝色牧场上。
落霞映天,渔舟归航。大海再一次献出水中的果实:闪着
银光的鲅鱼、刀鱼、黄鱼,缓缓蠕动的刺参、紫海胆、皱纹盘鲍,
正值肥美的梭子蟹、对虾、栉孔扇贝……
夕阳收起最后的余晖,浪花低语。一轮明月,靠在大海的
胸膛上,静静感受岁月的呼吸。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0月16日,有删改)#1.1.14
16.(3分)作者笔下的秋天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文章描写了哪
三种秋日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丰收的田野,绚丽的山林,繁忙的渔港。(每点1分)
17.(3分)本文语言优美,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玉米的队仗步履整齐,英姿飒爽地接受风的检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玉米人的动作、神态(1分),“步履
整齐”“英姿飒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田地里玉米在风中整齐排
列,成熟时颗粒饱满的画面(1分),展现了秋天田野的蓬勃与丰
收景象(1分)。
18.(3分)请你和小宇一起补充对下面语句的朗读设计。
(1)海风轻柔,水波澹澹。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是海岛人
写在海上的诗。
(2)现代化的海洋平台、智能网箱,宛如硕大的粮仓,矗立在广
袤的蓝色牧场上。
从停连角度设计:
(1)处:“一排排箱笼”“一串串浮球”要连读,以便展现海面上箱
笼、浮球纵横排列的画面。
从重音角度设计:
(2)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硕大”“广袤”要重读(1分),以便展现现代
化海洋平台等设施的先进智能,呈现海洋宽广壮阔的景象(2分)。
(言之成理即可)
19.(3分)文中第②段提到“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结合全文,
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文章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物奔赴金秋的盛典”体现出秋天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万物
尽情展现自身魅力的季节。(1分)文章通过描绘田间、果园、山
林、海洋等多处金秋景象,展现了秋天丰富多样的美,表达了作
者对金秋时节万物蓬勃状态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
惊叹,抒发了对金秋的热爱之情。(2分)
(四)小语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朝花夕
拾》。
《藤野先生》选段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
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
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
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
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
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
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
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
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
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
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2
20.(2分)《藤野先生》中的“匿名信事件”发生在( )
C
A. 日本东京 B. 中国北平 C. 日本仙台 D. 中国上海
【精读文段,分析主题】
21.(2分)《藤野先生》选段通过叙述匿名信事件,表现了什么
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同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战
斗精神。(2分,主旨多元,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语发现《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
文章有许多可以相互对比探究的地方。
《范爱农》选段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
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
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
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
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
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
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
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
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
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
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1.1.1.1.5
22.(2分)关于《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B
A. 《藤野先生》通过外貌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而《范爱农》则主
要通过对话刻画人物。
B. 《藤野先生》通篇充满对恩师的感激与怀念,而《范爱农》始终以冷
静的笔调叙述,未流露任何对友人的惋惜之情。
C. 《藤野先生》的叙事背景是日本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而《范爱农》
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绍兴。
D. 《藤野先生》以“我”的成长视角观察藤野先生,隐含对国民性的反思;
《范爱农》则以旁观者的视角记录范爱农的悲剧,暗含对社会的控诉。
[解析] B项,《范爱农》虽语言简练,但“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
疯话”等细节,以及故事结尾“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
他的夫人”的叙述,隐含着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悲悯与痛惜。
23.(2分)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个性鲜明,请结合两个选段分别简
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平等待人、和蔼可亲的人。(1分)范
爱农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思想进步,具有反封建意识,热爱
祖国,倔强耿直,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1分)
活动三:描摹四时韵致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你生活的地方一定有令你心动的四季风景。时值金秋,
你是否还记得其他三个季节的风景?请从春、夏、冬中任选一个
季节,写出你记忆中的风景,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春天,万物复苏。最先是朝阳山坡处的雪在融化,慢
慢地露出黄黑色的地皮;雪水滋润着泥土,浸湿了去年的草,盖
着雪冬眠的草根苏醒过来,渐渐有力地推去陈旧的草渣烂叶,奋
力地生长起来。同时,去年秋天随风摇落下来的草木种子,也被
湿土裹住,生长着根须,努力地焕发新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夏天是快乐的,白天可以与小朋友玩耍,夜晚听蟋蟀
断断续续的叫声,听风儿把树叶刮得沙沙作响。夏日的天空是美
丽的。白天,云淡风轻,云姑娘穿着漂亮的衣裙,好像在欢迎我
们观赏夏日晴空。夜晚,点点繁星在天空中发出微弱的光芒,月
亮似乎在向我们微笑;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像有一座桥似的,好
让他们早点相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三】寒冷的冬天迈着蹒跚的脚步来到人间,给人们展开另
一幅生动的画面:鹅毛大雪飘飘洒洒,风停雪住后,一棵棵银树
傲然挺立,一座座玉宫平地而起;长长的冰柱像水晶做的短剑挂
在檐前,人们好似生活在琼楼玉宇之间,七色尽逝,满目皆白。
这纯洁的白使人心灵净化,理性升华……每个人都因此变得透明
无瑕,完美融入这美丽的画卷。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人间词话》 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自然之
景,到人生之景、社会之景,在外物的影响下,人会产生或喜或
忧,或乐或悲之情。请以《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生命如歌,四季如画。每处风景都有自己独特的魅
力,大自然的歌吟从来不曾停歇。用景谱一曲自然的赞歌,用情
写一篇生活的颂词。请将《____让我陶醉》补充完整,以此为题
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带着一颗心,锁定目的地,执着地前行;尽情享受
沿途的风景,哪怕山高路远,哪怕日晒雨淋……请自选角度,自
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
不少于 600 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
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2.4
[答案] 作文略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