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语文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
七上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3单元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 时间:150分钟)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喜悦,沉醉,也会有遗憾……这些都
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为此班级将开展“学习与成长”主题学习
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成长中的情绪交织
(积累与运用 20分)
小襄同学在活动中写下了自己对文章的不同感悟,请你帮他
完善一下。
遗 憾
离开妙趣横生的百草园,即将到兴味索然的三味书屋上学,
鲁迅无比失落。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百草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
木,告别了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童年生活。再也不能淋漓尽致
地释放孩童的天性了,他带着遗憾奔赴了成长的下一旅程。但百
草园这一段时光将会在他的记忆里熠熠生辉,让他从中汲取生命
温暖的力量,以抵御前路漫漫。#1.1.1
沉 醉
学生时代的于漪动情地吟诵着《千家诗》中的四季篇章,那
些流转千年的文字,忽而化作缤纷落英,( );忽而凝成皎皎
月色,为课桌镀清辉;忽而变作叮咚山泉,从书页间流过。原来
文字真能让人如此心醉神迷。这份最初的文学悸动,如同暗夜中
的萤火,永远照亮着她的一生。
喜 悦
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她
学会了“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不少词语。这些词语让她的
世界与之前截然不同,曾经沉寂黑暗的世界突然变得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那个美好的夜晚,她内心巨大的喜悦油然而生。啊!
这世界上还有比她更幸福的孩子吗?
1.(3分)请你为感悟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汲取( ) ②流转( ) ③锦簇( )
jí
zhuǎn
cù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文段的括号
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 )
D
A. 在墨香中停泊 B. 于字句里停泊
C. 于字句里漫步 D. 在墨香中旋舞
3.(3分)小襄想在第三段嵌入一副体现喜悦之情的对联,请你按
照对联的要求,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副。(只填序号)
①满面春风百花艳 ②人遇年华个个欢 ③处处开心舒画卷
④待事乐观心舒畅 ⑤时时笑脸乐笙歌 ⑥福临门第扬喜气
上联:____ 下联:____
③
⑤
4.(3分)小襄想用一句话作为感悟的结束语。请你帮他按要求仿
照句式,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童年像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童年像___________
_____,让人__________。
色彩缤纷的
花园
流连忘返
5.(8分)小襄在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两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
诗文将其补充完整。
诗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有思乡怀人之音响起。王湾羁居他
乡,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李益在边塞登楼远望,凄凉幽怨的笛声陡然
唤醒他“③__________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思乡之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白对朋友更是情谊浓厚,他用“夜发清溪向三峡,④__________
_______”表达对远行的朋友的思念;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
园》中,用“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表现自己的惜花
思乡、感时伤乱之情。
诗歌是一幅壮美的画,总有仁人志士的风骨显扬。曹操面对
大海的壮丽景象,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⑦__________,若出
其里”展现自己的阔大胸襟;《〈论语〉十二章》中,⑧“_______
_____”告诉我们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5.2
思君不见下渝州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星汉灿烂
博学而笃志
活动二:成长中的哲思情趣
(阅读与鉴赏 45分)
(一)小恩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 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摘录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选自《〈论语〉十二章》)#2.7
摘录三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 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 取书读之竟日。及次
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 ,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
也。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 ①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②无遗力:用出全
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遗,指保留,存
留。③始:才。④普:赵普,北宋初年宰相。⑤太祖:宋太祖赵
匡胤。⑥箧(qiè):书柜、书箱。⑦薨(hōnɡ):古代称诸侯或
大官等去世。
6.(2分)【批注】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了学
习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书本知识,要通过实践或思考来深化理解,
注重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7.(2分)【随感】诗中第一句中的“无遗力”写出了古人做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中的“________”则说明了古人
做学问的艰难。
勤奋用功(孜孜不倦)
老始成
8.(4分)【圈点】小恩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乐:______ ②日:______
③少:____________ ④释:_______
快乐
每天
年幼,年轻
放下
9.(3分)【释义】小恩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
成现代汉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10.(2分)【句读】小恩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
标示(限两处)。
每 归 私 第 阖 户 启 箧 取 书 读 之 竟 日
[答案] 每 归 私 第/阖 户 启 箧 取 书/读 之 竟 日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恩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
为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赵普年轻时擅长处理政务,但学问不深,后来在宋太祖的劝勉
下开始勤奋读书。
B. 赵普晚年闭门苦读《论语》,并将所学灵活运用于政务,表现
出极高的治国才能。
C. 赵普去世后,家人发现他书箱中仅有《论语》,说明他一生只
读这一本书。
D. 本文通过赵普的读书经历,强调了学习对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解析] C项,原文仅提到家人发现赵普的书箱中有《论语》二十
篇,但并未说他“一生只读这一本书”。
12.(3分)【反思】《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
的论述。请结合摘录二简要分析摘录三中赵普在学习态度和修身
做人两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学习态度:从他“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见他
是一个态度专注且能够持之以恒的人。②修身做人:从他年少时
“寡学术”,后来在太祖的劝说下勤奋读书,可见他是一个能虚心
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3分,意对即可)
[解析] 附摘录三文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不多,等到担任宰相,
太祖经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
闭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阅读一整天。等到(他)第二天处理政
务,处理决断像流水一样快速。(他)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的
书箱看,是《论语》二十篇。
(二)童趣拾光,师恩如茗。小恩想邀请你一起感受过往时代的
师生情谊。
忆王老师
张亚明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农村中学读高中,王老师是我
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②一天下课时,王老师从讲义夹里取出一本书塞给我,和蔼
而郑重地说:“回去慢慢看。”回过头又补了一句:“别弄丢了。”
当时,课外书极为匮乏,若能借人一本好书,定是出于信任与厚
谊。王老师常有文章被电台、杂志采用,我对他向来有着深深的
崇敬,能得到他的这份“厚爱”,我欣喜而感激。我急切地打开那
本用牛皮纸包着的书,啊,是刘白羽的散文集《早晨的太阳》!
书的封面还盖着一个红印章,这书显然也不是他的。
③过了些日子,我便准备去还书,可那天王老师外出了,我
便顺手将书揣到了裤兜里。不想,几天后,我突然觉得裤兜里的
书不对劲儿了。掏出一看,书脊被折成了两段!我傻了眼。一连
几天,我都在不安中熬过。我请了一个城里的亲戚帮我买一本,
然而他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
④一天,王老师上完课后把我喊到讲台前,和我聊起那本书
中的几篇文章。见我已用心读过,他很是欣慰,但始终未提一个
“书”字。我几次想和盘托出并认错,却没有勇气。我的羞愧与尴
尬似乎被他发觉,此后,他再也没提起那本书,对我依然是那么
亲切。而我,也终究不曾还他那本残破的书。
⑤高中毕业那日,当我揣着毕业证书走出教室时,一个熟悉
的声音喊住了我,是王老师。他轻声说:“有空回学校来看看。”
随即递给我一本塑料封面的日记本,扉页上是他的题字:“昨日师
生,今日同志,发奋努力,共进互勉。”
⑥后来我担任大队宣传队队长,公社组织文艺会演,我们要
表演一个自创节目。我编写了一段天津快板,连续熬了两个通宵
仍然没法收尾,只得硬着头皮去找王老师。我说明来意后,他立
即读起我的“作品”。他先是动笔勾勾画画,而后到书架上翻出一
本油印的册子给我:“这是去年文化馆文艺会演创作汇编,你先拿
回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后天晚上你再来。”临走前,他一边用
旧报纸包那册子一边说,能经常和文字打交道是好事,要保持读
书的兴趣,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⑦那本带有油墨香味的册子里有相声、快板、三句半等,令
我眼界大开。第三天,我再次来到王老师家,他给我一小叠稿子,
我接过一看,王老师竟然已为我重写了!他认真地说:“农村的俚
语我掌握得不多,你看看哪些不准确的就改过来……”临走时,王
老师将册子与稿子一同放进了我的背包,一句“回去慢慢看”又让
我回到了亲切、温暖的课堂。
⑧1977年我想要参加高考,但底子很薄,又无书本复习,便
放弃了参考的念头。那天晚上,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
奶奶告诉我,下午来了一个三十来岁、白白净净的人,说是来找
我的,姓王,放下东西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一看,是油印的高
考复习资料,还有一本地理书——一定是王老师!他来家访过一
次就记住了这乡下的路!在那闹书荒的年代,这是多么宝贵的精
神食粮啊!
⑨过完年后,我去学校看王老师。得知我准备参加高考,他
很高兴,对我说:“大家的底子都差不多,要重视但不要成为负
担。”五月农忙时节,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又托学生带
字条给我,督促我认真准备高考。然而,最终我落榜了。
⑩后来,我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专程去王老师家报告:“我考
上了电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半脱产学习。”他察觉到我复杂的
心理,立即鼓励我说:“好,电大也不错。中文是可以自学的,只
要多啃书,勤动笔,就会有成果,鲁迅不就是学医的吗?”一席谈
话,把我的负疚变成了发奋的动力。
前些日子在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王老师。两鬓斑白的他
已是教授,但依然低调而谦逊。得知王老师出版了多部著作,隔
日我便去书店买回几本请他签名。他欣然提笔:亚明好友存正。
刹那间,仿佛时光穿越,我又想起毕业时他赠我那本日记本时的
情景,想起几十年来他始终不变的对学子的殷殷期待和无私的
爱。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8日,有删改)#1.1.12
13.(2分)阅读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王老师对“我”的态度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蔼而郑重
为“我”重写稿子并赠小册子 ②____________
送高考复习资料并督促“我”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欣然
借给“我”刘白羽的散文集
认真、亲切
关心、支持
“我”买书请他签名
14.(2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那闹书荒的年代,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复习资料和地理书”比作“精神
食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它们的重要性,蕴含着“我”对王老师的
感激之情(1分)。
15.(3分)文中的王老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进
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和蔼、宽容:王老师在借书给“我”时,和蔼而郑重地嘱咐“我”
要好好保管;当“我”因为折断书脊而内疚时,王老师再没提书的
事情,依然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②敬业负责:王老师不仅在
课堂上认真教学,还在课外积极帮助学生,为“我”修改天津快板
的稿子,并提供创作汇编册子。③平易近人:王老师在著作上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亚明好友存正”,对待学生像朋友一样,使学生感到亲切。④
无私奉献:王老师多次帮助“我”,无论是提供书籍、修改作品,
还是送来复习资料,都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每点1分,
答出三点即可)
(三)儿时的花园就是一个多彩世界。小恩想和你共同探索其中
的乐趣。
花 园
汪曾祺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
深沉的。
③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
于这种安定与寂寞的环境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最好的。
它不至于被晒得那么多粉。
④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里
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
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
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
(一种鸟)永远眯着眼假寐。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
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⑤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⑥“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
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
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
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
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⑦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
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
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
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
找着时,啪,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
捉过多少“都溜”!
⑧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的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
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
了苏东坡和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
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
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
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
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
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呢,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
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
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
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
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它立刻就化成一摊水了。
⑨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在
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逗弄它。
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有绒毛的小脑袋钻
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
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
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
去,看看,不对,于是在附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
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
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
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
已一声不响了。
⑩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
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
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
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
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
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
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
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跟她们一
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
(选自《汪曾祺散文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1.11.1
16.(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 文中作者喂养蟋蟀时“每吃一个梨都要分给它一点”,通过稚拙
的分享行为凸显孩童对待微小生命的平等态度。
B. 第⑧段中“我”与父亲的交流场景,流露出父子间默契无言的交
流及父子之情,更从侧面烘托出花园留给“我”的记忆十分美好。
C. 全文通过对花园生活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植物的喜爱与对昆
虫的厌恶之情。
D. 文章语言明白如话,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呆板,自然本色,舒爽
清新。
[解析] C项,逗弄土蜂、捉蟋蟀都出于孩童的好奇心,并且作者
没有表现出厌恶。
17.(3分)小恩和你正在设计文本朗读,请完成对话。
语句 轻重音和语速处理
我举着我的网, 蹑手蹑脚,抄近 路过去,循它的 声音找着时, 啪,得了。 小恩:我觉得在朗读“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
脚”时,要轻读“蹑手蹑脚”,放慢语速,表现
出“我”靠近“都溜”时动作很轻,小心翼翼。
你:你设计得很好。我觉得在朗读“啪,
得了”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要重读“啪”,加快语速(1分),表现出“我”捉“都溜”时很用力,果断迅速(2分)。
18.(3分)结合语境,从动作描写或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
扑,追着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掏”“扒”“灌”“蹦”“扑”一系列动词(1分),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过程和情态,富有情趣(1分),
表现了童年在花园中的快乐(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短句(1分),节奏短促、简洁明快、活泼
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过程和情态,富有情趣
(1分),表现了童年在花园中的快乐(1分)。
19.(3分)读了本文后,小恩想建议教材编委将本文选入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你认同吗?请根据第三单元的导语(节选)和单
元目录(部分),并结合本文,说说理由。#3
单元导语(节选) 单元目录(部分)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作 品。透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 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求 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 童趣。回望即将告别的童年,这一切都值 得好好体会、领悟。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鲁迅
10往事依依/于漪
11 再塑生命的人/海
伦·凯勒
12 《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1.1
【示例】认同。第三单元主要是写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经历,
体现了童真、童趣。(1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鲁迅童
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欢乐时光,《往事依依》回忆了作者学生时代
的难忘往事,《再塑生命的人》描写了海伦·凯勒学习知识、认识
世界的特殊成长过程。本文主要记述“我”小时候的童年趣事,突
出“我”的童真与欢乐,这与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一致的,所以可以
选入。(2分)
(四)小恩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朝花夕
拾》。
《五猖会》选段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
了。
…………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
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
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
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
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
么大意思。#1.1.8
20.(2分)有人评价:“《朝花夕拾》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
昔,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请参照示例的形式,结合
文章内容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琐记》一文中,作者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回忆了衍
太太对孩子们的种种“好”,如鼓励孩子们吃冰、打旋子等;另一
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发现衍太太其实是个自私自利、
多嘴多舌、心术不正的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五猖会》一文中,作者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回忆自己
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与兴奋,被父亲强迫背《鉴略》时的
失落和苦恼;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批判了压抑和
摧残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2分,意对即可)
【精读文段,前后勾连】
21.(2分)《五猖会》选段中的“我”为什么会感到“似乎从头上浇
了一盆冷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看戏前“我”被父亲逼迫背书导致看戏的兴致消失殆尽。
(2分,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恩发现《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对比探究的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
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
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
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
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
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
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
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
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
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
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
答应他。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1.5
22.(2分)结合以上选段,分析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C
A. 《五猖会》选段主要讲的是父亲逼“我”背诵《鉴略》的过程以及
“我”的痛苦感受。
B. 《五猖会》中“我”对迎神赛会的热切期盼,展现了儿童对民间娱乐
活动的向往。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的故事只是为了增添文章的神秘色
彩。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美女蛇的故事给“我”的教训是:倘
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解析] C项,美女蛇的故事还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分)请你从儿童的角度,简要评价《五猖会》选段中的“父
亲”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的“长妈妈”不同的教育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猖会》选段中的父亲让童年鲁迅在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五猖
会时,先去背书,用自己的专制遏制了儿童的天性。(1分)《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的长妈妈给鲁迅讲故事,关爱鲁迅,
满足了鲁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保持了儿童的天性。(1分)
活动三:成长中的百味品鉴
(表达与交流 55分)
24.(5分)味道,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人
生百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所见、所想,慢慢都会积
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班级正在为以“味道”为主题的黑板报征稿,
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积极投稿。
任务一:鲜果的味道、点心的味道、菜肴的味道,总会让你
念念不忘,请你选择一种,为它写一段推介语。(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示例】这款月饼细腻的口感,香醇的味道,让人品尝后无不为
之倾倒,它的香气、口感与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一旦品
尝便难以忘怀。
任务二:“味道”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首小诗
与同学分享。(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十五圆圆的月亮含羞地远探/看元宵佳节彩灯高悬/烟花在
天空洒满了光辉/喜庆的人间热闹非凡/活泼的少年们流连灯前/如
花的倒影让人沉醉/家乡的味道萦绕心间
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成长的路上,有美不胜收的四时景物,有真挚动人
的温暖亲情,有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你感受到了吗?请以
《成长路上,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一个人要想进步,必须善于学习。孔子说:“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其实,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以书为师,可以丰富
学识;以人为师,可以完善自己;以自然为师,可以获取智慧;
以社会为师,可以增长阅历……请将《____也是我的老师》补充
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成长的路上,一路有你。你有不同的名字:父母、
师长、朋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
文不少于 500 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2.4
[答案] 作文略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
七上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喜悦,沉醉,也会有遗憾……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为此班级将开展“学习与成长”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成长中的情绪交织
(积累与运用20分)
小襄同学在活动中写下了自己对文章的不同感悟,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遗憾
离开妙趣横生的百草园,即将到兴味索然的三味书屋上学,鲁迅无比失落。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百草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告别了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童年生活。再也不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孩童的天性了,他带着遗憾奔赴了成长的下一旅程。但百草园这一段时光将会在他的记忆里熠熠生辉,让他从中汲取生命温暖的力量,以抵御前路漫漫。
沉醉
学生时代的于漪动情地吟诵着《千家诗》中的四季篇章,那些流转千年的文字,忽而化作缤纷落英,( );忽而凝成皎皎月色,为课桌镀清辉;忽而变作叮咚山泉,从书页间流过。原来文字真能让人如此心醉神迷。这份最初的文学悸动,如同暗夜中的萤火,永远照亮着她的一生。
喜悦
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她学会了“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不少词语。这些词语让她的世界与之前截然不同,曾经沉寂黑暗的世界突然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那个美好的夜晚,她内心巨大的喜悦油然而生。啊!这世界上还有比她更幸福的孩子吗?
1.(3分)请你为感悟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汲取(jí)②流转(zhuǎn)③锦簇(cù)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文段的括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D)
A.在墨香中停泊 B.于字句里停泊
C.于字句里漫步 D.在墨香中旋舞
3.(3分)小襄想在第三段嵌入一副体现喜悦之情的对联,请你按照对联的要求,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副。(只填序号)
①满面春风百花艳②人遇年华个个欢③处处开心舒画卷④待事乐观心舒畅⑤时时笑脸乐笙歌⑥福临门第扬喜气
上联:③下联:⑤
4.(3分)小襄想用一句话作为感悟的结束语。请你帮他按要求仿照句式,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童年像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童年像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5.(8分)小襄在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两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其补充完整。
诗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有思乡怀人之音响起。王湾羁居他乡,用“①乡书何处达,②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李益在边塞登楼远望,凄凉幽怨的笛声陡然唤醒他“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思乡之情;李白对朋友更是情谊浓厚,他用“夜发清溪向三峡,④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对远行的朋友的思念;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用“⑤遥怜故园菊,⑥应傍战场开”表现自己的惜花思乡、感时伤乱之情。
诗歌是一幅壮美的画,总有仁人志士的风骨显扬。曹操面对大海的壮丽景象,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⑦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现自己的阔大胸襟;《〈论语〉十二章》中,⑧“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
活动二:成长中的哲思情趣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小恩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①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②,少壮工夫老始③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摘录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选自《〈论语〉十二章》)
摘录三普④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⑤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⑥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⑦,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②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遗,指保留,存留。③始:才。④普:赵普,北宋初年宰相。⑤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⑥箧(qiè):书柜、书箱。⑦薨(hōnɡ):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去世。
6.(2分)【批注】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了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书本知识,要通过实践或思考来深化理解,注重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7.(2分)【随感】诗中第一句中的“无遗力”写出了古人做学问
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第二句中的“老始成”则说明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
8.(4分)【圈点】小恩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乐:快乐②日:每天
③少:年幼,年轻④释:放下
9.(3分)【释义】小恩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10.(2分)【句读】小恩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答案]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恩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赵普年轻时擅长处理政务,但学问不深,后来在宋太祖的劝勉下开始勤奋读书。
B.赵普晚年闭门苦读《论语》,并将所学灵活运用于政务,表现出极高的治国才能。
C.赵普去世后,家人发现他书箱中仅有《论语》,说明他一生只读这一本书。
D.本文通过赵普的读书经历,强调了学习对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12.(3分)【反思】《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论述。请结合摘录二简要分析摘录三中赵普在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两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学习态度:从他“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见他是一个态度专注且能够持之以恒的人。②修身做人:从他年少时“寡学术”,后来在太祖的劝说下勤奋读书,可见他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3分,意对即可)
(二)童趣拾光,师恩如茗。小恩想邀请你一起感受过往时代的师生情谊。
忆王老师
张亚明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农村中学读高中,王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②一天下课时,王老师从讲义夹里取出一本书塞给我,和蔼而郑重地说:“回去慢慢看。”回过头又补了一句:“别弄丢了。”当时,课外书极为匮乏,若能借人一本好书,定是出于信任与厚谊。王老师常有文章被电台、杂志采用,我对他向来有着深深的崇敬,能得到他的这份“厚爱”,我欣喜而感激。我急切地打开那本用牛皮纸包着的书,啊,是刘白羽的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书的封面还盖着一个红印章,这书显然也不是他的。
③过了些日子,我便准备去还书,可那天王老师外出了,我便顺手将书揣到了裤兜里。不想,几天后,我突然觉得裤兜里的书不对劲儿了。掏出一看,书脊被折成了两段!我傻了眼。一连几天,我都在不安中熬过。我请了一个城里的亲戚帮我买一本,然而他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
④一天,王老师上完课后把我喊到讲台前,和我聊起那本书中的几篇文章。见我已用心读过,他很是欣慰,但始终未提一个“书”字。我几次想和盘托出并认错,却没有勇气。我的羞愧与尴尬似乎被他发觉,此后,他再也没提起那本书,对我依然是那么亲切。而我,也终究不曾还他那本残破的书。
⑤高中毕业那日,当我揣着毕业证书走出教室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喊住了我,是王老师。他轻声说:“有空回学校来看看。”随即递给我一本塑料封面的日记本,扉页上是他的题字:“昨日师生,今日同志,发奋努力,共进互勉。”
⑥后来我担任大队宣传队队长,公社组织文艺会演,我们要表演一个自创节目。我编写了一段天津快板,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仍然没法收尾,只得硬着头皮去找王老师。我说明来意后,他立即读起我的“作品”。他先是动笔勾勾画画,而后到书架上翻出一本油印的册子给我:“这是去年文化馆文艺会演创作汇编,你先拿回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后天晚上你再来。”临走前,他一边用旧报纸包那册子一边说,能经常和文字打交道是好事,要保持读书的兴趣,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⑦那本带有油墨香味的册子里有相声、快板、三句半等,令我眼界大开。第三天,我再次来到王老师家,他给我一小叠稿子,我接过一看,王老师竟然已为我重写了!他认真地说:“农村的俚语我掌握得不多,你看看哪些不准确的就改过来……”临走时,王老师将册子与稿子一同放进了我的背包,一句“回去慢慢看”又让我回到了亲切、温暖的课堂。
⑧1977年我想要参加高考,但底子很薄,又无书本复习,便放弃了参考的念头。那天晚上,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奶奶告诉我,下午来了一个三十来岁、白白净净的人,说是来找我的,姓王,放下东西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一看,是油印的高考复习资料,还有一本地理书——一定是王老师!他来家访过一次就记住了这乡下的路!在那闹书荒的年代,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啊!
⑨过完年后,我去学校看王老师。得知我准备参加高考,他很高兴,对我说:“大家的底子都差不多,要重视但不要成为负担。”五月农忙时节,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又托学生带字条给我,督促我认真准备高考。然而,最终我落榜了。
⑩后来,我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专程去王老师家报告:“我考上了电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半脱产学习。”他察觉到我复杂的心理,立即鼓励我说:“好,电大也不错。中文是可以自学的,只要多啃书,勤动笔,就会有成果,鲁迅不就是学医的吗?”一席谈话,把我的负疚变成了发奋的动力。
前些日子在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王老师。两鬓斑白的他已是教授,但依然低调而谦逊。得知王老师出版了多部著作,隔日我便去书店买回几本请他签名。他欣然提笔:亚明好友存正。刹那间,仿佛时光穿越,我又想起毕业时他赠我那本日记本时的情景,想起几十年来他始终不变的对学子的殷殷期待和无私的爱。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8日,有删改)
13.(2分)阅读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王老师对“我”的态度
①借给“我”刘白羽的散文集 和蔼而郑重
为“我”重写稿子并赠小册子 ②认真、亲切
送高考复习资料并督促“我” ③关心、支持
④“我”买书请他签名 欣然
14.(2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那闹书荒的年代,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复习资料和地理书”比作“精神食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它们的重要性,蕴含着“我”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1分)。
15.(3分)文中的王老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①和蔼、宽容:王老师在借书给“我”时,和蔼而郑重地嘱咐“我”要好好保管;当“我”因为折断书脊而内疚时,王老师再没提书的事情,依然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②敬业负责:王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教学,还在课外积极帮助学生,为“我”修改天津快板的稿子,并提供创作汇编册子。③平易近人:王老师在著作上题字“亚明好友存正”,对待学生像朋友一样,使学生感到亲切。④无私奉献:王老师多次帮助“我”,无论是提供书籍、修改作品,还是送来复习资料,都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儿时的花园就是一个多彩世界。小恩想和你共同探索其中的乐趣。
花园汪曾祺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③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的环境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最好的。它不至于被晒得那么多粉。
④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一种鸟)永远眯着眼假寐。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⑤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⑥“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⑦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啪,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⑧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的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和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
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呢,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它立刻就化成一摊水了。
⑨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逗弄它。
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附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⑩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
(选自《汪曾祺散文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中作者喂养蟋蟀时“每吃一个梨都要分给它一点”,通过稚拙的分享行为凸显孩童对待微小生命的平等态度。
B.第⑧段中“我”与父亲的交流场景,流露出父子间默契无言的交流及父子之情,更从侧面烘托出花园留给“我”的记忆十分美好。
C.全文通过对花园生活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植物的喜爱与对昆虫的厌恶之情。
D.文章语言明白如话,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呆板,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17.(3分)小恩和你正在设计文本朗读,请完成对话。
语句 轻重音和语速处理
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 啪,得了。 小恩:我觉得在朗读“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时,要轻读“蹑手蹑脚”,放慢语速,表现出“我”靠近“都溜”时动作很轻,小心翼翼。 你:你设计得很好。我觉得在朗读“啪,得了”时,要重读“啪”,加快语速(1分),表现出“我”捉“都溜”时很用力,果断迅速(2分)。
18.(3分)结合语境,从动作描写或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掏”“扒”“灌”“蹦”“扑”一系列动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过程和情态,富有情趣(1分),表现了童年在花园中的快乐(1分)。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短句(1分),节奏短促、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过程和情态,富有情趣(1分),表现了童年在花园中的快乐(1分)。
19.(3分)读了本文后,小恩想建议教材编委将本文选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你认同吗?请根据第三单元的导语(节选)和单元目录(部分),并结合本文,说说理由。
单元导语(节选) 单元目录(部分)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作 品。透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童趣。回望即将告别的童年,这一切都值得好好体会、领悟。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往事依依/于漪 11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2《论语》十二章
【示例】认同。第三单元主要是写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经历,体现了童真、童趣。(1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鲁迅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欢乐时光,《往事依依》回忆了作者学生时代的难忘往事,《再塑生命的人》描写了海伦·凯勒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特殊成长过程。本文主要记述“我”小时候的童年趣事,突出“我”的童真与欢乐,这与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一致的,所以可以选入。(2分)
(四)小恩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朝花夕拾》。
《五猖会》选段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20.(2分)有人评价:“《朝花夕拾》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昔,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请参照示例的形式,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琐记》一文中,作者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回忆了衍太太对孩子们的种种“好”,如鼓励孩子们吃冰、打旋子等;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发现衍太太其实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心术不正的妇人。
【示例】《五猖会》一文中,作者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回忆自己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与兴奋,被父亲强迫背《鉴略》时的失落和苦恼;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批判了压抑和摧残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2分,意对即可)
【精读文段,前后勾连】
21.(2分)《五猖会》选段中的“我”为什么会感到“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因为看戏前“我”被父亲逼迫背书导致看戏的兴致消失殆尽。(2分,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恩发现《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对比探究的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
22.(2分)结合以上选段,分析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C)
A.《五猖会》选段主要讲的是父亲逼“我”背诵《鉴略》的过程以及“我”的痛苦感受。
B.《五猖会》中“我”对迎神赛会的热切期盼,展现了儿童对民间娱乐活动的向往。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的故事只是为了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美女蛇的故事给“我”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解析]C项,美女蛇的故事还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分)请你从儿童的角度,简要评价《五猖会》选段中的“父亲”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的“长妈妈”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猖会》选段中的父亲让童年鲁迅在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先去背书,用自己的专制遏制了儿童的天性。(1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的长妈妈给鲁迅讲故事,关爱鲁迅,满足了鲁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保持了儿童的天性。(1分)
活动三:成长中的百味品鉴
(表达与交流55分)
24.(5分)味道,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人生百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所见、所想,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班级正在为以“味道”为主题的黑板报征稿,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积极投稿。
任务一:鲜果的味道、点心的味道、菜肴的味道,总会让你念念不忘,请你选择一种,为它写一段推介语。(80字左右)
【示例】这款月饼细腻的口感,香醇的味道,让人品尝后无不为之倾倒,它的香气、口感与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一旦品尝便难以忘怀。
任务二:“味道”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首小诗与同学分享。(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十五圆圆的月亮含羞地远探/看元宵佳节彩灯高悬/烟花在天空洒满了光辉/喜庆的人间热闹非凡/活泼的少年们流连灯前/如花的倒影让人沉醉/家乡的味道萦绕心间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成长的路上,有美不胜收的四时景物,有真挚动人的温暖亲情,有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你感受到了吗?请以《成长路上,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一个人要想进步,必须善于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以书为师,可以丰富学识;以人为师,可以完善自己;以自然为师,可以获取智慧;以社会为师,可以增长阅历……请将《也是我的老师》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成长的路上,一路有你。你有不同的名字:父母、师长、朋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
七上语文第3单元测试卷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
(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有喜悦,沉醉,也会有遗憾……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为此班级将开展“学习与成长”主题学习活动,快来参与吧!
活动一:成长中的情绪交织
(积累与运用20分)
小襄同学在活动中写下了自己对文章的不同感悟,请你帮他完善一下。
遗憾
离开妙趣横生的百草园,即将到兴味索然的三味书屋上学,鲁迅无比失落。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百草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告别了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童年生活。再也不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孩童的天性了,他带着遗憾奔赴了成长的下一旅程。但百草园这一段时光将会在他的记忆里熠熠生辉,让他从中汲取生命温暖的力量,以抵御前路漫漫。
沉醉
学生时代的于漪动情地吟诵着《千家诗》中的四季篇章,那些流转千年的文字,忽而化作缤纷落英,( );忽而凝成皎皎月色,为课桌镀清辉;忽而变作叮咚山泉,从书页间流过。原来文字真能让人如此心醉神迷。这份最初的文学悸动,如同暗夜中的萤火,永远照亮着她的一生。
喜悦
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终于迎来了质变,她学会了“父亲”“母亲”“妹妹”“老师”等不少词语。这些词语让她的世界与之前截然不同,曾经沉寂黑暗的世界突然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那个美好的夜晚,她内心巨大的喜悦油然而生。啊!这世界上还有比她更幸福的孩子吗?
1.(3分)请你为感悟中的加点字注音。
①汲取(jí)②流转(zhuǎn)③锦簇(cù)
2.(3分)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文段的括号中,使文段语意完整,内容贴切。(D)
A.在墨香中停泊 B.于字句里停泊
C.于字句里漫步 D.在墨香中旋舞
3.(3分)小襄想在第三段嵌入一副体现喜悦之情的对联,请你按照对联的要求,帮他选出最恰当的一副。(只填序号)
①满面春风百花艳②人遇年华个个欢③处处开心舒画卷④待事乐观心舒畅⑤时时笑脸乐笙歌⑥福临门第扬喜气
上联:③下联:⑤
4.(3分)小襄想用一句话作为感悟的结束语。请你帮他按要求仿照句式,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童年像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童年像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5.(8分)小襄在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两段话,请你依据学过的古诗文将其补充完整。
诗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有思乡怀人之音响起。王湾羁居他乡,用“①乡书何处达,②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李益在边塞登楼远望,凄凉幽怨的笛声陡然唤醒他“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思乡之情;李白对朋友更是情谊浓厚,他用“夜发清溪向三峡,④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对远行的朋友的思念;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用“⑤遥怜故园菊,⑥应傍战场开”表现自己的惜花思乡、感时伤乱之情。
诗歌是一幅壮美的画,总有仁人志士的风骨显扬。曹操面对大海的壮丽景象,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⑦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展现自己的阔大胸襟;《〈论语〉十二章》中,⑧“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
活动二:成长中的哲思情趣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小恩在阅读古诗文时做了读书笔记,请你和她一起整理完善。
摘录一
冬夜读书示子聿①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②,少壮工夫老始③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摘录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选自《〈论语〉十二章》)
摘录三普④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⑤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hé)户启箧⑥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⑦,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①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②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遗,指保留,存留。③始:才。④普:赵普,北宋初年宰相。⑤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⑥箧(qiè):书柜、书箱。⑦薨(hōnɡ):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等去世。
6.(2分)【批注】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体现了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书本知识,要通过实践或思考来深化理解,注重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7.(2分)【随感】诗中第一句中的“无遗力”写出了古人做学问
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第二句中的“老始成”则说明了古人做学问的艰难。
8.(4分)【圈点】小恩在摘录中标注了疑难字词,请帮她解释。
①乐:快乐②日:每天
③少:年幼,年轻④释:放下
9.(3分)【释义】小恩用横线画出了最难理解的句子,请你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10.(2分)【句读】小恩发现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断句,请你用“/”标示(限两处)。
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答案]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11.(2分)【理解】下面是小恩对摘录三有关内容的概述,你认为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赵普年轻时擅长处理政务,但学问不深,后来在宋太祖的劝勉下开始勤奋读书。
B.赵普晚年闭门苦读《论语》,并将所学灵活运用于政务,表现出极高的治国才能。
C.赵普去世后,家人发现他书箱中仅有《论语》,说明他一生只读这一本书。
D.本文通过赵普的读书经历,强调了学习对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性。
[解析]C项,原文仅提到家人发现赵普的书箱中有《论语》二十篇,但并未说他“一生只读这一本书”。
12.(3分)【反思】《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论述。请结合摘录二简要分析摘录三中赵普在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两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学习态度:从他“手不释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可见他是一个态度专注且能够持之以恒的人。②修身做人:从他年少时“寡学术”,后来在太祖的劝说下勤奋读书,可见他是一个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人。(3分,意对即可)
I解析]附摘录三文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但学问不多,等到担任宰相,太祖经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后,闭门打开书箱取出书来,阅读一整天。等到(他)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像流水一样快速。(他)去世以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看,是《论语》二十篇。
(二)童趣拾光,师恩如茗。小恩想邀请你一起感受过往时代的师生情谊。
忆王老师
张亚明
①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一所农村中学读高中,王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②一天下课时,王老师从讲义夹里取出一本书塞给我,和蔼而郑重地说:“回去慢慢看。”回过头又补了一句:“别弄丢了。”当时,课外书极为匮乏,若能借人一本好书,定是出于信任与厚谊。王老师常有文章被电台、杂志采用,我对他向来有着深深的崇敬,能得到他的这份“厚爱”,我欣喜而感激。我急切地打开那本用牛皮纸包着的书,啊,是刘白羽的散文集《早晨的太阳》!书的封面还盖着一个红印章,这书显然也不是他的。
③过了些日子,我便准备去还书,可那天王老师外出了,我便顺手将书揣到了裤兜里。不想,几天后,我突然觉得裤兜里的书不对劲儿了。掏出一看,书脊被折成了两段!我傻了眼。一连几天,我都在不安中熬过。我请了一个城里的亲戚帮我买一本,然而他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
④一天,王老师上完课后把我喊到讲台前,和我聊起那本书中的几篇文章。见我已用心读过,他很是欣慰,但始终未提一个“书”字。我几次想和盘托出并认错,却没有勇气。我的羞愧与尴尬似乎被他发觉,此后,他再也没提起那本书,对我依然是那么亲切。而我,也终究不曾还他那本残破的书。
⑤高中毕业那日,当我揣着毕业证书走出教室时,一个熟悉的声音喊住了我,是王老师。他轻声说:“有空回学校来看看。”随即递给我一本塑料封面的日记本,扉页上是他的题字:“昨日师生,今日同志,发奋努力,共进互勉。”
⑥后来我担任大队宣传队队长,公社组织文艺会演,我们要表演一个自创节目。我编写了一段天津快板,连续熬了两个通宵仍然没法收尾,只得硬着头皮去找王老师。我说明来意后,他立即读起我的“作品”。他先是动笔勾勾画画,而后到书架上翻出一本油印的册子给我:“这是去年文化馆文艺会演创作汇编,你先拿回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后天晚上你再来。”临走前,他一边用旧报纸包那册子一边说,能经常和文字打交道是好事,要保持读书的兴趣,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⑦那本带有油墨香味的册子里有相声、快板、三句半等,令我眼界大开。第三天,我再次来到王老师家,他给我一小叠稿子,我接过一看,王老师竟然已为我重写了!他认真地说:“农村的俚语我掌握得不多,你看看哪些不准确的就改过来……”临走时,王老师将册子与稿子一同放进了我的背包,一句“回去慢慢看”又让我回到了亲切、温暖的课堂。
⑧1977年我想要参加高考,但底子很薄,又无书本复习,便放弃了参考的念头。那天晚上,当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时,奶奶告诉我,下午来了一个三十来岁、白白净净的人,说是来找我的,姓王,放下东西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一看,是油印的高考复习资料,还有一本地理书——一定是王老师!他来家访过一次就记住了这乡下的路!在那闹书荒的年代,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啊!
⑨过完年后,我去学校看王老师。得知我准备参加高考,他很高兴,对我说:“大家的底子都差不多,要重视但不要成为负担。”五月农忙时节,距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又托学生带字条给我,督促我认真准备高考。然而,最终我落榜了。
⑩后来,我踏上新的工作岗位,专程去王老师家报告:“我考上了电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半脱产学习。”他察觉到我复杂的心理,立即鼓励我说:“好,电大也不错。中文是可以自学的,只要多啃书,勤动笔,就会有成果,鲁迅不就是学医的吗?”一席谈话,把我的负疚变成了发奋的动力。
前些日子在同学聚会上我又见到了王老师。两鬓斑白的他已是教授,但依然低调而谦逊。得知王老师出版了多部著作,隔日我便去书店买回几本请他签名。他欣然提笔:亚明好友存正。刹那间,仿佛时光穿越,我又想起毕业时他赠我那本日记本时的情景,想起几十年来他始终不变的对学子的殷殷期待和无私的爱。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8日,有删改)
13.(2分)阅读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王老师对“我”的态度
①借给“我”刘白羽的散文集 和蔼而郑重
为“我”重写稿子并赠小册子 ②认真、亲切
送高考复习资料并督促“我” ③关心、支持
④“我”买书请他签名 欣然
14.(2分)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在那闹书荒的年代,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啊!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将“复习资料和地理书”比作“精神食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它们的重要性,蕴含着“我”对王老师的感激之情(1分)。
15.(3分)文中的王老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①和蔼、宽容:王老师在借书给“我”时,和蔼而郑重地嘱咐“我”要好好保管;当“我”因为折断书脊而内疚时,王老师再没提书的事情,依然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②敬业负责:王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教学,还在课外积极帮助学生,为“我”修改天津快板的稿子,并提供创作汇编册子。③平易近人:王老师在著作上题字“亚明好友存正”,对待学生像朋友一样,使学生感到亲切。④无私奉献:王老师多次帮助“我”,无论是提供书籍、修改作品,还是送来复习资料,都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三)儿时的花园就是一个多彩世界。小恩想和你共同探索其中的乐趣。
花园汪曾祺
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
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③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的环境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最好的。它不至于被晒得那么多粉。
④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一种鸟)永远眯着眼假寐。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⑤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⑥“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⑦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得很。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啪,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⑧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的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和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
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呢,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它立刻就化成一摊水了。
⑨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逗弄它。
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附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⑩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
(选自《汪曾祺散文全编》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6.(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中作者喂养蟋蟀时“每吃一个梨都要分给它一点”,通过稚拙的分享行为凸显孩童对待微小生命的平等态度。
B.第⑧段中“我”与父亲的交流场景,流露出父子间默契无言的交流及父子之情,更从侧面烘托出花园留给“我”的记忆十分美好。
C.全文通过对花园生活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植物的喜爱与对昆虫的厌恶之情。
D.文章语言明白如话,令人感到朴素而不呆板,自然本色,舒爽清新。
[解析]C项,逗弄土蜂、捉蟋蟀都出于孩童的好奇心,并且作者没有表现出厌恶。
17.(3分)小恩和你正在设计文本朗读,请完成对话。
语句 轻重音和语速处理
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 啪,得了。 小恩:我觉得在朗读“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时,要轻读“蹑手蹑脚”,放慢语速,表现出“我”靠近“都溜”时动作很轻,小心翼翼。 你:你设计得很好。我觉得在朗读“啪,得了”时,要重读“啪”,加快语速(1分),表现出“我”捉“都溜”时很用力,果断迅速(2分)。
18.(3分)结合语境,从动作描写或句式的角度赏析下面语句。
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
【示例一】这句话运用“掏”“扒”“灌”“蹦”“扑”一系列动词(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过程和情态,富有情趣(1分),表现了童年在花园中的快乐(1分)。
【示例二】这句话运用短句(1分),节奏短促、简洁明快、活泼有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捉蟋蟀时的过程和情态,富有情趣(1分),表现了童年在花园中的快乐(1分)。
19.(3分)读了本文后,小恩想建议教材编委将本文选入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你认同吗?请根据第三单元的导语(节选)和单元目录(部分),并结合本文,说说理由。
单元导语(节选) 单元目录(部分)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作 品。透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求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童趣。回望即将告别的童年,这一切都值得好好体会、领悟。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10往事依依/于漪 11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 12《论语》十二章
【示例】认同。第三单元主要是写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经历,体现了童真、童趣。(1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鲁迅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欢乐时光,《往事依依》回忆了作者学生时代的难忘往事,《再塑生命的人》描写了海伦·凯勒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特殊成长过程。本文主要记述“我”小时候的童年趣事,突出“我”的童真与欢乐,这与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一致的,所以可以选入。(2分)
(四)小恩想请你运用整本书阅读方法,和她一起阅读《朝花夕拾》。
《五猖会》选段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20.(2分)有人评价:“《朝花夕拾》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追忆往昔,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过去。”请参照示例的形式,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琐记》一文中,作者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回忆了衍太太对孩子们的种种“好”,如鼓励孩子们吃冰、打旋子等;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发现衍太太其实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心术不正的妇人。
【示例】《五猖会》一文中,作者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回忆自己儿时盼望观看五猖会的急切与兴奋,被父亲强迫背《鉴略》时的失落和苦恼;另一方面又以成人的眼光加以审视,批判了压抑和摧残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2分,意对即可)
【精读文段,前后勾连】
21.(2分)《五猖会》选段中的“我”为什么会感到“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因为看戏前“我”被父亲逼迫背书导致看戏的兴致消失殆尽。(2分,意对即可)
【联读文本,迁移探究】
小恩发现《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篇文章有许多可以对比探究的地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浏览文段,整体感知】
22.(2分)结合以上选段,分析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C)
A.《五猖会》选段主要讲的是父亲逼“我”背诵《鉴略》的过程以及“我”的痛苦感受。
B.《五猖会》中“我”对迎神赛会的热切期盼,展现了儿童对民间娱乐活动的向往。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的故事只是为了增添文章的神秘色彩。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美女蛇的故事给“我”的教训是: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解析]C项,美女蛇的故事还能说明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3.(2分)请你从儿童的角度,简要评价《五猖会》选段中的“父亲”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的“长妈妈”不同的教育方法。
《五猖会》选段中的父亲让童年鲁迅在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先去背书,用自己的专制遏制了儿童的天性。(1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中的长妈妈给鲁迅讲故事,关爱鲁迅,满足了鲁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保持了儿童的天性。(1分)
活动三:成长中的百味品鉴
(表达与交流55分)
24.(5分)味道,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人生百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所听、所见、所想,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班级正在为以“味道”为主题的黑板报征稿,请你从下面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积极投稿。
任务一:鲜果的味道、点心的味道、菜肴的味道,总会让你念念不忘,请你选择一种,为它写一段推介语。(80字左右)
【示例】这款月饼细腻的口感,香醇的味道,让人品尝后无不为之倾倒,它的香气、口感与独特的风味,让人回味无穷。一旦品尝便难以忘怀。
任务二:“味道”或许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请写一首小诗与同学分享。(不少于4行,诗行之间用“/”标示。)
【示例】十五圆圆的月亮含羞地远探/看元宵佳节彩灯高悬/烟花在天空洒满了光辉/喜庆的人间热闹非凡/活泼的少年们流连灯前/如花的倒影让人沉醉/家乡的味道萦绕心间25.(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成长的路上,有美不胜收的四时景物,有真挚动人的温暖亲情,有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你感受到了吗?请以《成长路上,有你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二:一个人要想进步,必须善于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宇宙万物,皆可为师。以书为师,可以丰富学识;以人为师,可以完善自己;以自然为师,可以获取智慧;以社会为师,可以增长阅历……请将《也是我的老师》补充完整,并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任务三:成长的路上,一路有你。你有不同的名字:父母、师长、朋友……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5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作文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