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章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9 14:3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2 种子植物教学设计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3章第2节 种子植物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植物是分布最广的植物类群,通过种子繁殖后代,繁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教材通过列举马尾松等裸子植物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被子植物的例子,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以结合指导学生观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实物或图片,以掌握其形态结构特点。教师亦可安排讨论,要求学生说出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铺垫。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构建“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构成”、“生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归纳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概念。学生通过对第一节中“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的学习,初步学会了观察和描述常见植物的一般方法,并能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概括某一植物类群的某些共同特征。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观察与比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等,进一步认识到植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学生还将通过参与“识别校园内的种子植物并挂牌”等活动,进一步扩展视野、增强本领,学会根据植物的主要特征判断其所属类群,初步形成植物分类的能力,初步感知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准确识别常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并能阐述其关键特征; 理解种子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机制; 3.举例说出种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动。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种子植物的生命特征与多样性,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并尊重与保护生物多样性; 2.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掌握科学思维技能,合理解释种子植物适应环境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科学探究: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与校园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实践操作与团队协作水平; 4.社会责任:学生能够增强保护种子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意识,形成科学、理性的社会责任感,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及区别,种子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理解种子植物适应陆地环境的机制(如输导组织、种子繁殖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播放神奇的千年古莲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种子植物”。 【提出问题】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到底有何区别?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千年古莲的种子为什么能保存如此之久,和孢子又有什么区别。
探究新知 一、裸子植物 介绍种子植物的定义、分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及代表(马尾松、毛豆、花生),通过PPT和简短讲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对种子植物的整体认识,聚焦生命观念。 【活动一:了解常见的裸子植物】 素材: 水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有“活化石”之称。水杉生长迅速,树高可达50米,胸径可超过2米。水杉的球果不是果实,它的种子是裸露的。 侧柏是常绿乔木,树高可达20余米,胸径1米。球果当年成熟,开裂后种子裸露出来。 3.银杏我国特有的古老树种,早在2亿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现了。树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4米。图中的“白果”实际上是它的裸露的种子。 4.苏铁原产于中国、日本等国家,2021年苏铁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苏铁树干高约2米,少数可达8米或更高,种子红褐色或者桔红色,卵圆形,密生灰黄色短绒毛,后渐脱落,种子裸露出来。 提出问题:通过对以上常见的裸子植物的了解,你能总结裸子植物有何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总结】 一、裸子植物 1. 主要特征: ①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没有花和果实; ②裸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繁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 ③裸子植物一般长得高大,根、茎、叶都有发达的输导组织,可以将水和营养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2.与人类的关系: ①林业:有些裸子植物在林业上具有重要作用,如松、杉、柏是构成森林的重要树种; ②工业原料:有些裸子植物可以作为工业原料,如来自裸子植物的木材可以用于建筑业、家具制造业等。松柏类植物还可以用于提取树脂; ③食用:有些裸子植物具有食用价值,如松和香榧的种子都可以食用; ④药用:有些裸子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如从红豆杉中提取的紫杉醇有抗癌作用; ⑤绿化环境:裸子植物还可以绿化环境,如大多数裸子植物树形优美,是重要的绿化树种。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裸子植物,结合图片观察不同裸子植物种子的特点。 通过对裸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繁殖特点及其生活环境的学习,认识到裸子植物根、茎、叶和种子等器官的分化,与其繁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之间的因果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通过观察不同的裸子植物,比较裸子植物与其他植物类群的异同,归纳总结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进化的概念。 通过举例、讨论等活动了解裸子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自然界的作用,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的的影响。加深对生物学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形成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习题巩固】 1.水杉是校园内的常见树种。某同学从《植物志》上检索到它在生物分类上属于裸子植物,你认为它属于裸子植物的主要依据是( D ) A.能进行光合作用 B.有根、茎、叶的分化 C.能开花、结果 D.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 2.下列植物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A ) A. 侧柏、迎客松 B. 卷柏、凤尾蕨 C. 黑藻、衣藻 D. 小麦、水稻 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加深对裸子植物特征的理解。
二、被子植物 (过渡)毛豆植株的种子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毛豆植株能结出果实,那它能开花吗? 阅读课本P66-67,思考以下问题: 1、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被子植物?你能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吗? 2、和裸子植物相比,被子植物的结构特征有哪些? 3、你能举出一些被子植物与人类联系的例子吗? 学生介绍熟悉的几种被子植物: 教师展示毛豆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图,介绍分析: 毛豆生长发育的周期中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教师归纳】 二、被子植物 1. 特征: ①被子植物又称为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②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③被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繁殖过程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因此适合生活的环境范围十分广泛。 2.与人类的关系 ①粮食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 ②蔬菜:白菜、茄、黄瓜等蔬菜; ③油料作物:向日葵等油料作物; ④水果:荔枝等水果; ⑤药用:菘蓝等药用植物。 ⑥一些被子植物也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被子植物是目前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类群。被子植物种类多样,有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等。目前已知的被子植物约有20万种,我国约有3万种。 思 考:被子植物为何分布如此广泛?能够成为地球上最繁盛的类群? 【师生归纳】 1. 高效的繁殖方式 ①花的结构优化:花的颜色、香气、花蜜等能吸引昆虫、鸟类等传粉者,实现跨距离传粉,提高授粉成功率。 ②种子传播多样:种子可通过风力(如蒲公英的绒毛)、动物(如浆果被吞食后排泄)、水力(如椰子漂浮)等多种方式传播,能到达更远的栖息地。 2. 对环境的强适应性 ①多样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形态多样,如耐旱植物的深根、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落叶植物的季节性落叶等,能适应干旱、水生、寒冷等不同环境。 ②快速生长能力:多数被子植物生长速度较快,能迅速占据生存空间,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3. 复杂的生态关系 与其他生物形成密切的共生或协同关系,例如与传粉者形成互利关系等,进一步提升了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 这些特征共同作用,使被子植物能在陆地、淡水、甚至部分海洋边缘等多种环境中繁衍,成为目前地球生态系统中最具优势的植物类群。 联系课前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对比裸子植物,尝试对被子植物进行深度剖析。 介绍自己熟悉的被子植物,聚焦种子与果实的特点。 结合图片、资料思考,尝试说出被子植物拥有的植物器官。 通过观察与比较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繁殖方式等,归纳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点,概括种子的共同特征。 举例说出被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种子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爱护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师生探讨,尝试归纳。理解种子植物适应多种环境的能力,认识种子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中的地位。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进化的概念。
【习题巩固】 3.现在地球上进化程度最高的植物类群是( D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 4.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等,主要表现在( A ) 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 B.叶的形状不同 C.根的结构不同 D.茎的高矮不同 思考巩固练习上的问题,加深对被子植物特征的理解,正确区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特征。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四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A ) A.有种子 B.有根、茎、叶、花、种子、果实 C.种子没有果皮包被 D.种子有果皮包被 2.下列有关种子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A.松树、桫椤、银杉、牡丹、水绵都是种子植物 B.种子植物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C.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 D.种子植物种类多、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实物标本和多媒体课件(种子结构解剖图、种子萌发过程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实物,直观感受种子的形态和结构。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不仅降低了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参与度较高。围绕“种子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区别”等核心概念,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种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帮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梳理知识脉络,形成从“种子结构”到“植物类群特征”的完整认知体系。在讲解种子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水果(如苹果、桃子)等,让学生意识到种子植物在食物、药材、建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拉近了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和对自然的热爱。 但是由于学生还未接触植物的有性生殖有关内容,导致知识拓展的层次性不足,在介绍种子植物的进化历程时,仅简单提及“被子植物是最高等的类群”,但未结合具体特征(如双受精、果实保护)深入分析其进化优势,导致部分学生对“为什么被子植物分布最广泛”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逻辑推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