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单元综合检测(一)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难易度 ★★ ★★ ★★ ★★★ ★★ ★★★ ★★ ★★ ★★ ★★
知识点 重庆大溪文化遗址彩陶筒
形瓶 夏朝由部落发展为
国家 中原大地的三次大
转型 科技考古有助于探求历史
真实 早期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 政治制度的变革依托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期传统礼制影响深远 变法运动的社会根源 儒、道、墨、法四学派的
主张 秦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
能力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难易度 ★★ ★★★ ★ ★★ ★★★ ★★★ ★★★ ★★★ ★★★
知识点 秦汉制度对比 秦汉财政管理体制的转变 秦汉时期时
间轴 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 《九章
算术》 先秦至汉盐价变化 西周商业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
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与汉代文教
事业 西周至秦“中国”内涵的变化
一、选择题
1.如图为重庆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彩陶筒形瓶,属细泥红陶,上绘黑彩,瓶身上下两端绘绦索纹,中间绘交错的变形回纹,象征水波连绵,瓶表面打磨光滑。它体现了( )
A.良渚文化溯江而上影响深远
B.当地社会组织复杂
C.生产生活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瓶在用于日常生产生活的同时,又具有艺术性,C项正确。彩陶筒形瓶未见有良渚文化因素,排除A项;仅凭彩陶筒形瓶无法证实当时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彩陶筒形瓶并未显现与农耕相关,排除D项。
2.“夏”原是以夏禹所在的部落通过融合异姓宗族成为占据中原一带的夏邦或夏国。夏禹继承舜主政邦国联盟之后,把夏人原有邦国之名“夏”升级为他所统领的“天下万邦”的国号。这反映出夏朝( )
A.由部落发展为国家 B.继续推行禅让制度
C.政治统治比较稳定 D.对部族的直接统治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夏不再是以部落为主的实体,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原始的国家,A项正确。夏朝实行的是世袭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其统治是否稳定,排除C项;夏朝直接统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对其他地方实行间接统治,排除D项。
3.回顾中国史前史,万年以来中原大地曾经历过三次大转型:从狩猎采集到农业定居;从邦国并存到王国崛起;从发明文字到成文文献的出现。下列文化遗址中,其考古发现实证第三次大转型的是( )
A.良渚文化遗址 B.陶寺遗址
C.姜寨聚落遗址 D.殷墟遗址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殷墟遗址出土的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而甲骨文也是最早的成文文献,D项正确。良渚文化遗址、陶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即将进入阶级社会,因此属于第二次大转型,排除A、B两项;姜寨聚落遗址是新石器时期前期,属于第一次大转型,排除C项。
4.西周倗国(今山西绛县)墓地出土的一个铜簋中存有大量的碳化物,考古学者分析了样品的碳氮含量和同位素比值,推测铜簋内曾盛有煮熟的大米及肉类——“羹”,这与文献记载相悖的结论,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这表明( )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记载必须得到出土文物印证
D.科技考古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考古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帮助人们探索历史的真实面貌,D项正确。西周倗国(今山西绛县)墓地位于黄河流域,不是长江流域,排除A项;文献价值需要考古发现的印证,不是依赖于当代学者阐释,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5.据《礼记》记载,昔日盛放奉献给祖先和天地神灵美食的陶器、石器演变成了铜器、玉器、漆器,其使用者也由最初的氏族首领、酋长演变为国君、帝王,但礼器的性质未变。材料旨在说明( )
A.早期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 B.生产力进步推动礼器变化
C.中华文明呈现出迷信色彩 D.早期的权力体现神权色彩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最早的礼乐活动与后期的礼乐活动虽然出现了器具和使用者的变化,但礼器所蕴含的性质未变,说明早期文明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体现出连续性的特征,A项正确。
6.周王不是不想集中权力,而是条件不允许。说到底,是钱的问题,周王没有通过编户齐民直接控制税收的体制,也不大可能有后世的俸禄制度。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贵族制度建构于编户齐民体制之上
B.政治制度的变革依托经济的发展
C.权力集中的根本在于实行俸禄制度
D.封邦建国造成西周诸侯分裂割据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周朝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难以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故选B项。材料“周王没有通过编户齐民直接控制税收的体制”说明贵族制度不是建构于编户齐民体制之上,排除A项;权力集中的根本在于周王具备经济实力,排除C项;材料并未指出分封制造成西周诸侯分裂割据,排除D项。
7.战国前期,“三家分晋”已成定局,但直到半个世纪后,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侯,三家才有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田常虽然权倾齐国,但也要待其曾孙田和得到周安王的册封后,田氏才完成代齐的大业。这说明当时( )
A.传统礼制影响深远 B.周王室仍握有绝对的权威
C.诸侯纷争日益加剧 D.儒家思想对列国影响深刻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前期,“三家分晋”、田常权倾齐国,但最终还要通过周天子的册封才最终成为诸侯,这说明当时传统的礼制仍有一定影响,A项正确。B项“握有绝对的权威”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体现诸侯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8.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奴隶主所拥有的国有土地逐渐转变为土地私有制。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广泛要求进行社会革新,推动诸侯国走上了变法的道路。这反映出这些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政治思想提出和盛行 B.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 D.各诸侯国君主支持变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要求进行革新变法,所以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故选C项,排除A、B、D三项。
9.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儒、道、墨、法四个学派有精彩的评论。下列评论,按儒、道、墨、法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②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③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④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
解析:据材料“序君臣父子之礼”可知,①是儒家思想;据材料“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可知,②是道家思想;据材料“节用”可知,③是墨家思想;据材料“严而少恩”可知,④是法家思想,A项正确。
10.据史书记载,秦朝时全国人口为2000万人,但却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反映了( )
A.最高掌权者地位发生根本变革 B.宗法体制对社会影响消失
C.秦制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D.秦朝刑罚比西周时代严酷
解析:秦朝在地方推广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而西周没有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所以秦朝能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大事,动员能力远超宗法时代的周天子,C项正确。最高掌权者地位发生根本变革属于君主专制的范畴,材料中大规模调动人力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排除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但对后世影响巨大,宗法观念依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秦朝刑罚与西周刑罚的对比,排除D项。
11.下表为某同学对秦汉时期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
A .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B.汉承秦制同时有所损益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在中央官制和地方管理上继承秦朝制度并有所改变,在律法、思想方面有所变化,反映了汉承秦制同时有所损益,B项正确。
秦制 汉制
律法 秦律严酷 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
思想 “焚书坑儒” 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中期开始“尊崇儒术”
中央官制 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 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
地方管理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到汉武帝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
12.秦代国家财政可区分为政府财政和皇室财政,分别由治粟内史(汉代称大司农)和少府两个机构掌管;汉武帝时,因“外事四夷,内兴功利”,遂将原本属于少府掌管的盐铁收入和酒税划拨给大司农;东汉光武帝时,少府掌管的山泽陂池等租税都交由大司农管辖,大司农成为最重要的国家财政管理机构。秦汉财政管理体制的转变旨在( )
A.平衡政府与皇室关系 B.实现财政管理专业化
C.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 D.强化国家的治理能力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到东汉,皇室财政机构少府的权力逐渐向政府财政机构大司农转移,这说明政府财政机构权力集中化,便于加强对国家经济的控制调配,提升了国家的治理能力,D项正确。材料反映皇室财政机构权力基本转移到政府财政机构,少府权力大大低于大司农,A项“平衡”说法错误,排除;大司农和少府都是专门的财政管理机构,材料体现的是财政管理集中化而非专业化,排除B项;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是将地方财富、军队等转移到中央或分散,材料主旨是对国家财政的集中管理,排除C项。
13.某同学整理了关于秦汉时期的时间轴,空格a、b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焚书坑儒” 张骞西行 B.“与民休息” “光武中兴”
C.楚汉战争 尊崇儒术 D.百家争鸣 “党锢之祸”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东汉初年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B项正确。
14.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 )
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 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
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 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后世皇帝大力宣扬汉代一些地方官员在地方的勤政为民的事迹,主要是为官员设立标杆,进而维护自身统治,说明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C项正确。儒家礼教是帝王统治国家的工具,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是汉代一些官员的良政受到称赞,与地方治理模式无关,排除D项。
15.《九章算术》成书大约在公元1世纪,其中记载的很多试题都是徭役赋税问题。比如:“今有北乡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乡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乡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乡发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术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衰,衰分,即按一定标准的比例分配。算,指算赋,就是人头税。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①《九章算术》是国家治理的产物 ②它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代表作 ③从史学角度说,它具有史料价值 ④根据百姓意愿计算所缴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九章算术》成书大约在公元1世纪,其中记载的很多试题都是徭役赋税问题”“衰,衰分,即按一定标准的比例分配。算,指算赋,就是人头税”并结合所学可知,《九章算术》是古代中国数学的代表作,其主要作用是为国家治理提供便利条件,从史学角度看,《九章算术》具有史料价值,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根据百姓意愿计算所缴赋税”不符合历史事实,④错误。故选A项。
16.下表是先秦至汉盐价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国家控制经济的力度增强 B.秦汉时期的通货膨胀严重
C.汉代的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D.秦汉人口有较大规模增加
解析:由材料可知,盐价在汉武帝时有较大规模上升,其主要原因是汉武帝实行了盐铁专卖制度,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A项正确。
齐国、秦国 汉文帝 汉武帝 东汉
100钱/石 120-150钱/石 300-1100钱/石 400-8000钱/石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商业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种,市场不仅设置在城中,在城外乃至一些乡村中也设有供乡野村民交易的临时市场。西周商业市场都是官办的,大都由司市总负责,其下设质人、肆人、胥等官职分掌具体事务。西周在商业管理中设置了一定的规则及程序,开市前要检查货物是否以假冒真,货物价格制订是否合规。开市后,贾师、胥师等人还要随时受理各种交易纠纷。西周时期,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包括官府出售的部分剩余物资都必须通过贾师制订其价格,否则物品不能够成为商品上市出售。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措施具体而明确,并以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而存在,有效规范了市场和商业行为。
——摘编自李佩等《探源西周时期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 春秋末期,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宽松。西周时期的“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的礼制局面被打破,个人逐渐摆脱对宗族的依赖而自由经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生产不断出现,官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性经营不断放松。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还出台了一些诸如“通商惠工”的鼓励性政策,允许和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完全瓦解,土地买卖逐渐出现,加速了私人财富的积累和劳动产品市场化发展。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时期政府对商业市场管理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市场繁荣发展的原因及其积极影响。
答案:完善商业市场建置;设置专职管理官员;规范商品交易秩序;建立商品定价制度。
答案:原因:社会环境自由宽松;生产力的发展;工商食官政策的瓦解;各国国君的支持和推动;土地制度的变化。
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了社会转型;密切了地区交流,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为统一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西周的商业市场分为大市、朝市、夕市三种,市场不仅设置在城中,在城外乃至一些乡村中也设有供乡野村民交易的临时市场”可得,完善商业市场建置;根据材料一“西周商业市场都是官办的,大都由司市总负责,其下设质人、肆人、胥等官职分掌具体事务”可得,设置专职管理官员;根据材料一“开市前要检查货物……开市后……随时受理各种交易纠纷”可得,规范商品交易秩序;根据材料一“西周时期,所有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包括官府出售的部分剩余物资都必须通过贾师制订其价格”可得,建立商品定价制度。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春秋末期,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可得,社会环境自由宽松;根据材料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营手工业生产不断出现,官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性经营不断放松”可得,生产力的发展,工商食官政策的瓦解;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还出台了一些诸如‘通商惠工’的鼓励性政策,允许和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可得,各国国君的支持和推动;根据材料二“井田制走向完全瓦解,土地买卖逐渐出现”可得,土地制度的变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对社会、统一市场以及统一国家的积极影响角度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受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教育逐渐走向没落。流散在四方的王官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出卖知识。而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结合加速了“学在四夷”格局的形成。此外,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其重大意义不可低估。
——摘编自张传燧、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
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标志着太学教育的正式开始。此后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至成帝末年,太学生员一度增加到三千人。因博士数量及博士弟子员额有限,私授儒学的现象在汉代也是蔚然成风。绝大多数的授业者都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延请聘用。此外,很多经学出身的官员退隐后,也会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阎步克说:“汉代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
——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教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文教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官学没落,私学
发展。
影响: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学习文化知识;促进了各流派学说思想传播。
答案:不同之处:汉朝的文教发展由政府主导;思想流派主要是儒家;民间教育也很兴盛。
原因: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太学的建立。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学在官府’教育逐渐走向没落……‘学在四夷’格局的形成……聚徒讲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而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武帝置《五经》博士……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可知,汉朝的文教发展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五经》……私授儒学……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可知,思想流派主要是儒家;根据材料二“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可知,民间教育也很兴盛。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不同之处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
答案:(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阐述:春秋战国以前, “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己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首先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内涵的变化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次进行阐述,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以前“中国”内涵;根据材料中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内涵的变化,阐述其变化的原因,从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等角度论述。最后总结即可。若从其他时期拟定论题,言之有理亦可。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