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政治变动、诸侯争霸、变法运动;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体会变革的艰难和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理解唯物史观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运用唯物史观解释“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3.比较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认识“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意义,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涵养家国情怀。
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1.列国纷争
“春秋五霸” 背景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形成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背景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形成 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影响 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2.华夏认同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2)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经济发展
农业进步 生产工具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 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
工商业繁荣 手工业 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 货币广泛流通,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有的工商业主富比王侯
2.变法运动
(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改革。
(2)成效: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3)代表: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356年)
①主要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②结果:商鞅被杀,但变法措施深入人心。
③意义: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三 孔子和老子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论语》中
思想核心 “仁”,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主张 (1)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教育成就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文化传承 相传孔子晚年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老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观点见于《老子》一书
思想核心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哲学思想 (1)唯物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2)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四 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和阶级关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2)政治需要: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2.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主要派别及思想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家 邹衍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4.影响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2)“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时期并立的五个诸侯政权。(×)
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
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而展开的战争,是奴隶社会性质;战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是封建社会性质。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是华夏文化影响的扩大。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交融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铁犁牛耕的使用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畜力和铁器的结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原因。
(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推动封建制度的逐步确立。(√)
(4)商鞅变法是一场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以农战和法治为主要特点。(×)
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
(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后期。
(2)“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
百家争鸣
(5)庄子继承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出“相生相胜”理论。(×)
(6)墨家主张“兼爱”,讲求实际功利,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主题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部分文物
出土地点 文物
山西浑源李峪村 镶嵌狩猎纹豆采用北方游牧民族常用的狩猎纹作装饰
陕西眉县 青铜扁壶形制模仿少数民族容器
河南伊川徐阳村 陆浑戎贵族墓车马坑的葬式与中原相似,但保留了少数民族特色
河北省平山县 中山王方壶镌刻精美的篆书铭文多达448字,中山国为戎狄部落鲜虞所建
(1)材料一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
金版参考:列国纷争,分封制趋于瓦解。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原华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导致民族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金版参考:特点:民族往来密切,相互交融。
原因:战争的影响;领土的扩大;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华夏认同观念的推动;改革的推动。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影响
(1)灾难: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进步: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改革,打击了贵族保守势力,促进了地主阶层的崛起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
(3)统一:大国兼并小国,局部统一,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4)交融:客观上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主题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材料一 春秋年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蓬蒿藜藿”之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以及诸侯国境之间的旷土隙田逐渐得到垦辟,出现“公田不治”的景象。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土地的让渡转移和宅圃的买卖,更是公然地进行了。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金版参考:新现象: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土地买卖出现。
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创新的表现,并从当时“历史潮流”的角度,阐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
金版参考:政治创新的表现: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建立小家庭制;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
进步性: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出现的根本原因。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大发展推动了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中央集权。
(3)日益激化的兼并战争迫使各国变法革新。在兼并战争的压力下,各国改革传统治国方式以求富国强兵。
(4)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主张顺应形势进行变革。法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为各国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尚习俗等方面。
(2)彻底性:废除井田制和世卿世禄制,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3)有效性:商鞅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4)进步性:商鞅变法剥夺和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主题三 百家争鸣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治大国,若烹小鲜。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金版参考: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文化。
(2)分析指出材料二中各自代表的思想流派并概括出他们的治国主张。
金版参考:儒家:德治仁政、民本思想。法家:中央集权、以法治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
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及现实意义
(1)治国理念
儒家 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
法家 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道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统治者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2)现实意义
①儒家的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②法家的“法治”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形成了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农业生产方式;手工业和商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政令不由天子出而出于诸侯(五霸、七雄君主),说明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名存实亡,贵族政治逐渐走向官僚政治,地方分权逐渐走向中央集权,君权有限走向君主专制,分裂混战逐渐走向全国统一。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基本内容:富国、强兵、君主集权。变法运动最终促使了以君主制为核心的集权国家体制的逐步形成。
4.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最重要依据是编户制的实行,即国家通过各级行政机构,层层控制到每一户。
5.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政治派别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要求,对宇宙、社会、万物作出解释。各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终于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队伍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一史实可以说明( )
A.王室衰微 B.西周灭亡
C.诸侯争霸 D.变法图强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周桓王与郑国的矛盾,郑国敢与周王“刀兵相见”,王室败北后甚至“忍气吞声”,这反映了王室衰微,礼崩乐坏,A项正确。
2.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用于指称周朝的施政范围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夏各政权,用于区分不同的人群以及华夏政权。春秋时期,秦、楚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秦、楚、吴、越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种现象说明先秦时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 B.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确立
C.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 D.华夷观念彻底消失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囊括的范围扩大,这说明戎夷之民逐渐融入华夏族之中,已出现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也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B两项;先秦时期华夷观念并未消失,排除D项。
3.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这是生产力大大提高的表现,C项正确。
4.商鞅认为,耕织是生产之本,故称为“本业”;而工商业是不事生产的,故称它们为“末业”。商业只是靠转贩粮食、丝织品、布匹等产品来牟利,工商业的经营,只会妨碍农业。因此,他主张( )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开阡陌” D.实行什伍连坐
答案:A
5.有学者对先秦时期儒、道、墨、法四家学派的若干思想进行了整理(见下表)。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分别填写( )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积极 同情宗法 反对宗法 放弃宗法
①贵族观点 ②平民观点 ③君主观点
消极 放弃一切制度
④个人观点
A.儒、墨、法、道 B.法、道、儒、墨
C.墨、儒、法、道 D.儒、道、墨、法
答案:A
解析: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同情宗法,代表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①为儒家;墨家代表了下层民众的利益,②为墨家;法家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君主的观点,③为法家;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反对制度束缚,④为道家。故选A项。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崩溃 华夏认同 战国进行兼并战争的原因 郑国渠的地点 临淄的经济发展情况 战国时期区域间存在商贸联系 商鞅变法农业改革 孔子的主张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 先秦诸子的主张 战国时期郡县乡里制取代分封制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军人从贵族到平民的变化 守城装置“地听”凝聚先民智慧 儒、墨、法三家学派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齐桓公称霸与孔子的主张
[10分钟基础快练]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自称为“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分封制的崩溃 B.各国实力的均衡
C.井田制的盛行 D.儒法合流的趋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君已经由“公”“侯”自称“王”了,反映出当时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A项正确。战国时期诸侯国实力并不均衡,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也走向崩溃,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孟子·滕文公上》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即土生土长的楚国人),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然成为“合纵连横”政治格局当中的“纵长”。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
①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的影响 ②周公、孔子思想更适于楚地风俗 ③戎狄蛮夷逐步融入了华夏族 ④“纵长”即为春秋时霸主身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孟子用楚国陈良来中原学习周孔之道为例,说明“用夏变夷”的趋势,而且原本属于“蛮夷之国”的楚国在战国时期成为“合纵连横”政治格局当中的“纵长”,孟子的言论说明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的影响,而楚国的地位提升同时也证明戎狄蛮夷逐步融入了华夏族,①③正确,④错误;“周公、孔子思想更适于楚地风俗”表述绝对,②错误。故选B项。
3.战国时代一个重要变化是战争的正当性和战争的残酷性出现。各国争夺的不再是道义高地和名位优势,而是实际的土地和财富。战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伦理道德遭到了冲击 D.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铁犁牛耕的使用是战国时期农业技术的重大进步,这一技术革新大幅提高了土地开垦效率和粮食产量,使得土地的实际经济价值显著提升,土地成为国家实力的核心资源,直接关系到粮食储备、人口增长和军事实力,各国为争夺土地展开激烈战争,本质是对经济基础的争夺,B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A、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均排除;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虽有所发展,但农业仍是经济主体,农业对国家实力的决定性作用远超商业,排除D项。
4.韩桓惠王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行使“疲秦计”,后阴谋败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仍用郑国,渠得以建成。该渠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郑国修建的水利工程被称为郑国渠,位于地图②秦国位置,B项正确。
5.史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这反映了( )
A.统治者注重推动文教娱乐事业的发展
B.工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兴盛
C.贵族阶级沉湎于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
D.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的萌发
答案:B
解析:材料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统治者的推动作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众的生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排除D项。
6.据考古发掘,在原燕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六国铸造的钱币,还出土了部分燕国自铸的布币和圜钱。由此可推知,战国时期( )
A.燕国货币管理体制较为混乱 B.区域间存在一定商贸联系
C.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燕国的商品经济最为发达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燕国境内遗址出土六国的货币来看,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经贸往来,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货币管理体制,排除A项;当时诸侯纷争,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并未形成,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燕国同其他诸侯国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对比,排除D项。
7.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乐趣大大增加,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而耕作“公田”的积极性下降以至公田荒芜不治。针对这种情况,商鞅变法规定( )
A.“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B.“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C.“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D.“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商鞅变法中提出了“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措施,即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农业生产,以增强国家实力,B项正确。A项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C项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D项是为了鼓励军功,均与材料无关,排除。
8.孔子认为:“夫政者,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据此可知,孔子( )
A.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C.宣扬君臣平等的民主思想
D.对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
答案:B
解析:孔子强调如果统治者能够起到表率作用,社会自然就会有序,可见孔子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B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受统治者重视,并无正统地位,排除A项;孔子强调君臣有序,并不主张君臣平等,排除C项;材料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现状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深怀忧虑,排除D项。
9.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诸侯公卿对人才的渴求( )
A.导致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B.冲击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威
C.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纷争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
答案: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上层权贵争相礼贤下士,不拘一格地网罗人才,形成了人才流动和人才竞争的大好局面,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度,D项正确。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周天子天下共主权威受到冲击主要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加剧等,排除A、B两项;诸侯纷争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C项。
10.余英时认为,“中国‘道’的人间性更有一个特点,即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先秦诸子)最后都归结到治国平天下之道上去”。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各家之“道”,叙述正确的是( )
A.老子主张以德治国 B.墨子肯定顺其自然
C.孔子提倡兼爱非攻 D.韩非主张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孔子主张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老子主张顺其自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B、C三项。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故选D项。
[15分钟素能提升]
11.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新的基层行政组织郡县乡里制取代。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地域划分民众,实现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全面渗透。据此可知,当时( )
A.宗法制度影响消除 B.周王权威依然稳固
C.中央控制地方有限 D.社会转型正在进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各国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正向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转型,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制,排除A项;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排除B项。
12.春秋战国时期,“土”和“壤”的概念开始形成,如《周礼·地官·大司徒》中就把土和壤作了明确区别,认为后者是为了“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战国时期进一步提出了“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的辩证观点。这说明当时( )
A.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发展 B.人地矛盾日益显现
C.粮食生产开始受到重视 D.道家思想影响广泛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土”和“壤”的概念,再由“知其种,以教稼穑,树艺”可知“壤”指的是农田土壤,战国时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瘠)”是围绕“壤”的生产力的观点,综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精耕细作观念萌发,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出现人地矛盾,排除B项;粮食生产早已受到重视,排除C项;D项“影响广泛”材料不能说明,排除。
13.春秋前期,诸侯所属军队(族军)主要由贵族子弟组编,平民没有资格参加。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大量平民参军,立军功者可获得土地及相应政治地位。到战国时代,“贵族军队解体,平民军队代兴”。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壮大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巩固了贵族的世袭地位 D.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前期,军队实行贵族兵制,平民无权参加,从春秋中后期开始,平民得以参军,并且可以凭借军功获得土地和政治地位,这一方面冲击了贵族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壮大了军功地主阶级的力量,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B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4.《墨子·备穴》中提及一种守城装置——“地听”。通过在城墙脚下间距相等的数口深井,将薄皮革裹紧的坛子埋入其中,可利用共振原理探查敌袭。类似的设置方式,后来被较广泛地用于古戏台的搭建。“地听”的发明和使用( )
A.贯彻了“非攻”信条理念 B.表明中国曲艺源远流长
C.说明技术创新源自战争 D.凝聚了我国先民的智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墨家在总结物理规律和工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明的“地听”不仅可用于战争侦查,后来还被广泛运用于文化表演活动,这种发明和运用凝聚了我国先民的智慧,D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说明,排除;B项“曲艺”与“地听”的发明无关,排除;C项说法绝对,排除。
15.儒家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其门下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如子路、子贡等;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建立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为宗旨,在战国众多变法活动中独领风骚。由此可知,这三家学派( )
A.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B.先后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C.代表的政治立场趋同 D.都提出可行的治国方略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儒家……弟子大多参与政事”“墨家……政治立场鲜明的学说”“法家则是以研讨政治权术……宗旨”可知,三家学派的学说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提出的政治主张,都有强烈的参政意识,A项正确。法家提出了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被采纳、重用,而儒家和墨家的治国方略并不适用于大动荡的时代,未被统治者采纳,排除B、D两项;儒家主要代表传统贵族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他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摘编自宣兆琦《图说管子》
材料二 面对乱世,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孔子没有下过明确定义。他曾说“仁者爱人”,并将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行为称之为仁;孔子的“仁”也有推己及人的含义,就是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将“仁”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摘编自钟永圣《管子选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齐桓公称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仁”的主张的主要目的。结合孔子的生活时代,简析孔子将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的行为称之为“仁”的主要原因。
答案:(1)齐国有渔盐之利;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使齐国的威望大增。
(2)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原因:春秋晚期,各国连年争战,给社会生产和各阶层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破坏。孔子认为,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有助于结束混战,使千万生灵免遭涂炭,这正是“爱人”的体现,因而是“仁”。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可知,齐国有渔盐之利;根据材料一“他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齐国逐渐强盛”可知,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根据材料一“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他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可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使齐国的威望大增。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当时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和孔子关于“仁”的不同解释可知,主要目的是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他曾说‘仁者爱人’,并将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行为称之为仁”和所学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所体现出的“爱人”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