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过程,认识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涵养家国情怀和时空观念。 2.了解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从多角度认识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熟悉史料实证,涵养家国情怀。 3.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解释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培养实证能力。
一 秦的统一
1.条件
客观条件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秦国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3)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2.过程
(1)统一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开疆拓土
在南方 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在北方 击退匈奴,在原有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3.巩固中央集权
措施 皇帝制度 (1)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 (2)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中央——三公九卿 (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 (2)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地方——郡县制 郡、县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影响 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4.巩固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5.意义
(1)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 (1)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巡游、封禅,征发繁重。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2)“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影响
秦二世 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
三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秦末农民起义
(1)陈胜、吴广起义
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②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起义迅速蔓延,最后失败。
(2)秦朝灭亡: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2.楚汉战争
原因 刘邦和项羽为争夺统治权力
概况 刘邦 “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项羽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分封政策失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结果 刘邦击败项羽
秦国与秦朝
秦国是秦朝的前身,是指诸侯国。秦朝则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始于公元前221年。
(1)秦统一的根本动力是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2)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
(3)秦朝的“焚书”是把全国的所有书籍统统都烧掉。(×)
(4)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思想统治,但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使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5)秦统一后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主要在于废除分封制不利于统治。(×)
楚汉战争是刘邦、项羽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其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主题一 秦朝的统一
材料
比较材料中的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周秦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金版参考:信息1:西周统治区域相对集中于中原地区,秦朝疆域显著扩大。
说明:秦的统一;秦朝北征匈奴,南征南越,对征服地区设立郡县进行行政管理。
信息2:西周封国众多,秦朝郡县制。
说明:秦统一后加强中央集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大一统国家建立的原因
经济根源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地主土地所有制
社会根源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式微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地理原因 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地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疆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主题二 秦朝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
材料 帝国一统一,秦统治者第一个有记录的行动就是要其大臣们想出一个有别于王的称号,它将更好地表示他作为唯一的统治君主的新地位。根据由此产生的建议,他采用了“皇”,并把此字与他自己选择的“帝”字结合起来。也是在公元前221年,具有更重要的实际意义的一件事是把中央集权的行政新体制扩大到了“天下”。文字的统一虽不像政治措施那样引人注意,但就其本身来说也同样重要。公元前221年,始于商鞅的秦法典在全帝国统一实施。与法律和文字一起,秦在全帝国实行衡器和量器的标准化是不足为奇的。另一项是金属货币的标准化。《汉书·食货志》详细地叙述了秦的改革:“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统治者”采取的措施。
金版参考:确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在全国实施秦法典;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统治者”措施的意义。
金版参考: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巩固了统一的局面;推动了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2)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互相牵制。
(3)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家国同治。
(4)两对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主题三 秦朝的灭亡
材料 (秦孝公)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兴亡的原因。依此,谈谈启示。
金版参考:原因:兴:注重法度,发展经济,注重人才,得人心。亡:严刑酷法,实施暴政,失民心。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法制是治国之保证;人才是治国之根本。总之,统治者应行“仁政”,得民心。
秦朝灭亡的原因
“轻罪重罚”的苛政暴政 商鞅之法的特点就是“轻罪重罚”,但刚从长期的战乱状态中挣脱出来的人们,难以适应严苛的法令
沉重的赋税和徭役负担 从北伐匈奴、南征百越,到修筑长城、大兴土木,赋税加徭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政治腐败 (1)在秦始皇时代,朝政还比较肃正。 (2)秦二世的无能和腐化,奸臣专擅朝政,致使君臣上下相欺,相互残杀
文化的专制与落后 (1)沿用法家思想,实施严酷律法。 (2)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导致自身灭亡
秦朝灭亡对后世的影响
(1)秦亡充分展示了人民力量的强大,使后世统治者对民众的力量重新加以认识,促使君主自我调整治民政策,有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2)秦朝灭亡后,后世君主和思想家深刻反思,在承认君权至上的前提下,对君主权力加以适度限制,以防君权走向极端而失控。
1.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顺应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使中国出现了亘古未有的新局面,影响深远。
2.秦的统一不但结束了列国的局部战争,废除了重重的关隘和限制,更重要的是大一统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交融。
3.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4.为巩固统一,秦始皇整合了王朝的经济政治秩序,确立了大一统格局,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体系,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5.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秦朝短命而亡。
1.下面为秦统一战争的示意图。在这一过程中秦国所采取的策略是( )
A.合纵连横 B.远交近攻
C.声东击西 D.先南后北
答案:B
2.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上。这一“联结层面”是指( )
A.确立三公九卿制 B.全面推行郡县制
C.统一货币度量衡 D.统一六国迁贵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
3.公元前211年,秦始皇迁内地三万户到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实行垦殖,并给予拜爵一级的奖励。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拓展了秦统治的疆土范围
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D.传播了中原先进农耕技术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迁徙内地民众到边疆垦殖,有助于内地先进农耕技术传播到边疆地区,D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排除A项;该时期,“北河”“榆中”等地均属于秦朝疆土,“拓展”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C项夸大了这一举措的影响,排除。
4.秦王朝统一天下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秦朝措施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严刑苛法 B.统一文字
C.编制户籍 D.开凿灵渠
答案:A
5.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刘邦取胜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秦朝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楚汉战争时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最后取胜,因此农民起义迫使后世统治阶级调整前朝统治政策,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刘邦取胜后同样转变为封建统治阶级,未改变社会阶级力量对比,C项错误;农民起义后未发生社会转型,D项错误。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战国中后期出现统一的观念 皇权至高无上 秦右丞相印封泥 郡县制 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 秦朝开启“公天下” 秦朝存在严重统治危机 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原因 “定于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秦朝郡级官员任命情况 秦统一度量衡的意义 秦粮价急剧上涨的原因 《史记》记载与出土《秦律》的互证 秦朝在岭南的统治
[10分钟基础快练]
1.《孟子·梁惠王》中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记载:“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一则治,异则乱”。这些思想( )
A.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
B.体现了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得益于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影响
D.推动了西周以来宗法分封制的崩溃
答案:A
解析:《孟子·梁惠王》《吕氏春秋》提出国家只有统一才能安定,表明当时已经出现统一的观念,A项正确。当时自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所述为战国时期的思想,秦汉大一统王朝尚未建立,排除C项;宗法分封制崩溃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演进,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已经在走向崩溃的过程中,排除D项。
2.学者论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处理庶政……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请皇帝裁决。这说明秦朝实行“专制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权力相互制衡 B.丞相专权
C.皇权至高无上 D.集体决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皇帝掌握决策的权力,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
3.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假如你是某博物馆的讲解员,当你为前来参观秦朝展厅的同学讲解如图展品时,你会从哪个角度来阐述( )
A.促进了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B.体现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管理制度
C.反映了秦朝的丞相制度,可用于研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D.体现了秦朝时的冶铸业水平,表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右丞相印封泥”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封泥是秦朝丞相的印章留下的,有助于研究秦朝的丞相制度,即借此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项正确。丞相主管行政,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及军事无关,排除A、B两项;封泥是印章按于泥上,与冶铸业无关,排除D项。
4.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郡县制下,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由此可见,郡县制( )
A.提升了贵族政治地位 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导致了地方权力膨胀 D.弱化了监察制度作用
答案:B
解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故选B项,排除C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促使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排除A项;材料“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表明并未弱化监察制度作用,排除D项。
5.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据《汉书》记载,驰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秦始皇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 )
A.改善国内交通 B.促进经济发展
C.改善百姓生活 D.巩固秦朝统治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修建驰道的根本目的是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一,巩固秦朝统治,D项正确。改善国内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是秦朝修建驰道产生的影响,并非其根本目的,排除A、B两项;驰道的修建与百姓生活改善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之所以革之(分封制)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朝开启“公天下”主要是指( )
A.从禅让制度走向世袭制度 B.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C.从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 D.从有限君权走向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柳宗元认为虽然郡县制是“私其一己之威”,但郡县制却是“公天下”的开端。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依据才干政绩来任免,不得世袭,这样的官僚政治才是“公天下”,结束了贵族政治的世卿世禄,B项正确。
7.公元前211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帝死而地分”,随后百姓互相传播,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农民起义爆发的偶然性 B.君主专制体制的崩溃
C.民间组织成为反秦主力 D.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始皇帝死而地分”可得出,当时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希望推翻秦朝的暴政,反映出当时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农民起义爆发不是偶然,排除A项;君主专制体制并没有崩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民间组织,排除C项。
8.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有( )
①秦王刚愎自用 ②秦王不施仁政 ③秦朝赋役沉重 ④秦朝刑法严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可得出,贾谊认为秦王刚愎自用,不实行仁政,根据材料“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可得出,贾谊认为秦朝刑法严苛,①②④正确;贾谊的这段话中没有提到秦朝赋役沉重,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9.楚汉战争期间,刘邦用陈平之计,制造范增背叛项羽的假象,不久,范增被项羽猜疑,忧愤而终。韩信破坏了刘邦与齐国的和谈,还写信给刘邦表示由自己出任代理齐王,刘邦答复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代理)为?”由此可见,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将士用命,指挥得当 B.废秦苛法,深得民心
C.经略巴蜀,根基稳固 D.重视人才,善于应变
答案:D
解析:刘邦用陈平计谋分化范增和项羽的关系,同时为了拉拢韩信,分封韩信为齐王,由此可见,刘邦善于用人,而且能及时应变,D项正确。
[15分钟素能提升]
10.战国时期,铁农具的推广,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又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
A.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六国的条件
B.农业是商业发展的前提
C.“定于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D.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明显的进步,使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然而分裂割据的形势严重阻碍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国家统一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秦朝军事情况,看不出秦国具备了武力统一的条件,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国家分裂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而非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阶级情况,排除D项。
11.秦朝的郡守有许多辅佐属吏,除了都尉、长史、郡丞等由中央任命之外,其他属吏则由郡守自己决定,一般都是任用本郡人士。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地方社会治理 B.助长了地方势力膨胀
C.削弱了中央集权体制 D.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的郡守任用本郡人士作为属吏,管理地方,这些属吏对本郡情况较为熟悉,有利于更好地治理地方,A项正确。郡县的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较强,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政府财政负担情况,排除D项。
12.如图反映的状况( )
A.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B.激化了不同地区的矛盾
C.根源于自然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治国思想的变化
答案:A
解析:材料实证了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政策,此前度量衡不统一不利于商品交易,而秦朝统一度量衡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统一度量衡,便利了各地经济的联系,没有激化不同地区的矛盾,排除B项;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对统一度量衡的需求不大,排除C项;秦统一前后治国思想没有变化,法家思想是其治国思想,排除D项。
13.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最可能是源于( )
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剧烈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始皇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的徭役,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带来了秦朝的粮价急剧上涨,C项正确。秦朝农民起义爆发是在秦始皇去世后发生的,排除A项;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因此粮价上涨与法家统治思想本身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秦统一前,粮价较低,因此战国时期的战乱并不是秦朝统一后粮价上涨的原因,排除D项。
14.《史记·陈涉世家》认为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秦法严苛,“失期,法皆斩”,并广为流传。而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徭律》规定,陈胜、吴广因大雨延期,根本不会斩首。这表明( )
A.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知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私人修史的主观性太强可信度低
D.最新的考古发现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种文献对秦法有不同的描述,这表明多重史料互证可以丰富历史认识,A项正确。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都属于史料,都需要多重互证才能更接近真实历史,排除B项;史书都带有主观性,不能认为私人修史主观性更强,排除C项;最新的考古发现有利于揭露历史真实,而不是更接近历史真相,排除D项。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一岭南以后,最初令军队留在当地落户定居。由于北方人初去水土不服,人口死亡率很高,“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征兵不易,因而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此外,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从此,岭南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之下,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二 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史记·货殖列传》中把番禺列为全国十九个经济都会之一,为“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是岭南和海外所产珍奇物品的集散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清谷《试论秦对岭南的统一与开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在岭南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管理岭南的历史意义。
答案:(1)移民充边;推行郡县制,修建城郭;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加强地方政权建设。
(2)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民族交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秦朝政府从内地组织移民充边”可知,移民充边;根据材料一“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岭南,秦朝政府按照中原的统治方式改造岭南,在郡县治所或戍守据点建造城郭,并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可知,推行郡县制,修建城郭;根据材料一“在内地移民较多的地方设县,在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施行针对民族地区的《属邦律》,利用民族首领‘臣邦君长’对本民族地区进行管理,同时在有些地区还允许维持其旧的部落组织,所谓‘且以其故俗治’”可知,原住民族聚居的地区设道,因俗而治,推行法制建设;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第(2)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开发岭南后,岭南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范围内,成为秦王朝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对岭南地区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策略,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二“随着岭南与中原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朝在三郡的郡县治所,由地区性的政治、军事中心,逐步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可知,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根据材料二“南海郡治番禺,由于扼三江而临南海,水陆交通便利,可与江南、中原、西南、东南甚至海外交往,因而贸易兴盛,成为岭南与内地商品交流的中心”可知,加强了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开发岭南的过程中,秦朝从内地迁人民去岭南,内地人民和原住居民混住,推动了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