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9 11:3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了解文帝、景帝和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加强时空观念,深化唯物史观。 2.多角度分析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培养史料实证能力,涵养家国情怀。 3.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解释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
(1)原因: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表现: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汉初制度
(1)“汉承秦制”: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2)地方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①分封诸侯王:刘邦先后分封了一批异姓诸侯王、同姓诸侯王,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②七国叛乱: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数月即被平定。
二 西汉的强盛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内容或作用
政治 颁布“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设立中朝 直接为皇帝掌控,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确立察举制 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设刺史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任用酷吏 治理地方,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盐铁官营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 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 尊崇儒术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开拓疆域
概况 (1)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2)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展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4)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5)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
作用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三 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
(1)西汉灭亡
①原因: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社会动荡不安。
②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
(2)王莽统治:王莽推行的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3)东汉的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2.“光武中兴”
(1)措施
政治 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 重视儒学
(2)表现: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3.东汉衰亡
(1)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触犯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2)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3)黄巾起义
①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发动起义,起义军相继被官兵击破。
②影响: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四 两汉的文化
史学 西汉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名著
东汉 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科技 医学 (1)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数学 《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造纸术 (1)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2)意义: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得益于“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初大搞分封,实行“郡国并行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巩固统治、反击匈奴作为首要任务。(×)
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专制皇权之间矛盾的爆发。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推恩令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管辖,这使得王国越分越小。
中朝与外朝
察举制
汉武帝时确立,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选取人才,推荐给中央,中央考核后,由皇帝任命为官的选官制度。
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不是开辟丝绸之路,而是配合对匈奴的战争,但他却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释放奴婢属于东汉初恢复社会生产的措施,主要集中在调整劳动力与土地的关系上。
教材P24“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
时空信息 东汉、集市
历史解释 东汉前期实施了巩固统治、恢复生产的措施。随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东汉的工商业和城市也逐渐发展和繁荣起来。画像砖描绘了各种经营贩卖生意忙碌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表现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4)《史记》既是一部史学著作,又是一部具有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5)汉赋起源于乐府诗。(×)
(6)《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7)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跟。《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的思想,是为神化东汉皇权和论证东汉王朝的正统性服务的。
汉赋是汉代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其繁荣既与两汉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有关,又与统治者的推崇有关。
主题一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材料二 西汉地方政区示意表
皇帝纪年 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
汉高帝十二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24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108郡、国
材料三 
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历史信息,并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金版参考:历史信息:材料一反映了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材料二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范围不断扩大;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北征匈奴,开拓疆域,巩固大一统。
关系:汉初经济恢复为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北征匈奴奠定物质基础;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为解决匈奴问题提供了条件。
“大一统”的内涵
“大一统”不仅包含“一统”的思想,而且包含“一统”的地理范围以及为达成“一统”目标而采取的行动。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包含四个方面:在主权方面,对内强调中央权威,对外反对少数民族的袭扰;在民族方面,主张民族统一;在疆域方面,维护疆域统一;在思想方面,主张统一思想。
西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客观原因:西汉初期“与民休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②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2)影响:西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国家统一成为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
主题二 东汉的兴亡
材料一 东汉初期户数和人口统计表
在位皇帝 户数(万) 人口(万)
东汉光武帝 427 2100
东汉明帝 586 3412
东汉章帝 745 4335
东汉和帝 923 5325
材料二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刺客死士,为之投命。
——范晔《后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对东汉初期户数和人口数的变化加以解释。
金版参考:变化:东汉初年,户数、人口数取得较快增长。
解释:汉光武帝建立东汉,统一全国;加强皇权;严控外戚干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重视儒学。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政局稳定,呈现“光武中兴”。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现象对东汉王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金版参考:现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影响:东汉王朝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政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1.汉朝削藩的最主要成果是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汉武帝通过战争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这些为西汉强盛营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
2.两汉时期,儒家传统的大一统的民族观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人民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政治理念,推动着中国古代各民族朝着中华民族实体的方向发展。
3.汉朝出现了以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特征的“汉朝模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安定平和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
4.两汉末年,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两汉政权衰亡。
1.汉初,在统治思想竞争中,儒家思想不敌黄老无为思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是(  )
A.“汉承秦制”的安排 B.“布衣将相”的格局
C.“百废待兴”的现状 D.“郡国并行”的体制
答案:C
解析:西汉初期,汉高祖采用了黄老无为思想做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经过一番战乱,人民都盼望过上安定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战争、反对苛捐杂税、反对劳苦兵役,是顺应历史和人民的呼声的,故选C项。
2.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汉武帝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强皇权 B.加强思想控制
C.扩大地方权力 D.强化大一统局面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即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上的大一统;“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有利于思想上的大一统,D项正确。
3.如表所示的内容显示了东汉中后期部分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这一现象导致(  )
皇帝 和帝 殇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继位年龄 10 1 11 2 8
卒年 27 2 30 3 9
A.“七国之乱”的爆发 B.“焚书坑儒”的结局
C.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中朝”制度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东汉皇帝大多年幼早逝,皇帝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外戚掌握,皇帝长大后,为了亲自行使君权就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就又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如此反复循环,致使东汉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C项正确。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新疆、陕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都发现了西汉植物纤维纸片。《后汉书·蔡伦传》则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此推断(  )
A.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 B.纸在西汉已经广泛使用
C.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 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
答案:A
解析:材料“都发现了西汉植物纤维纸片”说明西汉已经出现了纸,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故选A项。虽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纸,但其数量有限,不能得知西汉时期纸已经广泛使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造纸术的传播问题,排除C项;虽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纸,但这与蔡伦改进造纸术并不矛盾,排除D项。
5.我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出现了大量的“孝子图”,描绘了丁兰刻木、闵子骞御车失锤、董永侍父等孝亲故事。这反映出汉代(  )
A.社会矛盾尖锐 B.血缘观念强化
C.儒学影响扩大 D.绘画技艺高超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画像石(砖)中,“孝子图”大量出现,且分布地域广泛,说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渗透的深入,意味着儒学影响扩大,C项正确。“孝子图”分布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矛盾情况,排除A项;“孝子图”反映的是儒家伦理观念,并不能由此证明血缘观念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绘画技艺水平,排除D项。
课时跟踪训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难易度 ★★ ★★ ★ ★★ ★★ ★★ ★ ★★
知识点 休养生息政策 汉初中央与王国所管辖郡和人口数对比 “推恩令” 汉武帝设立中朝 西汉政府强化经济控制 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光武帝执政举措 农民起义根源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难易度 ★★ ★★ ★★★ ★★★ ★★★ ★★★ ★★★
知识点 《史记》首创民族列传 汉代医药学发展 汉代“酎金律” 光武帝对豪强地主有所妥协 东汉时期正统观念的加强 汉赋有关汉代经济的记载 东汉“安辑流民”政策
[10分钟基础快练]
1.《汉书》记载,西汉建立后,“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这种政策(  )
A.以“尊崇儒术”思想为指导
B.体现了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的思想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是汉武帝推行的重要经济政策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天子没有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因此汉朝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尊崇儒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这是汉朝统治者为了恢复发展经济而实行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非统治者与百姓同甘共苦,排除B项;材料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实行的政策,排除D项。
2.下图为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对比统计图表中中央和王国所管辖的郡和人口数,可知(  )
A.王国已经完全确立主导地位 B.汉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C.郡国并行制将长期影响后世 D.汉初王国威胁中央统治
答案:D
解析:从西汉初年中央和诸侯王国所管辖的行政区和人口统计表可以看出,王国的郡和人口数明显高于中央,说明其实力强大,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D项正确,排除B项。A项表述绝对,排除;汉代通过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
3.如图是关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示意图。据此推断,该法令背后的指导思想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立嫡以长不以贤”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D.“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答案:D
解析: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种将一个大诸侯国划分为多个小诸侯国的做法体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思路,D项正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应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立嫡以长不以贤”对应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汉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排除C项。
4.西汉初年,丞相辅佐皇帝,总管全国政务,并且参与国家重要的决策,皇帝对很多决策不能亲自做决定,需要征得丞相的同意。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让身边的近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并监督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这一变化表明(  )
A.行政中枢的权力发生转移 B.尚书台成为决策中心
C.外朝彻底失去了行政权力 D.朝议制度逐步规范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朝廷决策由皇帝与丞相商讨变为皇帝与中朝近臣商讨,并对丞相在内的外朝官员进行监督,这说明汉武帝时期行政中枢权力转移到了中朝,A项正确。东汉时期,刘秀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排除B项;外朝逐渐失去决策权力,但仍然有行政权力,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朝议制度规范化,排除D项。
5.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调整了经济结构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推行了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这种变化主要是与西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项正确。西汉时期经济依然以农业为基础,经济结构与前代相比没有本质区别,排除A项;开通丝路贸易应该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除C项;推行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思想文化,而非商业活动,排除D项。
6.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答案:D
解析: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西域设置官吏,派驻军队进行戍边屯田,是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主要目的是管辖西域,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排除C项。
7.公元31年,汉光武帝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并两次下令开狱“见徒免为庶人”。光武帝此举意在(  )
A.实现“光武中兴” B.缓和阶级矛盾
C.打击豪强地主 D.恢复社会生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初年,经济凋敝,为尽快恢复社会生产,统治者要求士兵退伍,将一些犯人释放,补充民间人口,发展经济,D项正确。“光武中兴”是结果,不是目的,排除A项;缓和阶级矛盾是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做法针对的是普通民众,并不会打击豪强地主,排除C项。
8.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无立锥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夺,致使农民倾家荡产,绿林赤眉应时而起;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毒害、敲诈百姓,“民不堪命,纷纷起义”。据此可知(  )
A.两汉农民起义原因完全相同 B.两汉农民阶级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统治阶级激进改革激起民变 D.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莽改制未能解决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问题,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腐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进而爆发了农民起义。由此可知,农民起义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激化,D项正确。两汉农民起义原因不尽相同,排除A项;B项“民主意识开始觉醒”的说法错误,排除;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与统治阶级的改革无关,排除C项。
9.《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例子。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这一叙史方式(  )
A.说明西汉开始出现华夏认同观 B.反映了当时华尊夷卑的思想
C.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D.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专设民族列传,说明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历史,并将其列为黄帝后代,都为炎黄子孙,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司马迁将华夏与四夷都作为黄帝后代,排除B项;司马迁强调各民族都是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并非强调平等,排除D项。
10.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提出了中药“四气五味”说。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八纲”在《伤寒杂病论》中已现雏形。这反映出汉代(  )
A.有效防范了疫病传播 B.大众健康得到了保障
C.医药学已经领先世界 D.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部医学著作都有关于理论方面的内容,表明汉代医药理论取得了发展,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医药理论的发展,没有涉及其影响,排除A、B两项;材料只涉及中国,没有涉及其他国家,不能得出中国医药学领先世界,排除C项。
[15分钟素能提升]
11.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酎金律”的出现(  )
A.有助于大一统国家的维护 B.拓宽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来源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货币管理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汉律对酎金有严格规定,不合规者受到惩罚,这打击了诸侯势力,维护了皇权,有助于维护大一统国家的体制,故A项正确。酎金并非税收来源,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已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酎金律”并非针对全国货币管理,故D项错误。
12.为抑制地方豪族势力,光武帝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和户口年纪,名为度田。度田在形式上成为朝廷的定制,但长期未能真正实行。据此可知,这一措施(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威胁 B.奠定“光武中兴”的基础
C.对豪强地主有所妥协 D.凸显东汉政治的腐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光武帝为了抑制地方豪族势力,采取了检核地方土地和户口的举措,但并未得到真正实行,这折射出了统治者对豪强地主势力的妥协,C项正确。这一措施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威胁,排除A项;这一措施未能真正实行,并不能奠定“光武中兴”的基础,排除B项;东汉政治的腐败主要是在东汉中期以后,排除D项。
13.司马迁的《史记》中载有《项羽本纪》,而到东汉编修的《汉书》中却将项羽写入列传;《史记》里有《吕太后本纪》,而东汉的《汉书》却将其改写为《高后本纪》,并增加《惠帝本纪》。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
A.修史水平的提高 B.正统观念的加强
C.英雄情结的消散 D.女性地位的降低
答案:B
解析:东汉编修的《汉书》站在汉王朝立场上,将项羽写入列传,否定其政权合法性,《吕太后本纪》改写为《高后本纪》凸显了吕后刘邦皇后的身份,增加《惠帝本纪》强调刘姓皇权的连续性,弱化女性执政的“非正统”色彩,这反映出东汉时期正统观念的加强,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14.公元前59年,汉赋名家王褒在今四川成都附近写下了《僮约》,如“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绵亭买席、牵犬贩鹅”“贩于小市、往来市聚”都是其中的名句。据此可以推知(  )
A.汉赋的描写诙谐没有史料价值 B.秦代政府鼓励商品经济发展
C.汉代庄园主具有强烈好斗风气 D.西汉时期四川饮茶之风兴盛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褒在成都附近创作的赋,涉及茶的内容,且包括买茶和茶具,较为齐全,体现了当时当地饮茶之风较为盛行,D项正确。A项“没有史料价值”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时间是汉代,排除B项;材料反映成都附近商业发展,不能体现庄园主的情况,排除C项。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汉采取了一些社会改良措施以安辑流民。东汉统治者,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以防止人民流亡。从历史上看,东汉是赐爵最多的朝代,而东汉的赐爵,主要是在前期进行的。刘秀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初,赦免刑徒为庶民,以争取民心,安定社会秩序。另据史书统计,从公元66年(永平九年)到公元105年(元兴元年)的四十年间,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有大量的流民被安置在国有土地上,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在历史上,东汉一代也是赈济贫民最多的朝代,如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尽管东汉王朝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但是,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分析东汉政府“安辑流民”的原因,并归纳其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
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措施:赐以爵位;减轻刑罚;假民公田;予以赈济。
(2)东汉的“安辑流民”政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但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东汉时期土地兼并不断地促使大批农民破产,使其成为流离失所的流民”可得,土地兼并导致大批农民破产,沦为流民;根据材料“小农的破产,直接影响着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在东汉一代,流民也成了最尖锐的社会问题”可得,大量流民的出现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赋役征发,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不断地发布赐爵命令”可得,赐以爵位;根据材料“赦免刑徒为庶民”可得,减轻刑罚;根据材料“东汉政府假民公田近二十次”可得,假民公田;根据材料“赈济贫民”可得,予以赈济。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进步性方面:根据材料“国家增加了收入,流民也暂时得到生产、生活的条件”并结合所学可得,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局限性方面:根据材料“随着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是不可遏止的”并结合所学可得,难以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和田庄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小农的破产和流亡仍然在所难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