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 他,出身于“奉儒守官” 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怀忠君爱国之抱负。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至各地漫游。
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 字子美 , 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因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 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时逃离长安。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于湘鄂一带漂泊,死于途中。猜作者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之后的故乡。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所率的六十万大军,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被迫离开洛阳避难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背景介绍 说说下面两段录音范读你喜欢哪一段.配乐朗读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老翁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一、对比阅读观官吏之举-----毒二、
1、哪个字最能表现老妪的心情?
2、抓关键词,说说老妪之苦。
3、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老妪致词?
听老妪之诉----苦
新 且 长 已 更 惟 ……老妪之苦:三男出征
二男战死
存者偷生
室中无人
老妪力衰
请从夜归返上页三、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诗人都做了什么?他真的听到哭声了吗?
2、诗人的内心也在哽咽,他只为这一家哭泣吗?3、填写:
“每个家庭都在经历着 ”
痛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就其在安史之乱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组诗
《三吏》
《三别》
用实录的笔法,记下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诗史(《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他悲悯的目光拂过失去亲人的老妇,拂过在边疆浴血牺牲的将士,从一个家庭延伸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杜甫用他的一生抒写着仁爱的内涵,他厌恶战争与仇恨,认为只有爱、宽容和同情才能拯救我们这个世界。
读《三吏》《三别》,你一定要读到抑扬顿挫,读到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了杜甫。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让我们的心灵植根于大地,吸收苦难和幸福,承接光明和黑暗,最终从叶片上滴下一颗颗关于爱和同情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