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党 费
王愿坚
教学目标
1
了解王愿坚及作品,了解小说创作背景
2
梳理故事情节,了解叙述方式
3
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4
把握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精神
我们身边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优秀党员,请你了解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向大家分享你的所得。
1
文学知识
王愿坚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1952年从事《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
王愿坚
王愿坚一生致力于小说创作,创作成果颇丰。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其他作品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作品《闪闪的红星》等。
知识链接: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指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到“文化大革命”(1966)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呈现的特点是非常鲜明的,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主要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即歌颂党,党的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时代,回忆过去的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纵观十七年文学史,大部分作品中的小说人物集中表现为一个在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这些英雄大多具有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特征。
写作背景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突破了蒋介石反动派对中央根据地瑞金的围攻,开始了艰难而伟大的长征;留下一支部队在闽粤赣边区领导群众坚持敌后斗争,一边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一边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与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
当各地组织因敌人“移民并村”被搞乱后,党组织又马上命人下山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党费》的故事便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
2
选文赏读
观看改编电影
《党的女儿》
感受党员的赤诚忠心
整体感知
人物形象
思想主题
合作探究
1.探究题目“党费”的多重内涵。
2.为小说分层,并总结层意。
3.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采用第几人称进行叙事?有什么作用?
党费 本义 在本文中的意思 初次见面
再次见面
最后党费
合作探究1
党员按期向所在的党的基层组织缴纳的钱
黄新上缴的两块银洋
黄新千方百计组织群众腌制的一筐咸菜
她为保护同志和党组织献出的宝贵生命
合作探究2
党费
结尾(38-60)
高潮(30-37)
发展(6-29)
开端(1-5)
我接受任务,寻找接头人黄新
黄新用银洋缴党费,被我拒收
黄新不顾女儿饥饿,买盐腌菜用来缴党费
黄新为了掩护我而牺牲,用生命缴党费
合作探究3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倒叙
开篇以“缴党费”为引子,紧扣题目,引领读者迅速进入故事情节。
以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自然地切入主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4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使故事真实可感,增强小说的感染力。
突出典型的场景、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将自己对黄新的情感融入其中,感染、影响读者,加深对黄新的认识。
第一人称
合作探究
5.有人认为本文的线索是“我”,有人认为是“咸菜”,说说你的看法。
6.小说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你找出来,并分析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7.小说中黄新的孩子多次出现,这些片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合作探究5
观点1:“我”在小说中起线索作用
小说以“我”缴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展开小说情节,从“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我”是连缀小说材料的线索。
观点2:“咸菜”在小说中起线索作用
开头写黄新整理腌好的“咸菜”,中间她托付“我”将咸菜带上山,最后我将“咸菜”带给魏政委,小说围绕咸菜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交代了“我”上山之前是干侦查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
魏政委交代黄新耳朵边上有颗黑痣,“我”凭借这一特征很容易认出了她。
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证和银洋要缴党费,而我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费和银洋的事,“我”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党证和一块银洋。
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腌,也为后面咸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借不同颜色的咸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我”初到黄新家,通过“我”的观察,交代了黄新的住所是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我”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合作探究6
合作探究6
前后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极其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前面有交代,后面有照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前面有铺垫,后面有照应,会使读者内心的悬念得到解决,小说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也叙述得非常清晰。
合作探究7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妞儿不如大人禁折腾,比她妈还瘦的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有气无力地倚在妈妈身上。大概也是轻易不大见油盐,两个大眼碌碌的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她不肯听妈妈的哄劝,还是一个劲地扭着她妈的衣服要吃。又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手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她妈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合作探究7
不能删去。
情节上,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蘸盐水、抓腌豆角等事,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民群众生活的困苦。
人物上,黄新为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衬托侧面表现出她对党的忠诚。
主旨上,黄新认为饿了自己的孩子,吃饱了共产党,就能拯救更多的孩子,“我”认为苦着自己也不能苦着孩子,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真心为民的宗旨。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整体感知
人物形象
思想主题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合作探究
小说中的女共产党员黄新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到相关的语段,进行细细品读,分析黄新的人物形象,并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
黄新人物形象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插叙——侧面衬托
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1931年入党的。1932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听说她在并村以后还积极组织党的活动,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
借魏政委的交代,侧面表现了黄新深明大义、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
黄新人物形象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别看人家是妇道人家,可着实机灵,她满脸堆笑,像招呼老熟人似的,一把扔给我个木凳让我坐,一面对另外几个人说:“这么的吧: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
表现了黄新机警灵活和对革命的热情。
黄新人物形象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外貌、神态描写
她看上去已经不止政委说的那个年纪,倒像是三十开外的中年妇人了。头发向上拢着,挽了个髻子,只是头发嫌短了点儿:当年剪了头发当红军的痕迹还多少能看出来。脸不怎么丰满,可是两只眼睛却忽闪忽闪有神,看上去是那么和善、安详又机警,眼里潮润润的,也许是因为太激动,不多一会就撩起衣角擦擦眼泪。
看上去年纪大,说明她的生活很辛苦;头发体现出共产党的洒脱干练;眼睛有神体现她的聪明机警;有泪说明她内心激动喜悦,对革命充满热情。
黄新人物形象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细节描写
在出门的时候,她又叫住了我,她揭起衣裳,把衣裳里子撕开,掏出了一个纸包。纸包里面是一张党证,已经磨损得很久了,可是那上面印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章都还鲜红鲜红的。打开党证,里面夹着两块银洋。她把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递给我说:“程同志,这是妞儿她爹出征以前留给我的,我自从并村以后好几个月也没有缴党费了,你带给政委,积少成多,对党还有一点用处。”
磨损的党证和鲜红的印章形成对比,映衬出作为共产党员的火热的心;拿银洋表现出她郑重的态度,体现出她对革命事业的热忱和对党的忠诚。
黄新人物形象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语言描写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似的说:“只要有咱们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啊!”
体现出她对待孩子背后的良苦用心,凸显了她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质,也表现了她的无私赤诚。
黄新人物形象
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她一瞬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
……
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既然敌人已经发觉了,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一关了,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八角坳的党组织还在,反夺田我们已经布置好了,我们能搞起来!以后再联络……”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山上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刚强于柔声和气形成强烈反差,体现她过硬的心理素质和刚毅勇敢的性格;黄新在敌人逼近时迅速反应,体现她细腻谨慎、沉着冷静、计划周密;慢条斯理的坐下体现她镇定从容,视死如归。
黄新人物形象
语言、动作描写
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
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
黄新故意引开敌人,体现她不畏强暴、坚毅勇敢、大义凛然、智慧机敏的形象;“听妈妈的话”是要告诉“我”,不要感情用事,要听党话,体现她的义无反顾、献身革命。
黄新人物形象
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聪明机警,坚毅乐观。
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整体感知
人物形象
思想主题
合作探究
1.结尾魏政委记录党费却没有具体数目,此处的省略号有什么意味?
2.作者借《党费》想要传达怎样的创作目的?
合作探究1
ZETA – STRATEGY PRESENTATION TEMPLATE
此处的省略号意味深长。
登记党费的本子上没有显示出来的党费数目,已经深深刻在了每个人的心里,这是用数字无法衡量的。表现了魏政委对黄新同志的牺牲无比痛心。
合作探究2
这篇小说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才换来了新中国的今天。黄新为了红军能多吃上些咸菜,不舍得让年幼的女儿吃掉一根咸菜;为了掩护战友,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大无畏的栖牲精神,让人深受感动。作者借小说创作,再现革命前辈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牺牲的精神,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3
拓展延伸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三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的不同。
合作探究
《荷花淀》:
语言朴素无华,清丽畅达,富有诗情画意,具有散文诗式的独特小说风格。如作品开始描写水生嫂月夜编席的场景,作者用雪地比喻水生嫂编成的大片苇席,又抓住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寥寥几笔就描绘出荷花淀的风貌。这样优美的景色与水生嫂萦绕心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气氛。接着写夫妻话别,话别的语言质朴无华而感情真挚深沉。这一切自然和谐地相互映衬,恰如其分地描绘出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特点。
合作探究
《小二黑结婚》:
是一部乡土小说,作者对于笔下的农村生活非常熟悉,巧妙运用口语化很强的语言,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泥土味”。在艺术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符合农民大众口味,又非常个性化。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叙述故事简洁明快,很少精雕细刻、铺陈夸张,只用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客观展示。
合作探究
《党费》:
注重挖掘主人公性格中浓浓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作为妻子,黄新爱她的丈夫,夜深人静时,还哼着《送郎当红军》的曲调,想念长征路上的爱人。作为母亲,她爱自己的孩子,当敌人逼近时,她抱起孩子亲了又亲,然后把孩子托付给交通员,嘱托他等红军回来把孩子交给她的丈夫卢进勇同志。作为一名党员,在艰苦的条件下,她依然挂念着念着山上的同志,想尽办法凑集并腌制咸菜,解决山上同志缺盐的困难。作为战友,为了保护同志的安全,她毅然选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情节推进、故事发展中,在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义无反顾、勇于献身的女党员的光辉形象巍然屹立。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