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教学设计
学科 小学英语 年级 四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Unit 3 I come to school on foot.Lesson 1 Part A Let's talk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一、语言能力 要求四年级学生借助教材中交通方式表达(如 on foot、by bus 等 ),听懂课堂对话,读懂简单图文,能模仿进行交通方式问答,用英语简单交流、描述个人上学交通情况,锻炼听说读写基础语言运用。 二、文化意识 通过呈现多样交通方式及校园交流场景,让学生了解日常交通文化、校园生活文化,感知不同人选择交通方式的差异,引导理解尊重多元生活方式,培养对身边文化现象的观察与认知。 三、思维品质 借助 “Look and tick” 自主选择、识别交通方式,锻炼观察、判断与形象思维;学习对话时整理归纳信息,培养逻辑思维,模仿交流中提升应变与语言运用灵活性,促进思维多元发展。 四、学习能力 学生在识别词汇、参与活动、模仿对话中,掌握新词汇句型学习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交流交通方式 )的能力,同时在合作练习里培养合作与自我监控学习技能。
教材 分析 一、What(主题和主题内容 ) 内容紧密关联 “人与社会” 主题范畴,聚焦日常出行方式这一子主题,围绕 “上学出行方式(Ways of Going to School)” ,聚焦师生间关于到校交通方式的交流 。 通过呈现校园里李老师与苏南、李珊、科林交流上学怎么来的日常对话场景学习 “on foot/by bus/by car/by bike” 等出行短语,及 “How do you... I come...” 核心问答句型 。 情境:。 二、Why(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情感:借师生友好对话,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校园生活的兴趣,促进交流意识 。 价值:客观呈现不同出行方式,不做优劣评判,尊重个体选择;同时老师分享自身 “by bike(骑自行车)” 出行,隐含绿色、健康出行的积极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与环保、健康理念 。三、How(文体、结构与语言) “Let’s talk” 是对话体,模拟校园日常交流,契合课标交际需求。结构以 “师生依次问答出行方式” 推进,逻辑清晰。语言用高频出行短语与核心句型(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口语化且易模仿。
学情 分析 一、已有储备 1.知识基础 词汇上,积累 “school”“bike” 等生活及交通关联词;句型掌握简单问答框架(如 “What's this ” ),对本单元 “How do you... ” 有迁移基础。 2.能力特点 具备观察、模仿能力,可参与简单对话,有合作学习意识;对贴近生活内容兴趣高,爱游戏、情境扮演,但注意力易分散 。 二、障碍点 1.语言知识 “on foot” 短语易与 “walk” 混淆,交通词汇发音 / 拼写易错,“by + 交通工具” 等介词用法难区分; 第三人称句型(He comes... )易漏三单,真实交流语句构建易卡顿。 2.文化思维 对交通方式背后文化差异理解浅,从语句模仿到对话创编,思维转换有障碍 。 三、发展点 1.语言能力:深化交通词汇、句型运用,从零散表达过渡到连贯对话,提升听说读写。 2.学习策略:借情境巩固学法,归纳规律,增强合作与自主思考,掌握生活交流策略。 3.文化认知:了解中外上学交通差异,拓宽视野,尊重多元生活方式。 4.思维提升:梳理表达逻辑培逻辑思维,情境创设、问题解决中,练创新与实践思维 。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理解: 能在看、听、说的活动过程中,获取梳理人物上学的交通方式,能听、说认读并运用 “on foot/by bus/by car/by bike”,熟练运用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进行简单对话 应用实践: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分角色表演,转述别人上学的交通方式;通过情境模拟、小组问答、“交通大转盘”,熟练运用核心句型 3.迁移创新:能在小组活动中联系自身实际,交流各自上学的交通方式,了解不同出行方式的普遍性 核心词汇 come to school, on foot, by bus ,by car , by bike 核心句子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ool on foot/by bus/...
教学重点 1. 掌握 “on foot/by bus/by car/by bike”4 个出行短语的认读与含义; 2. 熟练运用核心问答句型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交流上学出行方式。
教学难点 1. 准确区分 “by + 交通工具”(如 by bus)与 “on foot” 的表达差异; 2. 在真实互动中(如询问同学出行方式)灵活运用核心句型,做到表达清晰、发音准确。
教学 方法 1. 情境教学法2. 直观演示法 3. 模仿练习法4. 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Warm up 1. Magic finger的游戏复习相关旧单词; 2. 提问:“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引导学生用中文简单回答,引出 “出行方式” 主题。 1. 认读就单词; 2. 用中文分享自己的上学方式(如 “我走路来学校”),聚焦课堂主题。 通过游戏热身,激发学习兴趣;用中文提问降低表达难度,自然引出本课时 “出行方式” 核心话题,衔接后续英语学习。
环节二 Presentation 一、情境导入:走进教材对话场景 1.出示教材 1、2 图完整页面(非单个人物截图),引导学生观察:“Look at our textbook! This is our school. Miss Li is talking with Su Nan and Li Shan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 让学生听完整录音,获取对话大意。 2.聚焦对话开头:“Let’s listen to Miss Li’s first question!” 播放教材对话音频中 “Miss Li: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Su Nan ” 片段,暂停后提问:“What did Miss Li ask (引导学生说出‘come to school’)”,再指图中苏南的步行动作:“Su Nan’s answer is ‘on foot’—look, he’s walking!” 边说边做步行动作,带领学生结合图中苏南的姿态,边模仿动作边读 “on foot”,并在课本上圈出 “on foot” 短语。(进行I walk to school = I come to school on foot)” 的对比指导。 3.同理,按对话顺序(李珊→科林→Miss Li),每播放一句对话音频(如 “Li Shan: I come to school by bus.”),就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对应人物的出行工具(李珊旁边的公交车),圈出课本中的 “by bus”,结合 “指向公交车图 + 模仿握方向盘动作” 讲解短语,带领学生跟读。 4.单词游戏:复习巩固重点单词和交通出行短语 二、句型感知:在对话语境中提炼与模仿 1.播放教材 1、2 图完整对话音频,要求学生边听边在课本上用 “△” 标出 Miss Li 询问学生上学的交通方式的问句。 音频结束后,带领学生梳理:“Miss Li asked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 three times—who did she ask ”,再板书核心问句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并指课本上学生圈出的问句,强调:“This is the question in our textbook!” 用手势(手心向上、语调上扬)示范升调,带领学生对着课本上的问句朗读,感受疑问句语气。 3.聚焦答句:“What did they answer Let’s read together!” 带领学生齐读课本上的所有答句(“I come to school on foot./by bus./by car./by bike.”),板书答句结构 “I come to school ______”,并指课本上的答句举例:“Su Nan’s answer is ‘I come to school on foot.’—fill in ‘on foot’ here!” 用手心向下的手势示范陈述句降调,再让学生同桌间 “一人读课本问句、一人读课本答句”,模仿对话语调。 1. 整体观察教材 1、2 图页面,感知 “师生对话” 完整情境,听完整对话,积极获取话题; 2. 听音频片段,捕捉关键信息,结合图中人物动作 / 工具理解短语,在课本上圈画重点; 3.跟着教师模仿动作、跟读短语,将词句与情境深度融合在一起。 在单词游戏中认读重点单词和交通出行短语。 二、句型感知:在对话语境中提炼与模仿 1. 听完整对话音频,按要求在课本上标注问句与答句,主动梳理对话结构; 2. 跟着教师回顾课本中的问句,模仿语调朗读,感知句型结构; 3. 齐读课本答句,理解答句结构,同桌间结合课本对话进行分角色模仿。 1. 以教材完整页面为载体,避免碎片化呈现,契合课标 “基于语篇开展语言教学” 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对话情境中感知词句意义; 2. 按对话自然顺序展开,符合学生 “从整体到细节” 的认知规律,同时培养 “听对话、找信息、联图片” 的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圈画,强化 “课本使用意识”,让学习过程落地于教材本身。 4.利用游戏及时巩固重点单词和交通出行短语。 基于完整对话语篇提炼句型,而非孤立讲解,符合课标 “在语篇中学习语言知识” 的理念,让学生理解句型在真实交流中的功能; 引导学生标注课本、结合课本对话模仿语音语调,教师观察学生跟读时的语音语调,及时加以纠正并鼓励。强化 “以教材为依托” 的学习,避免脱离文本的机械操练; 3. 分角色模仿贴合对话情境,培养学生 “语音语调与语境匹配” 的意识,落实课标对 “语言技能 — 听说” 的要求。
环节三 Practice role play 三人一组,分角色扮演,演绎课本18页的对话内容,提供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语音、语调、动作等,小组练习后进行展示与评价。 连一连,将四个人物与对应的出行方式进行匹配,并填一填___ comes to school ______.转述对话中不同人物的出行方式,理解第三次单数comes的用法。 根据图片写正确交通短语 游戏“交通大转盘”问答 1. 小组内分配角色,练习对话,互相纠正发音; 2. 连一连,填一填 3.根据图片写交通短语 4.交通转盘问答游戏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运用核心词汇与句型,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连一连,句型填空强化句型结构记忆;上台展示增强自信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环节四 Production 制作我的出行卡片(简笔画+句子, 四人一组,引导学生用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 询问同学真实的上学方式,并用 “I come to school...” 回应,教师巡视并协助有困难的学生; 2. 邀请 3-4 名学生上台分享:“...come/comes to school by...”,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1. 小组间用核心句型交流真实出行方式,记录答案; 2. 上台分享同学的出行方式,尝试完整表达。 将语言学习与真实生活结合,让学生体会英语的实用性;通过 “真实交流 - 上台分享”,提升灵活运用句型的能力,实现知识迁移。
总结评价 1. 与学生共同回顾:“Today we learned 4 ways to come to school. What are they ”(引导学生说出短语),“What’s our key sentence ”(引导学生说出核心句型); 2. 根据整节课的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 1. 集体回顾本课时所学短语与句型,主动举手回答; 2. 自我评价和他评 通过集体回顾,梳理本课时知识,强化记忆;及时评价激励学生,保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1. 认真听音频、跟读,朗读课文对话; 2. 画一画本节课学过的上学的交通方式,写一写短语并造句。 拓展作业: 1. 主动与5个以上同学交流,尝试用英语记录他们上学的交通方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 立足语篇教学,落实 “用英语做事情” 的语言能力培养 课标强调 “语言学习要基于语篇,通过感知、理解、应用语篇,发展语言能力”以教材 “师生对话” 完整语篇为载体: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听完整录音 “整体感知对话主题”,再按对话顺序,结合人物动作(步行)、工具(公交车、汽车)拆解 “on foot/by bus” 等短语,最后提炼 “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核心句型。 后续 “角色扮演”“交通大转盘”“真实交流同学出行方式” 等活动,更是让学生在 “模拟情境→真实情境” 中逐步实现 “用英语询问、描述出行方式”,完全契合课标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 的要求。 2. 渗透文化观念,初步实现文化意识的启蒙 课标指出 “文化意识需引导学生了解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本设计未停留在 “交通方式词汇教学”,而是暗藏文化导向:一方面,通过李老师 “by bike” 的出行方式,隐含 “绿色、健康出行” 的现代生活理念,引导学生关注 “交通与环保、健康的关联”;另一方面,在 “交流真实出行方式” 环节,明确 “不评判出行方式优劣”,尊重学生因家庭距离、环境差异选择的不同方式,初步培养 “尊重多元生活方式” 的文化意识,符合课标 “文化意识需融入日常教学,潜移默化渗透价值观” 的要求。 3. 活动驱动与分层设计,助力学习能力的提升 课标倡导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探究式、合作式活动培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差异”。本设计充分贴合四年级学生 “爱游戏、善模仿” 的特点:用 “Magic finger” 游戏复习旧知,激发学习兴趣;用 “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交通大转盘” 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自主练习能力;作业设计分 “基础层(跟读对话、画图写短语)” 与 “拓展层(交流记录 5 位同学出行方式)”,既保证基础薄弱学生 “掌握核心知识”,又为能力较强学生提供 “语言迁移应用” 的空间,契合课标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的理念。 二、对照课标存在的不足与差距 1. 思维品质培养偏浅,缺乏高阶思维训练 课标强调 “思维品质需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本设计的思维训练多停留在 “低阶层面”:“Look and tick”“连一连匹配人物与出行方式” 等活动,主要锻炼 “观察、判断、模仿” 能力;“真实交流出行方式” 虽有应用,但未引导学生 “深度思考”—— 如未讨论 “不同出行方式的优缺点(如 on foot 环保但费时间,by bus 便捷但可能拥挤)”,未鼓励学生 “创新表达(如‘I come to school by my dad’s car’‘I walk to school with my friend’)”,难以实现课标 “从‘模仿应用’到‘创新思考’” 的思维进阶要求。 2. 文化意识广度不足,缺少中外文化对比视角 课标要求 “文化意识需拓展国际视野,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本节课文化认知局限于 “国内校园日常交通文化”,未涉及 “中外交通方式的差异”—— 如国外学生常见的 “校车(school bus)”“步行上学文化(walk to school day)” 等,学生无法通过对比感知 “交通方式与地域、教育环境的关联”,难以实现课标 “拓宽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认知” 的目标,文化意识的培养维度较单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