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24 古人谈读书
文言文 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我会读
chǐ zhì qǐn yǐ qǐ
耻 识 寝 矣 岂
识
识
shí
zhì
知识 见识
博闻强识
默而识之
chǐ huì wèi sòng qǐ
耻 诲 谓 诵 岂 qǐn yǐ mò jì
寝 矣 默 既
我会写
诲( )
悔( )
侮( )
教诲
后悔
侮辱
岂有此理
语气助词
悔之晚矣
这两段文章都是关于 的。
读书学习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
这
同“智”,智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诚实的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聪敏又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谦虚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记住
满足
教诲
疲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教的态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喜好
我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靠勤勉求得知识的人。
勤勉
……的人
知道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要勤奋学习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怕会丢失。
赶上
担心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求学要有进取心,不能懈怠。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曾经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进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说一说:通过阅读这段文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呢?
我们在学习上,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告诫我们要虚心诚实、勤奋好学、不耻下问、要有上进心、要勤于积累、不能只想不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
朱熹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我
曾经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说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那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这,指书本
那么
既然
随意
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就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紧,重要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既然
语气助词,“了”
难道
语气助词,“吗”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作者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三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作者认为哪一到最重要。为什么?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读书专心最重要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反问
通过 “读书有三到”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读书有三到,也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最重要的,说明我们再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读书三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泛指知识阶层
志向
见识
恒心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下等,劣等
一定、绝对
有志向就一定不甘心成为下等;
东汉的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经常读书至深夜。他害怕自己睡着,就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为出人头地而发愤读书。深夜,当他打瞌睡时,就用铁锥刺一下大腿来提神。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
者也;
就
自我满足
像
都
……的人
看
黄河波涛汹涌,浩瀚澎湃,河伯(黄河之神)觉得天下的至美都在他一身,再也没有比他更加气势雄浑的了。他乘势东游,要去跟大海一较高低。河伯一路东进,卷着滔滔大浪冲进渤海。啊 这是个什么所在?他竭力向东瞭望,只见海天一片,茫茫无际,不知有几千里那么辽远。自己一路叫嚣着、张狂着,多么不可一世;可是看看大海呢,那么平静安详,却不知比自己深邃宽广多少倍!
河伯观海
黄河
大海
井蛙窥天
联系前面,说一说:河伯观海和坐井观天这两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否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
者也;
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一定、绝对
有恒心就一定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白曰:“铁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而终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铁杵成针
媪(ǎo):老太太
铁杵(chǔ):铁棒
你能说一说自己有恒心办成事情的经历吗?
此三者缺一不可。
这三点缺一不可。
有志、有识、有恒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读文章,说一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想一想:“读书有三到”和“读书三有”各点明了读书需要哪几种态度?重点各是什么?
心到
眼到
口到
志向
见识
恒心
心到最重要
缺一不可
结构梳理
古人谈读书
论语
读书有三到
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读书三要
心到
眼到
口到
志向
见识
恒心
谦虚
求实
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