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在鉴赏中认识和感受作品的创造性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理解美术是一件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培养学生尊重艺术家的创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安排了导学、欣赏与讨论环节。教材这样安排是为了引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跟着教材的思路,初步了解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和方法。
欣赏与讨论:要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怎么理解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首先就是要用作品感动学生。教材选取了画家傅抱石、关山月的现代中国画创作,以《沁园春·雪》词意为主题的《江山如此多娇》巨幅中国画。教材路径明晰,着眼于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解读,体会作品创作过程中的“立意”和构思:既要概括祖国山河的东西南北风貌,又要体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不仅要表现“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而且要描绘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要有江南,又要有雪山。只有在这“多”的气势中,才能体现出“娇”来。
教材在面貌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强调了赏析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作品细节,并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莽莽雪山”的雄伟与壮美、“苍茫云海”的辽阔、“万里长城”的蜿蜒深远、“挺秀的山岳”苍翠雄浑、“辉煌的红日”等细节,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在构思表现中的“独具匠心”,从而理解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
本课教材编写目的是培养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有一个理性的意识和方法,从了解作品的创作构思到完成,从作品的细节到整体,作品的立意与表达,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读教材,感受教材的路径,体会教材编排的思路。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把学生从读教材、赏析作品的层面,引导学生能主动地关注生活。生活给我们展示了众多美景,这些平常我们司空见惯的物象,有特定的意义,当艺术家把这些富于精神的物象组合在画面中来的时候,作品的内涵,彰显出美和力量。从而引领学生走近作品,走进生活,初步理解美术是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基本思路
美术欣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我们记住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虽然说这些重要的作品也很重要。
美术欣赏是一种态度。就是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从而达到提升审美和文化素养的目标。
所以本课教学中,首先要从一个“立意”入手,帮助学生了解“美”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应该怎么去看待?怎么去寻找?这个“美”从哪里来?其实就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莽莽雪山体现了山河的雄伟与壮美;强化了苍茫云海的辽阔,以体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广袤;挺秀的山岳根据主题需要,处理得苍翠雄浑;万里长城随山势起伏,蜿蜒深远。
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以发现的眼光读作品,了解作品的细节来自生活,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更彰显意义,生活也更有内涵。
四、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包括“导学”和“思考与讨论”两个层面。这两个内容前后照应,紧密相连。“导学”从作品的解读入手,通过细节引领带动学生思考;“思考与讨论”是结合所欣赏的美术作品,谈谈自己的理解。教材力图让经过小学阶段刚踏入中学的学生大致了解什么是美术,通过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画了什么?”、“作品在表现什么?”是人们在看作品时最基本最原始的情感。通过这样朴素的情感,人们摆脱了一种无视觉意义的状态,而变得有目的的去创作更美好的的东西(一切与造型有关的),本课的内容就从基本的方法入手,首先让学生知道在“画什么”,这些物象“在表达什么?”
教材在谈到“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中这样表述:
1.美术作品的产生,一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二是需要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2.在踏遍祖国大好河山,收集素材,反复探讨和构思的基础上,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完美地创作出了这幅巨作。
3.绘画也跟作诗一样,首先要立意。
4.既要概括祖国山河的东西南北风貌,又要体现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不仅要表现“长城内外”与“大河上下”,而且要描绘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要有江南,又要有雪山。只有在这“多”的气势中,才能体现出“娇”来。
特别关注:教材在面貌和体例上,大幅度的运用摄影作品,对应作品的细节点明主题。教材试图用摄影作品与美术作品对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读作品来感悟生活细节,对应艺术家的构思,理解作品:美术作品的产生,源于“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创造性的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技巧”
五、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提前预习,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学习,查找资料,了解现代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以及与作品相关的信息。
2.了解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背景,了解艺术家的作品风格。通过本课教学应该使学生认识到欣赏的方法意义,形成赏析作品的理性的生活态度。
3.教学中,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研究和讨论:列举一些自己喜欢的美术门类及其代表性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4.开发的教学环境,平等的电话方式,引领学生的精神自觉。
5.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布置相关的主题,比如“母校”“家乡”等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构思与创作。
6.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对话和思考的平台,关注学生的构思和创作过程。强调学习方式在本课学习中的运用。
本课教学建议用1课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