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模拟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周天子经常赏赐青铜器给有功之臣,而有功之臣在得到铜器之后会在上面刻上铭文来记颂青铜器的来源。这反映出当时
A. 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B. 分封制靠礼器来维系
C. 周王具有至尊权威 D. 民间冶铸业较为兴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诸侯会在周王赏赐的青铜器上刻上铭文记颂青铜器的来源,说明对周王赏赐的重视,由此体现了周王的至尊权威,故选C;材料中的现象没有体现神权浓厚,排除A;分封制是靠血缘来维系,排除B;当时青铜器都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民营冶铸业尚未发展起来,排除D。
2.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的制定旨在( )
A. 规范官吏从政 B. 完善监察机制
C. 严格控制民众 D. 树立法律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体现的是对官员执政行为的规范,A项正确;B项完善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严格控制民众、树立法律权威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3. 刘邦在位时期,皇帝与功臣列侯共治汉国,功臣集团有在中央位居丞相、诸卿,掌控朝廷。汉文帝时期推行侯国制度,名义上提升列侯身份地位,并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这一转变( )
A. 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B. 反映了治国方针的创新
C. 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D. 为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文帝时期推行侯国制度,名义上提升列侯身份地位,并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要求不在朝中任职的列侯前往封地,目的是避免他们干预政治、影响皇权,有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项正确;汉朝解决解决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表现汉朝君主对于侯国制度的态度变化,没有反映了治国方针,无法得出“反映了治国方针的创新”的结论,排除B项;为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是汉朝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度,不是列侯与侯国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4. 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由贵族把持。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在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宗教职务也被贵族垄断,平民不得染指。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 )
A. 公民大会并非最高权力机关 B. 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C.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不可调和 D. 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 材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时期不管是元老院还有宗教职务等大多被贵族垄断,这说明罗马共和国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D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公民大会的性质,排除A项;据所学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并非实行民主政体,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出罗马共和国时期国家主要权力被贵族掌握,材料不涉及贵族与平民之间关系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5. 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王位继承法》继承和发展了
A. 《人权宣言》
B. 《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
D. 《拿破仑法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说的是英国的《王位继承法》,它继承和发展的也应该是英国的法律文件,结合所学可知,它继承和发展了《权利法案》关于限制王权的一些原则和精神,故选B;《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都是法国的,1787年宪法是美国的,故ACD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6. 1895年,严复说:“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一事焉不资于学。”“故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这反映了,严复( )
A. 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 彻底批判了封建儒学
C. 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D. 主张学习西方以自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严复认为西方无论在生产、生活、政治方面,都离不开学习,因此要开启民智,必须学习西方,D项正确;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且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批判封建儒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学习西方,没有强调民众的力量,排除C项。故选D项。
7. “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这可说明、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
A 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B. 改善了中国外交环境
C. 践行了以邻为善方针 D. 宣传了“一边倒”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身份认同”“共同点”可知,万隆会议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认同,这有利于中国与亚非国家展开外交往来,从而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B项正确;“西方外交孤立”是指西方国家不承认新中国,与亚非国家无关,排除A项;“以邻为善”是新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一边倒”政策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与材料中的“身份认同”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宣传画《劳动的愉快》。该作品反映了( )
A. 国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 B.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 劳动光荣已成主流观念 D.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宣传画一般包含很强的政治、文化内容,是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不仅注重物质建设,也积极推进精神文明,通过宣传劳动光荣等观念来塑造社会价值观,这幅画体现了对劳动的赞美和宣扬,反映了国家在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A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主要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与这幅 50 年代的宣传画所处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幅宣传画的出现,表明国家在倡导劳动光荣的观念,但不能就此得出劳动光荣已成主流观念的结论,这过于绝对,排除C项;仅仅从这幅画不能得出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力的结论,画面主要强调的是劳动,而非女性在建设中的主力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9. 1804年《拿破仑法典》强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可用于说明西方( )
A.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B. 注重保障个人的权利
C. 法院独立地掌握了司法权 D. 宪法具有根本法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0世纪欧美国家。据材料“‘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可知,欧美国家的法律肯定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权利,坚持未经审判不得定罪原则,注重保障个人的权利,B项正确;近代西方法律的渊源是罗马法和中世纪的法律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提及未经审判不得定罪原则,未提及三权分立和法院独立掌握司法权,排除C项;材料突出欧美国家法律中保障人权的相关规定,而非强调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 )
A. 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 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C. 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 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汉人放牧,羌人掌握汉族耕作技术,少数民族乐器传入中原,这是都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民族间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教会法本来只是神权法,而非世俗意义上的国家法。但到10—14世纪时,教会法逐渐演变成一种超越国界和干预世俗的、带有综合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法律体系。这种现象主要缘于( )
A. 罗马法的发展和传播 B. 欧洲封君封臣制发展
C. 天主教会势力的膨胀 D. 宗教改革的逐步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0-14世纪(欧洲)。教会法原本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国家法,但是在10—14世纪,教会法却逐渐成为一种超越国界和干预世俗的、带有综合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法律体系,这主要原因是当时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膨胀,对世俗国家形成了一种凌驾态势,因此教会法的适用范围也随之扩大,C项正确;罗马法和教会法属于两种法律体系,因此罗马法的发展传播不是教会法适用范围扩大的原因,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是古代君主管理制度,与教会法律发展无关,排除B项;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899年,来自欧、亚、美26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尽量避免诉诸武力”的原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国际议定书范本。这一公约( )
A. 实践了“门户开放”的原则 B. 有利于国际法的有序发展
C. 推动了“凡—华”体系的形成 D. 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世界)。据材料“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尽量避免诉诸武力’的原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共约属于国际法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所以这一共约有利于国际法的有序发展,B项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指的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公约并没有“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出现,如一战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B项。
13. 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于2016年10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里继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之后的第五种货币。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巨变 B. 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
C.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 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16年(世界)。材料反映了人民币成为了世界货币,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里美元、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共存,这反映了当前国际格局中多极化趋势,C项正确;当前的世界货币体系依然是牙买加体系,并未发生巨变,排除A项;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只是表象,而非实质,排除B项;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 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 扩大了明朝的统治疆域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通过移民、发配犯人等各种行政手段向云南迁徙人口,改变了云南地区的人口结构,使得汉族在该地区成为了绝对多数,为明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提供了扎实的人口基础,同时也为后续在西南地区实施全面“汉化”铺平了道路,A项正确;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土酋,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以夷制夷,材料信息没有提及以夷制夷,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明朝的疆域,无从得知明朝的统治疆域是否扩大了,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朱元璋利用行政手段向云南迁徙人口,改变了云南地区的人口结构,无法得出云南与内地实现了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5. 阅读下表“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内容 概况
外交制度 制定《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召开制度 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A. 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在国际关系上形成了欧洲大国均势局面
D.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4年(欧洲)。根据材料“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可知,维也纳会议“明晰了外交代表问题,规定不同类型”的会议分开进行,这规范了外交关系,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B项正确;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不再满足仅仅派遣临时使者与他国保持联系,而是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而维也纳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814年,排除A项;维也纳会议确实确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的原则,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总分52分)
17.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各具特色。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图是某同学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的一枚纪念邮票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美国是“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理解。简要评价该同学的设计。
(3)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举措。
【答案】(1)特征: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僚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
(2)理解:形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体制;建立了通过民选产生总统和议员的民主共和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评价:该设计以三权分立为主题,力图反映权力制衡;但设计中的单向制衡没有完整反映三大权力部门之间的双向制衡关系。
(3)举措:完善三大民主制度;建设基层民主;1982年修改宪法;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解析】
【详解】(1)特征:由材料中的“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等信息可得出,其特征是实行集权统治而非分权治理;任命官僚而非贵族世袭;设置郡县而非分封诸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图片内容指的是美国三权分立,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理解,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如形成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体制;建立了通过民选产生总统和议员的民主共和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机制。第二小问,本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评价该同学的设计可以从利、弊两方面作答,答案围绕三权分立这一主题即可。
(3)根据所学从三大民主制度、基层民主、宪法、依法治国等方面回答即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惟一通道滇缅公路。在这条航线上担任运输飞行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和中国航空公司。“驼峰”航线在终止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
——摘编自刘小童《驼峰航线》等
材料二 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
材料三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场,其持久、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及其巨大价值,影响了二战的总体格局、总体进程。
第一,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日本难以承受美英等国的制裁,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二,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第三,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
——以上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驼峰”航线开辟的背景及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简析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1942 年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贡献: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封锁;提供了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军作战的军备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缔结了中美人民之间历久弥深的友谊。
(2)原因:西方中心论对欧美史学界的影响;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影响等。意义:中国抗战激化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当局向美英宣战,从而加速了其覆亡;中国战场对日军形成了有效牵制,从而在战略层面有力地支援了盟国;中国抗战破坏了德、意、日轴心国的军事同盟计划,为其他战场的战略转折作出重大贡献。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的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背景:结合材料的时间可得出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结合所学可得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建立;根据“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惟一通道滇缅公路。”可得出1942 年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贡献:根据“在终止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打破日军对中国的封锁、提供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军作战的军备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缔结中美人民之间历久弥深的友谊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影响类的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得出西方中心论对欧美史学界的影响;根据“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得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影响等。意义:根据“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得出中国抗战激化了日本与美英之间的矛盾迫使日本当局向美英宣战,从而加速了其覆亡;根据“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得出中国战场对日军形成了有效牵制,从而在战略层面有力地支援了盟国;根据“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得出中国抗战破坏了德、意、日轴心国的军事同盟计划,为其他战场的战略转折作出重大贡献。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儒家却主张德治: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教版历史选必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古代中国德治与法治趋向结合古代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德治和法治之争,孔孟代表的儒家主张德治,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法家思想因其适应了社会剧烈变革下新兴社会阶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秦朝建立统一集权制国家的理论基础,但在秦亡之后便走向衰落。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为目的,兼取各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既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也重视法治。此后汉代儒生引礼入法,将儒家礼的精神注入法律,并以“春秋决狱”的方式使儒家思想和原则在司法领域得到实现,开始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自此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呈现出“礼法结合”的发展趋势。
总之,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关系密切,呈现出“礼法结合”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社会治理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解析】
【详解】本题为评价解说题。据材料时间信息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先秦时期就的德治和法治之争,结合中国古代史实,从先秦时期的德治和法治开始论述,如:孔孟代表的儒家主张德治,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维护社会秩序。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法家思想因其适应了社会剧烈变革下新兴社会阶层富国强兵的需要而被统治者采纳,成为秦朝建立统一集权制国家的理论基础,但在秦亡之后便走向衰落。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适应大一统中央集权的需要为目的,兼取各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既注重道德的教化作用,也重视法治。此后汉代儒生引礼入法,将儒家礼的精神注入法律,并以“春秋决狱”的方式使儒家思想和原则在司法领域得到实现,开始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自此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呈现出“礼法结合”的发展趋势。最后总结,礼法结合,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社会治理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南省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模拟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周天子经常赏赐青铜器给有功之臣,而有功之臣在得到铜器之后会在上面刻上铭文来记颂青铜器的来源。这反映出当时
A. 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B. 分封制靠礼器来维系
C. 周王具有至尊权威 D. 民间冶铸业较兴盛
2. 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隐瞒不报仓库粮草的或隐匿田赋的,要处以盗窃罪。如主管官吏不加惩治或知情不报,则与罪犯同罪。上述规定的制定旨在( )
A. 规范官吏从政 B. 完善监察机制
C. 严格控制民众 D. 树立法律权威
3. 刘邦在位时期,皇帝与功臣列侯共治汉国,功臣集团有的在中央位居丞相、诸卿,掌控朝廷。汉文帝时期推行侯国制度,名义上提升列侯身份地位,并让列侯前往侯国就封。这一转变( )
A. 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 B. 反映了治国方针的创新
C. 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 D. 为七国之乱埋下了隐患
4. 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选自贵族,元老院由贵族把持。平民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但他们享受的政治权利是不完全的。在一般情况下,平民不能进入元老院和出任国家高级官职。宗教职务也被贵族垄断,平民不得染指。这反映出罗马共和国( )
A. 公民大会并非最高权力机关 B. 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C.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不可调和 D. 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5. 1701年,英国议会颁布《王位继承法》,限定了国王的继承顺序和宗教信仰,重申国王必须遵守法律。《王位继承法》继承和发展了
A. 《人权宣言》
B. 《权利法案》
C. 1787年宪法
D. 《拿破仑法典》
6. 1895年,严复说:“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一事焉不资于学。”“是故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这反映了,严复( )
A. 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 B. 彻底批判了封建儒学
C. 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 D. 主张学习西方以自强
7. “通过万隆会议,新中国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认同,强调中国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突出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共同点。”这可说明、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
A. 打破了西方外交孤立 B. 改善了中国外交环境
C. 践行了以邻为善方针 D. 宣传了“一边倒”政策
8. 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金梅生创作的宣传画《劳动的愉快》。该作品反映了( )
A. 国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 B.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 劳动光荣已成主流观念 D. 女性成为国家建设主力
9. 1804年《拿破仑法典》强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可用于说明西方( )
A. 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B. 注重保障个人的权利
C. 法院独立地掌握了司法权 D. 宪法具有根本法地位
10. 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 )
A. 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 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
C. 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 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
11. 教会法本来只是神权法,而非世俗意义上的国家法。但到10—14世纪时,教会法逐渐演变成一种超越国界和干预世俗的、带有综合性和普遍适用性的法律体系。这种现象主要缘于( )
A. 罗马法的发展和传播 B. 欧洲封君封臣制发展
C. 天主教会势力的膨胀 D. 宗教改革的逐步展开
12. 1899年,来自欧、亚、美的26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签订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强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尽量避免诉诸武力”的原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国际议定书范本。这一公约( )
A. 实践了“门户开放”的原则 B. 有利于国际法的有序发展
C. 推动了“凡—华”体系的形成 D. 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出现
13. 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人民币于2016年10月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里继美元、英镑、欧元和日元之后的第五种货币。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巨变 B. 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
C.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 国际货币多元化趋势
14. 明朝以沐氏家族永镇云南并推行卫所屯田。高皇帝“尽徙江左良家闾右以实之,及有罪窜戍者,咸尽室以行”,从而使得云南“土著者少,寄籍者多”。这些举措( )
A. 强化了云南的有效治理 B. 瓦解了云南的土司制度
C. 扩大了明朝统治疆域 D. 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
15. 阅读下表“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内容 概况
外交制度 制定《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召开制度 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A. 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B.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 在国际关系上形成了欧洲大国均势局面
D.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16.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总分52分)
17.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各具特色。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原来的封建诸侯国。这些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一些国君意识到,要想比对手在王位上坐得更久,就不能让地方封建领主继续分享他的权威。领地不能再作为封邑在亲属和公子之间进行分封。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型国家”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下图是某同学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的一枚纪念邮票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美国是“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理解。简要评价该同学的设计。
(3)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举措。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惟一通道滇缅公路。在这条航线上担任运输飞行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和中国航空公司。“驼峰”航线在终止前的两年多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
——摘编自刘小童《驼峰航线》等
材料二 长期以来,欧美史学界的关注点集中在欧洲发生的反法西斯战争,却很少涉及中国的抗战。这是因为西方学界把二战看作主要是西方人内部的战争,其起点不可能在西方以外的地区。另外,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了西方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的研究兴趣,同时也增加了西方学界开展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难度。
材料三 必须指出的是,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场,其持久、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实及其巨大价值,影响了二战的总体格局、总体进程。
第一,由于在中国战场的巨大消耗使日本难以承受美英等国的制裁,迫使日本考虑占领东南亚以获得丰富的战略物资,从而不得不冒险与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地区作战。
第二,抗战期间,中国牵制和抗击了日本陆军2/3以上的总兵力,歼敌约占日军二战期间伤亡人数的70%
第三,中国抗战使日军在北线被迫放弃介入德苏战争;在南线,使日军无法实现在地中海地区与德、意实现会师的计划;在太平洋战场上,使得美国能够从容贯彻总体上先欧后亚的战略计划。
——以上摘编自庄礼伟《二战史研究不应遮蔽中国抗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驼峰”航线开辟背景及其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史学界在二战史研究中很少涉及中国抗战的原因,简析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家认为君主应该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儒家却主张德治:儒家认为人性善,主张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人教版历史选必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以“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