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又来临(选学) 课件+教案+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春天又来临(选学) 课件+教案+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8-26 21:55:33

文档简介

(共10张PPT)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
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
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
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风格不限,下节课展示交流。

昵图网山
uuHnIpIS
cOl
By:huangmiao1119
No.
20130117161843841000
昵图网u前Pic.com-8y:1007395i6
4。制
昵图网
wuuu
nipic.
com
Drino
昵图
nipic
con
昵图网mpem/在篇等红
Post
L
l
ni
f
,
h
mii
昵图网
wuu.nipic.
com
BY:E翻
昵图网
uuu.nipic.
com
BY.010581138春天又来临(选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划分歌曲段落,并能准确地表达不同段落的情绪。
3.能参与合唱练习,并在合唱中控制好自己声部的节奏和音准。
4、启发学生除了用歌声来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外,还可以有其他很多方式,例散文朗读,舞蹈,绘画等。
2学情分析
通过看、听、唱、编等形式的音乐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重点难点
1、以情带声是歌曲教学中非常有效的办法,首先把握好每一段的基本情绪,努力要求学生做到根据歌曲情绪歌唱,然后对学生的声音提出要求。如:这首歌的第一段要求声音明亮而清脆,稍带点跳跃且富有弹性,第二段要求声音连贯而圆润,稍柔美且舒展。
2、感受以“春天”为主题的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快乐情绪,进一步增进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能熟练演唱歌曲《春天又来临》。
3、通过看、听、唱、编等形式的音乐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组织教学
1、师生同做律动《幸福拍手歌》,强调这首律动的节奏。
2、听赏《春天在哪里》,学生随音乐一起演唱,导入课题《春天又来临》。
师: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
……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我们爱歌唱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汇。
《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吟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出示PPT课件,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千姿百态。
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
1、教师弹唱《春天又来临》,学生听范唱,回答问题。师:听完了这首歌,谁能听出歌曲的歌颂对象是什么?情绪是怎样的?教师讲解前奏的概念。
2、用“啦”字哼唱全曲。师:你发现那些地方容易哼错需要注意的?
3、教师强唱歌曲简谱,让学生体会会唱简谱的喜悦感。
4、教授断音记号请学生把歌谱完整地唱一遍。师:我们一起来唱整首歌曲的歌谱,注意断音记号,要唱得短促有弹性。舌尖的动作要敏捷轻巧。
5、唱歌词师: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现呢?学生思考后知道该用有弹性的声音来唱,再唱一唱。师: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我已经闻到了春天的气息,现在你跟我的琴声唱一唱体会歌曲的情绪是否发生了变化?用连音法唱。学生用较慢的速度唱体会歌曲的情绪,体会情绪,然后讨论回答问题。
6、教师小结:同学门说的很好,速度的变换影响歌曲的情绪,只要符合歌颂的对象,我们在唱歌的时候也可以改变一下速度,让一首歌曲唱出几种味道来。
7、处理歌曲唱好歌曲。教师:刚才我们用的是连音唱法,要注意有的地方不能连起来唱。
8、教师弹琴,学生演唱,完整的演唱。注意强弱、断音和连音。纠正个别唱错的地方,单独演唱,鼓励个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用你的声音来营造一个美好的春天吧!
活动3【活动】课堂拓展
提示、启发学生用诗、散文朗读、舞蹈,绘画等来展示对春天的赞美和欣赏,分小组表演,教师点评,学生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春天又来临》这首悠美、动听的歌曲,还学会了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表现春天,用自己的方式来赞美春天,那么老师还有一个作业,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风格不限,下节课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