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5.14.1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5.14.1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苏教版(2024)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29 14:5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让教学更有效高效备课|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阐述呼吸系统各组成部分(呼吸道、肺)的结构与其“气体通道”或“气体交换场所”的功能相适应(如鼻腔黏膜、纤毛的过滤湿润作用,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的薄型结构),理解呼吸运动与肺通气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平静吸气、呼气时“肋间肌/膈肌运动→胸廓容积变化→肺扩张/回缩”的因果链,培养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讨论胸廓容积变化模型的局限性,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 探究实践:参与胸廓容积变化模型的观察、操作与讨论活动,能分析模型的模拟原理,尝试提出改进模型(如补充膈肌模拟结构)的思路,提升探究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 态度责任:认识用鼻呼吸的卫生意义,养成不随地吐痰、正确处理鼻出血的健康习惯;了解人工呼吸的急救原理,树立“关爱生命、掌握基础急救知识”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胸廓模型、分析呼吸运动动画,理解“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舒张引起胸廓容积变化,进而实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模型模拟效果与实际呼吸运动(尤其是膈肌运动对胸廓上下径的影响),突破“胸廓容积变化如何导致肺被动扩张/回缩”及“模型无法完全模拟实际呼吸运动”的理解障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呼吸系统结构示意图、吸气/呼气动态动画、人工呼吸急救视频)、胸廓容积变化模型(木条模拟胸椎/胸骨/肋骨,橡皮筋模拟肋间肌)、肺泡结构简易模型、“鼻出血处理”示意图。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第1节内容,每组可选带塑料瓶、小气球、橡胶膜(用于辅助理解简易肺模型原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
展示数据:“成年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每天约呼吸2万多次,每次呼吸都会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这些气体如何进入肺?肺又如何将废气排出?这一过程需要哪些器官配合?”
引出主题:通过学生初步回答,聚焦本节课核心——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二)讲解呼吸系统的构成,落实结构与功能观(10分钟)
结合挂图讲解核心结构:
呼吸道: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顺序,强调各部分功能(如鼻毛阻挡灰尘、鼻腔黏膜分泌黏液粘住病原微生物、气管纤毛推动黏液排出),呼应文档中“用鼻呼吸比口呼吸卫生”的知识点。
肺:重点讲解“细支气管末端的肺泡”,结合肺泡模型展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均为一层上皮细胞”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薄型结构如何利于气体交换”,落实生命观念。
生活情境讨论:
提问:“感冒时为什么会有鼻涕和痰?随地吐痰、擤鼻涕为什么不卫生?”(结合文档“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得出:黏液中含病原微生物,易传播疾病;正确做法是将痰吐入纸巾包裹后丢弃,擤鼻涕时用纸巾遮挡并及时洗手。
补充鼻出血处理:结合文档内容,演示“手指按压鼻外部出血处”的方法,强调“出血不止需就医”。
(三)剖析呼吸运动,突破教学重难点(15分钟)
演示与观察:
展示胸廓模型:教师固定“胸椎”,向上推动“胸骨”(模拟肋间肌收缩),让学生观察“肋骨运动方向”“胸廓前后径/左右径变化”;向下移动“胸骨”(模拟肋间肌舒张),观察胸廓容积缩小。
播放动画:展示“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膈肌舒张(膈顶回升)→胸廓上下径缩小”的动态过程,对比模型与动画,指出“模型未模拟膈肌运动”的不足。
归纳呼吸运动过程:
当处于吸气状态时,肋间肌和膈肌均收缩,此时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整体变大,肺随之扩张,气体从外界进入肺;当处于呼气状态时,肋间肌和膈肌均舒张,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及上下径均缩小,胸廓容积整体变小,肺随之回缩,气体从肺排出到外界。
难点突破:
提问:“胸廓容积增大时,肺为什么会扩张?”(引导学生理解:胸廓容积增大→肺内气压降低→外界气压大于肺内气压→气体进入肺,即肺的扩张是被动的)。
(四)探究模型局限性,提升探究能力(10分钟)
分组讨论:结合文档“观察”活动的问题——“用该模型能说明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的全部变化及其原因吗?为什么?”
小组分享:引导学生发现“模型仅模拟了肋间肌引起的胸廓前后/左右径变化,未模拟膈肌引起的上下径变化,无法体现胸廓容积的全部变化”。
改进思考: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思路(如在模型底部加橡胶膜模拟膈肌,拉动橡胶膜模拟膈顶升降),落实探究实践目标。
(五)联系实际应用,强化态度责任(5分钟)
人工呼吸讲解:结合文档内容,说明“人工呼吸依据呼吸运动原理,通过人工让患者胸廓节律扩大缩小,维持肺通气”,播放1分钟急救视频,强调“这是挽救生命的常用方法”。
课堂总结:梳理“呼吸系统构成→呼吸运动→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逻辑链,回顾“呼吸道卫生”“急救知识”,强化态度责任。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必做):
绘制“平静吸气”和“平静呼气”时的胸廓、膈肌、肺的状态示意图,标注关键结构(如肋间肌、膈肌的收缩/舒张状态),并在图旁说明2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实例。
简述“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卫生”的原因,结合生活实际列举2条呼吸道卫生习惯。
拓展作业(选做):
查阅资料,整理“人工呼吸的具体操作步骤(如按压位置、频率)”,下节课分享。
分组设计“能同时模拟肋间肌和膈肌运动”的改进胸廓模型,画出设计图并标注材料与模拟原理。
【教学反思】
通过生活情境(感冒、鼻出血)和直观教具(模型、动画),降低了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学生对“呼吸道结构功能”“呼吸运动过程”的掌握较好。
探究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多数小组能准确指出模型局限性,初步体现批判性思维。对“肺被动扩张/回缩”的原理讲解较仓促,部分学生仍有疑惑,下次可增加“瓶内气球模拟肺”的动手实验(用塑料瓶代表胸廓,气球代表肺,橡胶膜代表膈肌),让学生亲手拉动橡胶膜感受肺的变化。
拓展作业中“模型设计”的难度较高,部分小组思路局限,下次可提前提供“材料示例”(如吸管、气球、纸盒),给予更具体的引导。可增加“小组急救模拟”活动,让学生实践人工呼吸的基础动作,进一步强化“关爱生命”的态度责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