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9 14: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9.1《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多层次、指导性的诵读,把握词的豪放基调,品味“乱、穿、拍、卷”等动词的精妙,积累古典诗词鉴赏经验。
思维发展与提升:运用对比分析、结构化辩论等思维工具,探究周瑜形象与苏轼自我的内在关联,发展学生的逻辑辩证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作将壮丽自然、辉煌历史与复杂个人情思融为一体的意境美,体会苏轼在困境中完成精神超越的审美人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苏轼“苦中寻达”的人生哲学,领悟其作为中国士大夫“困境中精神坚守”的文化人格典范,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词作从“写景”到“怀古”再到“抒怀”的递进结构,品味其雄浑壮阔的意境。
难点:辩证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复杂情感内涵,把握其从“无奈叹息”到“理性认知”再到“精神超脱”的心灵升华轨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内含“文学赤壁”对比材料、苏轼黄州时期年表与事迹、诵读指导提示、对比分析表格、结构化辩论框架;准备古筝曲《大江东去》作为配乐。
学生:通读全词,疏通大意;查阅“乌台诗案”与“赤壁之战”的背景知识;思考并记录下阅读中最困惑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遇见“文学赤壁”
设问导入:江山胜迹,往往因文人墨客的吟咏而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如果让杜牧来写赤壁,他会怎么写?(学生可能联想到“折戟沉沙铁未销”的历史冷峻)。那么,当苏轼来到黄州赤壁,他看到的、想到的,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呈现任务:课前预习中,很多同学都对结尾“人生如梦”的感慨感到困惑。今天,我们就一同穿越千年,回到那个夜晚,亲历苏轼的精神跋涉,破解他最终是陷入虚无,还是走向了超脱。
(二)环节一:诵读·感其声韵—— 从“读准”到“读透”
活动:三级诵读,声入人心
第一级·自由诵读,感知基调:
学生配乐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教师巡视,纠正字音(如“纶巾guān”、“酹lèi”)。
提问:如果用两种“温度”来形容这首词,你会用哪两种?(预设:豪放的“热”与深沉悲凉的“冷”)
第二级·指导诵读,品味语言:
教师重点范读与指导:
“大江东去”句:重读“大”“淘尽”,语速沉缓,读出历史的厚重感。
“乱石穿空”句:重读“穿”“拍”“卷”,语速加快,语调上扬,读出自然的狂暴力量。
“遥想公瑾”句:语调轻扬,略带欣赏与向往,读出周瑜的潇洒风神。
“故国神游”句:语调下沉,语速放缓,读出深沉的自嘲与感慨。
“人生如梦”句:语音郑重、沉静而悠长,读出沉思与了悟的意味,而非单纯的悲切。
第三级·分角色诵读,呈现结构:
将全班分为“景语组”、“史语组”、“情语组”,分别诵读词中写景、怀古、抒怀的句子,通过声音的切换,直观体验全词的情感脉络。
(三)环节二:探究·析其精妙—— 从“读懂”到“读深”
活动1:文本细读——“作注写笺”品词眼
任务:聚焦以下核心词句,完成“作注”(解释本义)“写笺”(品析情感、手法与深意)。
A. “大江东去”之“大”
B. “人道是”三字
C.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 “早生华发”之“华发”
引导与生成:
通过“大”字,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虽处困境却依然开阔的宇宙视野。
通过“人道是”,点明怀古诗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创作特质。
通过“谈笑间”,感受周瑜的从容与功业易成,反衬下文的自我艰辛。
活动2:对比分析——知人论世解心怀
任务:填写“周瑜—苏轼对比分析表”。
比较维度 周瑜(词中形象) 苏轼(元丰五年现实) 对比效果
年龄 34岁,青春鼎盛 47岁,年近知命 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的焦虑
身份 东吴都督,国之栋梁 黄州团练副使,待罪之身 人生际遇的云泥之别
境况 功成名就,美人相伴 壮志未酬,孤身贬谪 理想与现实的无情反差
形象 雄姿英发,儒雅从容 早生华发,多情自嘲 精神风貌的鲜明对照
教师点拨:苏轼极力渲染周瑜的“完美”,实则是为了构筑一面“镜子”,照见自身的“不完美”。这以“瑜”之光,显“轼”之影的手法,是其抒怀的关键。
活动3:结构化辩论——三层解读悟心境
核心辩题:“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苏轼的沉沦,还是他的超越?
提供思维框架(引导学生进行层次化讨论):
第一层:感性宣泄层——无奈的叹息
依据:年华老去(华发)、功业无成(贬谪)、与周瑜的强烈对比。
判断:这是人之常情,是真实且合理的感伤。
第二层:理性认知层——清醒的洞察
依据:开篇即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个体的生命在永恒的自然与历史面前本就是短暂的,辉煌如周瑜亦被“淘尽”。
判断:这是一种哲学的观照,将个人悲哀上升为对普遍人生的思考。
第三层:精神超越层——主动的和解
依据:“酹江月”是一个仪式化的行动。他将酒献给永恒的江月,意味着将渺小的自我融入广阔的宇宙,从而实现心灵的安顿。
提供支撑(展示补充材料):
材料一:苏轼黄州活动年表(垦东坡、建雪堂、研美食、交方外)。
材料二:《定风波》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判断:这是真正的旷达,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主义。
教师总结:苏轼的伟大,不在于他没有痛苦,而在于他穿越了痛苦。他从“无奈的叹息”(情绪)出发,经由“清醒的洞察”(理性),最终抵达了“主动的和解”(精神)。这首词,正是他完成这场精神涅槃的壮丽诗证。
(四)结课:升华·传承其魂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种在逆境中实现精神成长的智慧。黄州的苏轼,用他的笔墨与行动,为我们示范了一种高级的活法:于无路处开路,于苦中寻乐,于梦中觉醒。 他留给我们的‘赤壁’,不仅是地理的,更是文学的、哲学的,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风雨中都可以前往并汲取力量的精神圣地。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