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历史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
七上历史第1、2单元测试卷
范围:第1、2单元
(时间:60分钟 总分:60分)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武汉市武昌区期末)经过长期发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
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
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D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 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 D. 已经会使用火
2.(2025·恩施二模改编)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
舞阳贾湖遗址,其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等,还出土了炭化的稻粒
和家猪骨骼,以及许多精致的石器、骨器等各类工具。据此可推断,
该地居民( )
B
A. 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B. 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C. 具有朴素的审美艺术 D. 出现了阶级分化现象
3.下面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从器物造型
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河姆渡居民( )
D
A. 能够制作复杂玉器 B. 学会饲养家畜
C. 以采集、狩猎为生 D.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4.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某同
学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
B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B. 《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菜籽》
C. 《炎黄战蚩尤》
D. 《夏商周农业发展概况》
5.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
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
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
A
A. 实行禅让制度 B. 政权更替频繁
C. 职位不再世袭 D. 出现阶级分化
6.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可知他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C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奴隶制
7.西周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
军事、经济等权力。这说明( )
D
A. 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
C. 诸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D.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8.1975年,考古学家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发掘出了分别写在两
片木简上的家书。这封家书距今2200多年,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战
地家书。这封家书能印证的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_________________ 秦军将士黑夫 写给家人的木 简家书 家书大意: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
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
要有军功就不会耽搁。
A. 确立县制 B. 建立户籍制度
C. 鼓励耕织 D. 奖励军功
√
9.(2025·荆门市期末)在李冰的主持下,民众修建了利用地形与水
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
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
利史上绝无仅有。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C
A. 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促进了四川文化的繁荣
C.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 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10.七年级(1)班举办以“商周印记——国宝物语”为主题的文物照片
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
C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照片 ②司母戊鼎照片
③彩绘龙纹陶盘照片 ④四羊方尊照片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1.2025年3月31日,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
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
名单。遗址中,宫城南壕内出土卜甲、卜
C
A. 祭祀文化十分兴盛 B. 青铜技术达到鼎盛
C. 文字发展较为成熟 D. 统治范围十分广阔
骨残片20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180字。这些甲骨文,涉及天文历法、
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多方面(如图所示)。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当
时( )
12.这部作品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
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
的描写,还有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
D
A. 《孟子》 B. 《论语》 C. 《离骚》 D. 《诗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早期中华文明】(8分)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
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
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新石器时代晚期,炎黄部落联盟通过涿鹿之战实现了中原地
区的初步整合。考古发现显示,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粟
作与稻作农业体系形成,制陶、纺织等手工业出现专业分工。随着剩
余产品增加和社会分层加剧,部落联盟逐渐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2分)
[答案] ①分布范围广泛;②多沿黄河、长江流域分布。(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转变
的原因。(4分)
[答案] 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出现;③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
现;④社会阶层的分化。(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
现出的显著特征。(2分)
[答案] ①多元一体;②延续性;③融合性。(答出两点即可,2分)
14.【服饰的变迁】(8分)
材料一: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
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
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
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
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
行“胡服骑射”,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
作用。(3分)
[答案]
制度:分封制。(1分)
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巩固了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3分)
[答案]
新变化: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1分)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地区的
人民与周边民族的往来与联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特征。(2分)
[答案] 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②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每点1分,共2分)
15.【社会转型】(10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发
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导致社会动荡。
材料二: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其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刑”和“赏”来
激励民众,释放社会活力,进而解放和发展秦国的生产力。变法使秦
国百姓只知耕战,要么种地贡献粮食,要么参军训练,上战场杀敌,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摘编自岳雪峰《商鞅变法:千秋功过任评说》
材料三:商鞅的改革前后历经二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据《战国
策》载:秦在商鞅变法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史记》也称:秦“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商鞅推行改革以来,
秦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从总的方面来讲,商鞅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
施基本上是正确的,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摘编自彭先和《简评商鞅及其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②粮食生产增加;③人口增长;④分封制逐步
瓦解。(答出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促使百姓只知“耕战”的具体措
施。(4分)
[答案] 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每点2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
[答案]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2分)
16.【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0分)
材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以下是孔子
生平大事记(部分)。#2.1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22年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 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公元前497年至 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至 孔子去世 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思想由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2.2
[答案]
(示例)观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将“仁”作为处理人
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
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
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0分)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
七上历史第1、 2单元测试卷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 ·武汉市武昌区期末)经过长期发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 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 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D )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 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 D. 已经会使用火
2.(2025 · 恩施二模改编)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 舞阳贾湖遗址,其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等,还出土了炭化的稻粒 和家猪骨骼,以及许多精致的石器、骨器等各类工具。据此可推断, 该地居民( B )
A. 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B. 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C. 具有朴素的审美艺术 D. 出现了阶级分化现象
3.下面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从器物造型 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河姆渡居民( D )
A. 能够制作复杂玉器 B. 学会饲养家畜
C. 以采集、狩猎为生 D.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4.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某同 学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B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B. 《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菜籽》
C. 《炎黄战蚩尤》
D. 《夏商周农业发展概况》
5.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 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 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A )
A. 实行禅让制度 B. 政权更替频繁
C. 职位不再世袭 D. 出现阶级分化
6.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可知他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C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奴隶制
7.西周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 军事、经济等权力。这说明( D )
A. 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
C. 诸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D.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8.1975年,考古学家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发掘出了分别写在两 片木简上的家书。这封家书距今2200多年,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战 地家书。这封家书能印证的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秦军将士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简家书 家书大意: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 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 要有军功就不会耽搁。
A. 确立县制 B. 建立户籍制度
C. 鼓励耕织 √D. 奖励军功
9.(2025 ·荆门市期末)在李冰的主持下,民众修建了利用地形与水 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 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 利史上绝无仅有。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C )
A. 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促进了四川文化的繁荣
C.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 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10.七年级(1)班举办以“商周印记——国宝物语”为主题的文物照片 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C )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照片 ②司母戊鼎照片
③彩绘龙纹陶盘照片 ④四羊方尊照片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1.2025年3月31日,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 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遗址中,宫城南壕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0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180字。这些甲骨文,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多方面(如图所示)。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 C )
A. 祭祀文化十分兴盛 B. 青铜技术达到鼎盛
C. 文字发展较为成熟 D. 统治范围十分广阔
12.这部作品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 的描写,还有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D )
A. 《孟子》 B. 《论语》 C. 《离骚》 D. 《诗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早期中华文明】(8分)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 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 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新石器时代晚期,炎黄部落联盟通过涿鹿之战实现了中原地 区的初步整合。考古发现显示,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粟 作与稻作农业体系形成,制陶、纺织等手工业出现专业分工。随着剩 余产品增加和社会分层加剧,部落联盟逐渐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2分)
[答案] ①分布范围广泛;②多沿黄河、长江流域分布。(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转变 的原因。(4分)
[答案] 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出现;③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 现;④社会阶层的分化。(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 现出的显著特征。(2分)
[答案] ①多元一体;②延续性;③融合性。(答出两点即可,2分)
14.【服饰的变迁】(8分)
材料一: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 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 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 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 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 行“胡服骑射” ,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 作用。(3分)
[答案]
制度:分封制。(1分)
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巩固了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3分)
[答案]
新变化: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1分)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地区的 人民与周边民族的往来与联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特征。(2分)
[答案] 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②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每点1分,共2分)
15.【社会转型】(10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发 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导致社会动荡。
材料二: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其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刑”和“赏”来 激励民众,释放社会活力,进而解放和发展秦国的生产力。变法使秦 国百姓只知耕战,要么种地贡献粮食,要么参军训练,上战场杀敌,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摘编自岳雪峰《商鞅变法:千秋功过任评说》
材料三:商鞅的改革前后历经二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据《战国 策》载:秦在商鞅变法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史记》也称:秦“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商鞅推行改革以来, 秦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从总的方面来讲,商鞅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 施基本上是正确的,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摘编自彭先和《简评商鞅及其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②粮食生产增加;③人口增长;④分封制逐步 瓦解。(答出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促使百姓只知“耕战”的具体措 施。(4分)
[答案] 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每点2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
[答案]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2分)
16.【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0分)
材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以下是孔子生平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22年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 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公元前497年至 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至 孔子去世 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思想由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将“仁”作为处理人 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 提出“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 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新考向情景题阶段测试】
七上历史第1、 2单元测试卷
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5 ·武汉市武昌区期末)经过长期发掘,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居 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 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D )
A. 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 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 居住于半地穴式房屋 D. 已经会使用火
2.(2025 · 恩施二模改编)距今约9000—7500年的原始村落遗址—— 舞阳贾湖遗址,其遗迹主要是古墓葬、房址等,还出土了炭化的稻粒 和家猪骨骼,以及许多精致的石器、骨器等各类工具。据此可推断, 该地居民( B )
A. 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B. 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C. 具有朴素的审美艺术 D. 出现了阶级分化现象
3.下面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纹象牙雕刻器及线描图。从器物造型 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河姆渡居民( D )
A. 能够制作复杂玉器 B. 学会饲养家畜
C. 以采集、狩猎为生 D.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4.为了探究在中华文明起源时期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某同 学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B )
A.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
B. 《半坡遗址出土的炭化菜籽》
C. 《炎黄战蚩尤》
D. 《夏商周农业发展概况》
5.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 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 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A )
A. 实行禅让制度 B. 政权更替频繁
C. 职位不再世袭 D. 出现阶级分化
6.下面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据此可知他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C )
利: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乱,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弊: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及政策正确与否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奴隶制
7.西周分封制中,封国是世袭的,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之内享有行政、 军事、经济等权力。这说明( D )
A. 周王朝对地方控制加强 B.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互交织
C. 诸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 D. 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8.1975年,考古学家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发掘出了分别写在两 片木简上的家书。这封家书距今2200多年,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战 地家书。这封家书能印证的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秦军将士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简家书 家书大意: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 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 要有军功就不会耽搁。
A. 确立县制 B. 建立户籍制度
C. 鼓励耕织 √D. 奖励军功
9.(2025 ·荆门市期末)在李冰的主持下,民众修建了利用地形与水 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 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 利史上绝无仅有。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C )
A. 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促进了四川文化的繁荣
C.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 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10.七年级(1)班举办以“商周印记——国宝物语”为主题的文物照片 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C )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照片 ②司母戊鼎照片
③彩绘龙纹陶盘照片 ④四羊方尊照片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11.2025年3月31日,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 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遗址中,宫城南壕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0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180字。这些甲骨文,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多方面(如图所示)。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 C )
A. 祭祀文化十分兴盛 B. 青铜技术达到鼎盛
C. 文字发展较为成熟 D. 统治范围十分广阔
12.这部作品是中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形象地反映了先秦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风貌。其中有对先祖创业的歌颂,也有对劳动者勤劳勇敢 的描写,还有对美好爱情和高尚情操的赞美。这部作品是( D )
A. 《孟子》 B. 《论语》 C. 《离骚》 D. 《诗经》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早期中华文明】(8分)
材料一:我国是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发现的重要地区之一。我国旧石 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有20余处,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 到安徽,特别是沿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分布较为密集。
——摘编自《中国原始社会史》
材料二:新石器时代晚期,炎黄部落联盟通过涿鹿之战实现了中原地 区的初步整合。考古发现显示,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显著提升,粟 作与稻作农业体系形成,制陶、纺织等手工业出现专业分工。随着剩 余产品增加和社会分层加剧,部落联盟逐渐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特点。(2分)
[答案] ①分布范围广泛;②多沿黄河、长江流域分布。(每点1分,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原始部落联盟向国家形态转变 的原因。(4分)
[答案] ①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分工的出现;③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 现;④社会阶层的分化。(答出两点即可,4分)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 现出的显著特征。(2分)
[答案] ①多元一体;②延续性;③融合性。(答出两点即可,2分)
14.【服饰的变迁】(8分)
材料一:西周时,服饰以等级区分系统化,如系玉佩的作用是“节步”: 身份不同,步伐不同。天子、诸侯行走时,迈出的脚应踏在另一只脚 所留的足印的一半之处,足见行动之缓慢;大夫的足印则一个挨着前 一个,士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材料二:在春秋、战国之交,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 这种服饰是战国至西汉时广泛流行的服装。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曾推 行“胡服骑射” ,将上衣下裳改为裁剪紧身、便于骑行的上褶下裤。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1)指出与材料一“节步”相关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 作用。(3分)
[答案]
制度:分封制。(1分)
作用: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巩固了周王朝对 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 简述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时代背景。(3分)
[答案]
新变化:出现了上衣下裳互相连接的曲裾深衣。(1分)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客观上加强了中原地区的 人民与周边民族的往来与联系。(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古代服饰变迁的特征。(2分)
[答案] 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②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等等。(每点1分,共2分)
15.【社会转型】(10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发 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导致社会动荡。
材料二: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其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刑”和“赏”来 激励民众,释放社会活力,进而解放和发展秦国的生产力。变法使秦 国百姓只知耕战,要么种地贡献粮食,要么参军训练,上战场杀敌, 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摘编自岳雪峰《商鞅变法:千秋功过任评说》
材料三:商鞅的改革前后历经二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据《战国 策》载:秦在商鞅变法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史记》也称:秦“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商鞅推行改革以来, 秦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从总的方面来讲,商鞅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 施基本上是正确的,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摘编自彭先和《简评商鞅及其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具体表现。(4分)
[答案]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②粮食生产增加;③人口增长;④分封制逐步 瓦解。(答出两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促使百姓只知“耕战”的具体措 施。(4分)
[答案] ①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②奖励军功,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每点2分,共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2分)
[答案]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 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 定了基础。(2分)
16.【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0分)
材料: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以下是孔子生平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公元前522年 授徒设教,创办私学
公元前517年 去齐国途中,遇妇墓前哭子,感叹“苛政猛于虎”
公元前516年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主张恢复西周的制度
公元前497年至 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至 孔子去世 归鲁以后,孔子专心从事教育事业。他的思想由其 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
(示例)观点: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述: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的学说,将“仁”作为处理人 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孔子在政治上主张恢复西周的 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他反对苛政, 提出“为政以德”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认为只有实行德 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提出因材施教。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0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