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2课时《认识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第2课时《认识米》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29 21: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单元《第2课时 认识米》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认识米”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教材通过测量黑板长度等活动引出米,让学生认识米的实际长度及米与厘米的关系,为后续学习长度测量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认识了厘米。但米这个概念较抽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有难度。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教学中可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掌握知识。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观察生活中常见物体,判断其长度是否适合用米作单位。
2. 观察米尺,了解1米的实际长度。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米和厘米的关系,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的原理。
2. 思考如何运用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长度,使用米和厘米作单位。
2. 能清晰表达测量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2. 知道1米=100厘米。
3. 能正确使用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
难点
1. 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 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能灵活运用米和厘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回顾测量知识
(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回顾测量的方法,如直尺要与物体对齐,从0刻度开始量等。
(2) 布置任务:请大家用直尺量出身边一个物体的长度,比如铅笔、书本等,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3) 巡视学生测量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测量。
(4) 请几位学生分享测量结果和测量过程,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5) 展示学生测量的物体,再次强调测量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6) 提出问题: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量方便吗?引发学生思考。
(7) 引导学生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8) 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长度单位——米。 1. 回顾测量注意事项。
2. 用直尺测量身边物体长度。
3. 分享测量结果和过程。
4. 参与讨论测量黑板长度的方法。
评价任务 测量方法:☆☆☆
表达能力:☆☆☆
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旧知识,巩固测量方法,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提出测量黑板长度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米 引入米尺
(1) 展示米尺,介绍: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 让学生观察米尺,说一说米尺和直尺的区别。
(3) 引导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感受1米有多长。
(4) 请几位学生站到米尺旁边,看看1米到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进一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5)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6) 展示一些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图片,如门宽、空调长、彩电长、讲台高等,让学生直观感受。
(7)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室里找一找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并互相交流。
(8)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找到的物体,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1) 提出问题: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米尺。
(2) 引导学生从米尺上的刻度观察,1厘米1厘米地数,数出1米里有100个1厘米。
(3) 总结:1米=100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m = 100cm。
(4) 让学生用米尺和直尺分别测量同一物体,感受米和厘米在测量中的不同应用。
(5) 出示一些长度,让学生判断是用米还是厘米作单位合适,并说明理由。
(6)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结果用米和厘米表示。
(7) 请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8)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米和厘米的正确使用方法。 1. 观察米尺,说出与直尺的区别。
2. 用手比划1米的长度。
3. 寻找生活中长度约1米的物体。
4. 观察米尺,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
评价任务 认识米尺:☆☆☆
建立观念:☆☆☆
理解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比划、举例等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课堂练习 活动二:巩固练习 比较大小
(1) 出示题目:在○里填上“>”“<”或“=”。10米○10厘米 ,100厘米○1米 ,80厘米○1米。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
(2) 请学生汇报答案,并说明理由。
(3) 引导学生回顾米和厘米的关系,强调比较大小时要先统一单位。
(4) 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5)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6) 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7) 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8)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判断单位
(1) 出示题目: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在( )里。(1)数学书长26米。( )(2)灯管长50厘米。( )(3)房间高3厘米。 ( )(4)字典厚6米。 ( )(5)大树高8米。 ( )(6)教室长10厘米。(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改正。
(2) 请学生汇报答案,说明判断的依据。
(3)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每个物体的合理长度单位。
(4) 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判断长度单位是否合适的方法。
(5) 出示一些新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6)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7)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8) 强调在实际生活中要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1. 完成比较大小的题目。
2. 判断长度单位的正确性。
3. 参与讨论,总结方法。
4. 完成巩固练习。
评价任务 比较大小:☆☆☆
判断单位:☆☆☆
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比较大小和判断单位的练习,巩固米和厘米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和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拓展提升 活动三:拓展应用 填空练习
(1) 提出问题:你能想到多少种填法?( )厘米+( )厘米=1米。让学生思考并尝试填空。
(2) 引导学生回顾1米等于100厘米,想( )厘米+( )厘米 = 1米,就是想( )+( ) = 100。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写出不同的填法。
(4) 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填法。
(5) 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填法,教师进行整理和展示。
(6)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填法,发现其中的规律。
(7) 提问:还有其他的填法吗?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8) 总结填空的方法和规律,让学生掌握解题思路。
实际应用
(1) 出示题目:一条绳子长1米,剪去30厘米,这条绳子还剩多少厘米?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2)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明确已知条件和问题。
(3)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统一,将1米换算成100厘米。
(4) 请学生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5) 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拓宽学生的思维。
(6) 出示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7)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8) 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完成填空练习。
2. 参与小组交流。
3. 解答实际问题。
4. 讨论解题方法。
评价任务 填空能力:☆☆☆
解题思路:☆☆☆
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 请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
(3) 教师进行总结: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米=100厘米。
(4) 强调米和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
(5)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
(6) 布置课后作业:用尺子量一量大衣柜和餐桌的高度,完成相应练习。
(7) 提醒学生注意测量时的安全和方法。
(8) 宣布下课。 1. 回顾所学内容。
2. 分享学习收获。
3. 倾听教师总结。
4. 明确课后作业。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表达能力:☆☆☆
学习态度:☆☆☆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记忆。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材第59 - 60页“练一练”剩余题目。
2. 用米和厘米描述家中三个物体的长度。
3. 测量自己的身高,记录下来。
拓展作业
1. 找一找生活中长度是1米和1厘米的物体各5个。
2. 思考:如果要测量操场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吗?为什么?
3.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认识米
长度单位:米(m)
1米 = 100厘米
1m = 100cm
生活实例:门宽、空调长等约1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活动,如观察米尺、比划长度、寻找生活实例等,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对米的认识较为直观。
2. 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基础练习到拓展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
1. 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可能是活动体验不够充分。
2. 小组合作时,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小组讨论效果有待提高。
3.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拓展提升环节时间略显紧张,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够深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