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 C 2. D
2025 年高二 9 月联考地理答案及评分标准
【1 题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地下有泥岩、页岩、砂岩等岩层,且呈层状分布,同时两侧沉积岩错位,说明断层在沉积岩之后形成,岩浆入侵至沉积岩下端,且岩浆岩也断成两段,说明断层最后形成,沉积岩最先形成后发生褶皱弯曲,再出现岩浆侵入,最后是岩层断裂,C 正确,排除 ABD。故选 C。
【2 题详解】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A 错误;乙处为断层,不适合修建大型工程,B 错误;丙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C 错误;丁处河流为凹岸,凹岸为侵蚀岸,D 正确。故选 D。
【答案】3. C 4. A 5. B
【3 题详解】根据材料,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活动频繁,火ft喷发形成黑色岩块经过长期的外力如流水、海浪等作用下,搬运到海边沉积下来,形成黑沙滩,②③正确,①④错误。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4 题详解】冰岛多火ft活动,地表岩石以岩浆岩为主,尤其是玄武岩的分布最为广泛,水流的不断侵蚀,产生了 大量的侵蚀物被搬运到岸边,形成了黑色的沙滩,所以与黑沙滩上的沙石组成成分最接近的岩石是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右图中沉积物形成的岩石为沉积岩,则戊为沉积岩,D 错误;岩浆可以形成出露于地表的喷出型岩浆岩和埋藏于地下的侵入型岩浆岩,则据图可知甲为喷出型岩浆岩,乙为侵入型岩浆岩,则丁为变质岩,A 正确,BC 错误。故选 A。
【5 题详解】乙侵入型岩浆岩不能直接转化为沉积岩,A 错误;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变质形成丁-变质岩,乙侵入型岩浆岩是在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活动时存在高温高压环境,所以丁和乙的形成环境较为相似,B 正确;甲喷出型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C 错误;戊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丁变质岩,D 错误。故选 B。
【答案】6.D 7.B 8.C
【6 题详解】读图可知,甲气压中心高于四周,是高压中心,位于澳大利亚南部的陆地,主要原因是此时南半球为冬季,陆地内部降温快,空气下沉积聚形成高压中心,D 正确。
【7 题详解】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北侧纬度较低,是暖气团;南侧纬度较高,是冷气团。该槽线位于低压中心(气旋)附近,由所学知识可知,南半球气旋的近地面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图示槽线附近,气流运动表现为由西南侧纬度较高的冷气团主动向东北侧纬度较低的暖气团移动,是冷锋,向东移动,B 正确。
【8 题详解】读图可知,乙地此时受暖气团控制,即将迎来冷锋过境,气温将下降,D 错误;冷锋位于低压槽处,气压先降低后升高,C 正确;冷锋后等压线较密集,风力将增大,A 错误;冷锋降水在锋后,降水强度逐渐增强,B错误。
【答案】 9.B 10.D
【9 题详解】据图可知,在气团雷暴的成熟阶段,下垫面持续遇热形成上升气流,云体深厚,并没有变薄,B 正确, A 错误;“下沉气流在近地面扩散,风力减弱”以及“下垫面遇冷形成下沉气流”属于消散阶段气团雷暴的特征,C、 D 错误。
【10 题详解】降水的冷却效应使得下垫面气温降低,上升气流减弱,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空冷空气下沉也促使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最终导致气团雷暴消散,①④正确;空气湿度增加以及地面持续增温有利于气团雷暴的持续发育,不会导致气团雷暴消散,②③错误。
【答案】11.A 12.D
【11 题详解】南亚地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左图为夏季,右图为冬季。根据图中信息,南亚地区夏季等压线比冬季等压线密集,因此风力较大,夏季风势力强于冬季风,①正确,③错误;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季风的主要成因: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季风,②正确;南亚地区冬季吹东北季风的原因:海陆热力差异,④错误。故选 A。
【12 题详解】地转偏向力与季节无关,A 错误;由图可知,南亚地区夏季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B 错误;气流湿度大小与风和等压线夹角影响较小,排除 C;与夏季相比,冬季风从陆地方向吹来,风与地表摩擦力较大,D 正确。
【答案】13. A 14. D 15. B
【13 题详解】该地理教师通行在南北向的沿湖小路上,太阳在右手方向日出(东侧),说明其上班是自南向北行进,
B 错误;据图中ft与湖泊的位置关系,可判断小ft位于湖泊的东边,A 正确;一年内,冬半年日出东南,夏半年日出东北,春秋分日出正东,故②情况下日出正东方向(附近),①为东南方向,③东北方向,C 错误;该教师距太阳很远,虽然上班途中该教师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短时间内太阳的位置变化不大,不会很快的移动到右后方,D 错误。故选 A。
【14 题详解】由上题分析可知,太阳位于位置①时,太阳高度较小,日出东南方向,说明此季节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可以判断襄阳此季节日落于西南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D 正确,AC 错误。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B 错误。故选 D。
【15 题详解】当太阳位于位置③时,日出较早,日出方向为东北,结合上题分析可以判断在太阳方位从①到③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可能一直向北移动,也可能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A 错误。南半球可能昼先变长后变短,也可能昼长一直变短,B 正确;襄阳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无冰期,C 错误;襄阳正午太阳高度可能越来越大,也可能先变小后变大,D 错误。故选 B。
【答案】(1)变化状况:昼渐短,夜渐长。(2 分)分布规律: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2 分)
节气:①春分②冬至。(2 分)图中 PQ 为:昏线。(2 分)Q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2 分)
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南移动,(2 分)经过赤道后,直射点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2 分)先变小至 0°后又变大。(2 分)
【答案】(1)落基ft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2 分)太平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下方,
(1 分)使美洲板块西部地壳发生大规模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最终形成了该ft脉。 (2 分)
ft脉隆起,大致呈南北向,阻挡盛行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东西向气候差异增大;沿海地区气候扩展受限,范围局限于ft地西侧;ft地相对高度大,气候多样性增加。 (6 分)
变化趋势:ft脊线高度下降(2 分),位置东移。(2 分)
原因: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侵蚀作用强。一方面风化、流水侵蚀、冰川侵蚀等外力使ft体高度下降, ft脊线高度降低;(2 分)另一方面由于西侧是西风的迎风坡,西侧降水多于东侧,西侧侵蚀快于东侧,使ft脊线东移。(2 分)
【答案】(1)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2 分) 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2 分)气候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2 分)
7~8 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控制湖区(2 分),在湖泊南端离岸风的吹拂下,表层湖水被吹离湖岸,底层冷水上泛补充,使水温下降(2 分);7~8 月为南半球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小,昼长变短,太阳辐射较少,水 温度较低。(2 分)
降水差异:B 地年降水量较多。(2 分)
原因:B 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较长;(3 分)B 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ft地抬升,降水较多。(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