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控制蜂鸣器周期响铃 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在单元任务“灯光警报呼叫器”的整体结构中,承担了实现“声音提示”的内容模块,是学生学习物联网实验流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本课围绕蜂鸣器这一物联网硬件设备,通过编程控制其周期性响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设备信号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设备通信和系统整合奠定基础。
蜂鸣器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子讯响器,其驱动方式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本课通过对蜂鸣器工作原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信号控制的本质,进而掌握利用主控板和图形化编程实现周期响铃的方法。同时,通过对自然语言描述算法和循环结构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逻辑控制这一基础编程技能。
本课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实现蜂鸣器周期响铃的功能,包括硬件连接、程序编写与调试等步骤。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物联网硬件和图形化编程的理解,还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实现液晶屏信息显示和设备协作设计打下基础。
本课通过“动手搭建、实时调试”的实践过程,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学生需要完成硬件设备(主控板和蜂鸣器)的连接,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通过编程平台设计并优化蜂鸣器周期响铃的算法,验证控制逻辑的正确性。实践过程中,学生在不断调试与改进中体验物联网工程的完整工作流程,形成“从设计到实现”的系统化工程思维,提升动手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
2. 学习者分析
本课面向八年级学生,在第1课完成主控板编程平台初始化与LED灯控制实践的基础上,学生已初步掌握图形化编程与输出控制的基本操作,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调试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入蜂鸣器这一具有声音输出特点的硬件设备,有助于学生拓展对信息输出方式的理解。蜂鸣器控制逻辑与LED灯类似,但对周期控制与循环语句的使用具有更高要求,学生需在已有顺序结构的编程经验上进一步掌握循环结构的设计与运用。
大部分学生对声音提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报警器、门铃、手机提示音等)较为熟悉,有较强的学习兴趣,易于建立关于真实应用的联想。但在抽象逻辑思维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在“循环次数控制”“节奏调节”等问题上感到困惑。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是理解有源/无源蜂鸣器的原理与频率控制方法,以及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结构化算法表达。
本课旨在通过声音模块的引入,引起学生对设备响应与系统控制机制的关注,强化算法逻辑建构的意识,并为后续学习屏幕信息显示与多模块协同控制打下基础。
3. 学习目标确定
(1)掌握蜂鸣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区分有源蜂鸣器和无源蜂鸣器的差异,并能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蜂鸣器类型。
(2)通过设计并优化周期响铃的算法,培养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能力,学会使用循环结构精简程序逻辑,提升编程的条理性与逻辑性。
(3)通过实践环节中的硬件连接、程序编写与调试等过程,能够完成从问题分析到系统实现的完整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工程思维,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程序调试能力。
(4)通过团队协作和项目展示,体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小组中分工协作,同时通过自评与互评提升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 理解蜂鸣器的工作原理,尤其是有源蜂鸣器与无源蜂鸣器的驱动方式和应用场景差异。
② 通过硬件连接和程序编写,实现利用主控板控制蜂鸣器周期响铃的功能,并通过算法设计和优化,体验循环结构在编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数字电路中高电平和低电平的概念,将其应用于实际编程控制中。
② 设计并实现循环逻辑,确保时间控制的精确性与功能实现的稳定性。
5.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生活中不同类型蜂鸣器的图片与音频,如洗衣机提示音、计算器提示音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其应用场景。 教师提出问题:“蜂鸣器是如何响起来的?如何控制它周期性地响?”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聆听不同蜂鸣器的声音并参与讨论,尝试描述蜂鸣器的作用。 蜂鸣器实物、声音录音、应用场景图片。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后续学习铺垫背景。
环节二 探索原理,明确任务
教师活动 介绍蜂鸣器的分类(有源与无源)、工作原理及接线方式,并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蜂鸣器模块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程序中控制蜂鸣器响铃所需的模块及关键参数(如蜂鸣时间、延时等)。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蜂鸣器模块,了解其引脚与功能;结合教科书内容,初步理解响铃的原理与控制方式。 教科书插图、蜂鸣器实物、主控板实物、图形化编程软件(Mind+)。
活动意图说明: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构建蜂鸣器控制的基本原理框架,为编程控制做准备。
环节三 程序编写,实现控制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完成蜂鸣器周期性响铃程序的设计,讲解循环控制模块的用法及延时控制方法,组织学生完成任务——让蜂鸣器每5秒响1次。 学生活动 根据要求连接蜂鸣器并编写程序,实现蜂鸣器周期性响铃效果,与同伴讨论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图形化编程平台(Mind+或类似平台)、蜂鸣器控制任务卡、程序示例。
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将硬件连接与程序控制相结合,经历蜂鸣器控制的完整实验流程,培养计算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环节四 分析问题,优化设计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编程中常见的错误案例(如循环嵌套错误、延时时间设定错误等),引导学生逐项分析并优化程序结构。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程序逻辑,尝试找出错误原因并提出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尝试再次调试优化程序。 错误程序示例片段、提示卡片。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错误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化对循环结构和延时函数的理解,提升其程序调试与优化能力。
环节五 总结提升,迁移拓展
教师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控制蜂鸣器周期响铃的任务流程,并提出问题:“如果想让蜂鸣器根据温度变化响起,该怎么做?”引导学生思考设备间联动的可能性。 学生活动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尝试描述控制蜂鸣器周期响铃的完整流程,并提出新的联动设想。 物联网系统拓展案例。
活动意图说明:帮助学生从单一设备控制过渡到多设备自动控制,激发对后续物联网系统整合的学习兴趣。
6. 本课学习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优秀 良好 合格 待提升
程序设计与逻辑控制 编写的程序结构清晰,能合理使用循环模块实现蜂鸣器的稳定周期响铃,能设置变参 能使用循环模块控制蜂鸣器响铃,程序逻辑基本正确,偶有冗余或遗漏 能实现蜂鸣器的响铃功能,但程序结构混乱或有重复指令 程序无法运行,或逻辑严重错误
任务完成度 蜂鸣器周期响铃功能实现良好,能添加起始提示/响铃次数调节等拓展功能 能完成基础任务,蜂鸣器周期响铃正常 功能基本实现,但缺少提示信息或响铃间歇、不稳定 功能实现不完整,未形成有效控制
计算思维表现 能通过调试优化代码结构,合理使用变量与判断条件 能在程序中尝试使用变量,能根据程序运行结果调整逻辑 能简单使用已有模块完成任务 缺乏调试思维,代码过度依赖模板,生搬硬套
合作与表达 积极参与小组协作,能清晰表达方案设计与修改思路,能提出优化建议 能参与讨论并基本说明程序设计过程 表达能力较弱,能在他人帮助下完成讲解 缺乏团队交流,不愿表达或表达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