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归类复习卷(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归类复习卷(五)(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9 16:44: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专项归类复习卷(五)
《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与整本书阅读》
一、小古文阅读。
(一)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词义]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志: (2)善哉:
(3)巍巍: (4)少选:
2.[句子翻译]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内容理解]因为伯牙、锺子期这段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用“高山流水”比喻 。
4.[内容理解]锺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5.[仿写]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太山巍巍、流水汤汤,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两句。
方鼓琴而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少选之间而志在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乎若 。”
(二)枭①将东徙②
枭逢鸠③,鸠曰:“子将安之④ ”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⑤ ”枭曰:“乡人皆恶⑥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⑦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⑧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猫头鹰。②东徙:向东迁徙。③鸠:斑鸠。④安之:到哪里去。安,哪里。⑤故:原因。⑥恶(wù):厌恶,讨厌。⑦更(gēng):改变。⑧犹:仍然,还。
1.[词义]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枭逢鸠(遇见) B.子将安之(你)
C.何故(如何) D.乡人皆恶我鸣(全,都)
2.[内容理解]枭将东徙的原因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3.[句子翻译]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4.[主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迁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在迁徙前一定要先计划好,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B.我们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喜好而改变自己,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C.外面的世界异常精彩,我们不能固守安逸的生活,要勇敢地出去闯荡。
D.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问题,并从根本上解决,一味地逃避是于事无补的。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风筝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材料二】 纸 鸢
春日风和,群儿携纸鸢,至空旷之地,放之。
纸鸢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有老人,大者高六七尺,两翼舒张,肩有弓弦。一童持其尾,登高纵之,一童急振其绳,鸢乘风直上,飞扬空际,风动弦鸣,其声泱泱①然。
及暮,燃灯十数,红白相间,系于绳上,自下望之,粲如明星。
【注释】①泱泱:形容风的声音很大。
【材料三】①“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在三月里,不放风筝,是会辜负春风的。看看农村和城市的上空到处迎风飘扬的风筝,不禁回忆起儿时放风筝的情景。
②那时的风筝都是自己做的,一方面没钱买,另一方面街上也根本没有卖的。父母都在生产队忙,没时间陪孩子。都是一群孩子整天在一起疯,往往是一群大小不一的孩子放一只风筝。这只风筝,是几个大孩子集体做的:随便找一张塑料纸或是旧挂历——那些年,就连旧挂历都是稀缺的,人们还要用来糊墙。从家里的扫帚上抽几根竹子棍儿,就用糍糊自己做。风筝的形状是最简单的三角形或者菱形,放风筝的线也是从家里找来的纳鞋底的绳子,找一个木棍或玉米芯儿一缠就好了。
③风筝虽然粗糙,但放飞的乐趣却不打折。“竹做的骨架,纸做的肉,东风送你上青天,你在天上飞啊飞,我们在地上追啊追。”有时做的风筝不平衡,旋转着栽跟头,大点的孩子就会在风筝的尾巴上绑一根苞谷秆儿。还别说,绑上苞谷秆儿的风筝还真平衡了,扶摇直上,拖一个左右摇摆的大丑尾巴。
④放风筝,都是在远离村子的麦地里。这时土壤已解冻,踩在上面就像踩在地毯上,很舒服。麦苗刚返青,油油的,绿得可爱。别担心会踩坏麦苗,这时候的麦子越踩越旺,有的老农,还专门牵着牛去踩呢。
⑤在这样的土地上奔跑,真是享受。有的孩子,脱了鞋和袜子,光脚踩在麦田里。迎着风奔跑,看着风筝一点点升起来,心里就像鼓胀了春风一样,小伙伴们就喊,就大声唱歌,大家哈哈大笑,天上的飞鸟听到了,也叽叽喳喳地叫,和我们比谁唱得更好听。
⑥疯玩上一整天,回到家里,土头土脸,鞋子和衣服更是沾满了田野的泥土。但不用担心父母的骂,父母最多拉过来拍几巴掌——不是打人,是拍土,大喊几句:“弄得跟个泥猴一样,还不洗脸吃饭去。”奇怪的是,小时候,父母从不过问孩子的作业。
⑦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自己糊风筝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现在街面上卖的风筝,五颜六色,图案也很漂亮,有的还安上了彩灯。风筝线也更轻盈结实,风筝可以飞得更高。但不知为什么,我还是怀念当年用塑料纸和旧挂历做的风筝。
1.[内容概括]材料一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拓展延伸]材料一中介绍的“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风筝都带有美好的寓意,像这样的风筝还会有“ ”“ ”,等等。
3.[想象写话]读一读材料二,想一想画“ ”句子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发挥想象,把孩子们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
4.[阅读目的]如果想了解儿时的“我”制作手工风筝所用的材料和过程,应该重点读材料三中的第 自然段。
5.[内容理解]如果要体会放风筝带给孩子的乐趣,应该特别关注材料三中第 至 自然段。作者没有着重写如何放风筝,而是写了放风筝时 和 的乐趣,原来放风筝给“我们”的乐趣不仅仅在放风筝上。
三、整本书阅读。
1.[名著积累]班级组织了“快乐读书吧”交流会,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英雄雨来》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英雄形象。
B.《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充满伤痛的故事,使故事有了一些天真烂漫的色彩。
C.《爱的教育》是日记体小说,以小学生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四年级小男孩的成长故事。小说写出了平凡的人对祖国和人民、父母和兄弟、老师和同学深厚而真挚的爱。
D.《穷人》一文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名著理解]同学们围绕《童年》这(粗鲁残暴)本书举行了
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进来。
《童年》围绕主人公阿廖沙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
物形象,这些人物和阿廖沙发生了一个个故事,(知识渊博)
请根据人物选择对应的情节,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
A.因为一块桌布,把阿廖沙打得失去知觉。
B.伸出胳膊为遭受毒打的阿廖沙挡鞭子。
C.不仅听阿廖沙讲心事,还教会他欣赏自然美景,教会他思考和分析。
D.陪伴生病的阿廖沙说话,逗他开心,陪伴年幼的阿廖沙入睡。
(2)童年是彩色的。你觉得阿廖沙的童年是什么颜色的 仔细思考,完成表格。
3.名著鉴赏。
童年(节选)
①新住宅比从前那所漂亮、可爱,正面涂着令人感觉温暖安静的深红颜色。三个天蓝色的窗扉和一扇带栅栏的顶楼百叶窗鲜亮得耀眼;榆树和椴树浓荫掩映,从左边遮掩着屋顶,把房子衬托得更好看。院子里和花园里,有许多僻静的角落,既舒适又隐秘,仿佛专为捉迷藏而安排的。
②正房旁边又修了一间暖和的小屋,小屋的下面是地窖和马厩。小屋里住着两个运货的车夫:身材矮小、须发斑白的彼得大叔和他的哑巴侄子斯杰帕。除这叔侄二人之外,对我有特别吸引力的是一个吃包饭的房客,外号叫“好事儿”。
③这人长得瘦瘦的,有点儿驼背,面色雪白,留着两撇黑黑的胡子,那双和善的眼睛上架着一副眼镜。他不爱说话,也不引人注目,叫他吃饭或者喝茶的时候,他总是回答:“好事儿。”
④于是我外祖母就这样叫开了,当面和背后都这样称呼他。
⑤“廖恩卡,去叫‘好事儿’来喝茶吧!”“您怎么吃这样少啊,‘好事儿’ ”
⑥他的整个房间到处是厚本子和书籍;到处是盛着各种颜色的液体的瓶子;到处是块块铜铁,成条的铅。从早到晚,他穿着棕红色的皮上衣、带方格的灰色裤子,全身涂满了不知什么颜料,发散出一种刺鼻的味道,头发蓬乱,笨手笨脚的,老是在那里熔化铅,焊什么铜的小东西,在小的天平上称来称去。有时,他像站在木框子里似的,反背着手站在窗户跟前,对着棚顶望着;但他仿佛没有看见我,这使我很生气。忽然,他三步两步地跳到桌子跟前,腰弯成两段,在桌子上搜寻什么东西。
⑦秋天的傍晚,阴雨连绵,外祖母在厨房里接二连三地讲童话故事。她讲得生动形象、节奏分明。外祖母一开始讲故事,我就看见“好事儿”不知为什么心神不安:他两手的动作很奇怪,像抽筋似的;眼镜一会儿摘下,一会儿戴上,两手随着歌唱似的语言来回摆动,他时而点点头,时而摸摸眼睛,使劲用指头按它们,不住地用手掌迅速地擦着额头和腮帮,好像出了满头满脸的大汗。要是听众有人动弹,咳嗽,或者脚下发出声响,便立刻发出警告:“嗤————嗤!”
⑧外祖母讲完了的时候,他忽的一声站起来,舞动着两手,不知怎的很不自然地乱打转儿, :“要知道,这太好了,应当写下来,一定要写下来!这真实极了,我们……”
⑨这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是哭了,满眼都是泪;眼泪从眼圈一齐涌出,整个眼睛浸在泪水里。
(1)[内容概括]选文描写了有关“好事儿”的三件事,请你根据选文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2)[描写方法及作用]选文第①自然段作者运用 描写,写出了“我”对新家的 。
(3)[修辞手法及作用]选文第⑥自然段画“ ”的句子运用 的修辞手法,突出“好事儿”房间的凌乱,体现了“好事儿” 的人物形象。
(4)[词语积累]请在选文第⑧自然段横线上填写能够代替“说”的词语。
(5)[描写方法]选文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人物,其中没有运用的方法是()
A.外貌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
(6)[情景描写]从第⑥自然段画“﹏”的句子中,我能感受到“好事儿”入迷的样子,请你照样子写一写自己或他人读书时入迷的情景。
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与整本书阅读专项归类复习
一、(一)1.(1)心志,情志。 (2)好啊。
(3)高大的样子。(4)一会儿,不久。
2.弹得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3.知音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4.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示例]明月 皎皎 明月 清风 徐徐 清风
(二)1. C
2.乡人皆恶我鸣
3.斑鸠说:“要是你能改变叫声,那就可以了;要是你不能改变叫声,那么你就是向东迁徙,那里的人仍然会讨厌你的叫声。”
4. D
二、1.①风筝的发展历史;②风筝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2.[示例]福寿双全 喜庆吉祥
3.[示例]一个小朋友手拿风筝尾,爬到高处放飞风筝,另一个小朋友赶快挥动风筝线,风筝就乘着风飞上了天,风筝越飞越高,风吹弦动,发出很大的响声。
4.②
5.③⑤ 麦田奔跑 集体唱歌
三、1. A
2.(1)①A ②D ③C ④B
(2)[示例]黑非常不幸 阿廖沙见证了太多黑暗的事物,外祖父的自私和舅舅们的凶狠充斥着阿廖沙的生活,他们对阿廖沙的言语和行为攻击都对阿廖沙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1)在房间里做实验 听外祖母讲故事
(2)环境 喜爱之情
(3)排比 热爱科学
(4)[示例]拍着手叫道
(5)B
(6)[示例]阳阳手捧着书,眼波快速流转,手指有节奏地翻着书页,就连放学的铃声响起,他都没听见,仍然沉浸在那动人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