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生活世界,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的比较、分析、讨论、欣赏与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不同艺术作品中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地观察生活以及身份或积极健康的态度。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并且已经初步掌握一些欣赏的方法,因此本课比较容易学,但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理论还缺乏相关的体验,尤其是对其它艺术形式如音乐、文学、舞蹈等的创作过程同样来自生活也颇感困惑。为了拓展欣赏教学内容,丰富学生对美术等不同艺术形式创作过程的理解,我把本课设计为艺术综合课,着重让学生探索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语言及表现现实生活的共同美感特征,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综合探索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美术等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学难点: 欣赏理解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感悟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对美术和其它艺术形式共同美感的体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教学设计
一、引导阶段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回忆上学期欣赏过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来源于哪里?是否比生活更美?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欣赏美术作品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认真回答问题,感受艺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生活。)
活动2【讲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发展认知阶段
(一)欣赏用画笔描述历史的作品
1、课件展示画家王式廓创作的油画素描稿《血衣》,介绍画家生平及创作背景,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作品表现的题材内容是什么?是否从生活中来?假设现实生活中这类事件没有发生,那么,画家能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吗?
(设计意图: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对创作与生活相互关系的看法)
2、学生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讨论回答之后,课件展示王式廓《画家在创作》的场面,教师再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更深层次,提问:这幅作品是再现性或表现性的美术作品?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的美术作品的产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全班学生朗读《画家的话》,让学生充分讨论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再现性的美术作品的产生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深入了解生活
(2)融入自己的感情
(3)艺术提炼、加工、概括
(4)精湛的技艺
(5)艺术的表现
(设计意图:设计教学问题情景,加深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创作内涵的理解)
3、教师展示《血衣》习作之二、之三和地主形象,提出问题:《血衣》这幅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师生共同归纳:
持血衣的妇女
重点人物 拿字据的贫农
被批斗的地主
4、教师展示《血衣》习作之一、之二,让学生观察画面,思考画家是如何对持血衣的妇女进行艺术加工的?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这种处理画面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
(设计意图:对作品中典型人物整体与局部形象进行分析,强化学生对作品创作过程的了解)
5、教师展示《血衣》习作中持血衣的妇女、拿字据的贫农、被批斗的地主和群众批斗的场面,让学生分析《血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性格特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各组指定一个代表回答后,让学生自主归纳,教师加以补充。
持血衣的妇女——神情悲伤、愤怒
作品人物性格特征 坐着的贫农——手握拳头,内心充满气愤
被批斗的地主——垂头丧气,神情呆滞
众多控诉人物——义愤填膺
(设计意图:设计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
6、教师展示画家《血衣》和的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让学生分析两幅作品在构图上的共同特征,提出问题:请你谈谈《血衣》这幅作品与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哪幅作品构图相似? 这幅作品有何艺术特色?你对这幅作品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其艺术特色:
(1)构图宏大、人物个性鲜明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疏密得当、变化统一
(设计意图:学生分析两幅作品构图上的共同艺术特征,感受中外美术作品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共通性)
(二)欣赏用画笔控诉战争的作品
1、教师展示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和现实中《1937年的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对比照片,介绍画家生平和创作背景,请学生对比这两幅图片后提问:1、请同学们说说《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2、这幅作品是属于哪种风格的美术作品?是再现性或表现性的美术作品?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讨论回答问题后,教师说明毕加索的作品是属于“立体主义”作品,让学生发表对立体主义作品的看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其艺术特征。
课件展示“什么是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美术的一种流派。它是指把立体的形象进行平面化处理,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具有夸张、变形、象征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外国画家艺术创作也是来自现实生活,感受表现性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
3、教师展示毕加索《格尔尼卡》创作构思草图(素描)请学生观察思考在这幅作品里画家都画了什么形象?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的壁画作品《格尔尼卡》,学生分组讨论,谈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
(1)作品中的绘画形象分别象征什么?
(2)这些形象有什么区别?画家为何这样画?
(3)作品塑造的形象与现实生活有何不同?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否比生活更美?为什么?
接下来师生总结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不同点与共同点:这两种表现形式,其不同之处是前者偏向写实,而后者倾向抽象、夸张和变形。相同点是它们都扎根于现实生活,要经过画家的提炼、加工,能动的反映生活,因而美术作品又高于生活。
(设计意图:了解表现性与再现性绘画作品的不同之处,体会艺术家不同的构思、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
活动3【活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欣赏感受,拓展思维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本地美术作品,融合当地资源。
南安城市雕像《郑成功》
南安市实验中学校雕《飞鹰》
泉州城市雕塑《飞天迎宾》
请同学们感受它们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思考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描绘和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其内涵是什么?这些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
《郑成功》雕像——以写实手法展现出民族英雄郑成功威武、正气凛然的形象。
《飞鹰》——以变形概括的手法寓意学校蒸蒸日上,鹏程万里的美好前景。
《飞天迎宾》——以古典的“妙音仙女”乐伎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
(设计意图:挖掘本土艺术文化,加深对其它艺术门类创作过程的认识。)
2、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我国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演奏的《新疆之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然后提问:
(1)这首交响乐有什么艺术特色?
(2)贝多芬的这首乐曲是音乐家凭空编造的吗?为什么不是?
(3)你们听了这首乐曲有何感受?
(4)《新疆之春》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创作的音乐形象是否来源于现实生活?接着教师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和《命运交响曲》和《新疆之春》的创作背景,说明同是艺术表现形式的音乐,其创作构思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任何艺术创作,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做支撑,是无法创作出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的。
3、教师展示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导学生朗读之后,提问:朱自清的这段散文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他写的散文是否来自现实生活?最后教师总结:
“一切文学语言都与绘画有一定的相融性,它们不仅具有绘画性,也是一种特定的艺术现象。
4、教师展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和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引导学生朗读和观赏山水画作品之后,提问: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歌是作者编造出来的吗?
(3)这首诗歌和哪幅山水画表现的意境相似?
学生经过讨论后,师生总结出“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道理
教师展示《春天话语》舞蹈视频,请学生欣赏感受舞蹈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美感。并且提问:
(1)《春天话语》舞蹈表达了人们对春天怎样情感?
(2)舞蹈艺术塑造的形象是否来自对大自然春天的体验?
(2)舞蹈艺术表现现实生活的手段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有何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阐述有关舞蹈表现的内涵、艺术特色。师生总结出舞蹈的动作姿态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舞蹈动作是人体的自然生活动作经过提炼、加工、美化而来的。
5、在学生欣赏各种不同艺术形式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美术与音乐、文学、舞蹈表现现实生活的异同和相通之处。
美术——用线条、明暗、色彩、形体、构图塑造美术形象,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声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形象。
文学——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作者的心灵世界。它包含散文、诗歌、小说
舞蹈——用形体、动作、肢体语言表达心智交流
相同点——它们的表现题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都必须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能动地反映生活,这样才能使创造的艺术形象高于生活。
(设计意图: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它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通过美术与音乐、文学、舞蹈形式的融合,从而突破学科本位,建立多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学科的综合性,让学生体验、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性,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和审美意识。)
6、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艺术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是它们都是从我们的生活得到灵感和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涵。
活动4【作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7、作业要求
教师说明以下作业可以任选其一,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学生互评,各组请一个同学上台对所做的思考题加以阐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加以肯定。
1、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2、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3、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吗?
4、你了解的艺术家是如何深入生活的?
(设计意图:作业形式多样化,优化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方式的学习机会。)
四、课后拓展
在课堂作业完成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收集一些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化知识,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创作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紧紧围绕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展开,借助中外的两幅不同表现形式的美术作品为主线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环节。本课中所选的两件美术作品,画家王式廓创作的油画素描稿《血衣》和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形式上截然不同,前者艺术风格逼真写实,以再现客观世界、用画笔描述历史为目的,后者艺术形象倾向概括、夸张、变形,甚至荒诞的组合,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意识、形象的再创造、用画笔控诉战争为主流,这展示了画家对现实生活不同的认识、情感、思想和不同的艺术创作审美观念。在让学生欣赏再现性作品王式廓的《血衣》中,我巧设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内容、主题、艺术特色和创作过程中重点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和画面中人物局部的修改构思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创作中的人物形象都是与生活中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塑造的形象不是凭空捏造的,作品中的每一个形象都有生活做基础。表现性绘画作品学生比较难于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的形象也是来自生活,教学中我通过1937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照片与毕加索创作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感悟到画面上的形象都是画家在战争中亲眼目睹法西斯的暴行而创作出来的,这样的形象不是画家臆造而来的。同样,画家采取立体主义的手法,用极其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画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忧虑,以及对法西斯残酷暴行的控诉,表明了画家对人民的同情。美术作品创造的形象要经过画家的艺术处理创造,他们创造的优秀艺术形象便是不同于生活原型而高于生活的。学生能否理解这一点,这成了教学中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当学生欣赏教材第一幅作品《血衣》,明白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后,我在学生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进一步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是否比生活更美?为什么?作品塑造的形象与现实生活有何不同?从而得出艺术高于生活的结论。这样就将各个知识点和问题清晰归类,在欣赏的过程中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对教材的处理方面,我摆脱陈旧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融合艺术综合新理念,在教学内容上综合音乐、文学、舞蹈及朗诵艺术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大胆打破学科界限,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联性,引导学生综合探索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同美感和审美价值,感受艺术表现的多元性,理解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作者对生活的深入体验,这样才能于生活中获得创作素材,情节内容和灵感,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形象,最终使艺术创作高于生活,并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内涵和精神世界。对于作业环节的设计,我运用了多元论的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学习方式的学习机会,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升美术欣赏教学的实效性。
本节课与其它课不同的是,我把深入备课,吃透教材、集体研讨、确定教法、同伴互助、教学反思、专家引领基础上的所思所得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同时,我站在艺术综合教育的前沿理念上对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和教学方式进行审视和提炼、概括,对艺术学科交互渗透的教学实践、如何改变单一的美术教学,如何推进学校艺术课程结构的变革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并且提出了的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观点,着力创设一种符合新课程标准且具有美术自身教学特色的艺术综合教学体系,促使美术新课程教学焕发出它应有的生命力。
课件30张PPT。 1、 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4、它来源于什么?《开国大典》 董希文一、情景导入? 《血衣》王式廓 《血衣》创作始于1954年,作品取材于画家王式廓解放初期在华北各地参加土地改革的斗争场面。他以一位妇女高举被害丈夫的血衣作为激发受害农民起来控诉地主暴行的导火线,塑造了众多具有不同性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二、欣赏体验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画家能创作这样的作品吗?画家王式廓创作血衣的场面 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这幅作品是再现性或者是表现性的美术作品?为什么?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画家的话 对所有想表现的人物一定要深深地了解,要有感情,才能进行概括。不然,尽管作者对人物的要求是明确的,但其实还是抽象的,离画面所要求的具体形象还是很远的,这个问题,我还要靠到生活中去解决的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1、深入了解生活
2、融入自己的感情
3、艺术提炼、加工、概括
4、精湛的技艺
5、艺术的表现
《血衣》这幅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思考讨论重点突出:持血衣的妇女
拿字据的贫农
被批斗的地主 1、请同学们想一想画家是如何对持血衣的妇女进行艺术加工的??
刚着手画时,持血衣的妇女是正面。这种处理画面觉得不够含蓄,也不够有力。后来他又画了很多头像,半侧面、侧面------探索到最后,妇女把脸转了过去,画家认为这样表现比较含蓄有力。人物形象的心理性格特征 持血衣的妇女——神情悲伤、愤怒1、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 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坐着的贫农——手握拳头,内心充满气愤 被批斗的地主——垂头丧气,神情呆滞众多控诉人物——义愤填膺请你谈谈《血衣》这幅作品与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哪幅作品构图相似? 这幅作品有何艺术特色?你对这幅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构图宏大、人物个性鲜明、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疏密得当 变化统一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用画笔控诉战争
1937年,德国法西斯炸毁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见左图黑白照片)。激起了现代绘画大师毕加索的极大愤慨,因而创作了这一享誉世界的巨幅作品。作者运用阴冷的色彩,夸张、变形以及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法西斯暴行所制造的血腥景象,刻画了无辜平民所遭受的灾难、死亡和痛苦,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1937年的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 1、请同学们说说这幅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2、这幅作品是属于哪种风格的美术作品?是再现性或表现性的美术作品? 什么是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美术的一种流派。它是指把立体的形象进行平面化处理,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具有夸张、变形、象征的特点。 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是否来源于生活?它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相比有何不同?《格尔尼卡》毕加索《格尔尼卡》创作构思草图(素描)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画了什么形象?牛灯光骏马慈祥的母亲逃命的人悲痛欲绝的妇女躺在地上的战士衣衫不整的妇女牛的形象表现出残忍、无情,在冷漠中隐含着一种威胁,是法西斯的代表 这盏像眼睛一样的灯光发出耀眼的光芒,宛如一个游动的,冷漠的梦魔。这匹骏马发出死亡之前的嘶鸣,伴着最后痛苦之中的抽搐,这一形象代表了痛苦中的人民。慈爱的母亲举着油灯,为惊慌逃难的人们照路。在惊恐中逃难的人绝望地从楼上跳下,她的前后都是熊熊的火焰。牛头下面,抱着已死孩子的女人悲痛欲绝,他的两只眼睛奇妙地变化成为两滴眼泪。躺在地面的战士手里握住一把折断的剑,他的肢体已经残缺不全。一位衣衫不整的妇女,正惊恐地踉踉跄跄向外奔逃。 这幅作品中的绘画形象分别象征什么?这些形象有什么区别?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幅作品的感受南安《郑成功》雕像 作品是属于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是再现性还是表现性美术作品,作者如何塑造郑成功的形象? 这一雕像是利用一块巨大的石头雕刻而成,作品生动的表现出民族英雄郑成功威武、正气凛然的形象。 南安实验中学校雕寓意学校蒸蒸日上,鹏程万里的美好前景。 这件作品是再现性还是表现性美术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是否来源于现实生活?泉州城雕“飞天迎宾”是一个高25.8米,直径3米的立柱,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设计。柱体上,塑有8尊“妙音仙女”铜像 。她们或手持南音乐器,或在吹奏。“妙音仙女”铜像源自开元寺大雄宝殿飞天乐伎。这城雕是1994年设计的,象征中外文化在泉州的交流 。形象地代表着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灿烂、辉煌的历史。 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听觉几乎丧失,生活遭受不幸的背景下,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完成了这首极为感人的乐曲的。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与命运抗争、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我们要学习贝多芬的什么精神?战胜挫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对艺术、生活挚爱的精神 气势恢宏、情绪激昂、节奏强烈、力度感人《新疆之春》这首乐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作者创作的音乐形象是否来源于现实生活?小提琴《新疆之春》 创作于1956年,乐曲 以欢快的节奏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民 的幸福生活及欢欣鼓舞的乐观情绪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诗情画意。 全文就像是一幅工笔画,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荷塘月色图 ,他写的散文是否来自生活?柳宗元《江雪》 唐代著名诗人 柳宗元的江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这首诗歌是作者编造出来的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寒江独钓图《春天话语》舞蹈欣赏韩国少女舞蹈欣赏音乐: 相同点:文学:舞蹈:美术与音乐、文学、舞蹈表现现实生活的异同用线条、明暗、色彩、形体、构图塑造美术形象,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用节奏、旋律、速度、力度、和声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形象。用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作者的心灵世界。它包含散文、诗歌、小说
用形体、动作、肢体语言表达心智交流
它们的表现题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都必须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提炼,能动地反映生活。
美术: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即使有一些艺术作品我们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但是它们都是从我们的生活得到灵感和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和生活的内涵。作业要求 1、美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什么?
2、美术作品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3、抽象艺术也是源于生活吗?
4、你了解的艺术家是如何深入生活的?
课外拓展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欣赏一些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