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7 07:2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必修一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概述:
本课讲述的是中国最早的三个王朝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点是讲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提到夏禹、夏启、伊尹、楚庄王等历史人物;楚王问鼎等历史事件;叙述和解释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认识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通过探究制度的特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教材学思之窗、历史材料阅读与分析、问题比较、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归纳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演变,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以及现实中宗法制的痕迹,理解宗法制的特点及其深远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此时所形成的“世袭制”“分封制”以及“宗法制”,实际上是宗族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宗法制和世袭制、分封制既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又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对后世政治制度都具有深远影响。
(2)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政治制度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我国国家和制度的建立,是生产进步的产物,因此说明我国是世界的文明古国。
三、教学背景(学情教情)分析
【学生情况】:高一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已经接触过“世袭制”“分封制”等概念。初中的历史教材侧重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介绍和学习,但对于这些制度的目的、评价等方面未加深入探讨。
【教学策略和方式】: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策略。教材中对于这些制度内容的介绍比较清楚,世袭制、分封制等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宗法制,教师需做重点处理。
2、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比如用《礼记·礼运篇》节选,分析世袭制出现后国家政治情况。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历史材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通过创设情景,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技术准备】:、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提供的V-class教学平台系统。
【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科书、自行制作的网页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回顾初中讲过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的定义和表现;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情况。
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解禅让、王位世袭、分封制的表现;初步了解尧舜禹、启、周武王等历史人物的情况。
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提供教材、图书、网站的查找方法
在授课前进行。
新课导入
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
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
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高中教材按专题讲授,历史时期是学生的弱项。
演示文稿,见幻灯片1。
新课导入。
新课讲解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禅让制简单介绍禅让制的情况。
2、王位世袭制的建立设置问题:“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其实行的社会基础是什么?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相比,是否是历史的进步?为什么?”见幻灯片2。教师指导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思考,如政治、经济等。
3、夏商的管理制度
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史实分析或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点,如“经济决定政治”,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决定社会的进步等。
演示文稿,多媒体电脑。教师须向学生提供分析问题的方法。
10′左右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引入:教师展示夏商西周疆域图,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中国由夏到商再到周,疆域在不断地扩大。如果你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情况下,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见幻灯片6。教师组织讨论:“请你预测一下分封制的影响。”见幻灯片10。
学生回顾已有知识,一些相关史实可以由学生来讲,如武王伐纣、桐叶封弟的故事。
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多角度得出结论。
学生在初中学过分封制,因此,教师在讲述这一目时可以侧重于这一制度的目的和影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史实得出结论的能力。讨论也是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12′左右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引入:情境设置:比方周王有四个儿女,由两位夫人生养。王位如何继承?见幻灯片12。教师展示文字资料、图示和表格。见幻灯片13-14。结合教材《历史纵横》西周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而制定的礼乐制度,让学生介绍成语“问鼎中原”的典故。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西周规定礼乐制度说明了什么?周王的鼎代表了什么?楚王问鼎说明春秋时期(东周)比西周初年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见幻灯片15。
学生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依据已有知识讲述“楚王问鼎”的故事。
宗法制是初中学生未学到的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用各种形式的资料来说明宗法制的定义,宗法制对王位世袭制的发展及与分封制的关系,便利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另外与现实结合可以使更多学生参与,也使教学形式更活泼。
授课13′左右;讨论和
小结10′左右
归纳总结
1、在讲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讲完后,进行小结。提示学生小结的角度(目的、内容、特点、影响)。2、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与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的侯、伯制有哪些内在关系
?幻灯片18。
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教材内容和已有知识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落实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历史比较能力。
演示文稿,多媒体电脑
拓展提高
在讲授宗法制后,教师设置新情境:“你能否在今天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宗法制的遗存?”
见幻灯片16。
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幻灯片18。
学生可以列举身边的事如姓氏的来历等。
与现实结合可以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评价。
演示文稿,多媒体电脑
实践操作
教师布置题目如:查询资料,了解世袭、分封、宗法制的相关史实;了解自己姓氏的来历,是否与分封制或宗法制相关;学生可以写一篇调查报告或历史小论文。
学生收集文字、图片资料或走访老人,完成调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可以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环境等进行互联互动。
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布置,
分享交流
可以在课上或课后讲述他们的调查结果或宣读自己的历史小论文。
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课间或下一课时进行
附:学生作品
题目:调查“柏”姓来源
【史书记载】:
《史记.秦本纪》载:“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训服,是为柏翳,舜赐嬴姓。”
《通志.氏族略》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
《山海经˙海内经》: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於天。郭璞˙注:“柏子高,仙者也。”
【分析】:“柏”姓来源可能有三个:
以封国命姓,在周朝的时候就有柏国,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带。春秋时,柏国被楚国所灭,柏国国君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柏作为自己的姓氏。

以人名命氏。始祖为柏翳,起源于尧为部族首领之时。柏翳的后代有两个姓属,即柏姓和嬴姓,他的后代子孙也形成了两支,其中一支,是为柏姓。
  以木名命姓。相传远古时代有柏皇氏,是东方部族的首领,因为以柏木为图腾,所以称为伯芝。据说,伯芝曾担任伏羲的助手,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深得百姓拥护,被尊为皇伯。他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陈留县)上,他的子孙就姓伯。柏姓,古时也作伯姓。
【名人】:近代有资产阶级革命家、安徽都督柏文蔚。
【疑问】:《汉˙扬雄˙蜀王本纪》:“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前一段文字里的柏濩,是不是就是李白所说的古代蜀王“鱼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