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7 07:28: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复述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释“重农抑商”政策概念;列举“海禁”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影响,概括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材学思之窗、历史材料阅读与分析、问题比较、讨论和探究等方式,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教师补充的材料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分析、综合、概括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以及明清的
“闭关锁国”政策。古代经济政策主要围绕保护农业经济、稳定社会而制定。
难点:井田制的瓦解,土地兼并,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的含义及评价。
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变化”
教学要点:①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所有;②“井田制”土地属于国家;③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可以买卖,造成土地兼并现象。
第二目“重农抑商政策”
教学要点: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②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③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第三目“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教学要点:①“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③“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①通过设问导入:
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禁”和“闭关政策”;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习本课内容。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设问,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式?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等。
②通过教材情境导入:
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教师可以设问:田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等。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③通过设置新情境导入
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导入新课。
2.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让学生观察图1,结合初中的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理解原始社会土地公有的原因。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为了生存的需要,土地氏族公有,人们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教师可以出示图片以及文字资料,请学生概括井田制的性质和内容。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看懂古文资料,如何在材料中寻找关键词语。在学生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概括井田制的性质、内容:
井田制的性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含义是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构成“井”字形。井田制的内容是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私田”为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又叫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
与井田相对应的是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井田制这一部分是难点,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图示,使学生了解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土地所有制相私有转化,井田制瓦解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不用在所有制的定义上花太多笔墨,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井田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各国的税制改革尤其是商鞅变法,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土地制度,代之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管仲相齐,提出“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按土地优劣分等次征税。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羊传》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教师出示材料,请学生分析诸侯国实行税制改革的作用。这两段材料说明井田制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变化,既然按亩收税,说明默认了公田和私田一样,说明井田制的瓦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井田制瓦解后土地所有制有哪些形式,引入下面授课内容。
(3)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制度包括三种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均田制,是国家掌握的无主土地或荒地,可以分配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正是由于这一条,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数量少,非常分散,会被地主兼并。
教师可以设置新情境:
(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教师可以设问:曹操的“屯田”属于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土地兼并与土地所有制以及赋税制度的关系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借助材料引导学生理解。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教师提供材料并设置问题:土地兼并有哪些危害?历代封建政府能不能根除这一现象,为什么?学生在教师讲述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已有史实分析或讨论,得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要使学生了解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历代政府都为解决这一问题而调整经济政策,但都不能真正解决。
土地兼并的危害有很多,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从而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缓和与人民的矛盾,又要避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一般采取调整赋税制度的办法,试图通过向地主收税来解决问题(按土地或资产收税,如唐朝两税法,宋朝王安石变法中的方天均税法等),但都因触动地主利益而失败。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不能动摇的根本,因此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不能根除。
土地兼并部分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取舍。
本段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如何分析原因、作用、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了解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关系。
3.重农抑商政策
材料一:
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战国
材料二:“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告缗“

——汉
材料三:“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
,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
——明
材料四:
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一处
。——清
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社会推行了重视农业,从地位、衣着、征税、贸易场所等方面限制商业。
(1)为什么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说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
(2)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教师设置学生自主学习内容,并提出要求:简述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政府抑制商业的做法。并提出能力方面的要求(区分简述与概括)。鼓励学生多种答案。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教材和已有知识,讨论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多角度得出结论。
(3)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教师设置讨论题目:重农抑商政策有哪些影响。学生依据材料和情境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合作,整合知识,得出结论。
关于“重农抑商”政策,史学界有几种不同评价:
第一种观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中国社会决定性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状况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故统治者将农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是完全必要的,“重农抑商”政策确保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种观点:“重农抑商”政策过分夸大农工商之间的矛盾,把农业与工商业对立起来,人为的打击、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我国早已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迟迟未能出土,最终落后西方
第三的观点: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实施该政策有利于确保农业生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对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经济作用;但到了后半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工商业成为重要的生产部门,政府照样对工商业进行压制就有违时代潮流,致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教师可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进行整理。
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封建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消极作用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目学习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习惯和准确表述的能力,并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以及综合性、创造性能力。
4.“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1)“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教师可以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海禁”和“闭关政策”的原因。材料如下: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同“船”),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教师还可以设置情境:英国马戈尔尼使团访华。提出问题:乾隆皇帝的傲慢态度原因和影响有哪些?
1793年,英国为了建立与中国的通商关系,派马戛尔尼访华。乾隆帝十分高兴地接见了马戛尔尼,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双膝下跪之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英国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乾隆帝的回答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从而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初中已学知识,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该政策的原因。

明初实行海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
(2)“海禁”和“闭关政策”的主要内容
“海禁”和“闭关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闭关政策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其含义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广州十三家国家特许的商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3)“海禁”与“闭关政策”的影响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一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殖民侵略二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三是使得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中国因此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5.
拓展提高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前三课的内容,分析一下古代的经济政策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需要的条件有资金、市场、劳动力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都限制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这些条件。
(2)教师还可以情境设置:夕阳与曙光,引导学生进行17-18世纪中西方比较。
比较一:政治方面
比较二:经济方面
比较三:文化方面
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7-18世纪中国显露出哪些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开始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18世纪中后期开始工业革命
对外关系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拓展提高部分教师可以根据视情况酌情安排。
6.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单元古代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17-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明清(鸦片战争前),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在自然经济的母体内,产生出一种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萌芽。这种萌芽显露出向近代工业文明演进的曙光,体现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的压制阻碍,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只能迂回曲折地缓慢发展,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洪流。最终,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衰落。
教学资源建议
书籍:
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袁行霈
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网络:
历史课程网、历史风云网
视频:
《中华文明五千年》
学习评价建议
1、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撰写课堂感悟。
2、可以指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内容,谈谈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和特点的认识,或者撰写历史小论文。
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感悟历史,思考东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也可以随着教师的小结总结古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并产生新的认识。学生收集资料,整理教材,写成文字作业或小论文。
3、可以在课上或课后讲述他们的感悟或宣读自己的历史小论文。学生可以主动与教材、教师、同学等进行互联互动,也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图1
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嘎尔尼
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田园慢板时,英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的工业交响曲。
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落时,牛顿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关注着宇宙间的行星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