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27 07:35: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回放资料,历史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儒学自春秋时期孔子开创以来,到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到秦朝遭到打击,再到西汉逐渐复苏并走向正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两宋时期新儒学体系程朱理学出现,随后陆王心学产生,到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儒学中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二、进行新课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历史背景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盛极而衰;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
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1588年夏天又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李贽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
1602年,清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李贽入狱后,听说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说:“我年七十有六,死以归为?”于是愤而以剃刀自刎。
3.
李贽的著作
《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
4.
李贽的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2)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的发展。
(3)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材料: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
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 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焚书·何心隐论》
◎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焚书·何心隐论》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书》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5.
评价: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黄宗羲简介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入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
2.
黄宗羲的主要思想主张
(1)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2)农工商皆本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其未得之(指君主未得天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
反对君主专制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3.
评价: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生平
顾炎武(1613~1682),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诗人,时人尊称为“亭林先生”。青年时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他学识渊博,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等都有研究,其诗堪称清诗冠冕。他能文能武,却不走科举之路,明、清朝廷多次请他做官,他都坚拒。他为人刚正,重视做人的品德修养,且擅长理财,他在山西创办的票号钱庄经营成绩卓越。他大力批判宋明理学,提倡“经世致用”,主张理论为现实服务,以经学济理学之穷。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
思想主张
(1)倡导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日知录》
佛教语,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明白自家的“本心”,见到自家的“本性”。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这个“性”就是佛性。能否成佛,关键在于能否悟“本心”、“本性”的真面目。悟到这个真面目,即使普通人也能成佛,悟不到这个道理,即使佛也变成了普通人。佛与凡夫本无差别,只在“迷”、“悟”之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3.
评价: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
生平
王夫之(1619~1692),湖南人,曾起兵抗清,兵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人称“船山先生”。他对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都深有研究,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他几十年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主要著作《周易外传》、《读通鉴论》等,后汇编为《船山遗书》。
2.
观点
(1)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
评价: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三、深化提高
1.
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联系现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建立和谐社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联系现实:解决“三农”问题)。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联系现实:统一祖国)。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
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四、总结比较
代表
生活背景
思想主张
评价
李贽
求学、做官、入狱,形成离经叛道不羁性格,《焚书》《藏书》
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当私欲。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具体内容见前表
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实例分析
1.《明夷待访录》中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解析:此材料为黄宗羲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观点,故A、C两个项不选,思想观点属于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由相应的经济基础所决定,B项反映的是经济基础,而D项反映的这一经济基础在社会上反映,故B项更好。
答案:B。
2.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抨击封建主义 B.抨击中央政府 C.抨击君主无能 D.抨击君主专制
解析: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有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以及主张法治。而他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期,要促进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主要要求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D。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卒人奴,无不拜也。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
材料二: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言论?就此他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参考答案:(1)①李贽;②依据:从“好高则倨傲”、“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等字眼中可以断定是具有“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反封建先驱李贽的言论。
(2)①黄宗羲;②结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的独到之处何在?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参考答案:(1)①王夫之;②独到之处:用“气”和“理”来比作物质实体与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2)①顾炎武;②提出:亡国与亡天下这两者之间的区别。③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
简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进步思想有哪些?并予以简单评价。
参考答案:(1)进步思想: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简评: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六、基础训练
1.李贽形成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的原因有(

①生活在明朝后期,受教于王学的泰州学派
②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
③中年后做过20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④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
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迫害致死,下列哪些是其“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表现(

①尖锐地揭露道学家“阳为道学,行若猪狗”
②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③主张维持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反对追求平等、个性
④赞扬寡妇再嫁,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对于李贽思想的评价正确的是(

A.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
B.他“离经叛道”,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端分子
C.“敢倡乱道,惑世诬民”,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D.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4.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类似经历是(

A.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B.处在动荡的时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
C.中年都做过小官,感受到清朝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D.晚年都拒绝清政府的征辟
5.下列反映中华民族写照的言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②“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6.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潮。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7.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
8.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为此,他主张(

A.反对空谈,文人应该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B.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即研究学问要解决现实问题
C.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D.“工、商皆民生之本”
9.
我们之所以称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这主要是从他哪方面的作为来说的(

A.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B.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后被明政府逮捕入狱并迫害致死
C.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D.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10.
明末清初,顾炎武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这主要是基于(

A.八股取士使得知识分子不讲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学问
B.清朝大兴文字狱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事
C.君主专制日益强盛
D.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
11.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

A.所持的阶级立场根本不同
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
C.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12.以下与18世纪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最接近的观点是(

A.“从字义通经义,从经义通义理”
B.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C.“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考答案:1.C
2.A
3.D
4.B
5.B
6.B 7.C
8.D
9.D
10.D 11.C
12.C
七、课堂小结
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八、教学资料
李贽的狂与骇世的言论
李贽的狂,主要表现在立论立言的狂。李贽悖于常人的特性,使他的言论充满逆向的思辩色彩。他极力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他自诩《焚书》:“万世治平之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非浸然也。”认为他的书可以训世、经世、济世、骇世、应世、传世。所谓“藏不尽,焚不尽,说不尽,虽可传世,未可济世,虽可诫世,未可应世”。(汤显祖《李氏全书总序》)汤氏又假李贽而言:“传世可,济世可,应世可,训世可,即骇世亦无不可。”
  李贽骇世的言论,以真来抨击世儒的伪,锋芒所向,直指孔圣。李贽认为:“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之所以止于孟子。且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也。使孔子而教人以学孔子,何以颜渊问仁,而曰‘为仁由己’而不由人也哉?何以曰‘古之学者为己’,又曰‘君子求诸己’也哉?惟其由己,故诸子不必问仁于孔子;惟其为己,故孔子自无学术以授门人;是无人无己之学也。无己,故学莫生于克己;无人,故教惟在于因人。”(李贽《答耿天明书略》)李贽用孔子之言来言孔子,并不是想推倒孔家店,而是认为不要把孔学神化,要有自己的见解。既然“至圣先师”的孔子的话都可以重新审视,世上还有什么人的言论可以规范束缚人们的所行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