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华鑫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清作业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华鑫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9月月清作业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9 21:37:25

文档简介

2025 华鑫中学九月份月月清作业检测卷(语文)解析
一、【答案】
1.C
2.B
3.A
4.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 被称为“诗圣”的是杜甫,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或“诗王”;故选 C。 5.C
6. (1)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2)示例:
选①“嫦娥”:取自“嫦娥奔月”神话,嫦娥是奔月仙女,与月球探测任务契合,既体现传
统文化对月球的向往,也象征现代科技对宇宙的探索精神。
(2)详细解答:
①月球探测器“嫦娥”:“嫦娥”这一命名源自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神话中嫦
娥仙子飞向月球、在广寒宫居住的传说,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月球的向往与遐想。将
月球探测器命名为“嫦娥”,既呼应了传统文化中对月球探索的浪漫想象,又让现代航天任
务与千年以来的飞天梦想产生了跨越时空的连接。当“嫦娥”探测器成功抵达月球,仿佛是
古人的幻想在当代成为现实,让科学探索不仅充满严谨性,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族
情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悟空”之名取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
孙悟空拥有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具有洞察未知的能力。暗物质是宇宙中神秘的
存在,人类对其知之甚少,探测暗物质就如同在茫茫宇宙中“识破”未知的奥秘。将探测卫
星命名为“悟空”,巧妙借用了孙悟空洞察万物的形象寓意,既赋予了科学任务生动的文化
符号,又暗示了卫星将像孙悟空一样,凭借先进的探测技术“看穿”暗物质的踪迹,在宇宙
探索中展现精准的“洞察力”,让高深的科学探索与大众熟知的文化形象相结合,更易引发
共鸣。
③中继通信卫星“鹊桥”:“鹊桥”的命名源于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传说中喜
鹊在天河上架起桥梁,让分隔的牛郎织女得以相会。中继通信卫星的作用正是在太空中搭建
“通信桥梁”,例如为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与地球之间传递信息,解决因天体遮挡导致的通信
难题。以“鹊桥”命名,既贴合卫星作为“太空通信桥梁”的功能属性,又借助传说中“连
接”“相会”的意象,赋予了冰冷的科技设备温暖的文化内涵,让航天任务的技术意义与传
统文化中对“连接”“团圆”的美好向往相呼应,体现了科技服务于沟通、探索的人文关怀。
7.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二、【答案】
8. C
9. ①.政策文件 ②.目标定位(或教育目标) ③.实践探索(或共同行动)
三、【答案】
10.
①.回忆往昔家住西湖边,父亲带“我”去湖滨散步,冬赏雪,夏赏荷。
.②对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的怀念。
11.“听”“看”“闻”分别从听觉、视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夏夜赏荷的美好、优雅,
衬托出荷花的清香,表达了与家人一起赏荷的喜悦和宁静的内心。
12. 示例一:①.《夜泛西湖五绝》(其四)中的“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②.因为第④段中描绘杭州人夜晚游湖赏花的场景,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
满耳,欢乐而惬意。诗句中诗人月夜泛舟西湖,荷花香味扑面而来,也体现了欢乐而惬意的
场景。
示例二:《夜泛西湖五绝》(其四)中的“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因为文中
夜晚游湖的场景其乐融融,人们谈笑风生,充满了欢乐。这与诗句中人们天黑游湖,期待欣
赏湖光山色的快乐是相似的。
13. ①杭州西湖是个“十里荷花”的天堂,荷花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是人间天堂的一种
象征②在古诗词里,西湖的荷花美好、芬芳,充满生机,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印象③在传统文
化里,荷花象征着高洁的精神,有吉祥、清廉之意。因此,杭州亚运会主场馆设计成“莲花”
的造型,寓意着本次亚运会将会是一次充满活力和美好回忆的运动会,既有柔美、灿烂的一
面,也代表着公正和清廉。
四、【答案】
14. ①. 清幽静谧 ②. 犬吠声
15. ①诗人描绘了松深、溪清、月明的清幽之景,体现出他对西林宁静优美环境的喜爱;②
“重来宿”表明诗人对西林旧居的眷恋,③而“暗记人家犬吠声”则以动衬静,在静谧的夜
晚记住犬吠声,更显出环境的清幽,也流露出诗人归隐于此的闲适自在。
16.A
17.B
18.(1)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半夜,不会见到太阳或者月亮。
(2)等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19.共同点有:
(1)山高大连绵。甲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乙文:两岸高山重
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2)水流湍急。甲文: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
风,不以疾也。乙文:常闻峡中水疾。
(3)林木高大茂盛。甲文:清荣峻茂 乙文:林木高茂。
(4)猿鸣凄清,空谷传响。甲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乙文:猿
鸣至清,山谷传响,泠冷不绝。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
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
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
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
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
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
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
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西陵峡。《宣都记》里说:“从黄牛滩向东进入西陵峡的地界,
到西陵峡的出口处一百里左右,山水迂回曲折,两岸的高山重叠、险峻,不是中午或半夜,
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色彩和形状,大多类似某种东
西的形状;山林高大茂密,到了春冬两季稍微有些凋零。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越,在山谷
间传来回声,清越的声音不断绝。”人们所说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
听说峡中的水流湍急,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处令人恐惧来互相告诫,却没有人
称赞山水的美丽。等我来到这个地方实地登临,一到这里就非常欣喜,这才相信耳闻不如亲
眼所见呀。”
五、【答案】
20.(1)①.埃德加·斯诺(或斯诺) ②.红小鬼
(2)①.彭德怀 ②.朱德(或朱总司令)
(3)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勇气的力量,我觉得我们从小就要树立志向与目标,碰
到困难,要勇于迎难而上,做一个有尊严、责任意识强的生活勇者。
六、【答案】
21.略启封※绝密
2025 华鑫中学九月份月月清作业检测卷(八 语文)
命题人______
(满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一)选择题(共 15 分)
1. 下面各项中学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遗嘱(zhǔ) 悄然(qiāo) 渗透(shèn) 眼花嘹乱(liáo)
B. 由衷(zhōng) 翘首(qiǎo) 屏息(pǐng) 飞天凌空(líng)
C. 着舰(zhuó) 国殇(shāng) 巨额(é) 殚精竭虑(dān)
D. 辱没(méi) 镌刻(juān) 浩瀚(hàn) 心潮澎拜(bài)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今天的荧屏,并不缺少令人眼花缭乱的离奇情节,缺少的恰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B.中国每年“舌尖上的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两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C.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最终以阿尔法 4:1 击败韩国的围棋天王李世石告终。
D.著名书法家王友谊殚精竭虑,历时三载,用四种不同风格的大篆创作了《四书》。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经过激烈的比赛,中国队夺得了 2023 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所有项目的冠军。
B.广东博物院开展和策划的文博体验活动,让参与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C.通过几年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D.广州市妇联将联合各界力量,为家庭教育服务,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条件。
4.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水经注》详细记载了 1000 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
第 1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妯娌”是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妯”指长子的妻子,“娌”指次子或末子的妻
子。按照传统家庭观念来讲,“妯”的次序高于“娌”。
C.《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字太白,被后人誉为“诗仙”;《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字摩诘,被后人誉为“诗佛”;《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被后人誉为“诗圣”。
D.《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全书共 12 篇,作者
真实记录了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通过
一个外国人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正是这样的情怀,陪伴着我们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②北宋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③他们虽然身处时代不同,身份有别
④汉代的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⑤但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杰出表现诠释着家国情怀
⑥中国从不缺少脊梁
A.②④⑥③⑤① B.③⑤②④⑥① C.⑥④②③⑤① D.④②③⑤⑥①
(二)综合性学习(共 4 分)
6.语文活动课上,“新闻小主播”为同学们播报了一则新闻。请你根据相关内容,完成
以下学习任务。(本题 5 分)
据央视网报道,5 月 15 日 7 时 18 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
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于 2016 年立项,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
巡视探测。天问一号探测器于 2020 年 7 月 23 日在海南文昌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
射,2021 年 2 月 10 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2 月 24 日探
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开展环绕探测,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中分辨率相机、矿物光谱仪等
科学载荷陆续开机,获取科学数据,这为顺利着陆火星奠定了基础。
(1)任务一: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15 字)。(2 分)
第 2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2)任务二:中国太空家族的命名内藏玄机,例如:火星探测器的名字“天问”取自伟
大诗人屈原的作品《天问》,该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宇宙的追问和探索,这也
是火星探测任务的意义所在。请根据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以下三个命名中选其中一
个,说说它的妙处。(2 分)
①月球探测器“嫦娥” ②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③中继通信卫星“鹊桥”
(三)理解性默写(6 分)
7.(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意境相仿、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 。
(2)《使至塞上》一诗中的 , 。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
比,表达了诗人惆怅、抑郁的心情。
( 3) 《 渡 荆 门 送 别 》 中 表 达 了 奇 特 大 胆 的 想 象 这 一 特 点 的 诗 句
是: , 。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是对全人类的挑战,每个人都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影响着气候
变化。我国颁布了相关文件,从政策层面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国家应对气候变
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将气候变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建议气候变化知
识进学校、进课堂。《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特别提出,应全方位多渠道实施
气候变化相关培训,开展宣传教育。这些文件明确了气候变化教育是全社会、多主体的
共同责任。
材料二
2024 年,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成立。“联盟”发布《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从教育目标和实施方式两方面做出指导,推动气候变化教育政策向实践转
化。《气候变化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立足学习者与地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制定
涵盖知识、能力、习惯三个维度的气候变化教育目标;要求全年龄段的学习者通过跨学
第 3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科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式,学习气候变化知识,了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自觉接受并主动开展气候变化教育,以提高适应气
候变化的能力。
材料三
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成立气候变化教育
学校联盟,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开展气候变化教育实践活动。气候变化教育学校联盟组
织教学经验交流,以促进气候变化教育的专业化发展。2025 年 1 月,北京市气象局、
北京气象学会、北京减灾协会、北京科学中心等部门共同举办的“2025 年北京气象小标
兵”评选活动启动。这一活动已连续举办四年,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探索气
候变化的科学原理。2025 年 5 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以及中国气象学会在北京共同启动
“敢作气候担当”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倡导活动,鼓励青少年在家庭、学校和社区采取积
极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国中小学气候变化教育______。
8.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每位公民都是气候变化的影响者,应接受并开展气候变化教育。
B.学习者接受气候变化教育应将气候变化与个体生命体验相结合。
C.全国气候变化教育研究联盟的主要工作是组织联盟学校交流经验。
D.青少年应学习气候变化知识,在家庭、学校、社区采取积极行动。
9.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从 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等方面了解我国气候变化
教育的现状。(3 分)
三、文学性文本阅读(13 分)
【材料一】
想念荷花
琦君
①我在四五岁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烟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
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日,正是荷花含苞待放的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
二十四日,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
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
第 4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人一份沉静安详
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
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就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
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
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
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
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花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
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
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
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是为了赶热闹。父亲却
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
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花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
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
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
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
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回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
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
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
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
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楼品茗
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
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
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
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情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
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
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记得那时另一位才华横溢、善画梅花的任
老师,笑他的荷花画得不像。老师随口笑吟道:“事事输君到画花,墨团羞见玉槎枒①。”
第 5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枒”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
啊。
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
以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得到当年在上海时
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因为在荷花瓣上,仿佛显现出父亲和老
师的音容笑貌。
【注】①槎枒:树木枝杈歧出貌
【材料二】
夜泛西湖五绝(其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苏轼 [宋]杨万里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0. 琦君的散文常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句表达情感。请梳理事件,理解情感,将下面的表
格填写完整。(4 分)
事件概括 引用的诗句 包含的情感
①_____________ 门临花市占春早, 居近湖滨归钓迟。 生活在西湖边赏景郊 游的惬意,以及对战前美好 生活的怀念。
“我”与父亲闲谈 有关“新着荷衣人未识, 年年湖海客”的含义。 新着荷衣人未识,年 年湖海客。 空怀用世之心却难寻 知遇的落寞。
大学期间,与老师同 学喝茶谈天,老师感慨当 时有家不能归 一笑横流容并涉, 安知明日我非鱼。 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 情,暗含对杭州能够早日结 束战争,恢复往日盛景的希 望。
“我”去拜访夏老 师,爱荷的夏老师送了 “我”一幅墨荷。 事事输君到画花,墨 团羞见玉槎枒。
.②______________
11. 琦君用笔细腻柔婉,善于筛选典型的生活细节,捕捉人物心理的微妙之处来抒发情
第 6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感。请结合加点字,从感官角度进行简要分析。(3 分)
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
享受。
12. 琦君在第④段描绘“落夜湖”场景也用了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现。你认为材料二的两
首古诗中哪一句最适合表现这一场景?请摘录诗句,并说明理由。(2 分)
摘录诗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荷花又名莲花,有着丰富的象征含义,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生活经验,推测杭州
亚运会主场馆设计成“莲花”造型的原因。(4 分)
四、古诗文阅读与鉴赏(19 分)
再归松溪旧居宿西林
【唐】徐凝
五粒松深溪水清,众山摇落月偏明。
西林静夜重来宿,暗记人家犬吠声。
【注释】徐凝,唐代文人,他初游长安,因不愿炫耀才华,没有拜谒诸显贵,终生
未仕,归隐故里,竟不成名。
14. 古诗抓住松、溪、月等意象,突出了西林(1)________的特点,(2)_______一
词,以动衬静,更显西林特点,暗含作者情感。(2 分)
15. 再见西林之景,诗人表现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文分析。(3 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江水又东,迳①西陵峡。《宣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
第 7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山水纡曲②,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③,
多所象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冷不绝。”所谓三峡,此其
一也。松④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
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注]①迳:取道,经过。②纡曲:迁回曲折。③形容:形态。④松:东晋名士袁山
松。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沿溯阻绝(沿:逆流而上)
B.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
C.江水又东(东:向东)
D.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悉:全都)
17.给文中画线处断句,选择正确的答案。( )(3 分)
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A.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B.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C.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D.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19.【甲】【乙】两文均是写三峡独特的景致,请结合内容分析【甲】【乙】两文写出
了三峡的哪些共同特点?(4 分)
五、名著阅读。(7 分)
经典滋润心灵,名著伴我成长。为迎接二十大的胜利召开,某中学组织同学们开展
第 8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读经典 学党史 传精神”的读书交流活动,活动中小语同学分享道:
(一)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
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
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
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二)“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
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
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三)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有没有通行证。……
A 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
捕他。“我是 A,”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即使你是 B,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
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这几处文字,让我感触颇深,他们与我们年龄相仿,当我还在为未来感到迷茫时,
他们却已为党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我心目中的勇者与榜样,从此,前行路上我有了
方向。
20.(1)文字中的“他们”被 ___________(作者)亲切地称为“______”。(2 分)
(2)A 是____________(人名),B 是 ____________(人名)。(2 分)
(3)请结合名著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3 分)
六、写作(50 分)(二选一)
2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东升的旭日,斑驳的树影,陡峭的山峰,潺潺的小溪……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
季风景,美不胜收,一定有一处风景值得你驻足停留,一定有一处风景带给你别样的感
动。
(1)请以“总有风景,让我 ”为题,补全,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表达要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得抄袭或套
作,不得使用本试题中的材料;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使命,或淡雅,或热烈,或含蓄,都以自己的方式绽放,就像
第 9页(共 10页)
启封※绝密
正值青春的我们。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感悟,写一篇
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明确(诗歌除外);②写你最熟悉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详
略得当;③书写规范、工整、美观,卷面整洁;④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⑤不少于 600 字。
第 10页(共 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