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29 18:27:23

文档简介

高一月考答案
1.B A 项,“诗歌进入现实需要沉淀,以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因果不当。C
项,“创作的内容必须是关于当前的时代和生活的”错。D 项,“有不同意见”不准确,二
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指在文学创作中要结合现实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2.D D 项,“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错,因为现实主义的方法也
是诗歌创作的手段之一。
3. B B 项,谈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符合论述中心。A 项,谈的是诗歌的功能和作
用,与论述中心无关。C 项,谈的是坚守传统,并且与材料所说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
化相矛盾,与论述中心无关。D 项,谈的是诗歌语言运用的问题,与论述中心无关。
4. ①用两个问题提出论点,分别统摄两个文段,使论述集中;②先论述“为什么”,再论
述“怎么办”,递进式结构使论证层次清晰有力;③综合运用了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
论证方法。
5.【示例一】能改变。①诗歌回归现实能使诗人融入社会和时代,从而使诗歌内容包含生
命体验和现实关怀,拓展诗歌语言空间。②内容和语言的改变可使诗歌具有影响力,达到必
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切入时代,赢得读者。
【示例二】不一定。①诗歌回归现实仅仅使诗歌创作有了重建的方向,但真正介入现实还需
要诗人正确处理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兼顾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②走出困境不仅需
要方向,还需要诗人具有对时代和生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6.C 小说主人公是“阿纯”,而非“我”的妻子。
7.C 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是照应前后文,不是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8.①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1 分)。②与前文形成对比,
阿纯说不收工钱,此处又小心谨慎地把工钱收好,引发读者的思考(1 分)。③情节上为下
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2 分)。
9.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1 分),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
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待人真诚的美好品质(1
分),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1 分)。
②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也使用了象征手法(1 分),不仅代表了“百合花被”,
更是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如百合花一般的美好品质(1 分),也象征着人
性的美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1 分)。
10.ADF 11.D 12.D
(1)陶渊明以五柳先生的名义写作,借此表达自己的志趣和品格,时人称这篇文章是真实
的记录。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自
己的心意。
14(1)个性原因:陶渊明任性率真、清高自负、不慕名利、不堪官场,对应酬檀道济无兴
趣;(2 分)
(2)现实原因:官场不是檀道济所说的开明盛世,所以自称不是贤明之人。(2 分)
15.D【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D.“全无萧瑟悲凉之态”表述错误。
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叙事较为理性,对孟氏诗文进行了类比和高度赞扬,而后半部
分陡然转入感性的喟叹之中。景物从壮阔清丽变为苍茫空旷;情绪从赞誉落入无
人继之的伤感、失落。故选 D。
16.①以景衬情。诗歌第一二句描写清秀壮阔的景色,不仅向读者展现出当地的
秀丽美景,亦对后文赞誉孟氏诗文奠定气氛。第三四句由描写山水转入对孟氏诗
文进行赞誉,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以景结
情。诗歌末句以触目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莽的景象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孟
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见出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
17.(1)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18.①一无所知 ②博大精深 ③层出不穷
19.传统文化与高度流行的游戏结合,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吸引他们了解、热
爱、宣传中华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激励……兴趣”动宾搭配不当,应改力
“激发……兴趣”。二是语序不当,“热爱、宣传、了解”语序不当,根据程度
由浅到深,应先了解,才能热爱,进而主动宣传,故应改为“了解、热爱、宣传”。
20.(A)虽不必局限于一种标准(B)在城市建设时适当留白(C)不可一概而 论
21.①“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梦似幻的落日余晖”
构成排比,罗列了“视觉画面”的背景成分,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②“构成了……
展现了……满足了……”三个动宾结构的句子构成排比,高度评价了麦田的意义,
表达了作者对麦田的赞美之情。③句式整齐,具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
22.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第三段的冒号表示提示下文。A.表示提示下文。B.表示总结上文。C.用在需要解
释说明的词语或分句之后,表示解释说明。D.用在需要解释说明的词语或分句之
后,表示解释说明。故选 A。靖远四中2025一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高一语文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区域,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在试卷上无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
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
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
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
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
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一个真
正优秀的诗人应该担起责任和道义,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
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
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
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
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承担个体精神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
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
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
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
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
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
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
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战和
素材源泉。诗歌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
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
高一语文第1页
风汉王扫描王
扫描识别王中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