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徐飞
【学习目标】
1.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讨论、分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并设计表格进行比较。
2.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讨论、分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和局限性等方面,并设计表格进行比较。
3.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和环境问题演变的理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地观。
【学习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和提供的案例、图象、表格等材料,分析、比较、归纳完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课前调研】
搜集反映人类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资料或实例, 设计“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及主要特点比较表”。
我的成果:
【课堂活动】
探究活动1:阅读一组景观图片,说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设计模式图来表示。
任选图1中的一张或几张图片,试说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什么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尝试设计模式图来表示。
探究活动2:分析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你认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类?环境问题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试举出实例。
探究活动3: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猎文明时期——现代文明时期)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尝试用关键词来概括每个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概括该时期出现的人地关系思想。
每一个时期人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如不协调可能会带来什么环境问题?并说明该思想的局限性。
比较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差异,并完成表格。
表4 比较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理论
时期
生产方式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中心论
人类中心论
人地伙伴论
探究活动4:学以致用——案例分析 。
. 各小组任选图5中一个案例,分析反映的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及其案例中人类活动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典例剖析】
图6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
A.原始文明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最突出
B.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
C.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土地
D.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知识构建】(留白)
【重点图像】判断下列三幅图分别属于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及该思想出现对应的时期。
【拓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由于殷人心目中的神的道德属性并不明显,所以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但有了新的发展。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道德规范是有人格意志的“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这就说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的天命观中已有了比较明显的萌芽。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起,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周内史叔兴说过:“吉凶由人。”这意味着,先前的具有人格神意义的“天”遭到了质疑。到后来,郑国子产更进一步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这显然是一种贬天命、重人生的思想,但讲得极其朴素简单。这就说明,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人格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种由“远”及“迩”的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这样,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标准要求】
标 准
活 动 建 议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设计有关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当地行政官员、企业领导、居民等就本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徐飞
【设计思路】
人地关系教育是贯穿地理课程的一条主线,但初中阶段的人地关系教育多与具体事例相结合,没有要求从思想层面上系统了解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而高中阶段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学生也已具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知识基础,因此要求学生分析出人类自身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及这种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案例,结合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
【知识构建】
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说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大致过程。二是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各历史演变阶段的主要特点。
从教材的知识内容看,各个版本教材对本“标准”的阐释既基于其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的理解与拓展,因此不同版本教材在文字表述、案例选用、图表设计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心理品质,淡化差异,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
1.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讨论、分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并设计表格加以比较。
2.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讨论、分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和局限性等方面,并设计表格加以比较。
3.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和环境问题演变的理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地观。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本课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从时间发展历程看,一是人地关系思想大致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类伙伴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二是从人地关系看,人地关系也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走可持发展之路”的历史进程。
2.教学难点
本课的知识内容并非理解难点,而应该是“如何归纳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即将分析方法作为教学难点。因为,关于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特点的分析归纳对学生思维的综合性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对资料信息进行提取,并加以比较、分析、描述,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搜集反映人类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资料或实例, 设计“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及主要特点比较表”。
教师搜集不同时期、地区人类活动的图片。设计思考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萌生什么样的人地关系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局限性?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
表2 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
姓名
在小组中的职责
发言次数
个人观点
×××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调查: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概况,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的疑问有哪些?
学生回答。
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学习
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
探究活动1:阅读一组景观图片,说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设计模式图来表示。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投影一组景观图片(图2)。
②展示导学问题:任选其中的一张或几张图片,试说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什么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尝试设计模式图来表示。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认真读图,思考,小组讨论。
②学生绘图(图3),小组交流、自评互评。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内容解析]图2反映了人类不同的生产活动、不同地区景观图、各种环境问题,可以构建关系链,分析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人类对环境施加影响,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探究活动2:分析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分析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①投影图2和图3。
②展示导学问题:你认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类?环境问题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试举出实例。
③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①阅读图2和3,进行思考与判断,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
②在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学案上中相应的位置,如图4和表3。
③小组自评、互评。
让学生充分利用人地关系模式图分析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表3 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
环境问题类别
具体表现形式
按性质分
资源短缺
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森林减少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破坏、 海洋生态失调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按影响
范围分
全球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森林锐减、海洋污染、垃圾转移等
区域性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国际性河流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内容解析]图4反映了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的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表3反映了环境问题的主要类型,也反映出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具有地区差异。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在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方式的不当或强度过大,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探究活动3: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
①投影展示各小组收集的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及对地理环境认识的资料。
②展示导学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猎文明时期——现代文明时期)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尝试用关键词来概括每个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概括该时期出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每一个时期人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如不协调可能会带来什么环境问题?并说明该思想的局限性。设计表格比较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差异。图2中的案例反映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如表4所示的比较表(表4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2-3个小组分别投影已经完成的比较表,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建构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4 比较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理论
时期
生产方式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问题
地理环境决定论
采猎文明
采集和狩猎
低下并且发展缓慢
崇拜自然
部分物种灭绝,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很弱
人类中心论
农业文明
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
不断发展,有很大提高
改造自然
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脆弱
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
工业科技突飞猛进
生产力极大提高
征服自然
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问题突出
人地伙伴论
后工业文明
(环境文明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产力达到较高的水平
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谋求人地协调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内容解析]人地关系思想演变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不正确的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随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人类才开始反思,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
探究活动4:学以致用——案例分析 。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
①投影展示四组案例,如图5所示。
②展示活动要求:1.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案例,分析反映的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2.分析该案例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2所示。
②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并让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建构本课的重点知识,并培养协作能力。
第三部分:课堂总结设计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总结
①设问: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②总结:强调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两位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师生点评
了解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系统地梳理知识体系。
【典型例题】
图6为“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图示社会发展阶段中
A.原始文明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最突出
B.农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
C.工业文明阶段主导经济增长的要素是土地
D.环境文明阶段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答案:1. B 2.D
解题指导:本题综合考查了不同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第1题判断决定性因素可以根据图中不同时期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和影响因素所占比重的大小及变化,其中土地应是农业文明时期重要的因素。
第2题人地关系矛盾最突出的应是工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质量取决于土地区位和用途,该时期主导经济因素应是科技,所以正确答案选D。
2.读图7,完成下列要求:
⑤写出图中序号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 ,
② ,
③ ,
④ 。
⑥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 。
⑦据图分析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⑧据图说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题指导:本题综合考查了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排放的废弃物的类型可以推测出对应的环境问题依次是臭氧层空洞、酸雨、全球气候变暖。根据人类活动滥伐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原因和问题解决的措施一定要充分利用图中的信息来概括。
【重点图像】第一幅图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的对象,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地关系对立。
第二幅图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只能被动适应环境。
第三幅图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
新授课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检测练习
单项选择题
图1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 采集与渔猎 B. 耕作与灌溉
C. 采矿与冶炼 D. 建坝与筑路
2.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 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 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 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 寻求人地协调
图2为“世界某些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a、b、c分布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
A. a为森林破坏严重区
B. b为酸雨严重区
C. c为荒漠化严重区
D. 发达国家这些问题较少出现
4.图中世界和中国均有大面积b区的环境问题,其主要原因有 ( )
① 森林的砍伐 ② 工业排放的废气 ③ 建筑工地上的扬尘 ④ 汽车的尾气 ⑤ 家庭炉灶烧煤 ⑥ 大量开采煤、石油、天然气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④⑤⑥ D. ②⑤
5.图3中漫画所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 扩大湿地面积 B. 大量排放污水
C.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图4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 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 崇拜 B. 依赖 C. 征服 D. 友好
7. 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图5为“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危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回答8题。
4. 图中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 荒漠化 B. 臭氧层空洞 C. 水土流失 D. 全球变暖
二、综合题
9. 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序号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 ,
② ,
③ ,
④ 。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 。
(3)据图分析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4)据图说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检测练习】参考答案
B 2.C 3.B 4.D 5.D 6.C 7.B 8.C
9. (1)臭氧层空洞 酸雨 气候变暖 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2)生态破坏
(3)人口快速增长,资源过度消耗。
(4)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国际协作。)
课件15张PPT。新授课 必修3 第二单元 徐 飞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现场调研关于人地关系思想的概况,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的疑问有哪些?
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萌生什么样的人地关系思想?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讨论、分析出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并设计表格加以比较 。
利用丰富的图片文字资料,讨论、分析不同阶段人地关系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和局限性等方面,并设计表格加以比较。
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和环境问题演变的理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地观。 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活动1:阅读一组景观图片(图1),说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设计模式图来表示。读图思考:
1.试说明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具有什么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2.尝试设计模式图来表示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一、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人类通过生产生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
3.人类作用于地理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1二、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探究活动2:分析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读图思考:
1.你认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环境问题主要有哪几类?
3.环境问题是否存在地区差异,试举出实例。1二、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探究活动2:分析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1. 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超过了资源的更新、再生速度。---------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2.人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巨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二、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三、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探究活动3: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思考: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猎文明时期——现代文明时期)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
2.每一个时期人地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如人地关系不协调可能会带来什么环境问题?
3. 说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局限性。
4.设计表格比较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差异。 1三、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探究活动3: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三、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1三、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演变探究活动4:学以致用——案例分析。要求:
1.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案例,分析反映的是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
2.分析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重点图像 判断下列三幅图分别属于哪一种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及该思想出现对应的时期。课堂评估活动:绘制概念图反思:收获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