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第1课《无处不在的系统》教案【黔教版】《信息科技》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第1课《无处不在的系统》教案【黔教版】《信息科技》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6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黔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29 17: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无处不在的系统》教学设计
课题 无处不在的系统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六年级上
核心素养目标 信息意识:能主动识别生活中的系统,并搜集系统的构成、功能等信息,判断信息对理解系统的价值。计算思维:通过分析系统,了解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用逻辑划分大系统为小系统,以此研究认识系统的情况。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学习,学习判断是否构成系统以及系统之间的相关联系、功能作用等。信息社会责任:认识到系统动态调节的重要性,在使用系统相关信息时,遵守数据安全规则,不传播虚假的系统运行信息。
教学重点 1、认识系统的广泛性、多元性。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自自己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活动背景都江堰水利工程古老而神奇,鱼嘴分水、宝瓶口引水、飞沙堰泄洪等巧妙配合,实现了调水功能,蕴含着历久弥新的系统思想。发现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揭示事物真相是科学探索的目标之一。系统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整体思考问题、抓住要点、看透本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系统思想吧!2、单元目标1、知道系统广泛存在,理解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知道系统控制是动态调节的过程;2、理解系统思想及其重要性,有意识地运用系统思想全面、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常见事物;3、理解我国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系统思想,领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3、新知导入观看视频世界万物纷繁复杂、变化多样。要分析事物,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就需要首先认识“系统”。手机操作系统、空调、汽车、北斗卫星、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都是系统! 学习新知引入,观看教学视频。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实际自然引入课题,将学生的注意吸引到课堂。引导学生清晰所学重点。
讲授新课 新知讲解:一、系统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是系统 森林是自然系统,空调是人工系统,计算机是信息系统……系统就在我们身边。小科提示:人工系统是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系统或人类创造出的新系统。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系统观察图 2-1-1,尝试分析它们的组成部分,说说各部分的关系和功能。(出示图片)答:盆花是由植物、花盆、土壤等共同组成的系统;人体可以看作是由多个器官构成的生命系统;五人组成的篮球队,每个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构成一个具备比赛能力的竞赛系统;机器人、无人机、北斗卫星等是由多个必要部件构成且具备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可以看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小科提示:相互联系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部分,就是该系统的要素。系统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三类,缺一不可:要素: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系统存在的基础。连接: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或关系,是系统形成有机整体的关键。目标:系统的存在目的或要实现的功能,决定系统的运行方向。拓展阅读地球符合系统的核心特征,可视为 “地球系统”。它包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子系统,各子系统间紧密关联:大气圈提供氧气,水圈为生物供水,生物圈通过光合作用调节大气成分,岩石圈为生物提供生存载体。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地球的稳定状态。同时,地球系统有明确 “目的”—— 维持自身适宜生命生存的环境,且会随时间动态调整,因此完全可看作一个系统。二、大系统可分解为小系统系统无处不在。宇宙中既有银河系般的大系统,也有如一盆花这样的小系统。怎样确定一个系统的大小呢 大、小系统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活动一:认识系统的大小观看图 2-1-2所示,一棵树、一片树林、一座山林都可以看作是系统。并问答问题。(出示图片)答:根据要解答的问题的规模,我们会划分大小适中的范围,从而确定要研究的系统。当系统较大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通常会将其分解为多个小系统。拓展阅读系统的特点整体性:系统不是要素简单叠加,而是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单独功能之和。关联性:系统内各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均存在联系,某一要素变化可能引发其他要素或整体变化。层次性:大系统可包含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又有自身层级,如生态系统包含生物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目的性:系统通常有明确目标,如教育系统以培养人才为目的,交通系统以保障人员物资高效运输为目的。动态性:系统会随时间和环境变化调整,如人体系统会通过新陈代谢维持动态平衡。三、课堂练习完成教材18—19页相关课堂练习题。四、拓展延伸1、认识系统的分类按形成方式分:自然系统(自然形成,如生态系统、人体循环系统);人工系统(人类构建,如学校教育系统、手机操作系统)。按状态分:静态系统(要素和连接相对稳定,如博物馆展柜陈列系统);动态系统(要素和连接随时间变化,如城市交通系统)。按功能分:生产系统(如工厂生产线系统,用于制造产品);服务系统(如快递配送系统,用于提供物流服务);管理系统(如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用于人员统筹)。按范围分:微观系统(如细胞系统);宏观系统(如全球气候系统);中观系统(如社区生活系统)。2、系统的功能与价值维持稳定:动态调节实现平衡,如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菌,维持健康状态;城市电网系统调节供电量,保障电力稳定供应,避免系统崩溃。推动发展:为领域进步提供支撑,如科研实验系统助力科技突破,交通系统完善促进区域经济交流,创造社会、经济价值。满足需求:核心功能是满足特定需求,如供水系统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教育系统满足人才培养需求,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与流程,如电商物流系统通过路径规划,缩短商品配送时间;企业管理系统整合数据,减少人工操作成本,提升运行效率。 完成活动:认识生活中的系统。学习小科提示。学习拓展阅读。完成活动:认识系统的大小。学习拓展阅读。完成课堂练习。进行课外知识拓展。 结合所出示的生活中的图片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各自的组成部分和关系功能,初步形成系统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所学内容。拓宽所学,了解地球也可以算作一个系统,认识系统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完成思考题,在思考中认识系统的大和小以及大小之间的联系。拓宽所学,总结概括系统的特点并进行简单阐述,帮助学生强化对系统的认知。在课堂练习中强化所学知识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课堂小结 无处不在的系统1、进行新知引入2、系统就在我们身边3、大系统可分解为小系统4、完成课堂练习5、进行知识拓展 总结回顾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课后作业 选择家中 1 个系统(如厨房系统、家电系统),记录其包含的要素、各要素作用及相互关系,用文字或画图呈现。 布置作业 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板书 观看板书 强调教学重点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