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内能 章末小结
1.教科版9上P3图1-1-5
【命题点】认识分子
【示例】如图,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于公元前400多年前就认识到:花香扑鼻的原因是 在空气中发生扩散。
2.教科版9上P9图1-2-7(a)
【命题点】改变内能的方式
【示例】传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成为中华火文化的鼻祖。如图所示,将一根木棍插入木屑中,手搓木棍转动,通过 (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木屑的内能,使木屑温度达到着火点,从而取火。
3.教科版9上P14图1-3-5(b)
【命题点】比热容的应用
【示例】工厂里的冷却塔多用水作为冷却介质,其原因是水的 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能吸收 (选填“较少”或“较多”)的热量。
4.教科版9上P13图1-3-3
【命题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示例】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实验中,使用了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分析温度的变化量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探究方法叫 ,该实验是利用 (填“热传递”或“做功”)的方法来改变水的内能。
考点? 分子动理论
1.(四川自贡自流井区校级期中)N95型口罩对直径为0.075 μm±0.020 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流感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B.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C.中间过滤层能够过滤掉非油性颗粒,是因为颗粒分子间存在斥力
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河北保定定州市期末)如图所示是航天员桂海潮在空间站用水球打“乒乓”的画面,水形成一个球而不会散开,这说明(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D.分子间存在间隙
3.(四川成都锦江区校级期中)荷花自古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湖中的荷花清香四溢,这属于 现象,雨后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相邻两滴水珠很容易就吸附成一滴大水珠,说明分子间存在 。
4.(河北保定定州市期中)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 力。尽管分子间有空隙,可是却很难压缩固体和液体,这是因为分子间有 力。煮茶叶蛋时,蛋壳很快染上茶色,把蛋放在冷茶水中却不会那么快染上茶色,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 有关。
考点? 内能
5.(河北保定期末)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一定不会发生热传递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C.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一定越大
D.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6.(山西中考)二氧化碳(CO2)爆破技术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环保的技术。起爆前高压泵将CO2压缩成高压气体,液化后输入爆破筒内。如图所示,爆破时电加热管发热,使筒内的液态CO2迅速汽化,形成的高压气体从泄气孔中喷出,实施爆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
B.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减小,温度升高
C.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7.(河北沧州南皮县期中)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同时装满温度相同的热水,过了一会儿,乙杯的外壁比甲杯热,由此可判断 杯保温性能较好,杯壁变热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8.(山东聊城月考)如图,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发现硝化棉燃烧,说明对物体 ,物体的内能 (填“增加”或“减少”),硝化棉的内能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的。
考点? 热量
9.(四川成都锦江区校级期中)小伟在应用劳动课上学习了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滚烫的刀削面含有的热量多
B.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
C.汤汁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其内能不变
D.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
考点? 比热容
10.(山东临沂月考)以下过程不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热量,甲的末温比乙的低;那么,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末温比乙的低,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C.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且可以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D.无法判断甲、乙的末温哪一个高,且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11.(四川德阳旌阳区期中)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若将2 kg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比热容是 J/(kg· ℃);初温为30 ℃、质量为2 kg的水吸收2.1×105 J的热量后温度将升高到 ℃。
12.(河北唐山丰南区期中)如图甲所示,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水和沙子,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实验操作如下:
(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且 相等的沙子和水。
(2)其中某时刻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 ℃。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比较 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
(3)多次实验后得到的数据如表,分析可得: ,升高相同的温度,水比沙子吸收更 的热量。
升高的温度/℃ 5 10 15 20
加热水的时间/min 2.5 5 7.5 10
加热沙子的时间/min 1 2 3 4
(4)根据实验结论推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 (填“沿海”或“沙漠”)地
区的生活写照。
13.(山东聊城临清市期中)小彤家使用的是瓶装液化气,每瓶中装入的液化气质量为21 kg,液化气的热值取5×107 J/kg。
(1)21 kg的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多少?
(2)若整瓶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60%被水吸收,则这些热量可以把多少 千克的温度为20 ℃的水加热到100 ℃?[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 第1章 内能 章末小结
1.教科版9上P3图1-1-5
【命题点】认识分子
【示例】如图,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于公元前400多年前就认识到:花香扑鼻的原因是分子在空气中发生扩散。
2.教科版9上P9图1-2-7(a)
【命题点】改变内能的方式
【示例】传说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成为中华火文化的鼻祖。如图所示,将一根木棍插入木屑中,手搓木棍转动,通过做功(选填“做功”或“热传递”)的方式增加木屑的内能,使木屑温度达到着火点,从而取火。
3.教科版9上P14图1-3-5(b)
【命题点】比热容的应用
【示例】工厂里的冷却塔多用水作为冷却介质,其原因是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能吸收较多(选填“较少”或“较多”)的热量。
4.教科版9上P13图1-3-3
【命题点】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
【示例】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情况的实验中,使用了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然后分析温度的变化量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是利用热传递(填“热传递”或“做功”)的方法来改变水的内能。
考点? 分子动理论
1.(四川自贡自流井区校级期中)N95型口罩对直径为0.075 μm±0.020 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流感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B.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C.中间过滤层能够过滤掉非油性颗粒,是因为颗粒分子间存在斥力
D.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河北保定定州市期末)如图所示是航天员桂海潮在空间站用水球打“乒乓”的画面,水形成一个球而不会散开,这说明(A)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D.分子间存在间隙
3.(四川成都锦江区校级期中)荷花自古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誉。湖中的荷花清香四溢,这属于扩散现象,雨后荷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相邻两滴水珠很容易就吸附成一滴大水珠,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4.(河北保定定州市期中)清晨荷叶上的两颗露珠接触后成为了更大的一颗水珠,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尽管分子间有空隙,可是却很难压缩固体和液体,这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煮茶叶蛋时,蛋壳很快染上茶色,把蛋放在冷茶水中却不会那么快染上茶色,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考点? 内能
5.(河北保定期末)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B)
A.两个物体内能相等一定不会发生热传递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
C.温度越高的物体内能一定越大
D.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6.(山西中考)二氧化碳(CO2)爆破技术是现代工程建设中非常环保的技术。起爆前高压泵将CO2压缩成高压气体,液化后输入爆破筒内。如图所示,爆破时电加热管发热,使筒内的液态CO2迅速汽化,形成的高压气体从泄气孔中喷出,实施爆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
B.高压泵压缩CO2,气体内能减小,温度升高
C.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高压CO2气体喷出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7.(河北沧州南皮县期中)两个容积相同的保温杯,同时装满温度相同的热水,过了一会儿,乙杯的外壁比甲杯热,由此可判断甲杯保温性能较好,杯壁变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它的内能。
8.(山东聊城月考)如图,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压下去,发现硝化棉燃烧,说明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填“增加”或“减少”),硝化棉的内能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的。
考点? 热量
9.(四川成都锦江区校级期中)小伟在应用劳动课上学习了烹饪技能,为家人制作美味的刀削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滚烫的刀削面含有的热量多
B.随着刀削面的温度降低,其内能减少
C.汤汁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其内能不变
D.刚出锅的刀削面“热”得烫嘴,“热”表示的是内能
考点? 比热容
10.(山东临沂月考)以下过程不发生物态变化。初温相同的两块金属甲、乙吸收了相同热量,甲的末温比乙的低;那么,初温相同的甲、乙放出相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甲的末温比乙的低,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B.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但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C.甲的末温比乙的高,且可以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D.无法判断甲、乙的末温哪一个高,且无法判断甲、乙比热容哪一个大
11.(四川德阳旌阳区期中)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若将2 kg的水倒掉一半,则剩下的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 ℃);初温为30 ℃、质量为2 kg的水吸收2.1×105 J的热量后温度将升高到55 ℃。
12.(河北唐山丰南区期中)如图甲所示,为了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在两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水和沙子,用同样的酒精灯加热,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变化。实验操作如下:
(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初温相同且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
(2)其中某时刻水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其示数为48 ℃。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通过比较加热时间来判断吸收热量的多少。
(3)多次实验后得到的数据如表,分析可得: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水比沙子吸收更多的热量。
升高的温度/℃ 5 10 15 20
加热水的时间/min 2.5 5 7.5 10
加热沙子的时间/min 1 2 3 4
(4)根据实验结论推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沙漠(填“沿海”或“沙漠”)地
区的生活写照。
13.(山东聊城临清市期中)小彤家使用的是瓶装液化气,每瓶中装入的液化气质量为21 kg,液化气的热值取5×107 J/kg。
(1)21 kg的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是多少?
(2)若整瓶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60%被水吸收,则这些热量可以把多少 千克的温度为20 ℃的水加热到100 ℃?[水的比热容4.2×103 J/(kg· ℃)]
(1)21 kg的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Q放=mq=21 kg×5×107 J/kg=1.05×109 J。
(2)因为整瓶液化气完全燃烧释放热量的60%被利用,
所以可利用的热量
Q吸=Q放η=1.05×109 J×60%=6.3×108 J,
因为Q吸=cm(t-t0),
所以温度由20 ℃加热到100 ℃水的质量
m′==
=1 875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