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封并使用完毕前
2025 年下学期桃源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模块考试
地 理
时量:90 分钟 总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面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丙、丁
2.甲图中 a 点的半球位置是( )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西半球,南半球 D.东半球,北半球
2022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第 39 次南极考察队 255 名队员分两批搭乘“雪龙 2”船、“雪龙”船从上海出发,
共同执行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定于 2023 年 4 月上旬返回国内。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示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
①自西向东 ②自东向西 ③逆时针 ④顺时针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第 39 次南极考察队顺利返抵国内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并向北移动
B.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并向南移动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地球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5.与中山站(69°22′S)相比,长城站(62°13′S)( )
A.自转角速度较大 B.自转角速度较小 C.自转线速度较大 D.自转线速度较小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①②③④为太阳
直射点移动的四个阶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国庆节期间,太阳直射点所处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示②阶段,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C.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它指导
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下图为 24 节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
题。
8.每年 6 月 7~9 日举行全国高考,此时最接近的节气是( )
A.立夏 B.小满 C.芒种 D.夏至
9.立春到立夏期间太原( )
A.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B.日出时间越来越晚
C.日落时间越来越早 D.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10.与立冬节气相符的诗句是( )
A.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B.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试题卷第 2 页 共 8 页
C.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D.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为了寻找 2025 年 1 月 1 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查找资料并绘制了二分二至日晨
线示意图(不考虑大气折射、天气等因素)(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晨线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晨线对应的日期是 6 月 22 日前后
B.悉尼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在②日期最小
C.③日期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D.①日期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12.图中我国最早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的地点是( )
A.黑瞎子岛 B.舟山群岛
C.台北 D.海马滩
晨昏线上地方时为 0 时的 M 点,其在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如下图实线所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时间段是( )
A.冬至→春分→夏至 B.春分→夏至→秋分
C.夏至→秋分→冬至 D.秋分→冬至→春分
14.M 点的这种移动将影响地球上( )
A.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B.各地自转速度的变化
C.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D.各地区地方时的差异
如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 b 类代表性岩石最可能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大理岩
16.②作用是( )
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固结成岩 D.地壳抬升
17.若 C 是石灰岩,则 d 岩石可能是( )
A.大理岩 B.板岩 C.片麻岩 D.石英岩
试题卷第 3 页 共 8 页
2025 年 5 月,某研学团在山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开展研学活动时发现一枚珍贵的植物“花朵”
化石。经鉴定,该化石形成于早白垩世(约 1.4 亿—1.1 亿年前),保存在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可能是早
期被子植物新物种。莱阳地区白垩纪地层中还富含恐龙、昆虫等化石,地质历史时期经历多次海陆变迁和
火山活动,是研究中生代生物演化与古环境的重要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早白垩世莱阳地区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寒冷干燥的高原荒漠 B.温暖湿润的茂密森林
C.炎热干旱的内陆盆地 D.冰川广布的极地地区
19.该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0.莱阳“花朵”化石的发现对地理学研究的意义在于( )
①推断早白垩世的古气候与古环境②确定现代植物的分布规律
③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④分析板块运动的具体方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甲、乙为断层,丙、丁为侵蚀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下列地质现象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该地东部泥页岩缺失,而中西部泥页岩较厚,主要是由于两处( )
A.沉积物源差异 B.构造运动差异
C.变质作用差异 D.岩浆活动差异
试题卷第 4 页 共 8 页
下图为某地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岩浆岩( )
A.侵入向斜 B.侵入背斜 C.早于志留纪形成 D.晚于中侏罗纪形成
24.J1 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岩层弯曲—岩浆侵入—断层错位 B.断层错位—岩浆侵入—岩层弯曲
C.断层错位—岩层弯曲—岩浆侵入 D.岩浆侵入—断层错位—岩层弯曲
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下图为贵州高原北部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
该剖面含有丰富的环境演化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25.T3、T4 有基岩出露的主要原因是( )
A.构造抬升剧烈 B.物理风化强烈 C.风力侵蚀增强 D.冰川侵蚀强烈
26.与 T1 比,T2 沉积物堆积时期( )
A.流量小,气候较稳定 B.流量大,气候不稳定
C.流量小,气候不稳定 D.流量大,气候较稳定
“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 1600 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
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下图为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试题卷第 5 页 共 8 页
27.关于图示区域的地质活动描述正确的是( )
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 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
C.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 D.P 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
28.结合材料判断,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 )
A.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 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
C.加强保护,人为破坏少 D.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
不整合面指在地质历史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沉积区抬升,使得岩层发生间断和剥蚀后沉降,重新
沉积的作用面。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平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背斜,适合建隧道 B.地壳大规模抬升的时期为三叠纪
C.乙处为向斜,适合建水库 D.背斜核部岩石形成时期是二叠纪
30.图中地质历史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岩浆侵入—岩层褶皱—断层作用—不整合覆盖
B.岩浆侵入—岩层褶皱—不整合覆盖—断层作用
C.岩浆侵入—断层作用—不整合覆盖—岩层褶皱
D.岩层褶皱—断层作用—岩浆侵入—不整合覆盖
试题卷第 6 页 共 8 页
二、综合题(共 4 组大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 年 4 月 25 日 20 时 59 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 F 遥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
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取得圆满成功。在太空出差 192 天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于 11 月 4 日安全返回
东风着陆场。下图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位置图。
(1)根据材料比较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的角速度与线速度。(2 分)
(2)说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当天,全球昼长纬向变化特点。(2 分)
(3)神一到神十八飞船的着陆场均选择在内蒙古地区,简述其有利自然条件。(3 分)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尤卡坦半岛位于墨西哥东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几乎全部由珊瑚层和石灰岩构成,是一个形成于第
三纪的石灰岩台地,台地上局部地区覆盖有大理岩。石灰岩便于雕刻图案,是当地重要的资源和经济来源。
下图示意尤卡坦半岛石灰岩与大理岩分布。
(1)推测尤卡坦半岛上石灰岩形成时期的环境特点和其最主要的物质成分。(2 分)
(2)请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描述尤卡坦半岛上大理岩的形成过程。(3 分)
试题卷第 7 页 共 8 页
(3)说出尤卡坦半岛上石灰岩的开发利用方向。(2 分)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阿尔卑斯山脉纵贯新西兰南岛,山地形成和形态演变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力作用共
同影响,其中西坡河流侵蚀强于东坡,导致南阿尔卑斯山脉分水岭向东移动。考察发现,南阿尔卑斯山脉
断层附近的山体中富含硬度大、具有铁矿斑点的石英岩(砂岩与岩浆侵入的接触带形成)。下图示意新西
兰南岛地理位置。
(1)描述新西兰南岛的地形特征。(3 分)
(2)从板块运动角度,分析南阿尔卑斯山脉海拔升高的主要原因。(4 分)
(3)从降水和流水侵蚀角度,分析南阿尔卑斯山脉分水岭向东移动的原因。(4 分)
(4)描述南阿尔卑斯山脉断层附近石英岩自形成至广泛出露的地质作用过程。(3 分)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环崖丹霞因其发育出环形的红色绝壁而得名,在我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广泛分布有环崖丹霞。研究
表明,环崖丹霞主要分两类,一类为侧向侵蚀型,另一类为溯源侵蚀型。下图为两种环崖丹霞的示意图。
(1)分别指出侧向侵蚀型环崖和溯源侵蚀型环崖在空间分布上与河流的关系。(4 分)
(2)说出塑造侧向侵蚀型环崖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4 分)
试题卷第 8 页 共 8 页
(3)根据溯源侵蚀型环崖瀑布分布特征,推测当地可能经历的地壳运动。(4 分)
试题卷第 9 页 共 8 页2025 年下学期桃源县第一中学高二年级模块考试
地 理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A C D A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C B D A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B A A B B A B D
1.B 2.D
2.【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向下俯视表现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
上空向下俯视表现为顺时针方向。根据四图中经度可以判断出:甲、乙两图逆时针方向,东经度在增大,
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图,自转方向都应该是逆时针,而乙为顺时针,故甲图正确、乙图错误;丙、丁两图
都是侧视图,自转方向应该为自西向东,故丁图错误、丙图正确。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2.结合图示信息,a 点的坐标为(25°N,45°E),西经 20°以东、东经 160°以西是东半球,故 a 点的半球位
置为东半球,北半球,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3.C 4.A 5.C
【解析】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图为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无论哪个半球都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
俯视为顺时针,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①④正确,②③错误,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4.第 39 次南极考察队预计 4 月上旬回国,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动,A 正确;此时直射点
在北半球并北移,并非赤道以南南移,B 错误;地球公转速度在 1 月初(近日点)最快,7 月初(远日点)
最慢。4 月上旬公转速度逐渐变慢,C 错误;地球自转速度(角速度、线速度)相对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D 错误。故选 A。
5.除极点外,各地自转的角速度都是 15°/小时,AB 错误;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极点为 0,与中
山站(69°22'S)相比,长城站(62°13'S)纬度较低,自转线速度较大,C 正确,D 错误。故选 C。
6.D 7.A
【解析】6.我国国庆节处于秋分之后、冬至之前,此时太阳直射点应处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从图中
可以看出是④阶段,ABC 错误,D 正确。
7.由图可知,②阶段太阳直射点由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A 正确,BCD 错误。
8.C 9.A 10.C
【解析】8.每年高考举行时间为 6 月 7-8 日,立夏是 5 月 5 日左右,小满是 5 月 20 日左右;芒种是 6 月
6 日左右,夏至是 6 月 22 日左右,所以,高考最接近的节气是芒种,C 正确,排除 A、B、D。故选 C。
9.立春到立夏期间,两个节气均在冬至至夏至范围内,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从南半球移动到赤
道再到北半球,太原在北回归线北侧,所以正午太阳高度增大,A 正确;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位于北半
球的太原白昼时间越来越长,日出时间不断提前,日落时间不断推迟,B、C 错误;太原正午太阳高度不
断增大,所以正午旗杆影子越来越短,D 错误。故选 A。
10.立冬节气为初冬。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描述的初春的景象,A 错误;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描述的是夏季的景象,B 错误;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描述的是初冬时的景象,
C 正确;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描述的是隆冬时节的景象,D 错误。故选 C。
11.C 12.D
【解析】11.晨线是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昼夜半球分界线,由晨线走向可判断出昼弧、夜弧的长
短关系,即昼夜长短状况。6 月 22 日前后为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对应晨线①;12 月 22
日为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对应晨线②;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对应晨线③,A 错误。
悉尼(位于南半球)在②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B 错误。晨线③对应的春秋分日,C
正确。①时期为 6 月 22 日前后,而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时期为 7 月初,D 错误。故选 C。
12.根据图中冬至日晨线分布状况可知,1 月 1 日与冬至日昼夜情况接近,1 月 1 日太阳直射南半球,我
国纬度越低的地方,白昼越长。图中海马滩纬度最低,且位置相对偏东,日出时间最早,是我国最早迎接
新年第一缕阳光的地点,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13.B 14.C
【解析】13.如图所示,a 和 c 时,晨昏线上地方时为 0 时的 M 点位于北极点,说明这两天晨昏线与经线
圈重合,全球昼夜平分,对应两分日(春分或秋分),AC 错误。晨昏线纬度最高点与极点之间若为极昼,
则该经线时间为 0 时;b 时,晨昏线上地方时为 0 时的 M 点位于北极圈,说明该日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对应夏至日,B 正确,D 错误。故选 B。
1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导致的,A 错误;各地自转线速度的变化与纬度
和海拔高低有关,自转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一致,自转速度与直射点的移动无关,B 错误;该点的移动
对应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直接影响地球上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C 正确;地方时的差异是由地球自转
导致的,D 错误。故选 C。 15.B 16.D 17.A
【解析】15.读图可知,图中 b 岩石位置比 a 岩石高,且是岩浆喷发形成于地表,推测应是喷出型岩浆岩,
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A 错误;玄武岩为喷出型岩浆岩,B 正确;石灰岩为沉积岩,C 错误;大理岩为
变质岩,D 错误。故选 B。
16.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②应是地壳抬升作用,cd 岩石经②地壳抬升到达地表,后经③外力作用又形成
沉积物,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17.结合所学可知,大理岩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若 C 是石灰岩,当其
在地下受到⑤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影响时,就会形成变质岩中的大理岩,即 d 应为变质岩中的大理岩,A
正确;板岩主要由页岩经变质作用形成,B 错误;片麻岩是由花岗岩变质而成,C 错误;石英岩是由砂岩
变质而成,D 错误。故选 A。 18.B 19.D 20.A
【解析】18.材料中提到莱阳地区白垩纪地层中富含恐龙、昆虫等化石,这些生物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水分条件,寒冷干燥的高原荒漠环境不利于大量生物生存繁衍,A 错误;温暖湿润的茂密森林适合被子植
物、恐龙和昆虫繁衍,且灰绿色泥岩多形成于湿润沉积环境,B 正确;炎热干旱的内陆盆地气候干旱,水
资源匮乏,不利于植物尤其是被子植物的生长,也难以满足众多生物的生存需求,C 错误;冰川广布的极
地地区气候寒冷,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且被子植物难以在这样寒冷的环境中生长和繁衍,D 错误。故选 B。
19.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具有气孔构造等特征,而粉砂质泥岩不具有气孔构造,
A 错误;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内部,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等,B 错误;变质岩是原有岩 石在高温、高压或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片麻岩等,题干未提及变质过 程,C 错误;沉积岩是由风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质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粉砂 质泥岩是由粉砂级的碎屑物质沉积后经过压实、固结等成岩作用形成的,属于沉积岩的一种,D 正确。故 选 D。
参考答案 第 2 页
20.植物的生长与当时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花朵”化石的特征可以推断出早白垩世莱阳
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状况,①正确。莱阳“花朵”化石是早白垩世的植物遗迹,它反映的是古代植物的生
存情况,与现代植物的分布规律没有直接关系,②错误;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发现的可能是
早期被子植物新物种的“花朵”化石,为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资料,③正确;板块
运动的方向主要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如褶皱、断层)、海底扩张等方面的证据来确定。莱阳“花
朵”化石主要反映的是生物的生存和演化信息,与板块运动的具体方向没有直接关联,④错误。综上所述,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21.D 22.B
【解析】21.判断地质事件新老顺序的关键是看断层是否切穿(或被后来沉积/侵蚀面所截)以及侵蚀面上下
地层的时代关系。图中丁位于最上方,覆盖了下方火山岩等地层,说明丁侵蚀面形成于这些地层沉积或构
造活动之后,因而晚于甲、乙两条断层和丙侵蚀面,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22.读图可知,乙断层东部泥页岩缺失,而中西部泥页岩较厚,主要是因为乙断层两侧岩层构造运动存在
差异,乙断层东部地层抬升,不利于泥页岩的沉积并易被剥蚀,而乙断层中西部地层下沉,便于沉积物累
积并得以较好保存,因此应归因于构造运动差异而并非沉积物源差异,A 错误,B 正确;页岩属于沉积岩,
其形成与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关系不大,CD 错误。故选 B。
23.B 24.A
【解析】2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地质构造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B
正确,A 错误;图中岩浆岩侵入志留纪岩层,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志留纪,C 错误;岩浆岩并未侵入泥盆
纪及之后岩层和断层,说明岩浆岩形成早于泥盆纪,也就早于中侏罗纪,D 错误。故选 B。
24.结合图示信息,J1 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
弯曲变形,接着发生岩浆活动,最后岩层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所以该地区
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岩层弯曲—岩浆侵入—断层错位,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
25.A 26.B
【解析】25.T3、T4 有基岩出露的主要原因是构造抬升剧烈,构造抬升会使地层上升,原本埋藏在地下
的基岩因地壳抬升,上覆堆积物被侵蚀,从而出露地表,A 正确;风化作用是使岩石破碎、分解的过程,
主要改变岩石形态,不会直接导致基岩出露(若仅风化,基岩上方堆积物未被移除则无法出露),B 错误;
图为河流阶地,未体现风力侵蚀和冰川作用相关信息,该区域阶地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作用,CD
错误。故选 A。
26.与 T1 比,T2 沉积物堆积时期有颗粒较粗的砾石层堆积,说明河流流量较大,侵蚀搬运能力较强;T2
堆积物有明显的分层,砂泥层颗粒较下部的砾石层颗粒较细,说明河流流量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气
候不稳定的特征。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27.B 28.A
【解析】27.读图,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属于岩浆岩,还有变质岩,A 错误。庐
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形成的是断块山,B 正确。根据图示指向标,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向
东南移,C 错误。图示 P 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D 错误。故选 B。
28.根据材料“‘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 1600 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
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可知,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没有受到人为
破坏,A 正确,C 错误。图示区域地质不稳定,环境变迁较大,B 错误。图中显示背斜顶部已被侵蚀,D
错误。故选 A。
29.B 30.D
参考答案 第 3 页
【解析】29.甲处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为向斜,不适合建隧道,A 错误;从图中可知,大规模构造运动
为岩浆入侵形成花岗岩,根据材料可知,S 代表志留纪、D 代表泥盆纪、C 代表石炭纪、P 代表二叠纪,P
和 J 之间缺失 T(三叠纪),故推测本地区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是在 SDCP 形成之后的三叠纪,B
正确;乙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渗水,不适合建水库,C 错误;
背斜核部岩石是最老的,图中背斜核部岩石为志留纪(S),不是二叠纪(P),D 错误。故选 B。
30.首先岩层发生褶皱变形,形成褶皱构造;然后,发生断层作用,使岩层断裂错位(由图可知,断层没
有切穿不整合面和花岗岩,说明断层的形成早于不整合面和岩浆的侵入);接着,岩浆侵入到已形成的岩
层中(岩浆侵入没有切穿不整合面,说明岩浆侵入早于不整合面形成);最后,地壳抬升、剥蚀后重新沉
积,形成不整合覆盖。所以地质历史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是岩层褶皱—断层作用—岩浆侵入—不整合覆盖,
D 正确,ABC 错误。故选 D。
31.(1)角速度:均相等。线速度:文昌发射基地>西昌发射基地>太原发射基地>酒泉发射基地(或酒泉发
射基地<太原发射基地<西昌发射基地<文昌发射基地)。(2 分)
(2)昼长从 77°S 向北到 77°N 逐渐变长;77°S 到南极点、77°N 到北极点范围内昼长无纬向变化。(2 分)
(3)内蒙古地区地势平坦开阔,视野开阔;降水稀少,晴天多,视线良好;森林、河流、湖泊稀少,便于搜
救。(3 分)
32.(1)环境特点:(温暖的)浅海环境。物质成分:碳酸钙。(2 分)
(2)海水中的碳酸钙在海底沉积、压实、固结,形成深厚的石灰岩地层;之后,岩浆侵入到石灰岩地层中,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石灰岩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转变为大理岩。(3 分)
(3)制造建筑材料;制作化工原料;开发旅游业(如洞穴潜水);雕琢艺术品。(任答两点得 2 分)
33.(1)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呈东北—西南走向;平原面积狭小,沿海分布;地势起伏大,中部高,东西
低,坡度西陡东缓。(3 分)
(2)该山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抬升,使山脉海拔升高。(4
分)
(3)山地西侧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充沛,河流流量大;西坡地势起伏更大,流水侵蚀(溯源侵蚀)
作用更强。(4 分)
(4)地质历史时期,该地发生沉积作用形成砂岩;岩浆侵入到地壳岩石中,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浆周边的
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后经地壳运动,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岩层断裂,地壳抬升,
石英岩经外力风化、侵蚀后,广泛出露。(3 分)
34.(1)侧向侵蚀型环崖:分布在河流的凹岸一侧。理由:河流凹岸受流水侵蚀作用更强,更容易形成侧向
侵蚀型环崖。 溯源侵蚀型环崖:分布在河流的上游源头地区。理由:溯源侵蚀型主要是向源头方向侵蚀,
所以多在河流上游源头出现。(4 分)
(2)塑造侧向侵蚀型环崖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主要有流水侵蚀和风化作用。理由:流水在凹岸不断冲刷侵蚀
崖壁,使其逐渐后退形成环崖;同时,崖壁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变得更加脆弱,加速了被侵蚀的过程。(4 分)
(3)根据溯源侵蚀型环崖瀑布分布特征,推测当地可能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理由:溯源侵蚀型环崖瀑布
的形成,往往需要地势有一定的落差。如果地壳抬升,会使地势升高,河流落差增大,溯源侵蚀作用加强,
从而更容易形成溯源侵蚀型环崖瀑布。(4 分)
参考答案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