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大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大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29 18: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 2.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使用教材版本 新人教版(2024)
单元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课时数 7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AI情景教学:沉浸式探寻隋唐盛世
主题概述 本单元讲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起于581年,止于960年。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它创建的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唐初统治者改良政治,发展生产,形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局面。到开元年间,唐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国力达到顶峰,史称“开元盛世”。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盛世景象结束。至唐末五代,中国社会再次陷于分裂割据局面。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教科书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和中外交往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盛况。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经济上,精耕细作的农耕继续发展,新出现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新的陶器品种唐三彩;商业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频繁,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科技文化上,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科技文学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民族交往上,唐朝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外交上,开放的外交政策和社会风气,使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学习本单元有助于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明白隋唐繁荣开放的根源。能培育时空观念,精准把握隋唐历史发展脉络与阶段特征。更能厚植家国情怀,感悟隋唐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同时体会开放包容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具有树立正确文化观与国际视野的育人价值。
主题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学生通过之前历史课程的学习,对中国古代史早期阶段,如夏商周、秦汉等朝代有一定了解,知晓基本朝代更迭顺序和重要历史人物、事件,这为学习隋唐历史构建了基础框架,能帮助他们理解隋唐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及传承关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对于隋唐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他们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能对直观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进行简单分析,但对于复杂历史现象(如隋唐繁荣开放原因)的因果关系、本质特征等深入探究存在困难,需教师借助史料、图表等形式搭建思维桥梁。 此外,七年级学生是培养学习历史兴趣的关键时期。学生对有趣的历史故事,游戏化和AI技术的应用充满兴趣,这就为我们采用新颖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 根据以上,本单元以“AI情景教学:沉浸式探寻隋唐盛世”为主题,在本单元七个课时中,以长安城为线索,借助前沿AI技术,AI生成不同形象,创设独具特色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沉浸式探寻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深切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与辉煌历史,进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从朝代更迭、隋唐灭亡中得出启示,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通过学习隋朝对选官制度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说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了解大运河的开通,认识到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说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历史功绩,能说出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学习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曲辕犁、筒车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分析出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说出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通过实践活动“黑暗中前行”说出鉴真、玄奘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受唐朝的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分析出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说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分析出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历史趋势,说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学生通过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说出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情况;通过地图,说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的交往情况;通过识读《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图》,写出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能说出隋唐建立、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时间;通过《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能写出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分立情况(时空观念) 3.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史料,能够解释隋唐时期基本历史事件及人物。说出隋朝建立统一史实,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分析出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分析出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说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梳理出唐朝建立、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措施;说出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形成。通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能说出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经济发展的表现;说出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说出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分析出唐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史实及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分析出唐朝著名诗人的不同诗风特点及形成原因;写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史实;分析出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五代十国的根源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重难点 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形成及表现。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科技文化成就。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理解隋朝速亡的原因。分析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认识唐朝繁荣开放的原因和影响。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学习活动
活动1 引导学生建立起大单元的整体认知。 1. 展示目录,明确主题:课程开始时,在多媒体上展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目录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目录中,大家能发现这一单元讲述的是哪个时期的历史?这个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又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明确本单元主题——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2.AI情景,沉浸学习:向学生介绍本单元的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借助AI技术,以长安城兴衰为线索,生成不同的历史形象,创设沉浸式的历史情境。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等方面,深入体验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2 第一课时 长安源——《隋朝统一与灭亡》 1.创设情景:AI生成一位生活在当时百姓形象,跟随他的视角穿越时空沉浸式探寻隋朝的繁荣与衰落。 2.创设情景:AI百姓讲述经历大兴建都过程,设置时间轴,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观看示意图填充主要事件时间轴,标注关键词。 3.AI百姓诉说想从洛阳到涿郡情景,展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学生为他规划路线,掌握大运河修建基本史实,分析史料得出开通作用。 4.AI百姓介绍通过寒窗苦读中了状元,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引出科举取士制度,通过对比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突破难点。 5.AI百姓介绍自己的亲戚因为修建大运河饱受劳役,脱离农业生产,结合材料,分析隋朝灭亡原因,分析如何评价隋炀帝,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达成学习目标。
活动3 第二课时 长安兴——第二课时《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长安兴——第三课时《开元盛世》 1.以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为切入点,凭借影片中展现的唐朝盛景快速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直观感受长安繁荣景象,又能让学生留意到影片背后我国科技发展助力文化呈现的状况,为课堂运用AI技术还原历史人物做铺垫。 2.创设“评选最佳执政家”的情景开展教学,AI还原唐太宗、武则天人物进行自我介绍,学生自主浏览全文找出AI介绍错误之处,总结唐朝建立以及三位人物关键信息。并思考有哪些问题想向历史人物提问,通过接下来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创设情境,串联两课时,帮助学生整理把握唐朝繁荣。提高自主学习及信息甄别能力,帮助合理利用网络知识。 3.出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环环相扣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思想、措施、成效。达成通过阅读分析相关史料,能够解释隋唐时期基本历史事件及人物。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知道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形成学习目标。 4.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治国方面的共同点,对比隋朝,明确唐朝繁荣状况与原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达成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5.利用科技展示全景长安繁荣景象,学生沉浸式从经济、社会风气等方面找出繁荣表现。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落实目标的核心素养培养。(通过了解曲辕犁、筒车等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推广对农业发展、经济繁荣的推动作用,知道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了解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经济发展的表现;知道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6.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热烈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评选出他们心中的最佳执政者。利用AI提前制作的生动的史官形象,在学生评选论述后,由AI史官对其进行评价,以独特新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细致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史论结合能力。理解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唯物史观等。
活动4 第四课时 长安衰——《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的学习,分析唐朝的特征,出示杜甫的诗歌《忆昔》《无家别》,通过对比,引出唐朝衰落。(通过回顾唐朝特征,对比杜甫《忆昔》与《无家别》,以诗歌反映的不同景象,直观展现唐朝由盛转衰,自然引出衰落主题,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引发探究兴趣。) 2.展示安禄山、黄巢与朱温三幅人像图,抛出课程主题:谁是使唐朝灭亡的真凶?创设本课教学情景—剧本杀。利用AI技术展示安禄山、黄巢、朱温的独白,学生化身侦探阅读教材指出疑点。(展示关键人物图像并以“谁是唐朝灭亡真凶”设疑,创设剧本杀教学情景,学生化身侦探,增强历史学习趣味性和代入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热情。利用 AI 技术呈现人物独白,为学生提供新颖学习素材,促使学生结合教材主动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3.出示材料线索卡引导学生分析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建立后梁原因、过程、影响。(借助材料线索卡,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学生深入理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朱温建后梁的基本史实和历史影响。) 4.展示《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周世宗改革以及人口迁移图,掌握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分立情况。了解五代十国的根源。回顾七年级上册一直到唐朝灭亡的历史,朝代更迭,带领学生领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5.引导学生作为侦探总结分析三位嫌疑人哪一个是使唐朝灭亡的凶手,各抒己见。点评总结出示答案,帮助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点,提高史论结合和语言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活动5 第五课时 长安盛——第五课时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长安盛——第六课时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长安盛——第七课时《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出示长安城内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科技发展等场景。总体介绍这三个课时将从民族关系、中外文化、科技文化方面探寻这一时期的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情况。 2.AI 生成鸿胪寺寺卿为整理卷宗发愁等情景,发布任务,学生利用课上课下时间自主查阅资料、分析史料,梳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中文交流及科技文化成就并展示讲解。例如:整理吐蕃、回纥、渤海、南诏、突厥等民族与唐朝的关系,包括交往事件、重要政策、最终结果等,以表格的形式清晰梳理出来。(了解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掌握唐与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史实。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举办长安科技文化展,学生化身讲解员,教师结合材料评价并补充,帮助明确基本史实。(掌握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成就、分析唐朝著名诗人的不同诗风特点及形成原因)增强趣味性,提高语言表达等能力,突破重点。 3.第六课时以阿倍仲麻吕的视角,引导学生从世界走入隋唐、隋唐走向世界、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三个板块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黑暗中前行的游戏体验,(通过实践活动“黑暗中前行”了解鉴真、玄奘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受唐朝的开放交流、兼容并包,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理解外交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板书由学生填充完成总结,帮助掌握重点知识和提升能力。 4.回顾长安城所见所闻,探究单元主题特征表现及原因,以史为鉴,为当代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当今中国发展等出谋划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单元主题特征,贯彻单元理念,首尾呼应,突破难点。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及指标 一、对隋唐时期整体历史脉络的理解 1. 能够准确描述隋朝的建立与灭亡过程。 2. 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3. 掌握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4. 分析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掌握 1. 准确识读并解释《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2. 根据史料分析隋炀帝的功过。 3. 描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经过、历史意义。 4. 讲述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以及这一时期中外交流代表。 5. 描述这一时期科技文化代表成就。 三、对历史发展的分析能力 1. 分析隋唐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原因。 2. 探讨民族交融与对外交流对隋唐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 3. 解释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4. 总结隋唐时期的历史教训。 四、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1. 运用史料解释隋唐时期的基本历史事件及人物。 2. 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 3. 利用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解释唐代经济发展。 4.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五、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1. 感受唐朝前期的盛世局面,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 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 学习鉴真、玄奘等历史人物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4. 认识到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评价方法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历史写作、课堂展示、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进行评估。
赋值方法 每个评价指标满分为5分,总分为25分。根据学生在每课时的具体表现进行打分,最终得分将作为单元评价成绩。 优秀(20-25分): 对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掌握扎实,能够准确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良好(15-19分): 对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掌握较好,能够基本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合格(10-14分): 对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了解,能够简单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具备初步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表现出一定的家国情怀。 需改进(0-9分): 对隋唐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较少,难以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待加强。
五、单元作业设计
一、基础作业设计 创设情景:周末,春暖花开,小明和同学们一起相约参观博物馆, 进入场馆大厅,大家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好多展馆整齐分布,小明说道:“那就从我们最近学习的隋唐时期相关的展馆开始参观”。 【情景一·隋朝风光】 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隋唐大运河的地图,小明和同学们认真观看地图发现,地图上未标志出重点城市的名称。 (1)隋唐大运河以何处为中心,北端的北京是当时的何地?大运河的最南端又是何处? 答案: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设计意图】本题注重的是对隋朝大运河这一基础知识的考察。体现了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跨学科融合,让学生注重历史重要知识点和地图的识记能力。 (2)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设计意图】通过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要一分为二,客观公正,站在时代的背景下理性分析,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利于千秋万代。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造福人民。但隋炀帝为了快速开凿大运河,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并且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为隋朝速亡的原因之一。 (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以下诗词中与其相关的是?( B ) A.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孝廉方察举,勉勉讵长贫。 【设计意图】本题考察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通过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分辨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信息至关重要。 【情景二·伟大人物】 大家看到博物馆的大屏幕中正在播放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 (4)唐太宗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以下哪项不是他广纳贤才的代表?( B ) A.魏征 B.姚崇 C.房玄龄 D.杜如晦 【设计意图】本题考察政治人物的重要功绩。唐太宗作为历史明君,以善用人才闻名,而唐玄宗前期也注重任用贤能,所以考察让学生区分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也是有必要的。 【情景三·建筑风华】 大家游览至建筑展览区,见到了唐朝都城的平面图。 (5)《长安十二时辰》中,商人道:“咱们长安呀,一共有一百零八坊,南北十四街,东西十一街……”。“长安”在今天的哪里?“坊”有着怎样的职能?( A ) A.西安 居民区 B.长安 商业区 C.长安 居民区 D.洛阳 商业区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的都城所在以及坊与市的区别。让学生从建筑角度认识到唐朝的强盛与繁华。 【情景四·画中历史】 小明一行人转而来到绘画展馆。对面前的画仔细端详起来。 (6)民族间交往是我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前提,以下不属于民族往来的是( D ) A.击败突厥 B.昭君入塞 C.唐蕃和亲 D.鉴真东渡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的是民族交往与交融。学生容易存在误区:将民族交往与中外交往混为一谈。 【情景五·总结收获】 时间过的好快,参观已经结束,小明和同学在一起总结今天的收获。 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材料二: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旧唐书》 材料三:唐太宗勤于政事,虚心纳谏,缔造“开元盛世”;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唐朝的政治辉煌灿烂,在历史上别具一格,影响深远。 1.材料一中的唐朝青瓷和白瓷主要烧制于什么窑?(2分)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2.材料二中,唐太宗被各族尊称为“天可汗”的原因是什么?(1分)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等对各民族有巨大的吸引力;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根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唐朝繁荣辉煌的因素有哪些?(3分) 唐朝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开放、兼容的对外政策…… 【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繁荣的表现。需要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等方面去分析概括,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情景六·归来再升华】 (8)学校推出“中华文明”活动,各班纷纷设计朝代展。小明和同学们结合参观博物馆的经验决定设计“繁荣开放的唐代文明”板报,给出如下样式。请在空白处各举一例或补充完整,帮助同学完成板报。(5分) 简介 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经济繁荣表现_____________ 选官制度 _____________ 民族交往 _____________ 对外关系 _____________ 文化名人代表_____________
基础作业案例特色说明:1.从生活方面创设新情境,设置与新情境相融合的问题; 2史论结合,重视材料的运用;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与开放性试题相结合,多维度考查学生能力。注重学科融合和核心素养培养。 二、实践性作业:1.绘制单元思维导图、时间轴 2.小论文探究 ①选择两到三个隋唐对外交往史实,自拟题目,史论结合写一篇小论文。 ②结合本单元内容,围绕探究隋唐时期繁荣与衰落原因,自拟题目,史论结合 ③针对“谁是最佳执政者”这一问题,除课堂讨论角度外,从外交政策、民生保障、文化传承创新等全新视角,重新评估唐高祖、唐太宗、武则天的统治。通过查阅更多历史资料,深入剖析他们的执政成效,形成一篇个人探究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3.借助相关网络与图书资源,搜索盛唐诗人们的经历与最后结局,如李白、杜甫、韦应物等,诗歌反应的历史事件及影响。 4.隋唐时期的传统技艺丰富多样,如丝绸制作、陶瓷烧制、书法绘画、乐舞表演等。选择一项你感兴趣的传统技艺,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制作或表演流程,并尝试亲身体验。若选择丝绸制作、陶瓷烧制等工艺,可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若选择书法绘画,创作一幅相关主题的作品;若选择乐舞表演,录制一段表演视频。 5.制作隋唐人物名片卡。
六、教学改进反思
一、教学方法创新 1.大单元理念贯穿始终:从课程起始就通过展示目录引导学生把握“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主题,后续各课时紧紧围绕该主题,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多角度以长安城为线索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全面理解隋唐历史的整体风貌。在各课时中,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与对比分析。如延续“评选最佳执政家”活动;在民族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课时,回顾隋唐政治、经济繁荣,探究其对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影响,强化学生对知识内在联系的理解。 2.教学情境创新独特:借助前沿AI技术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如百姓视角看隋朝、帮助鸿胪寺理卷宗等,让学生沉浸式融入历史,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参与度,使抽象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3.多元教学形式结合:综合运用动画、史料分析、剧本杀等形式,避免教学单一。 4.此外,AI多元教学只是落实目标的手段,整个过程更注重学生主体,结合史料,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历史方法。 二、落实素养培养 在各个环节中十分重视历史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能力。 三、改进: 1.深化AI技术应用:进一步挖掘AI在历史教学中的潜力,加强AI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2.今后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突破难点,精选史料、设置探究问题等
七、时空坐标
八、单元思维导图
589年灭陈,统一全国 开皇之治 隋文帝 隋朝 成就: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治世局面 隋唐兴衰 灭亡:618年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 建立:618李渊,定都长安 开元盛世 唐玄宗 隋唐时期: 唐朝 由盛转衰:安史之乱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 农业:曲辕犁、筒车、水利工程 手工业:纺织业、陶瓷业 经济繁荣 对外开放 与日本 遣隋使遣唐使、鉴真东渡 商业 :唐都长安 与新罗 学习唐朝文化 朝鲜半岛音乐传入中国 开明的民族政策 文成公主入藏、突厥、 科技文化 与天竺 玄奘西行《大唐西域记》 回纥、渤海、南诏 雕版印刷术、天文学与医药学 与东罗马帝国、大食 唐朝的思想家、唐诗、书法与绘画、敦煌莫高窟
九、单元教学结构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