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练习题(含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从不狭隘,总是满腔热忱地投入救治伤员的工作中。他对技术精yì求精,在医疗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想尽办法提高救治水平,绝不niān轻怕重。他的精神鼓舞着人们,让大家明白了奉献的意义。
1、请确认演讲稿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狭隘(A.yì B.ài)( ) 热忱(A.chén B.shěn)( )
2、根据演讲稿中的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
精yì求精______ niān______轻怕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2025年2月20日,一封来自非洲卢旺达的感谢信牵起了跨越山海的援非情谊。②2025年是中国派遣援非医疗队的第62个年头,中国医疗队的足迹早已遍布。③在“中国—卢旺达中医诊疗中心”内,援非中医医生们手法娴熟,银针飞速刺入穴位,火罐稳稳吸附肌肤,精准化解当地民众的顽固病痛。
④诊室外,患者翘首以盼,队伍蜿蜒,只为见识神奇的“东方秘术”。⑤这封信虽然记录着银针与药香交织的治愈故事,更承载着中非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
3.原稿第③句中加点词语“娴熟”按照感彩划分是________词;“化解”按照词性划分是________词。
4、原稿第②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5.原稿第⑤句中的关联词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撞南墙不回头。”
B.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快?
D.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界决定了读书人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中@#国教育出~&版*网]
③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④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①④③② B. ①③④②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8.名句默写。
(1)《纪念白求恩》中“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白求恩精神的核心内涵。
(2)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热血青春奋力书写属于我们的壮丽篇章,让青春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3)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白求恩医生是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赞扬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⑴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⑵。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注释
1、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医生。一九三六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一九三七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一九三八年初来中国,三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由于在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感染,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2、参见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和《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166、229—234页)。
9. 文章思路清晰,文脉分明。请根据提示,补充下面的表格。
段落 结构、段意 写作思路
1 概述白求恩的事迹,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叙
2 分述: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
3 分述: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总结全文:叙述往事,阐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③________。 颂
10.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从表达效果看,哪一句好些?为什么?
句①: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句②: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个个都佩服,个个都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有人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早就过时了,现在的社会非常现实,谁做事不为自己考虑?也有人说,应在全社会倡导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几年间,本书作者(熊培云)陆续接受了《新京报》《南方都市报》《钱江晚报》《湖南经济文化》等媒体的采访,就本书的写作及其他若干问题做了简要的回答。以下是节选的部分内容。
问:土地流转改革被称为自实行土地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乡村财产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土地可被农民换成“看得见”的资产,这算是不小的进步吧?
熊培云:有了土地流转,农民可以互换土地、出租、入股,对土地的使用灵活了,这些无疑是有进步的,但进步得还不够。没有土地,农民就没有灵魂。说得多好!凡事都有个根本。就像我们常讲的,如果一个国家不尊重宪法,这个国家就少了灵魂;如果一个社会没有责任与关爱,这个社会也少了灵魂。将土地还给农民本是件很有希望的事情,私有产权不仅可以抵挡权力的入侵,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议价权。这些年大家之所以赞美物权法,正是因为受保护的物权不仅保障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构成了针对权力的防御与分权。如果产权能够得到真正地保护,一个人失去权利也不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他其他方面的权利是有保障的。______。
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认为土地一旦开放,许多城里人就会到农村去买地,然后呢,农民会不顾一切,为了换酒喝或者给孩子交学费把自己的土地卖掉,最后的结果是农民无家可归了。我觉得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且不说没几个人会因为买酒喝而卖土地,如果一个国家逼到孩子连学费都交不起,应该反思的不是为什么农民要卖土地,而是为什么农民会穷到要卖土地。上述担心与推理同时有悖于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即个体才是自己利益的最终判断者。
问: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他们当中很多人在城里过得并不好,有的甚至睡在广场上、桥洞下,可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呢?农民是心甘情愿被城市绑架吗?
熊培云:不是农民被城市绑架了,而是被贫困绑架了。绝大多数农民是因为农村收入低才到城里去,城市只是给他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而不是痛苦的源泉。从心理上说,他们背井离乡可不是想在城市里“受虐”。城里的花花绿绿的确足够吸引他们,但我也注意到许多中老年农民更愿意在乡村生活。对于他们(甚至包括一些年轻人)来说,城市只是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而不是他们生活、更不是养老的地方。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农民赚了钱就回家盖房子。当然,他们多半也没有能力在城里买房子。
问:很多人感慨“回不去故乡”,您也多次著文提到对于故乡沦陷的担忧与伤感。农村对您意味着什么?
熊培云:有故乡是件美妙的事情。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意思是说,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我讲“有故乡者有恒心”“有故乡者有敬畏”也是相同的道理。利希滕伯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对于人类来说,天堂也许是最容易的发明了”。托·富勒也讲过,“不知道该如何度过一生的普通人,总想进入天堂。”两句话合起来就是想去天堂的人跟着发明天堂的人跑。结果是我们把有瑕疵的尘世抛弃了,而完美的天堂也没有得到。中国乃至历史上的很多悲剧,就是为了建设一个个天堂,而毁坏了各自的家乡。
完美的世界并不存在,回到故乡,是承认人的条件与局限,承认自然的法则,承认理想的恒久。所以我今天特别想说,有故乡的人不稀罕天堂,也不会跟着别人跑,他只要一点一滴的建设他的故乡。
我还想补充的是,故乡对于我而言,更是一个精神家园。我的乡愁不只是关于过去的,更是关于将来的,有时候也是一种转型期的乡愁。而且故乡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一个村庄,它是一组变幻的意象。有时候它是天上的一片云,有时候它是大地山川中的万物,有时候它又是一个城邦。你熟识那里的每一个人,你们曾经在一起居住与生活,你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材料二: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找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访者提到,土地流转改革是关于乡村财产制度的变革,对农村经济、乡村治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B在产权得到真正保护的情况下,一个人失去某种权利也无关紧要,因为他必然会获得其他方面的权利。
C在受访者看来,虽然很多农民在城市里过得不好,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心甘情愿地被城市绑架。
D材料二认为,一块地上所能容纳的人口是有限的,过剩的人口需要离开,去寻找新的适合生存的土地。
1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访者发问时提到受访者“对于故乡沦陷的担忧与伤感”,可见采访者了解受访者的作品及基本观点,为采访做了充分准备。
B基于“个体才是自己利益的最终判断者”这一常识,可知农民不顾一切卖地,最后发生无家可归的情况可能性不会太大。
C在受访者看来,如果完美的世界存在,那么有故乡的人就会抛弃“有瑕疵的尘世”,跟着别人跑,而不会建设自己的故乡。
D有在广西靠近瑶山区域拼命垦地的,也有在云南地区找不着地的“孤魂”,可见宣泄出外寻找土地的过剩人口命运并不相同。
14下列对受访者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尊重宪法,国家才有灵魂;有责任与关爱,社会才有灵魂。受访者通过比较,说明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
B“有些人总是莫名其妙地担心”一段,受访者先引入“虚拟论敌”,再通过反驳、补充支撑,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C受访者指出,城市只是一个“开眼界、见世面、多赚点钱”的地方,是为了说明农民被城市绑架的原因。
D受访者引用利希滕伯格和托·富勒的关于“天堂”的名言,从压反两个角度论证了家乡毁坏这一悲剧的根源。
15、下列选项,最适合填入材料一空缺处的一项是( )
A时代到了,一棵小草也能掀翻一块石头。
B坐在自己的房屋里,他可以像王子一样不受侵犯。
C一个人只有拥有土地才有价值,才有灵魂。
D呵护家乡,就是呵护精神的后院、灵魂的庙宇。
16.从土地和农民的关系这一角度,如何理解“故乡何尝不是一种恒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劳动者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尽情欢庆,享受美好生活,更饮水思源,唱响劳动颂歌:______。
②劳动创造的财富是美丽的。从远古祖先打磨石器、钻木取火,到如今机器人大显身手,无人机四面开花;从都江堰的巧夺天工,到“复兴号”的风驰电掣;从孔孟老庄的百家争鸣,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横空出世;从元代郭守敬的观星台,到今天的贵州“天眼”……这些皆是劳动的美丽结晶,是劳动者的丰硕成果,为我们夯实了美好生活之基。
③劳动的过程是美丽的。不管什么劳动,都要付出时间与精力,都需要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无论是建设大桥的电焊工人,还是操控盾构机的技术人员;无论是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还是开发AI的程序员;无论是在科技实验室里“铸剑”的工程师,还是在梯田里“绣花”的庄稼汉……看到他们流下热汗的两鬓、聚精会神的双眼、熟练操作的双手,人们都会生出感叹:认真劳动的姿态最美。
④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是美丽的。“人民工匠”许振超,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火箭发动机焊接专家高凤林,以极致的精确度和稳定性,成功完成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焊接;载人潜水器组装大师顾秋亮,能够在组装载人潜水器时达到“丝”级的精度……他们都在劳动中,把技术升华为艺术,大国工匠成了“国画大师”,勤劳汗水折射出美丽彩虹。
⑤但是,也有一些人,好逸恶劳,十分丑陋。譬如,______……他们若不幡然醒悟,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甚至惩罚。
⑥还有一些人,轻视劳动者,不尊重他人的劳动。他们认为自己是拿金钱换劳动、换服务,因而在诸如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送餐骑手等普通劳动者面前自觉高人一等,极其粗暴无礼,甚至故意刁难。这些糟糕的形象,与这个颂扬劳动光荣的社会格格不入。
⑦“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时下,我们的发展仍然有不少难题,几重关隘,几多挑战。我们唯有以坚强定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以勤奋工作来稳住阵脚,发奋拼搏,靠高质量的创新劳动来破解困局,靠实打实的美丽劳动来取胜报捷。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5月2日,有删改)
17.根据全文,在第①段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18.在第⑤段横线处补充论据,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 )
A.有人想不劳而获,沉迷虚幻世界,等着天上掉馅饼。
B.有人自以为地位尊贵,常常对普通劳动者颐指气使。
C.有人不愿劳动,做“霸道总裁”梦,妄想一夜暴富。
D.有人害怕艰苦劳动,见困难就躺平,遇挫折就摆烂。
请分析文章第②—⑥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恶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某种必要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要紧。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地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入“我”的遭遇,描写了“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B.小说运用大量心理独白揭示“我”隐秘的内心想法,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
C.作者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在大城市实现理想,不断迫使自己挑战极限,终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了“蜘蛛人”。
D.“我”身上所背负的是一个打工者在城市立足的理想,然而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被城市的蛛网塑成了蜘蛛。
21.关于文中的“异化”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因为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后成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漠不关心。
B.“我”为了多赚钱不惜选择难以胜任的工作,这与后来“我”会在工作中“异化”并无直接关联。
C.小女孩的爸爸告诉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为小女孩的比喻很形象很贴切,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
D.“我”最终变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与悲惨。
22.小说结尾“我”变成蜘蛛富有隐喻,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3.小说中的意象往往是人物内心的映照,文中多次出现“鸟”的意象,请你对“鸟”这个意象进行赏析。
答案
1、B A 2.益 拈 3.褒义 动 4.示例:在句末加“广袤的非洲大陆”。 5.将“虽然”改为“不仅”。 6.B 7.A 8.(1)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2)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3)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9.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②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②重大意义 ④论(或议
10.句①好,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这一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表达了对白求恩的赞美之情。
11、示例: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做事只考虑自己是不行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存在。在很多时候,帮助了别人,也就等于帮助了自己。
12、D
13、C
14、B
15.B
16、①故乡有土地作为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农民依靠其生活;②土地让农民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够一点一滴地建设故乡。
17.劳动是美丽的。 18.B 19.第②—⑥段的论证思路是先正面论述“劳动是美丽”的观点,然后从反面批判社会上“好逸恶劳和轻视劳动者,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是可耻”的观点,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
20.B 21.B
22、①“我”异化为蜘蛛,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地位之卑微与渺小,如同蜘蛛在城市这个巨大且复杂的“网”中挣扎。
②“我”异化为蜘蛛,反映出打工者在城市追求梦想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揭示了城市生活的残酷和底层打工者的无奈,深化了打工人在城市生存困境的主题。
③结尾异化的隐喻,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思考性,让读者在意外之余去思考打工人在城市中的命运,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23、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地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细腻传神地刻画了“我”对高空作业的恐惧。
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情形,形象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我”坚强的意志。
③大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读者也不禁捏一把汗、心惊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