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运动
三维目标:
1.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能够分析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意义。(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理解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阵地的原因。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性质、意义,知道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立足家国情怀,深刻领会“五四精神” 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人格。理解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奉系
滇系
皖系
直系
桂系
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示意图
①.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②.思想上: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思潮
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旧思潮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③.知识分子: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制度革新不足以救中国.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解放国民思想
启发新的伦理道德,培养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向西方学习制度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1)时间:
(2)兴起标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5年
第二卷起改名
从上海迁往北京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敬告青年》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陈独秀
11901年留学日本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创始人
1910年留学美国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新青年》主编
11913年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新青年》主编
1902年留学日本 《新青年》主编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主张: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陈独秀36岁 胡 适24岁 李大钊26岁 鲁 迅34岁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主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蔡元培
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和革新,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奠定了北大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①李大钊发表《孔子与宪法》等文,历数尊孔与宪法性质相悖之处,反对定孔教为国教。
②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 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旗帜)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德先生
democracy
赛先生
science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3)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某日,有个秀才在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信息: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晕死过去,为什么?
我以为……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断句困难,不易理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文学革命
旧文学艰深晦涩,不易理解,容易产生误读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北大青年们最早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傅斯年、罗家伦等人。
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结合教材和材料,说说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一文不值,急需改弦更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
后期
新文化运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背景: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尊孔复古”逆流,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③北洋政府统治下政治混乱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蔡元培
内容:①②③
①
②
③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影响、意义
③
②
①
洋务运动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自强求富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回顾
技术
制度
思想
特点: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经济近代化
政治近代化
思想近代化
“自我疗伤”
“温药慢治”
“猛药重治”
“开颅洗脑”
时空观念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 背景
1918年,德国投降,一战结束,协约国取得了胜利。
战胜国在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
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正当要求:
① 废除外国在华特权;
② 取消“二十一条”;
③ 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遭到拒绝,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2. 爆发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口号
要求
结果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学生
发表宣言、示威游行、罢课
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军警逮捕街头讲演的学生
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反帝
反封建
最能反映
五四运动
的性质
历次革命运动口号之比较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太平天国运动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辛亥革命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五四运动
中国人民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三.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3. 扩大
上海学生罢课
上海商界罢市
上海工人罢工
(1)时间:
(2)中心:
(3)主力:
(4)斗争方式:
1919年6月5日
北京→上海
学生→工人
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
民族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觉醒,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概括以下内容。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4. 结果
罢免曹、陆、章职务
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释放被捕学生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了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山东问题后续
思考:为什么五四运动不是彻底的胜利?
对内: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对外:没有赶走帝国主义。
虽然五四运动轰轰烈烈,但无法改变日本取代德国霸占山东及青岛主权的事实。巴黎和会后紧跟着在1921-1922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在美英斡旋下,中日两国于1922年2月4日在会外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的条约》及其附约。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将胶州湾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中国将其全部开为商埠,并尊重日本在该区域内的既得利益;日军撤出山东,青岛海关归还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支线由中国向日本赎回,前属德国人的煤矿由中日合办。
材料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
材料1: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2:“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3: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历史》
①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革命性
广泛性
进步性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材料一:五四运动最突出的思想贡献就是引进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深入到工人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进一步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要求成立领导自己的政党。一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应运而生。
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五四运动为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历史影响?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全国青年要和人民大众结合在一块。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群众基础:
新的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群众基础:
革命任务:
1840年
1919年5月4日
1949年10月1日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缺乏群众基础
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广泛的群众性
反帝反封建、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
——习近平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核心:爱国主义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原因(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背景:
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②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③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④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前后变化:
领导力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共和观念) 马克思主义
革命目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开始地点
前期主力
反帝
反封建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
口号:
①
②
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地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历史意义
④
③
②
①
课堂小结
新文化运动
的兴起
五四运动
的爆发
标志:《青年杂志》的创办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内容: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族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影响: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扩大:工人阶级登山政治舞台
结果:初步胜利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主义革命运动
意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