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诗二首》教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7《古诗二首》教案+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30 12:44:4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 古诗二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单元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去旅行,游大美河山,赏人文风光。本单元我们将完成以下任务:任务一:游两“西”,想古诗美景;任务二:游安徽,品黄山奇石;任务三:游台湾,赏日月潭景观;任务四:游新疆,尝美味葡萄;任务五:说美景,为家乡做代言。
【拓展资源】
丛书:《山中》《咏华山》
【课型安排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2课时
学习任务一:游两“西”,想古诗美景
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第一站,我们一起去山西省登鹳雀楼望远、去江西省庐山观瀑布,发现诗词中的美丽风景。争当家乡代言人。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登、唐”等7个生字。会写“依、尽”等4个字。积累“穷尽、山穷水尽”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作者,揭示课题
(一)认识作者和鹳雀楼。
1.认识作者,识记“唐”字。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认识鹳雀楼。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作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二)读好课题。
1.指导朗读:“登”字后面要稍微停顿,做到音断气连。
2.识记“登”。字理识记。“登”最初意为“双手捧食器进献”,后引申为“上升、攀登”等动作。其本义与古代祭祀仪式相关,成熟后衍生出“登基”“登场”等引申义。
活动二: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一)读准字音。
1.带着自读提示读古诗: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朗读。
(二)读出节奏。
1.自由读这首诗,试着读出诗的节奏(出示:二读古诗,读出节奏)。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指导朗读。
读五言诗在前面两个字后停一停,才好听。最后一个字拖长一点,会更有感觉。
活动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一)圈画景物。
1.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白日、山、黄河。
(二)借助图片、关键词句,说画面。
1.学习“白日依山尽”。
(1)理解“白日”。
◎傍晚即将要下山的太阳。
(2)识记理解“依”。
解读字理:甲骨文的“依”就像是婴儿包裹在被子里一样,包婴儿的被子就像是成年人的衣服,后来人们将“人”从“衣”中分离出来。所以“依”是依存、依靠的意思。
(3)识记理解“尽”。
借助图片理解“尽”是“消失”的意思,表示太阳快要落山了。
(4)说说“白日依山尽”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
想象画面,指导朗读:太阳是慢慢地往下落,“依山尽”要读得慢一点。
3.学习“黄河入海流”。
(1)借助视频说说“黄河入海流”是怎样的画面。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2)指导朗读:放慢语速,读出气势来。
3.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作者所想的内容。
(1)理解关键字,随文识字。
①“欲”:想要。
②“穷”:尽头。
③千里目:目光所及的最远处。
字理识记:欲、穷。
(4)理解“一层楼”,识记“层”。
◎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是一直往上、一直努力的意思。
(5)说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怎样的画面。
◎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理解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出示)只有站得______,才能看得_______。
◎以后当朋友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们可以这样激励他——生齐读
◎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也可以对自己说一句——生齐读
(7)指导朗读:朗读最后两句诗,要气势高昂。
(三)背诵古诗:指名背诵、同桌互相背诵等方式。
(四)学法小结:圈景物,说画面,读情感,诵积累。
活动四:认真书写,展示风采
(一)读好生字词,观察字形,按结构分类。
依山尽 穷人 一层
左右结构:依
上下结构:尽 穷
半包围结构:层
(二)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1.观察“依、尽、穷、层”,想想怎么写美观。
◎书写要点:
“依”:“衣”的长撇从横画中部起笔,撇至“亻”侧,末笔捺从长撇的上部起笔。
“尽”:“尺”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穷”:第1笔点左右居中,第5笔是点不是捺;“力”撇的起笔与第1笔点上下对齐,要稍穿插进穴字头中。
“层”:“云”两横上短下长,下横要长于尸字头,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2.教师范写,学生在课本上描红,再在练习本上练写两个。
3.借助评价小工具,师生进行评价,书写不理想的,重新练写。
课堂小结:在这节课里,我们跟随作者登上鹳雀楼,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节课我们要尝试自己学习古诗,加油!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穷”等6个字。积累“烟云、烟消云散”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壮丽。
【教学过程】
活动五:迁移运用,自学古诗
(一)回顾古诗学习方法。
圈景物,说画面,读情感,诵积累。
(二)运用方法,合作学习《望庐山瀑布》。
1.理解题目,补充庐山和香炉峰的资料。
◎望庐山瀑布:远看庐山瀑布。
2.自主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3.随诗多种方法识字:瀑、布、炉、紫、烟、遥。分享识字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圈画事物,想象画面,理解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理解“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九天”。
◎挂前川:指瀑布像一条挂在山前的河流。写出瀑布垂直而下,奔流不息的感觉。
◎飞流、直下:可以看出庐山很高,瀑布冲下来的速度非常快。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所以是直直的。
◎三千尺:是虚数,诗人采用夸张手法,强调山非常高,瀑布飞速直下产生极大落差,水势湍急,气势宏大。
◎九天:指天极高之处,体现了瀑布之高。
4.小组派代表用自己的话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太阳一照,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挂在山川之间。
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下来,使人觉得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了。
(二)指导朗读。
◎前两句可以读得慢一些,想象诗人在远远观察瀑布;第3句可以读得快一些,体现瀑布流速之快;最后一句“落九天”可以读得有力一点儿 读出诗人惊叹的语气。
(三)多种方式背诵古诗。
活动六:运用方法,拓展阅读
练习读《山中》和《咏华山》,请小组成员展示读诗,读出节奏。
(二)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
(三)借助插图,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山中》: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汽很重,似流欲滴,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咏华山》: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四)请试着展示诵读其中一首诗。
活动七:认真书写,展示风采
(一)读好生字词,观察字形,按结构分类。
日照 香炉 云烟 山川 直尺 银河
左右结构:炉 烟 银
上下结构:照 直
独体结构:川
(二)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1.观察“照、炉、烟、川、直、银”,想想怎么写美观。
——左右结构:炉、烟、银
——上下结构:照、直
——独体结构:川
◎书写要点:
“炉”:“户”第3笔横起笔在横中线,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
“烟”:“因”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大”末笔捺改点。
“银”:“艮”竖提的竖画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捺收笔不低于竖提。
“照”:“灬”宽,“昭”的“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上。
“直”:5个横画要注意长短的变化和位置,中间3横间距相等,末笔横最长。
“川”: 3笔分立,间距相等,第1笔是竖撇,第2笔竖在竖中线上,第3笔竖最长。
2.教师范写,学生在课本上描红,再在练习本上练写两个。
3.借助评价小工具,师生进行评价,书写不理想的,重新练写。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观望了庐山瀑布,你的家乡有什么著名的人文景点或者壮丽的山河景色,课下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准备向大家介绍。
【板书设计】
【教学建议】
1.注意对学生朗读指导不宜提过高的要求,以鼓励为主,激发和保护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2.说画面意思合理即可,不宜要求过高。
3.以上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根据学情进行调整,拓展阅读时间不够可以利用晨读完成拓展。(共62张PPT)
核心任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本单元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去旅行,游大美河山,赏人文风光。这节课,让我们来到第一站,去发现家乡美,争当家乡代言人。同学们,加油哦!
争当家乡代言人
学习任务一:游两“西”想古诗美景
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第一站,我们一起去山西省登鹳雀楼望远、去江西省庐山观瀑布,发现诗词中的美丽风景。争当家乡代言人。
古诗二首
7
课型:精读引领课
课时:2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学习活动
活 动 一:认识作者,揭示课题
活 动 二: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活 动 三: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活 动 四:认真书写,展示风采
活 动 一
认识作者,揭示课题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1.认识作者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作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著名的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2.认识鹳雀楼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
稍微停顿
音断气连
3.读好课题
识记“登”
3.读好课题
活 动 二
初读诗歌,感悟节奏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cénɡ
qiónɡ
朗读要求:
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会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1.读准字音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 雀 楼
/
/
/
[唐]王之涣
/
/
读五言诗在前面两个字后停一停,才好听。最后一个字拖长一点,会更有感觉。
2.读好节奏
活 动 三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登 鹳 雀 楼
[唐]王之涣
圈出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看到的景物。
1.圈画景物
白日依山尽
傍晚的太阳
太阳快要落山了

人在衣中
依靠 挨着
甲骨文
本义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
读得慢一点
2.借助图片、关键词句,说画面
黄河入海流
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
放慢语速,读出气势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欠,人张口吞咽口水想吃东西的样子。
谷,表示粮食。

形声兼会意字
本义
欲望想要

所想

本义
尽头
目光所及的最远处
2.借助图片、关键词句,说画面
想要看到更远的风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借助图片、关键词句,说画面
只有站得 ,才能看得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气势高昂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_________,
黄河_________。
欲穷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背诵古诗
圈景物
读情感
说画面
诵积累
4.学法小结
活 动 四
认真书写,展示风采
依山尽 穷人 一层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尽 穷

1.观察分类


书写指导:“衣”的长撇从横画中部起笔,撇至“亻”侧,末笔捺从长撇的上部起笔。
部首:亻
组词:依着 依靠
音序:Y
结构:左右
2.写好生字

jìn
书写指导:“尺”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部首:尺
组词:依山尽 说不尽
音序:J
结构:上下
2.写好生字

qióng
书写指导:第1笔点左右居中,第5笔是点不是捺;“力”撇的起笔与第1笔点上下对齐,要稍穿插进穴字头中
部首:穴
组词:贫穷 穷人
音序:Q
结构:上下
ó
穷尽 山穷水尽
2.写好生字

céng
书写指导:“云”两横上短下长,下横要长于尸字头,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部首:尸
组词:一层楼 上层
音序:C
结构:半包围
层叠 层林叠翠
2.写好生字
规范
整洁
正确
3.评一评
第二课时
学习活动
活 动 五:迁移运用,自学古诗
活 动 六:运用方法,拓展阅读
活 动 七:认真书写,展示风采
活 动 五
迁移运用,自学古诗
圈景物
读情感
说画面
诵积累
1.回顾古诗学习方法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远看庐山瀑布
瀑布视频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瀑布飞泻,被誉为中国最秀丽的十大瀑布之一。瀑布最著名的应数三叠泉,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
认识庐山
2.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你了解香炉吗?文中的“香炉”到底指什么呢?
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诗人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香炉峰。

联系生活,你能想到哪些与“炉”有关的词语?
2.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望庐山瀑布
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
飞流直下三千尺,
遥看瀑布挂前川。
2.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读古诗,圈出诗人看到的景物。
2.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瀑布像一条挂在山前的河流。
2.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山高水急。
瀑流直泻。
虚数,形容很高。
指天之极高处
夸张
2.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用自己的话交流想象到的画面
香炉峰上云雾弥漫,太阳一照,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挂在山川之间。
瀑布从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泻下来,使人觉得好像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了。
2.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C
读得慢一些
C
读得快一些
C
读得有力一点儿 读出诗人惊叹的语气。
3.朗读背诵
___香炉______,
遥看_________。
飞流__________,
________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3.朗读背诵
活 动 六
运用方法,拓展阅读
咏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山中
[唐]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读好古诗节奏
咏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山中
[唐]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圈画景物
咏华山
[宋]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借助插图,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山中
[唐]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汽很重,似流欲滴,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3.借助插图,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咏华山
[宋] 寇准
只有______,更无______。
举头______,回首______。
山中
[唐]王 维
________出,天寒______。_____元无雨,空翠_____。
4.背诵古诗
活 动 七
认真书写,展示风采
日照 香炉 云烟 山川 直尺 银河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独体结构:
炉 烟 银
照 直

1.观察分类


书写指导:“户”第3笔横起笔在横中线,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点的下方。
部首:火
组词:香炉 炉子
音序:L
结构:左右
2.写好生字

yān
书写指导:“因”首笔竖在竖中线左侧,“大”末笔捺改点。
部首:火
组词:烟雾 烟雨
音序:Y
结构:左右
烟云 烟消云散
2.写好生字

zhào
书写指导:“灬”宽,“昭”的“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上,“灬”上合下开。
部首:灬
组词:日照 照射
音序:Z
结构:上下
2.写好生字

chuān
书写指导:3笔分立,间距相等,第1笔是竖撇,第2笔竖在竖中线上,第3笔竖最长。
部首:丿
组词:川流不息 冰川
音序:C
结构:独体
山川 名山大川
2.写好生字

yín
书写指导:“艮”竖提的竖画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捺收笔不低于竖提。
部首:钅
组词:金银 银河
音序:Y
结构:左右
2.写好生字

zhí
书写指导:5个横画要注意长短的变化和位置,中间3横间距均等,末笔横最长。
部首:十
组词:一直 笔直
音序:Z
结构:上下
2.写好生字
规范
整洁
正确
3.评一评
本节课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观望了庐山瀑布,你的家乡有什么著名的人文景点或者壮丽的山河景色,课下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准备向大家介绍。
争当家乡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