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强化提升·B卷)(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上-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强化提升·B卷)(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30 20:55: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与重难点精练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强化提升·B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年4月26日,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完成交接,入驻“天宫”,下列对太空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什么是黑洞?
B.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
C.宇宙有多大?
D.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
【答案】D
【详解】ABC.什么是黑洞?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宇宙有多大?是科学问题,故ABC不符合题意;
D.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是宇航员的个人感情问题,不是科学问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小明发现手持小电风扇不会转动了,于是对其进行了更换电池的操作,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与假设 C.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D.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答案】C
【详解】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小明发现手持小电风扇不会转动了,于是对其进行了更换电池的操作,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闻气体气味
【答案】A
【详解】A.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与试管口要紧挨着,正确;
B.滴加少量液体时,胶头滴管要悬于试管口的正上方,错误;
C.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错误;
D.不得直接闻气体气味,防止中毒,错误。
故选A。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大约是100dm
B.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1.65m
C.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m3
D.日常饮用的袋装牛奶每袋大约1.5L
【答案】B
【详解】A.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大约是28cm=2.8dm,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生的身高约为1.5m~1.7m,故B符合题意;
C.一间空教室的体积约为V=10m×8m×3m=240m3,故C不符合题意;
D.日常饮用的袋装牛奶每袋大约150mL=0.15L,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在实验室中,对一种形如珠子且直径较小、连在一起的物体进行测量,如图所示,其长度l为(  )
A.2cm B.2.0cm C.2.00cm D.2.000cm
【答案】C
【详解】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右端的示数为2.00cm,物体的长度为2.00cm,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小科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小科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9毫升 B.大于9毫升
C.等于9毫升 D.无法确定
【答案】B
【详解】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方法正确,读数为18毫升,实际等于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偏大,剩余液体的体积就是小于9毫升的,则小科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大于9毫升。
故选B。
7.如图是小柯用小药瓶自制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酒精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将小药瓶浸入冷水中,吸管中液面会上升
C.吸管中液面下降,说明外界气温升高
D.吸管越粗,吸管中液面变化越明显
【答案】A
【详解】A.由图可知,自制温度计内装满染色酒精作为测温物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故A正确;
B.将小药瓶浸入冷水中,瓶内液体温度下降,体积收缩。体积收缩会导致瓶内液体体积变小,因此吸管中液面会下降。故B错误;
C.吸管中液面变化与温度的关系:气温升高→ 瓶内液体膨胀 → 体积增大 → 吸管中液面上升;气温降低→ 瓶内液体收缩 → 体积减小 → 吸管中液面下降。因此,吸管中液面下降说明外界气温降低。故C错误;
D.液面变化明显程度与吸管粗细的关系:吸管越粗,相同体积变化对应的液面高度变化越小;吸管越细,相同体积变化对应的液面高度变化越大。因此,吸管越粗,液面变化越不明显。故D错误。
故选A。
8.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答案】C
【详解】从题干中提供数据可知,12.75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2.75cm是错误的,应该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
故ABD项错误,C项正确;故选C。
9.走进实验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守则,以下行为合理的是(  )
A.边吃边实验 B.随意闻气味
C.边实验边睡觉 D.出现意外,报告老师
【答案】D
【详解】A.实验室禁止饮食,防止中毒,A错误。
B.闻气体味道时,需要用手轻轻煽动,少量气体进入鼻内,B错误。
C.实验室操作实验保持警惕,不能打瞌睡,避免发生实验事故,C错误。
D.出现意外情况,无法解决,及时汇报,避免事态扩大,D正确。
故选D。
10.科学观察和测量是初中生应具备的技能,下列使用的特殊方法中,不能达成测量目的是(  )
A. 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B. 测量塑料片的厚度
C.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D.测量零件的周长
【答案】B
【详解】A.金属丝的直径太小,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先将金属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总长度L,然后算出金属丝的直径,采用了累积法,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塑料片的厚度太小,无法直接用刻度尺测量,故B符合题意;
C.小石块是不规则固体,可以采用排水法来测量小石块的体积,故C不符合题意;
D.零件周长不能直接测量,让零件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量出两点之间线段长度就是零件周长,用到了滚轮法测量零件的周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五枚金牌。在家看比赛的小科同学想知道乒乓球的直径是多少,于是利用书桌上的长方体塑料盒、书本、刻度尺进行测量,如上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测量时必须让刻度尺的最左端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
B.测量时不能用力挤压两边物体,否则测量值会偏小
C.为了使测量值更准确,估读值越多越好
D.乒乓球的直径测量值是4分米
【答案】B
【详解】A.使用刻度尺测量时,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A错误;
B.测量时用力挤压两边物体,物体的长度会减小,测量结果会比真实值小,故B正确;
C.测量时估读值只能有一位,并不是估读值越多误差越小,故C错误;
D.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乒乓球的直径测量值是4.00cm,故D错误。
故选B。
12.小科按照如图所示步骤测出了塑料盒的体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环的体积为
B.塑料盒的体积为
C.利用丙和丁,可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若将金属环换成一小截粉笔头,则利用甲和丙,即可测出这一小截粉笔头的体积
【答案】D
【详解】A.由图甲和图丙可知,金属环的体积为,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丙和图丁可知,塑料盒的体积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利用图丙和图丁,可测出塑料盒的体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将金属环换成一小截粉笔头,因为粉笔头吸水,利用甲和丙,无法测出这一小截粉笔头的体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3.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表面有81条刻度线,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与第11条刻度线相平;将它放到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与第61条刻度线相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读数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B.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10℃~120℃
C.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 D.当液面与第21条刻度线相平,测量值为20℃
【答案】D
【详解】A.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越高,液柱的液面所在高度越高,读数越大,因此读数自下而上逐渐增大,故A错误;
BC.因为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从第11条刻度线到第61条刻度线,共有61-11=50格,所以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起点代表的最低温度是t1=(0-11)×2℃=-22℃
最上面的第80格处对应的最高温度是t2=(81-11)×2℃=140℃
所以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2~140℃
故BC错误;
D.当液面与第21条刻度线相平,测量值为t=(21-11)×2℃=20℃
故D正确。
14.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实验人 自变量 因变量
A.小棋 一只手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手背不涂。 一天后对比颜色
B.小成 同一只手手背划出两块相同面积的皮肤,一块涂上防晒霜,另一块不涂。 一天后对比痛感
C.小峰 在同学的手背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 一天后对比痛感
D.小旭 同一只手手背划出两块相同面积的皮肤,一块涂上防晒霜,另一块不涂。 一天后对比颜色
A.A B.B C.C D.D
【答案】B
【分析】在科学实验中,当实验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时,必须控制好变量。在进行防晒效果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中时间因素、个人体质因素、相同部位的皮肤因素等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这些影响因素在对比实验中必须控制一致。
【详解】A.小琪采取两只手背一只涂抹、一只不涂抹防晒霜进行对比实验,而让对照实验因影响因素不同,因此,A错误。
BD.小成和小旭都是采用同一只手手背划出两块相同面积的皮肤,一块涂上防晒霜,对比实验的影响因素基本一致,但由于被晒时间只有一天,颜色变化不明显,对比痛感较为明显,B正确,D错误。
C.小峰采用在同学的手背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而让对比实验因影响因素不同,因此C错误。
故选B。
15.小港同学在学习科学测量后,进行如下测量,其中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有(  )
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②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时,细铜丝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④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6mL
⑤用拉得太松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⑥用受潮膨胀的木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A
【详解】①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偏小,测量的液体体积小于真实值,故①符合题意;
②如果细铁丝线圈缠绕的不紧密,会造成细铁丝线圈长度测量结果偏大,细铁丝线圈圈数一定,所以会造成铁丝直径测量结果偏大,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通常环境温度低于水的沸点,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否则温度计示数会降低,测量结果偏小,故③符合题意;
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倾倒液体前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出示数为15mL,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9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9mL,则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为大于6mL,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故④符合题意;
⑤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太松,尺子未正常伸长,导致距离读数偏大,测量值大于真实值,故⑤不符合题意;
⑥受潮而膨胀后的木制的刻度尺会变长,分度值会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会将物体的长度测小,故⑥符合题意。
故①③④⑥符合题意,故选A。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6.请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单位:
(1)人的身高为175 ;
(2)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0.25 ;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1.8 ;
(4)某位病人的体温为38 。
【答案】(1)厘米/cm
(2)升/L
(3)分米/dm
(4)摄氏度/℃
【详解】(1)人的身高为175cm。
(2)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0.25L。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1.8dm。
(4)某位病人的体温为38℃。
17.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厘米,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科学》课本160页的厚度为4.0毫米,则每张纸的厚度为 毫米。图中木块的长度是 。
【答案】 0.1 0.05 2.70
【详解】[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
[2]书本纸张的张数为
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3]木块左侧与5.00cm对齐,右侧与7.7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7.70cm-5.00cm=2.70cm
18.小科想测一块不规则矿石的体积,因矿石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小科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测得的矿石的体积是 cm3,该方法测得的矿石体积可能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答案】 70 偏大
【详解】[1]由图可知,量筒每100mL分10个小格,每小格10mL,即分度值是10mL,C图中,量筒中水面与“130”对齐,所以剩余水的体积是130mL;B图中,量筒中水的体积是200mL,说明向烧杯中倒出水的体积
由于矿石的体积等于量筒向烧杯中倒出水的体积,所以矿石的体积
[2]由于将矿石从烧杯中拿出时,石块上会沾有水,所以量筒向烧杯中倒出水的体积偏大,则测得的矿石体积偏大。
19.如图所示,小双、小菱在金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使用方法,小双找出了实验室温度计A,深色部分为煤油。小菱找出了伽利略温度计B,深色部分为水。金老师拿出了自制温度计C,水平管中深色部分为一小滴水银,下方球形容器称为烧瓶。
(1)三个温度计中测温原理与其他两个不同的是 (填“A”或“B”或“C”)。
(2)小双在标刻度时出现了困惑,如果在B温度计竖直部分标上刻度,那么上方刻线表示的温度 (填“高于”或“低于”)下方刻线表示的温度。
(3)利用C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若温度升高,水银液滴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答案】(1)A
(2)低于
(3)左
【详解】(1)A是液体体温度计,B、C是气体温度计,三个温度计中测温原理与其他两个不同的是A。
(2)B是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温度升高,瓶内气体体积膨胀,管中液柱向下移动,那么上方刻线表示的温度低于下方刻线表示的温度。
(3)C是气体温度计,所以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温度升高,瓶内气体体积膨胀,水银液滴向左移动。
20.在测量细金属丝直径时,小科采用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根据图示情况,回答问题。
(1)求出细金属丝的直径 毫米。(精确到0.1毫米)
(2)小科在三次测量过程中,每次都将金属丝重新缠绕,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请你帮他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 。
(3)本实验用了特殊的测量方法,将小量变成大量,不仅便于测量,还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少误差,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以下测量方法不属于累积法的是_________。
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取平均值
B.测量金属块的长度,测量了3次,然后求平均值
C.测量一滴水的体积,先测出60滴水的体积,然后取平均值
D.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先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刻度,然后把石头放入水中,记下刻度。再把两个刻度相减,就是石头的体积。
【答案】(1)1.8
(2) 在绕金属丝的时候,金属丝排绕松紧程度不同 金属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均匀
(3)BD
【详解】(1)根据图示从左向右数,可数出金属丝的圈数为14圈;由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毫米,由图知,金属丝左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为50.0mm,右端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为75.0mm,金属丝排绕而成的长度
L=75.0mm-50.0mm=25.0mm
每圈的长度为金属丝直径,即金属丝直径
(2)[1][2]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有:在绕金属丝的时候,金属丝排绕松紧程度不同;金属丝自身可能粗细不均匀。
(3)本实验用了特殊的测量方法是“累积法”;
ABC选项都取平均值,AC选项属于累积法,B选项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不是累积法;D选项是排水法,不是累积法,故BD符合题意。
21.用体温计测得甲同学的体温如图,其示数为 ℃。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测量乙同学的体温,已知乙同学的实际体温是36.5℃,那么测量乙同学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为 ℃。
【答案】 38.5 38.5
【详解】体温计分度值是0.1℃,所以体温计的读数是38.5℃;
若没有甩过,用此体温计测量体温为36.5℃的病人时,由于缩口的作用,示数不会下降,所以仍保持38.5℃。
22.实验室取用块状药品的仪器是 ,取用少量液体需用到的仪器是 ,选择 作为少量液体的反应容器。
如图所示,量筒和量杯的量程均为50ml(设底部到量程的高度均为h),若倒入25ml的液体,对量筒而言所装液体的液面将 (填“>” “<”或“=”),若量筒和量杯最小刻度均为1ml,那么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小时,选用 (填“量筒”或“量杯”)测量更准确。
【答案】 镊子 胶头滴管 试管 > 量杯
【详解】实验室取用块状药品的仪器是镊子,取用少量液体需用到的仪器是胶头滴管,选择试管作为少量液体的反应容器;
如图,这是一只实验室常用的量杯,它一般是上粗下细的形状,因此升高相同高度时,体积变化是不均匀的,刻度也会越往高处越密集,50mL的刻度线的高度为h,因此,25mL处的高度>;
如果它们的分度值相同,根据它们的形状特点可知,量筒的刻度上下均匀,而量杯的刻度则“下疏上密”,因此,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小时,量杯会因下端相邻刻度较稀而易读数准确,应选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更准确。
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3.在某次测量中,小嘉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
(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2)小嘉同学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
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填序号)次;
(3)小嘉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4)最后圆柱体直径是 cm。
【答案】(1)A
(2)4
(3)减小误差
(4)17.71
【详解】(1)A.采用辅助工具法测量时,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测出圆柱体的直径,故A正确;
B.刻度尺下端从没有刻度的位置开始,圆柱体下方的刻度不能准确读出,上方读数准确,故B错误;
C.圆柱体下方的读数准确,上方三角板的一个顶点与刻度尺接触,不一定准确,故C错误;
D.刻度尺下端从没有刻度的位置开始,圆柱体下方的读数不准确,上方的三角板斜边与圆柱体接触,不能准确读出圆柱体上边缘的刻度,故D错误。
故选A。
(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4次结果与其它测量的结果偏差较大,是错误的。
(3)多次测量的目的多次测量取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4)去掉错误数据,将剩余的数据求平均值,可得圆柱体直径为
2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和石块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 相平。
(2)放入小石块时要用细线系住,以下目的不能达到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防止石块撞破量筒 B.防止水溅起
C.实验结束后便于取出石块 D.便于读出示数
(3)如果两位同学读数都正确,两同学计算出来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计算出石块体积比较大的是 (填“甲”或“乙”)。 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这块石块的体积是 cm3。
【答案】(1)凹液面最低处
(2)D
(3) 乙 30
【详解】(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
(2)使用量筒测量小石块体积时,需要用细线将小石块系住,这样做的好处是防止石块撞破量筒、避免量筒中的水溅出,同时实验结束便于将小石块取出;但对于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的大小没有影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1]乙同学的操作中,将小石块提出量筒时,小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小石块的体积偏大,故甲测量比较准确,乙测得体积较大。
[2]由图知道,量筒中水的体积V1=100mL,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130mL,小石块的体积V=V2-V1=130mL-100mL=30mL=30cm3
25.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5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A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h(厘米) 30.2 25.0 19.8 ? 9.4 4.2
(1)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哪个结构? ;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___________;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A、B都有可能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得:当温度为23℃时,水柱高度h为 厘米;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玻璃泡
(2)B
(3)14.6
(4)换用内径更细的玻璃管
【详解】(1)装置中的塑料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遇冷收缩,玻璃管中的液柱会下降或上升,所以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玻璃泡。
(2)由于温度升高时,瓶内气体膨胀,体积增大,液柱下降;温度降低时,瓶内气体收缩,体积减小,液柱上升,所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上小下大,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温度从17℃升高到到19℃时,水柱降低的高度差为h1=30.2cm-25.0cm=5.2cm
温度从19℃升高到到21℃时,水柱降低的高度差为h2=25.0cm-19.8cm=5.2cm
由此推算可知,当温度为23厘米时,水柱高也应该降低5.2cm,所以此时水柱高度h=19.8cm-5.2cm=14.6cm
(4)气体温度计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当气体的体积变化一定时,玻璃管越细,玻璃管中液柱高度变化越大,所以玻璃管内径越细,精确度越高。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26.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
(1)图1中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 (填“A”或“B”)更精密一些;
(2)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图3中液体的体积是 mL;
(4)用图4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5)图5所示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的刻度表示活塞拉到该位置时针筒内部的容积。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厘米,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平方厘米(保留2位小数)。
【答案】(1)A
(2)-23
(3)42
(4)1.85
(5) 3.00 6.67
【详解】(1)据图1可知,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分度值越小刻度尺越精确,因此A刻度尺更精密一些。
(2)图2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且刻线越往下示数越大,说明是零下,读数为-23℃。
(3)图3中量筒的分度值是2mL,液面在40刻线上2小格,读数为42mL。
(4)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采用累积法测量硬币的直径,图中4个硬币的直径是
则硬币的直径为
(5)[1]图5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则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2]注射器的体积为
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27.桌子上有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些水。我们该如何比较水的体积呢?
(1)小江同学通过3个瓶子里的水位高低判断1号瓶中的水体积最大,3号瓶中的水体积最小,你认为他的判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小滨用烧杯、记号笔比较出了3个瓶子中水的体积大小,请你写出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比较方法 。
【答案】(1)见解析
(2)见解析
【详解】(1)小江判断不合理,因为三个瓶子的底面积不同,无法通过比较液体深度来比较体积。
(2)利用烧杯和记号笔能比较3个瓶子中水的体积大小。
操作步骤:
第一步:先将一号瓶中的水倒入空烧杯,待液面稳定后,用记号笔在烧杯上标记液面的高度,再将水全部倒回1号瓶;
第二步:将二号、三号瓶中的水依次分别倒入空烧杯,重复上述步骤,做好标记。
比较方法:
通过比较3次空烧杯上标记的液面高度来比较水的体积大小,标记的位置越高,该瓶中水的体积越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同步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与重难点精练
第一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强化提升·B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2024年4月26日,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完成交接,入驻“天宫”,下列对太空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什么是黑洞?
B.太空中为什么听不到声音?
C.宇宙有多大?
D.航天员在太空会想家吗?
2.小明发现手持小电风扇不会转动了,于是对其进行了更换电池的操作,小明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与假设 C.制定计划进行实验 D.分析证据得出结论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滴加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闻气体气味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大约是100dm
B.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1.65m
C.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m3
D.日常饮用的袋装牛奶每袋大约1.5L
5.在实验室中,对一种形如珠子且直径较小、连在一起的物体进行测量,如图所示,其长度l为(  )
A.2cm B.2.0cm C.2.00cm D.2.000cm
6.小科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小科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9毫升 B.大于9毫升
C.等于9毫升 D.无法确定
7.如图是小柯用小药瓶自制的温度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是根据酒精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将小药瓶浸入冷水中,吸管中液面会上升
C.吸管中液面下降,说明外界气温升高
D.吸管越粗,吸管中液面变化越明显
8.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9.走进实验室,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守则,以下行为合理的是(  )
A.边吃边实验 B.随意闻气味
C.边实验边睡觉 D.出现意外,报告老师
10.科学观察和测量是初中生应具备的技能,下列使用的特殊方法中,不能达成测量目的是(  )
A. 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B. 测量塑料片的厚度
C.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D.测量零件的周长
11.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乒乓球项目的五枚金牌。在家看比赛的小科同学想知道乒乓球的直径是多少,于是利用书桌上的长方体塑料盒、书本、刻度尺进行测量,如上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测量时必须让刻度尺的最左端与物体的左边缘对齐,视线与尺面垂直
B.测量时不能用力挤压两边物体,否则测量值会偏小
C.为了使测量值更准确,估读值越多越好
D.乒乓球的直径测量值是4分米
12.小科按照如图所示步骤测出了塑料盒的体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环的体积为
B.塑料盒的体积为
C.利用丙和丁,可测出塑料盒的体积
D.若将金属环换成一小截粉笔头,则利用甲和丙,即可测出这一小截粉笔头的体积
13.一支刻度均匀的温度计表面有81条刻度线,将该温度计的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温度计内液面与第11条刻度线相平;将它放到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液面上升到与第61条刻度线相平。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读数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B.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10℃~120℃
C.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 D.当液面与第21条刻度线相平,测量值为20℃
14.市场上的防晒霜都宣称可以防晒。暑假期间,某校学生外出徒步旅游,准备借此机会做一个关于某品牌防晒霜的实验,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实验人 自变量 因变量
A.小棋 一只手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手手背不涂。 一天后对比颜色
B.小成 同一只手手背划出两块相同面积的皮肤,一块涂上防晒霜,另一块不涂。 一天后对比痛感
C.小峰 在同学的手背涂上防晒霜,自己的不涂。 一天后对比痛感
D.小旭 同一只手手背划出两块相同面积的皮肤,一块涂上防晒霜,另一块不涂。 一天后对比颜色
A.A B.B C.C D.D
15.小港同学在学习科学测量后,进行如下测量,其中会导致测量值比真实值小的有(  )
①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②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时,细铜丝没有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③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④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液体,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6mL
⑤用拉得太松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⑥用受潮膨胀的木尺去测量某物体的长度
A.①③④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空1分,共22分)
16.请在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单位:
(1)人的身高为175 ;
(2)一瓶矿泉水的体积为0.25 ;
(3)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为1.8 ;
(4)某位病人的体温为38 。
17.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厘米,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科学》课本160页的厚度为4.0毫米,则每张纸的厚度为 毫米。图中木块的长度是 。
18.小科想测一块不规则矿石的体积,因矿石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小科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测得的矿石的体积是 cm3,该方法测得的矿石体积可能 (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
19.如图所示,小双、小菱在金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和使用方法,小双找出了实验室温度计A,深色部分为煤油。小菱找出了伽利略温度计B,深色部分为水。金老师拿出了自制温度计C,水平管中深色部分为一小滴水银,下方球形容器称为烧瓶。
(1)三个温度计中测温原理与其他两个不同的是 (填“A”或“B”或“C”)。
(2)小双在标刻度时出现了困惑,如果在B温度计竖直部分标上刻度,那么上方刻线表示的温度 (填“高于”或“低于”)下方刻线表示的温度。
(3)利用C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若温度升高,水银液滴将向 (填“左”或“右”)移动。
20.在测量细金属丝直径时,小科采用的测量方法如图所示。根据图示情况,回答问题。
(1)求出细金属丝的直径 毫米。(精确到0.1毫米)
(2)小科在三次测量过程中,每次都将金属丝重新缠绕,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请你帮他分析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 。
(3)本实验用了特殊的测量方法,将小量变成大量,不仅便于测量,还能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减少误差,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以下测量方法不属于累积法的是_________。
A.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取平均值
B.测量金属块的长度,测量了3次,然后求平均值
C.测量一滴水的体积,先测出60滴水的体积,然后取平均值
D.测量不规则石块的体积,先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刻度,然后把石头放入水中,记下刻度。再把两个刻度相减,就是石头的体积。
21.用体温计测得甲同学的体温如图,其示数为 ℃。若没有甩过,又用它去测量乙同学的体温,已知乙同学的实际体温是36.5℃,那么测量乙同学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为 ℃。
22.实验室取用块状药品的仪器是 ,取用少量液体需用到的仪器是 ,选择 作为少量液体的反应容器。
如图所示,量筒和量杯的量程均为50ml(设底部到量程的高度均为h),若倒入25ml的液体,对量筒而言所装液体的液面将 (填“>” “<”或“=”),若量筒和量杯最小刻度均为1ml,那么当所测液体体积较小时,选用 (填“量筒”或“量杯”)测量更准确。
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2分,共24分)
23.在某次测量中,小嘉用刻度尺和三角尺测出一个圆柱体的直径和高度。请分析回答:
(1)用如图方式对圆柱体的直径进行测量,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编号);
(2)小嘉同学对圆柱体的高进行了五次测量,数据记录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7.72 17.69 17.70 17.18 17.71
上表记录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是第 (填序号)次;
(3)小嘉同学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
(4)最后圆柱体直径是 cm。
2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乙同学的做法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和石块的体积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 相平。
(2)放入小石块时要用细线系住,以下目的不能达到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防止石块撞破量筒 B.防止水溅起
C.实验结束后便于取出石块 D.便于读出示数
(3)如果两位同学读数都正确,两同学计算出来的石块体积可能不相等,计算出石块体积比较大的是 (填“甲”或“乙”)。 如果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所示,则这块石块的体积是 cm3。
25.伽利略曾经设计过一种温度计:一根粗细均匀的玻璃管,一端与鸡蛋大小的玻璃泡相连,另一端插入水中,并使玻璃管内吸入一段水柱,根据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可测出环境温度的变化。为了研究伽利略温度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资料中的描述自制了如图5所示的测温装置。图中A为一小塑料瓶,B为一透明玻璃管并通过橡皮塞与A相连,管的下端竖直插在大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然后进行实验探究:
改变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分别测出不同温度下所对应的水柱高度h,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测量次序 1 2 3 4 5 6
温度t(℃) 17 19 21 23 25 27
水柱高度h(厘米) 30.2 25.0 19.8 ? 9.4 4.2
(1)装置中的塑料瓶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液体温度计中的哪个结构? ;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兴趣小组制作的“测温装置”玻璃管的刻度是___________;
A.上大下小 B.上小下大 C.A、B都有可能
(3)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得:当温度为23℃时,水柱高度h为 厘米;
(4)要提高“伽利略温度计”的精确度,对该装置有何要求? 。(写出一点即可)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26.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常要进行各种测量,测量时正确读数很关键。
(1)图1中用A、B两把刻度尺分别测量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刻度尺的分度值而言,刻度尺 (填“A”或“B”)更精密一些;
(2)图2中温度计的示数是 ℃;
(3)图3中液体的体积是 mL;
(4)用图4方法测得的硬币直径为 厘米;
(5)图5所示是一个医用注射器,注射器上的刻度表示活塞拉到该位置时针筒内部的容积。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 厘米,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为 平方厘米(保留2位小数)。
27.桌子上有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些水。我们该如何比较水的体积呢?
(1)小江同学通过3个瓶子里的水位高低判断1号瓶中的水体积最大,3号瓶中的水体积最小,你认为他的判断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2)小滨用烧杯、记号笔比较出了3个瓶子中水的体积大小,请你写出简要的操作步骤和比较方法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第 2 页 共 2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