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7 条形统计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7 条形统计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30 07: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数学上册条形统计图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条形统计图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结果;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2.教材特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单元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为依托,如校园里的花、学生的生日、喜欢的运动等,通过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和作用。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绘制统计图,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3.知识结构: 基础层: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结构→根据统计表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拓展层:绘制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绘制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判断。 4.资源开发:对比苏教版相关单元中“统计校园里的植物”实践活动、北师大版“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情境,补充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实例,如天气预报中的气温统计图、学校各年级人数统计图等跨学科素材。
单元学情 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初步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也见过一些统计图,如超市里商品销量的图表等,但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还不了解。四年级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喜欢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对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学知识兴趣较高,但在根据数据特点确定1格表示的单位数量以及从统计图中深入分析数据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单元目标 1.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结构,能看懂条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1格表示1个、2个或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感受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意识。
单元实施 共3课时: 第1课时: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及单元综合应用
第1课时: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条形统计图”单元的起始课,为后续学习1格表示2个或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奠定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重要起点。 2.核心素养: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培养数据意识;通过绘制和分析条形统计图,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关联内容:前导:低年级学过的简单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后续:1格表示2个或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能看懂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他们对用图形表示数据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条形统计图的规范结构和绘制方法不熟悉,在理解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这一特点上可能需要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知道其特点和结构,能看懂图中的信息。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体会直条长短与数量多少的关系。 3.感受条形统计图在表示数据方面的优势,激发学习统计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从中获取信息。 2.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直条长短与数量多少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班级同学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如苹果5人、香蕉3人、橘子4人、梨2人),提问:“怎样能更清楚地看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呢?”引导学生思考更直观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观察统计表,自由发言,可能会想到用画图的方法等。 活动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对条形统计图的需求。 环节二:探究新知,认识统计图。 教师活动1:介绍条形统计图。出示根据上述统计表制成的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讲解统计图的组成部分:标题、横轴、纵轴、直条、单位等。强调横轴表示水果种类,纵轴表示人数,1格表示1人。 学生活动1:观察条形统计图,认识各部分名称,初步感知直条长短与人数多少的关系。 教师活动2:引导分析统计图。提问:“喜欢苹果的有几人?喜欢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哪种最少?” 学生活动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活动3:动手绘制统计图。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另一个简单统计表(如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尝试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3:动手绘制,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绘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活动意图:通过观察、分析和动手绘制,让学生逐步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理解其特点和绘制方法。 环节三:巩固应用,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出示一些简单的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表示的信息,回答相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简单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活动: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动手收集数据并绘制统计图。 活动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绘制能力,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环节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布置作业:回家观察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下节课分享。 学生活动: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明确作业任务。 活动意图:总结知识,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板书设计 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标题 横轴(类别)纵轴(数量,1格表示1个) 直条(长短表示数量多少)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根据统计表绘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拓展作业:调查小组内同学的身高(取整厘米数),用1格表示1厘米绘制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在学生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条形统计图知识的拓展,为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做好铺垫。 2.核心素养:通过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和推理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后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和分析方法,但当数据较大时,用1格表示1个单位会使统计图过长,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想不到用1格表示2个单位,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知道在数据较大时可以用1格表示2个单位。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3.体会条形统计图中单位选择的合理性,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绘制并分析。 2.教学难点:理解1格表示2个单位的意义,准确绘制统计图。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上节课绘制的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数据较小),提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年级同学的生日月份,人数较多,用1格表示1个单位方便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统计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意识到数据大时用1格表示1个单位不方便。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引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环节二:探究新知,学习新统计图。 教师活动1:介绍1格表示2个单位。出示一个数据较大的统计表(如某年级各班人数:一班40人、二班38人、三班42人、四班36人),提问:“用1格表示1个单位绘制统计图,纵轴会很长,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思考用1格表示2个单位。 学生活动1:讨论交流,理解用1格表示2个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2:讲解绘制方法。以统计表为例,讲解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强调纵轴的单位是2,直条的长短要对应相应的数量。 学生活动2:认真听讲,观察教师示范绘制过程。 教师活动3:学生尝试绘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另一个数据较大的统计表,绘制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3:动手绘制,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活动意图:通过问题引导、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让学生掌握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环节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 教师活动:出示一些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分析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也可以给出数据,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绘制统计图。 学生活动:分析统计图,回答问题,动手绘制统计图。 活动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环节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不同适用情况。布置作业:统计家里近一周的用电量(取整度数),用1格表示2度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知识,明确作业任务。 活动意图:总结知识,让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单位,培养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适用情况:数据较大时 纵轴(数量,1格表示2个)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中相应的练习题,绘制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2.拓展作业:调查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用1格表示2人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分析哪个年级人数最多。
第3课时: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及单元综合应用
课型 新授课□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条形统计图”单元的总结课,既要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又要对整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核心素养:通过综合运用条形统计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和合作意识。 3.关联内容:整合前两课时的知识(1格表示1个、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1格表示1个和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对于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情况,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其意义,但在根据数据大小确定具体表示几个单位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有困难。
教学目标 1.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数据大小确定1格表示的单位数量,绘制并分析统计图。 2.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合理确定1格表示的单位数量。
教学过程 环节一:知识回顾,引入新知。 教师活动:出示不同数据的统计表,让学生选择合适的1格表示的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有的用1格表示1个,有的用1格表示2个)。提问:“如果数据更大,比如统计一个城市的月降水量,用1格表示1或2个单位合适吗?”引出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学生活动:回顾旧知,绘制统计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意图:通过回顾旧知,自然过渡到新知,让学生体会学习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环节二:探究新知,学习新统计图。 教师活动1:讲解1格表示多个单位。出示一个数据较大的统计表(如某城市各月降水量:1月10mm、2月15mm、3月25mm、4月40mm、5月50mm、6月70mm),引导学生讨论1格表示多少单位合适(如1格表示10mm)。讲解绘制方法,强调纵轴单位的确定。 学生活动1:讨论交流,确定1格表示的单位数量,观察教师示范绘制。 教师活动2:学生尝试绘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另一个数据较大的统计表,确定1格表示的单位数量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活动2: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绘制思路和结果。 活动意图:通过讨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培养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单位的能力。 环节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统计小能手”实践活动。分组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如学校各兴趣小组的人数、附近商店不同品牌饮料的销量等),然后整理数据,选择合适的1格表示的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1:分组合作,完成数据收集、整理、绘制统计图和分析过程,每组派代表汇报成果。 教师活动2:单元知识竞赛。设计一些关于条形统计图的判断题、选择题和解决问题,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检验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2:积极参与竞赛,巩固单元知识。 活动意图:通过实践活动和知识竞赛,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 环节四:总结评价,回顾收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评价各小组在实践活动和知识竞赛中的表现,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果。 学生活动:分享本单元学习的收获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活动意图:总结单元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板书设计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确定方法:根据数据大小合理选择 单元知识:1格表示1个、2个、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单元测试卷,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实践作业:以“家乡的气温变化”为主题,收集近一年每个月的平均气温,绘制合适的条形统计图,并分析气温变化特点。 3.拓展作业:尝试用条形统计图记录自己一学期的数学考试成绩,分析自己的成绩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