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
2025-2026 学年高一上期 09 月测试(二)
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A B D D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A C D B
17.(1)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扩大统治疆域、确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稳
固统治秩序;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2)变化:从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原因:秦朝设立郡县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
国家统一;汉初是吸取秦亡的教训,分封异姓诸侯国以巩固统治。
18.(1)表现:市场的发展(或商品交换地域范围的广阔);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城市;逐利社
会风气的发展;商人阶层实力的壮大。
(2)举措:中央收回铸币权,并统一货币;实施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制度;实施均输平准法。
影响:币制改革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固和发展;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制度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西汉王朝的繁盛奠定
了物质基础;均输平准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垄断性的经营方式,易导致商品价
高而质差,增加人民的负担。
19.(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
相招揽人才;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士阶层崛起。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儒家:孟子:人
性善,“仁政”。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2) 秦始皇: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
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20.示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
出现,个体家庭式劳作方式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产
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思
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
1
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这种内在的变革体现在价值系统上,带来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纷争过程中,新生
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
2025-2026 学年高一上期 09 月测试(二)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群中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祭祀中心,其中包
括圆形祭坛、女神庙遗址和多座积石冢。部分积石冢中出土了玉龙、玉猪龙等精美玉器,且
墓葬规模差异明显。这些发现最能说明该遗址( )
A.已进入青铜器文明阶段 B.存在原始宗教和社会分层
C.以渔猎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 D.形成了早期奴隶制国家
2.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
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也不大。下列关于姜寨遗址描述正确的有( )
①姜寨聚落反映了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状况
②姜寨聚落中的人们学会了使用火,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③姜寨聚落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
④姜寨聚落是大汶口文化的典型代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商朝建立后,以神权强化王权,祭祀活动频繁且隆重,青铜器多作为礼器用于祭祀,造
型庄重威严。到了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青铜器不仅用于祭祀,还常被赋予表彰
功绩、彰显身份的作用,造型与纹饰更加规整有序。这一变化说明( )
A.封建等级秩序日益巩固 B.制度演变影响文化形态
C.青铜工艺水平得到提升 D.神权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4.周人在克商后完成“轴心突破”,以“天”代“帝”,将统治者有无“德”作为天授“大命”的唯一
标准,强调“保民”。这一转变反映了周初( )
A.君权神授理论成熟 B.神权色彩更为浓厚 C.民本思想开始萌发
D.政治理性有所发展
5.《越绝书》载,“勾践小城,山阴城也。”绍兴的 2500 年建城史由此而来,但此前一直缺乏
实证。2024 年绍兴稽中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的
大型建筑基址,碳十四测年显示,相关遗存距今约 2500 年,实证了越王勾践建都史,为探
1
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考古发现有助于历史真相的探索 B.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 D.考古发掘须与史书记载相印证
6.《山海经》将犬戎、北狄等“戎狄”追溯为黄帝后裔,将氐人说成是炎帝的后裔。《世本》
称有戎狄之风的秦国为黄帝六世孙“伯益之后”,南蛮的楚国为黄帝的直系后裔。这反映了先
秦时期( )
A.民族交融的必然性 B.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C.史书编撰的随意性 D.宗法制度的逐步瓦解
7.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周人所用的皮与牛,由郑商自外输入,楚国所产之木材皮
革,亦输出于晋,晋国与外族之戎交换货物。列国间经济往来频繁,各地的物产互相补充,
成了春秋列国繁荣昌盛的条件之一。这一现象( )
A.有效减少了国际战争的破坏程度 B.得益于工商食官制度的发展
C.为商人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 D.蕴含了时代统一的必要条件
8.春秋末,晋国卿大夫率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春秋
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贵族,
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 )
A.推动了原始农耕解体 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 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
9.战国时,吴起与曾子有一段师徒缘分,李斯、韩非亦曾列荀子门墙之下,后皆出儒入法;
申不害的学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荀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重法的成分,杂家更是以“兼儒
墨,合名法”为其学派特色。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私人讲学蔚然成风 B.诸侯兼并愈演愈烈
C.士人阶层开始崛起 D.学派开放自由互鉴
10.据《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记载,“旱及暴风雨、水潦、螽(害虫)、它物伤稼者,亦辄
言其顷数”,距离近的县,由走得快的人专送报告,距离远的县由驿站传送,在八月底以前
送达。这表明当时( )
A.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B.天灾人祸频繁发生
C.邮传文书传送系统先进 D.基层社会治理高效
11.如表是不同史书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相貌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2
来源 内容
丑化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鸟磨,豹声
费美秦始皇: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肩, 宋《太平御览》
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秦始皇并不是后世所想像的生长着一副严
翦伯赞《秦汉史》 肃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
传,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
A.人物形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B.年代久远影响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C.不同的描述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 D.不同的时代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12.法家思想对秦产生了重大影响。秦孝公时用商鞅重刑之法形成了“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出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局面。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秦朝受法家影响而采取的
横征暴敛、繁刑重罚的举措是秦速亡的原因之一。这说明( )
A.法家思想已经完全不适用于大一统封建王朝
B.儒家所提倡的“仁”是统治者必备的优良品质
C.百家争鸣为历代王朝治国理念提供多种选择
D.统治者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国家政策
13.秦朝由中央统一负责五岳祭祀;汉初,对恒山与泰山的祭祀,“天子祝官不领,遂废其祀”;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 114 年),收回对恒山的祭祀权,至此“五岳皆在天子之郡”(如下图),重
新恢复“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的局面。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3
A.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C.疆域范围逐渐扩大 D.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1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张骞通西域——彻底解除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D.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5.汉初,“盐与五谷同贾(价),器和利而中用”;至武帝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汉昭
帝时,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议论:“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这反映出汉代( )
A.官营经济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B.垄断经营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
C.私营手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环境
D.盐铁官营的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16.公元前 60 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由中央政府直辖。西域都护府的最高军
政长官为西域都护,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具有对归属西汉的西域诸城郭国进行管理、征伐、
调兵、安抚、监督等权力。这反映了此时期( )
A.汉朝加强了对西南的经略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C.消除了边疆地区反叛隐患 D.政府开始建立与西域联系
二、材料题(共 4 道题,共计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诸侯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
4
先崇拜的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
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的制度,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材料二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在以武力夺来的广袤土地上普遍建
立郡县,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然而,郡县制对于专制统治者个人来说也有
不利的一面。异姓的地方官吏多数是些见风使舵的势利之徒,他们往往在王朝危难之时为自
己着想,不全力去拱卫统治者濒危的社稷。西汉建立后,从秦亡教训出发,吸收前代制度经
验,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细密的建设,其意在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的制度”是什么。概括这种制度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8 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并分别说明两个时
期实行不同制度的原因。(6 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5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
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
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栎邑(秦),“北通燕、涿,南有
郑、卫”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
走到了历史前台。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
材料二 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将货币的发行权统一收归中央“上林苑”;公元前 118
年,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五铢钱”。经桑弘羊的努力,朝廷还设置了 36 处盐官和 48 处铁
官,建立和完善了盐铁官营的管理系统和经营网络。公元前 98 年,政府又推行酒类专卖制
度,规定民间不得私自酿造酒。在商业领域,朝廷在中央设立均输令,各地设立均输官。此
外,朝廷还设立了隶属大农丞,由平准令负责的平准机构,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
营商业网络,加强了政府在金融业、重点产品制造业、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在我国历史上
第一次建立起财政上的中央集权制度。
——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的表现。(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统治时期加强经济控制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些措
施的影响。(8 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6
材料一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
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
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
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
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请分别列举一例战国时期儒家、墨
家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主要思想主张。(4 分)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
措所产生的影响。(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春秋战国铸就成型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故可视为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扣结:三代文明,吕盛于斯;秦后政治,发端于此。明清时
期,中华传统文明各个方面都发展到最为成熟的阶段,并开始酝酿、呈现出一定早期近代特
点的新因素。整体而言,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逐渐转型的初曙,也为整
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一抹亮丽。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围绕社会转型的角度,从“春秋战国”时期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
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