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诸子百家
一、填空
1.孟子
(1)主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要求统治者以____________对待人民,并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人性论:主张人性本善说;义利观:倡导“______________”,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2)地位:____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尊为“________”。
2.荀子
(1)主张:天命观:提出“____________”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人性论:主张“性恶论”;政治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主,________并施。
(2)评价:荀子的思想取诸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____________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选择
1、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2、孟子活了84岁,比孔子多活了11年,这在当时已经是大寿星了。你认为孟子长寿的秘诀是( )
①终生善养“浩然之 气” ②民众利益的代表者
③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④品德高尚、善养成德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3、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4、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 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5、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有隐士之称,对他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庄子以消极避世的态度面对人生,毫无可取之处
②庄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对于今天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启发意义
③庄子在文学、美学方面很有建树,影响深远
④庄子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不注重人在现实社会的价值,这种价值观是可取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6、法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对孙膑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是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B、他的思想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
C、广泛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
D、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8、在统治人民的 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①孟子 ②墨子 ③庄子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9、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10、易中天在谈到自己的新作(下图)时说:“我以儒家为线索贯穿这本书的始终,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 要反对‘独尊一家’。”据此,你认为易中天( )
A、反对儒家思想,认为其不利于社会进步
B、尊崇各派思想,认为其都是进步的
C、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D、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11、下列根据孔子言论整理成书的是( )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诗经》
12、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三、材料题
1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 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墨子》
材料四:“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请完成:
(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张。
(2)材料四与材料二中的“德”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一、1.(1)仁爱之心 养浩然之气 (2)唐 亚圣 2.(1)天行有常 礼法 (2)中国哲学
二、1.A 2.D 3.A 4.D 5.C 6.D 7.A 8.B 9.A 10.D
三、11.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12.(1)材料一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使民无知无欲;材料二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材料三主张从下层人民中选举贤能,治理国家;材料四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2)材料二中的“德”主要是指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施“德政”,反对过分的“暴政”;材料四中的“德”是指君主对臣民实施的一种控制手段,是相对于“诛罚”而言的,但并不反对“诛罚”。
课件16张PPT。诸子百家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一、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主要指哪些学派?各派代表人物有哪些?自主学习法家墨家兵家道家儒家孔子孟子荀子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战国春秋老子韩非子墨子 孙武仁、礼、德政《论语》《荀子》仁政、主张“民贵君轻”、重视人的作用、做人要有骨气《道德经》朴素的辨证法、“无为而治”《韩非子》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法治”《墨子》非攻、兼爱、举贤、节俭《孙子兵法》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庄子战国战国《孟子》《庄子》“以礼治国”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1、孔子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2、思想主张1)主张“仁”2)主张“礼”3)主张“德政”—孔子思想的核心3、教育成就 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1)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2)总结了一套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二、百家争鸣1、形成的社会原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崩溃,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崩坏,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阶级条件:“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上:“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思想文化现象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
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
2、孟子的思想
政治:“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性本善”
3、荀子的思想
政治:“仁义”、“君舟民水”
伦理:“性本恶”4、儒学的发展:战国后期成为蔚然大宗5、老子的思想老子之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可以自然地相互转化。(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多,多则惑。
老子之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治大国如烹小鲜。”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思考:你认为老子的思想有局限性吗? 庄子继承老子“道”的思想,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他认为得道的方法为提高修养,提高修养则要通过“逍遥”的生活方式:对待任何事物采用旁观,超然的态度,过虚无的生活,以达到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逍遥游的庄子6、庄子的思想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认识论:①遵循客观规律行事;②“参验法”7、集大成者--韩非子“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循守旧。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对后世:
智慧精华,惠泽中外对当时:
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儒家:万世师表,仁政德治。
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三、百家争鸣的影响课件5张PPT。孔子 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生平思想主张:“仁”的学说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你知道吗?文化成就 你知道孔子在文化领域有哪些贡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