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流芳千古的书法与绘画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贡献最突出、被后人誉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柳公权 D.张怀素
2.东晋的王羲之有一篇著名书法作品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是( )A.《兰亭序》 B.《女史箴图》 C.《洛神幅图》 D.《玄秘塔牌》
3.“书成换白鹤”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
A.顾恺之 B.王羲之 C.王献之 D.祖冲之
4.下列有关顾恺之的论述,正确的有( )
①西晋画家
②绘画题材非常广泛
③笔下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④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二、问答题
5.读图,回答问题。
(1)“《兰亭集序》摹本”(局部)是谁的书法?
(2)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3)他被后人誉为什么?
(4)他的书法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4 AABC
5.(1)王羲之(2)东晋(3)“书圣”(4)清新秀丽,潇洒优美
课件24张PPT。流芳千古的书法与绘画一、王羲之与《兰亭序》王羲之,字___,善书法,有___之称,曾任右军将军,世称____。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逸少“书圣”“王右军”作品写作背景 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社会名士41人到兰亭修禊。一群名人雅士,列坐在曲水两侧,将酒杯放在清流之上,顺水任游,停在谁的前面,就赋四、五言诗各一首,否则就罚酒。据记载,王、谢、孙等11人各成诗两首,另有郗昙等15人各成一首,共成诗37首,合为《兰亭集》,由王作序来记载这件事。
?千古名篇兰亭序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珠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兰亭序的流传 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
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
”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
,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
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
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
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
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
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
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
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
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1]》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
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
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作品赏析作品赏析兰亭序好在哪里?
王羲之出生显赫但生性旷达,其书法也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他少时即跟叔父学书,后又跟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他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他的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月帖》等为最。唐太宗视其书法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其书法成为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其书笔势开放俊明,结构严谨,人们称誉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二、顾恺之和《洛神赋》《洛神赋图》简介 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一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藏故宫博物院;另一纵26厘米、横646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 该图以三国魏文学家曹植的《洛神赋》为依据,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图中山石、林木,反映了早期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和面貌。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作品线条,前者飘逸,人物动态委婉从容,后者人物形体较低矮,线条圆转短拙,色彩较浓丽。画家简介 顾恺之(348— 409)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义熙初官散骑常侍。博学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凡人物、佛像、禽兽、山水皆能。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画师法卫贤,行笔细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出之自然。画人物尤善点睛,自云:“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六朝人口语“这个”,即指眼珠)之中。”唐张彦远评其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精通画论,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书行世。他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洛神赋图》的特色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画面采取分段连续形式,概括描绘了几个重点。通过对洛神神情、动作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情意。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画面色彩很柔和,加上画家对周围环境生动的描绘,突出了画面的诗意气氛。这种手法后世多有借鉴,如五代的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洛神赋》图中一些树、石的表现上,作者以凹凸晕染的方法来增加立体感,这来自于对当时青铜铸造艺术和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来自于那一时代随着佛教的不断传人,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此外,图中人物的塑造也是极其成功的,人物虽散落于山水之间,但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的顾盼呼应使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顾恺之的奇闻逸事 史载顾恺之“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别人戏弄他,完全是因为顾恺之本人是个“嘻哈派”,他是经得起开玩笑的。 顾恺之在月下独咏诗歌,邻居谢瞻刚开始还听着新鲜,不断叫好,顾恺之非常得意,谢瞻却要睡觉了,又不忍心扫了他的兴,就叫替自己捶腿的仆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不觉有异,一直独咏到天明。这是顾恺之的“真痴”。因为顾恺之对他的才华一向自负,虽然,他以画留名青史,但他的文才很好,冠之以“文学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
顾恺之的奇闻逸事 然而顾恺之的“痴”,不可能全是“真痴”,有一部分是非常地装出来的,即“假痴”。顾恺之十分迷信“蝉翳叶”。民间流传蝉躲藏的地方,有一片叶子盖着,因此鸟雀都看不见它,而这片树叶就叫“蝉翳叶”,如果人以“蝉翳叶”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一天桓玄送给顾恺之一片柳树叶子,说是“蝉翳叶”。顾恺之像小孩子一样非常高兴地用柳叶挡住自己,问桓玄是否看得见他。桓玄故意对他撒尿,而他以为这是桓玄没看见他,才将小便撒在他身上的,于是将这片柳叶珍藏起来。顾恺之的奇闻逸事 眼睛一点,点来一百万
顾恺之有一次给人画扇面,扇面上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的像,但都没点上眼珠,他就把扇子还给人家。扇子的主人问他为什么不画上眼珠,他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怎么能画上眼珠呢?点了上面的人就要说话,变成活人了。”
课件5张PPT。“书圣”----王羲之1、代表作2、书法特点《兰亭序》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①端秀清新、绚丽华贵
②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 羲 之 故 居王羲之塑像晒书台 在兰亭里,有一座三角形的碑亭,亭内碑石上刻“鹅池”二字。相传为王羲之手书。另一篇行书代表作:《丧乱帖》 《十七帖》(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