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历史考试
练习内容:(第一至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烈日炎炎赤道流火、孕育出世上最长的那条河,人们依赖那一泓碧水滋润生活,河谷里黑土肥沃,祖祖辈辈在那里耕作”“这里的金字塔更体现了人民在天文星象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极高造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希腊文明 D.古罗马文明
2.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商业繁荣,国家、神庙、私人都积极参与商业活动。与商务有关的条文几乎占《汉谟拉比法典》总条数的一半。这种商业活动在法律上的体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古巴比伦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
B.法典有效解决了古巴比伦的商业争端
C.政府、神庙和私人直接推动了商务法律条文的制定
D.法典的制定主要得益于国王的命令
3.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肥沃的泥土,适宜的农业环境促进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雅典因其港口的优势成为商业中心,从而促进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由此可见 ( )
A.区域交流推动文明互鉴 B.农业文明出现早于海洋文明
C.早期文明王权特征明显 D.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4.哈拉帕遗址的年代经碳素测定、结果误差较大,后来在两河流域出土的印度器具为印度古文明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时间坐标。这说明了 ( )
A.两河流域文明比较先进 B.古代亚非之间存在联系
C.世界文明呈现多元特色 D.实物史料见证文明交流
5.根据同学们整理的“城邦”“抽签”“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关键词,可以推断他们的学习内容是 ( )
A.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B.雅典的民主政治
C.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D.中国中央集权制度
6.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认为,众人往往凭感觉和情绪做出决策,很容易盲目行事,所以多数不一定代表正义。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 )
A.公民没有法制意识 B.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C.民主政治走向没落 D.民主法制有一定局限
7.在亚历山大庞大的远征军队伍中“有工程师、哲学家、地理学家、测量师等专门人才,他们沿途收集资料、绘制地图,与当地哲人交往”。这一现象表明,亚历山大远征客观上 ( )
A.推动希腊民主制度的扩展B.导致希腊罗马制度消亡
C.促进了欧亚非文化的交流D.加速亚非自然经济的解体
8.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509年。这一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
A.公元前6世纪初期 B.公元前6世纪末期
C.公元前4世纪初期 D.公元前4世纪末期
9.世界古代文明多姿多彩。下表所示成就产生于 ( )
领域 文学 法学 历法 建筑
成就 《荷马史诗》 《十二铜表法》 儒略历 帕特农神庙
A.古代印度 B.拜占庭帝国
C.古代希腊罗马 D.阿拉伯帝国
10.古代罗马人制出了一种非常坚固耐用的混凝土、有了它,便能建造出古希腊人所不敢想象的巨型工程。材料强调古罗马建筑的发展得益于 ( )
A.建筑材料的研制 B.希腊建筑的传承
C.建筑艺术的创新 D.东西方文明互鉴
11.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反映的制度,在本质上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
第一等级婆罗门
第二等级刹帝利
第三等级吠舍
第四等级首陀罗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等级关系
B.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使基督教会和等级制度日趋完善
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12.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不但要为领主提供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也为他们提供衣服和鞋帽等。庄园中还有铁匠、金银匠、皮鞋匠、面包师等各色工匠制作不同的物品。这说明了当时的庄园 ( )
A.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B.有管理地方的功能
C.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D.商品经济繁荣兴盛
13.中古时期英国的庄园法庭受理的案件中,有60%~70%的诉讼涉及领主的经济利益和司法权利;庄园法庭罚款的收入约有一半归领主所有,因此有“司法中有大钱”的俗语。这都说明了庄园法庭 ( )
A.成为国家立法的基础 B.作为统治工具的本质
C.稳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D.促进了君主制的发展
14.罗马法是欧洲法学的渊源。罗马人确立的诉讼程序、律师制度、陪审制度等为后世所承袭。《拿破仑法典》主要参照了罗马法,欧美各国又借鉴《拿破仑法典》制定本国法律。材料反映了罗马法 (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体系完备,程序严谨 D.对西方法治产生深远影响
15.某学校戏剧社团正在排演课本剧。有同学看到如下场景,据此判断剧中 ( )
人物1:(解下所佩武器,脱帽,下跪,把双手放到人物2合拢的手掌中)阁下,我是您的人了。(宣誓)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人物2:(拉起人物1,亲吻他的脸颊,宣誓)我会保护你。 (将一把宝剑交给人物1)
A.人物分别是领主、佃户 B.人物关系以血缘为纽带
C.人物正式结成契约关系D.场景出现在罗马共和国
16.行会是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同行业者建立的一种组织。如图是当时部分行会的徽章。这些徽章可以佐证当时 ( )
A.自治城市走向联合 B.手工行业类别多样
C.封君封臣等级森严 D.封建势力急剧衰落
17.下则示意图描述的是 ( )
A.种姓制度的影响 B.亚历山大东征路线
C.古印度对外扩张的路线 D.佛教向外传播的路线
18.下列内容是某同学历史学习笔记的一部分,据此分析其学习主题是 ( )
A.古代亚非文明 B.古代欧洲文明
C.封建时代的欧洲 D.封建时代的亚洲
19.《十二铜表法》规定,任何人未经审判、不得处以死刑。《罗马民法大全》中也记载了“在罪行的审理中不应该对缺席者进行判处”。这意味着罗马法 ( )
A.强调司法程序公正 B.有效缓和社会矛盾
C.注重维护平民利益 D.已经形成完整体系
20.拜占庭帝国在翻译和注释古典作品过程中,形成了古典希腊罗马著作的译本体。这些古典作品又为近代西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重要素材。据此可知,拜占庭帝国 ( )
A.法律体系建设十分完备B.为文艺复兴提供了精神土壤
C.文化建设缺乏创新能力 D.彻底冲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10分)【亚非古代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
在亚洲的西南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西北向东南平行注入波斯湾。这里民族迁徙和流动性强,文明具有高度活力。
————摘编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
材料二:古印度示意图
印度半岛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代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从而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摘编自《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材料三: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因此中国人称之为“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碑,上部是以太阳神授予汉谟拉比权杖为主题的浮雕。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简述两处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点。(2分)
22.(8分)王平同学古代中国和古埃及科技成就的研究性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阳燧是中国古代取火用具。利用太阳光取火是运用光的折射和聚焦原理完成的(如左图),故人们称之为阳燧。《周礼》记载周代有专门职学用阳燧取火的组织,叫作“司烜(烜huǐ:火)氏”。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夏商周史》
材料二: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4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见下图),使得重达500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吴军《全球科技通史》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成就有哪些相似之处 (4分)
(2)请再举出一例中国古代相似的成就,并说明它的价值。(2分)列举一例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并说明实验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尼罗河的关系。(2分)
23.(10分)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大致同时兴起,是古代东西方世界极具代表性的帝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辛勤的小农所从事的生产使汉王朝的粮食储备极为丰盛。罗马帝国则不同,罗马城居民的粮食有1/3来自埃及。在政治机制上,汉王朝从中央到地方,皇帝的统治触角可延伸至每个角落。罗马帝国由元首(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统治中心实际上只限于罗马本土。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基本上呈半独立状态,他们有各自的议事会、军团和城市自治权,和帝国机器的运转很难同步。
————摘编自张齐政《也谈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兼与汉帝国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在国情上的差异。(4分)
材料二:自4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反抗斗争不断,同时还不断遭受着蛮族入侵,两股力量都冲击着帝国的统治。……瘟疫直接导致了罗马军队参军人数的下降,罗马军队不得已征召了大量的蛮族雇佣兵,从而使罗马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这间接导致了罗马政治局势的动荡。
————摘编自邢国峰《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衰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4分)
材料三: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汉王朝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同时通过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张韶梅《西汉北拓边疆战略述论》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外来侵略对罗马帝国与汉王朝的影响。(2分)
24.(12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大学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萨勒诺大学为医学科,学习以上学科,须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乃文科。后来,一般大学开始分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其中法、医、神三科被认为是“高级”学院,文科则是这三科的准备阶段,隶属于其他三科,学生修完文科,方能分别进入其他三科学习,由于教会对大学的控制,在四科中神学居于支配地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17世纪中期后,随着世俗王权地位的提高,教会对大学课程的限制有所动摇。各国大学纷纷着手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浓烈的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欧洲的许多国家————法国、英国、德国和俄国等,以及作为后起之秀的美国纷纷行动,在大学课程的世俗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大学课程世俗化的表现;根据材料三、分析现代西方大学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4分)
材料三:要是有一个中世纪的学生回到我们中间,听我们谈论大学、院系、学院、业士学位、执教权、博士学位、学习课程、常设课和非常设课,很有可能这样想,除了从前使用过的拉丁词被法语词所取代,其他一切照旧。只有当他坐进我们的讲演厅或课室,才会体会到已经发生的变化。他会就此看到,学术生活已经发生了转型,但依然是在中世纪为它挖就的沟渠里流动。
材料四:
项目 12~13 世纪欧洲大学
主要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法学、医学和神学
基础课程: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2~13 世纪欧洲大学课程设置的原因。(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大学教育发展历程的认识。(2分)
九年级上学期第一阶段历史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D B D C B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D C B D C A B
二、21.(1)特征: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高度活力;古代印度文明独具个性。(4分)
(2)历史价值: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4分)
(3)特点:受地理环境是影响;具有多元性(多样性)。(2分)
22.(1)都利用了物理学的相关原理;都借助了自然的力量;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答到两方面给4分)
(2)中国:筒车,古代灌溉工具,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古埃及:太阳历,古埃及人发现,每年7月,当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会开始涨水。他们据此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2分)
23.(1)差异:汉帝国是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罗马帝国对外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汉帝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服从于中央;罗马帝国的行省具有较大的自治权汉帝国民众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罗马居民的个体意识强烈,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每点1分,写到意思相近的两点得4分)
(2)原因:日耳曼人的入侵;罗马帝国内部严重的阶级矛盾;地方分裂割据,威胁中央;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导致政局动荡;瘟疫动摇了民众的传统社会观念,道德体系崩塌。(每点2分,答到两点给4分)
(3)影响:同样面对蛮族入侵,罗马帝国的军队蛮族化程度加深,导致政局动荡;汉帝国采取了有效措施维护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汉民族文化。(2分)
24.(1)特点:①由单科设置到多科设置;②神学居主导地位。原因:①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②受基督教影响。(4分)
(2)表现:各国大学拓宽原有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淡化古典主义和神学气息。关系:中世纪大学对现代西方大学影响深远,现代西方大学是中世纪大学的传承和发展。(4分)
(3)原因:现代大学保留了中世纪大学的制度框架(如学位体系、学院结构),但彻底革新了知识体系————从以上帝为中心的宗教知识,转向以实验和理性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2分)
(4)认识:①西方大学课程设置越来越丰富,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发展;②西方大学的发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2分,写到一方面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