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17:0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每日都在劳录中度过,即便烈日炎炎也不辍劳作,始终任劳任苑。尽管生活困苦,母亲却始终怀着一颗仁慈的心,她总是毫不犹豫地周挤邻里乡亲。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省吃俭用,供我去私熟读书。
1、请确认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
不辍劳作(   )  仁慈(  )
2、文稿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劳录________ 任劳任苑________ 周挤________ 私熟________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现在有不少私企老板挖空心思让工人做得多,拿得少,真是为富不仁。
B.家庭条件不好,他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不得不节衣缩食。
C.他作为劳动委员不起模范带头作用,却只在一旁任劳任怨。
D.我爷爷一生勤劳,到了老年仍是不辍劳作,七十多岁了还下地干活。
4.请选出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在我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勿懒惰要勤学。
B. 最近,自治区内外30多家新闻界对我校进行了连续报道。
C. 他明智而远见的发言,获得了全校师生的肯定与赞赏。
D. 他离开学校后,仍然无时无刻不记着老师对他的叮嘱。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B.老人、青年和孩子们,纷纷涌向那青青山坡——几十年前革命英雄奋勇抗战的地方。
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6、下列语句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稍远处是一重重长着青冈树的山岗,近处则是一重重种满玉米的丘陵坡地,波浪一般腾向远方。
②我看清周围都是玉米地,密密的青纱帐郁郁葱葱,一望无际。
③天渐渐亮了,西天起了一层厚厚的云,可是东边的山坡,涌出明亮的朝霞,又是一个炎热的夏日。
④西望,最远处是一派连绵青山。那是县城附近的西山,看起来很近、实际上很远。
⑤丘陵之间,蜿蜒着一条修好了多年但迟迟未能硬化的乡村土公路,在夏天长满杂草、展现勃勃的生机。
①④⑤③② B.②③④①⑤ C.③①④⑤② D.③②④①⑤
7.品味下列带点词语的效果。
(1)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8. 班级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小语同学设计了一份问卷来调查全班50名同学的阅读情况,其中“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这两个板块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你从这两个图表中发现了班级同学的一些阅读共性问题,如: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任选一个图表概括即可)。对此,你想建议语文老师在全班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以便同学们献计献策,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你还为这次讨论会拟定了一个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就绪,你将如何说服语文老师同意召开这次讨论会呢?请把你准备说的话写在下面。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文中谈到“无法补救的”和“能做到的”各指什么?
11.课文的体裁是   ,运用的表达方式有   、   、   ,表达的主题是   。
12.课文运用第   人称的写法,其作用是  。 
13.作者为什么在“我能做到的”之后,还要写上“一定能做到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传统文论是千百年来在中华文化圈中形成的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蕴含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哲学观念、价值取向与审美风尚,而且有着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完善的演进、生长轨迹。
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闪耀着道德理想主义的情怀。传统文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高度重视文艺的伦理教化功能,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推崇作家培育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精神境界。元代戏剧家高明呼吁“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刘熙载提出“诗品出于人品”,强调作品的精神品格源于作者的道德品性,而作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性。王国维指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认为作者高尚伟大的人格是创造高尚伟大文学的先决条件,屈原、陶渊明、杜甫与苏东坡正是这方面榜样。明朝李贽提出“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把作家的赤子情怀视为创作的基础性要求。
源于中国史学的发达,传统文论注重文史哲贯通,积极汲取中国历史的叙事经验。清代章学诚主张文史相通,提出“六经皆史”,并且认为“古文必推叙事,叙事实出史学”,揭示出中国文化的“史学”品性、中国史学的发达与历史叙事的深厚渊源。杨义在《中国古典小说史论》里写道:“考虑到中国作为史学大国,从《春秋》,尤其是《左传》开始的史学作为‘小说之祖’的身份,是不应该忽略的。小说家多从史籍中讨教叙事的章法,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传统。”诚哉是言。
传统文论包含着由中国术语、范畴与原理构建的话语系统,折射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无邪、比兴、风骨、隐秀、意境、意象、兴味、性灵、教化等,都是传统文论的基本术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兴观群怨、立象尽意与情景交融等,构成传统文论的基本原理。齐梁时期的钟嵘《诗品》等以诗性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标举雄浑、典雅、洗炼、自然、含蓄、豪放、飘逸、旷达等风格,是对中国人思维观念和审美方式灵动而精确的把脉。严羽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情性也。”话里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自觉,令人想到黑格尔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凸显中华民族独到的审美观察和艺术眼光。
(摘编自吴道毅、吴行健《传统文论照亮当代文艺实践》)
材料二
在明晰传统文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在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上下功夫,让传统文论以新的面貌真正走进当代、融入当代,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创新创造因素。
贯通古今要站在当代的立场上打破古今的界限,从当代的理论眼光和视野去阐释和开发传统文论的当代意义。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传统文论并非只是固态的文化遗产,而是可以通过当代阐释使其意义通向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中获得新的意义,焕发出当代活力。比如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其文化价值取向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诗教传统强调文学艺术的政治、道德和育人成人的作用,以及“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在今天的文化强国建设中不仅要继续沿袭而且要发扬光大。又比如“知人论世”和“知音”的批评理论,从作家与接受者两个方面切入,其理论价值是可以直接进入当代文论的。“知人论世”讲的是以作家为中心,了解作家的身世、家世、经历、个性、学识、情趣等,也了解他与社会、时代的联系,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所创造的文本,这比西方新批评以文本为中心、割断文本与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要来得更为全面。“知音”则是从接受者角度,在审美的层面接通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联系,说的就是接受者在欣赏和批评时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问题,涉及接受者的艺术修养和理解。“知音”在传统文论中早已不限于听琴者和操琴者之间的关系,成为艺术欣赏与批评的美学术语,而“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贯通古今要在接通今人与传统文论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从术语、概念的转化和在当代文论中的运用上下功夫。传统文论所面对的文学类型与当代有差别,传统文论理论表述的方式和语言与当代也有差别,如果硬搬传统文论的概念、术语来评论当代文艺,显然有刻舟求剑之愚。但是,传统文论的某些概念和术语在今天依然有效,并得到广泛运用,那就应该让它焕发当代活力,使之在当代文论中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以形写神”“传神”“意境”“以虚写实”“有无相生”“情趣”“自然”等。而另一些术语和理论命题,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能为当代文论的构建提供理论参照,比如言、象、意之间的关系,从当代符号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现代阐发,可以找到许多丰富的理论启示。这一类理论命题的阐发还有很多,需要研究者多去探索。
(摘编自蒋述卓《传统文论富有鲜活而深刻的现代价值》)
1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自足的话语体系,传统文论经历了长期的演进、生长过程,已具有自身独特的术语表达和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
B.高明“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呼吁和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
C.传统文论中风骨、意境、意象等基本术语和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等基本原理,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D.“知人论世”从作家角度,强调深入理解文本须了解作家身世等;“知音”从听众角度,强调听众需具有“音乐的耳朵”。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二段引用王国维之语,揭示了作家人格与作品品格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了传统文论强调作家的伦理修养与德艺双馨。
B.严羽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而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两个迥然不同的观点显示出诗与词在审美上有根本区别。
C.传统文论中的诗教传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及教育方法与途径,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文化强国仍有积极作用,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D.对待传统文论中的概念、术语,不能生搬硬套,但部分术语和理论命题可通过阐发它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以利于构建当代文论。
16.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庄子·人间世》云:“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B.《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
C.清代金圣叹指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D.刘熙载称赞《左传》的叙事经验:“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17.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论述传统文论,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8.“文以载道”是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一原理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垃圾女
梁晓声
①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月下旬的一个日子,刮着五六级风。前一天我就将旧的抽油烟机卸下来丢弃在楼口外了。它已为我家厨房服役十余年,油污得不成样子。一除去它,上下左右的油污彻底暴露,我得赶在安装师傅到来之前刮擦干净。我想到了用湿抹布滚粘了沙子去污的办法,在外面寻找到些沙子用小盆往回端时,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儿,站在铁栅栏旁。我丢弃的那台脏兮兮的抽油烟机,已被她弄到那儿。并且,一半已从栅栏底下弄到栅栏外;另一半,被突出的部分卡住。
②女孩儿正使劲跺踏着。她穿得很单薄,衣服裤子旧而且小。脚上是一双夏天穿的扣绊布鞋,破袜子露脚面。两条齐肩小辫,用不同颜色的头绳扎着。她一看见我,立刻停止跺踏,双手攥一根栅栏,双脚蹬在栅栏的横条上,悠荡着身子,仿佛在那儿玩的样子。而我为了不使她感到害怕,主动说:“孩子,你是没法弄走它的呀!”
③她却说:“是一个叔叔给我的。”——又开始用她的一只小脚跺踏。我说:“是吗?”她说:“真的。”我说:“你可小心点儿……”我的话还没说完,她已弯下腰去,一手捂着脚腕了。我说:“唉,扎着了吧?你要这么脏兮兮的东西干什么呢?”她说:“卖钱。”——其声细小。说罢,她抬头望我,眼泪注汪的——显然是疼得。接着,低头看自己捂过脚腕的小手,手掌心上染血了。她又说:“我是穷人的女儿。'——其声更细小了。她的话我始料未及,我张张嘴,竟不知再说什么好。
④我将她带到家门口,给了她几件不久前清理的旧衣物。她说:“穷人的女儿谢谢您了,叔叔。'我又始料未及,觉得脸上发烧。我兜里有些零钱,本打算掏出全给她的,但一只手虽已插入兜里,却没往外掏。那女孩儿的眼,希冀地盯着我那只手和那衣兜。我说:“不用谢,去吧。”她单肩背起小布包下楼时,我又说:“过几天再来,我还有些书刊给你。”
⑤四五天后的一个早晨,我去散步,刚出楼口又一眼看见了她。仍在上次见到她的地方,她仍然悠荡着身子在玩儿似的。她也同时看见了我,语调亲昵地叫了声叔叔。我驻足问:“你怎么又来了?”她说“我在等您呀,叔叔。”——语调中掺入了怯怯的、自感卑贱似的成分。我说:“等我?等我干什么?”她说:“您不是答应再给我给些您家不要的东西么吗?”我这才想起对她的许诺,搪塞地说:“挺多呢,你也拎不动啊!”“喏”——她朝一旁翘了翘下巴,是一块带轮子的车底板。显然也是别人家扔的,被她捡了。之后,她用一双大眼瞪着我强调说:“我都等了您几个早晨了。”我终不忍令她太过失望,再次使她满足……
⑥我第三次见到那女孩儿,日子已快临近春节了。我开口便道:“这次可没什么东西打发你了。”女孩儿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她说从我给她的旧书刊中发现了一个信封,怕我找不到着急,所以接连两三天带在身上,要当面交给我。那信封封着口,无字。我撕开一看,是稿费单及税单而已。她问:“很重要吧?”我说:“是的,很重要,谢谢你。”她笑了:“咱俩之间还谢什么。”而我却看出了破绽——封口处,留下了两个小小的脏手印儿,而我夹在书刊中的稿费单是从不封口的。好一个狡黠的“穷人的女儿”啊!她对我动的小心眼儿令我心疼她。
⑦“看”——她将一只脚伸过栅栏,我发现她脚上已穿着双新的棉鞋了,地摊儿上卖的那一种。并且,她一偏她的头,故意让我瞧见她的两只小辫已扎着红绫了。我说:“你今天真漂亮。”她悠荡着身子说:“叔叔,初一早晨我会给您拜年。”她说她连拜年的话都想好了:“叔叔马年吉祥,恭喜发财!”“叔叔,我一定来给您拜年!”说完,她转身一蹦一跳地跑了。两条小辫上扎的红绫,像两只蝴蝶在她左右肩翻飞……
⑧初一我起得很早。我挺希望一大早走出家门,一眼看见一个一身簇新,手儿脸儿洗得干干净净,两条齐肩小辫扎得精精神神的小姑娘快活地大声给我拜年。一上午,我多次伫立窗口朝下望,却始终不见那“穷人的女儿”的小身影。下午也是。到今天为止,我再没见过她,却时而想到她。每一想到,便不由得在内心默默祈祷:小女孩儿,马年吉祥,恭喜发财……
(选自《人间清醒》有删改)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围绕抽油烟机的描写,为小垃圾女的出场做铺垫,侧面烘托小垃圾女生活的窘迫。
B.小女孩自称“穷人的女儿”,在作者面前说自己穷,卖惨,希望得到更多同情和帮助。
C.小女孩将稿费单还给“我”却什么也不要,说明她成熟了,书籍和尊重改变了小女孩。
D.结尾处写小女孩焕然一新,说明小女孩是个喜欢漂亮,喜欢被夸奖,有自尊心的孩子。
20.文章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事,请认真梳理故事情节,将下面空缺的情节补充完整。
时间 女孩儿的表现 “我”的表现
一月下旬一个日子 拖拉弃物,弄伤脚腕 (1)
四五天后的一个早晨 (2) 不想让她失望,再次满足她
临近春节 当面交给我信封,承诺给我拜年 看出她的小心思,心疼她
初一到今天为止 始终不见 (3)
21.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她穿得很单薄,衣服裤子旧而且小。脚上是一双夏天穿的扣绊布鞋,破袜子露脚面。两条齐肩小辫,用不同颜色的头绳扎着。(从人物描写角度)
(2)那女孩儿的眼,希冀地盯着我那只手和那衣兜。(加点词角度)
22.从全文看,女孩是个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
23.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以“小垃圾女”为题的用意。
答案
1、chuò cí 2.碌 怨 济 塾 3.C 4.D 5.A 6.B 7.(1)“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有滋味”表明母亲的厨艺好,做饭技术高。生活虽然清苦,但吃、穿、用都能供应得上,足见母亲平日里精打细算,意在表明母亲精明能干。(2)“不但……还……”,表明母亲不但不怪罪儿子,还同情革命,支持儿子投身于进步事业,足以说明母亲识大体,顾大局,有进步意识。8.(1)大多数同学尚未养成勾画、批注、做笔记的好习惯  “见贤思齐”——同学阅读习惯交流 (2)××老师您好,通过调查报告发现,班级中还有很多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帮助同学们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建议老师在全班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会上同学们可以交流彼此的阅读习惯,相信大家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谢谢老师!
9、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奋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10.指在母亲去世前未能见上母亲一面;指“两个尽忠”的内容。
11.回忆录 记叙 议论 抒情 歌颂母爱
12.一 真实感人,便于感情的抒发
13.用递进句式表达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和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进一步表明作者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14.D 15.B 16.D
17.①材料一立足于传统,侧重从三个方面论述传统文论凸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②材料二立足于当代,侧重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贯通古今、让传统文论焕发当代活力。
18.①“文以载道”强调用文章来说明道理,体现了传统文论注重文艺教化功能的特点。②今天要用当代理论眼光和视野来阐释这一原理:古代的“道”指儒家思想学说,今天则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③经过概念转化、贯通古今后,这一原理可焕发出当代活力,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作用。
19.C 20.(1)明知故问,赠送旧物;(2)语调亲昵,讨要旧物;(3)时时想起她,为她祈祷。(意对即可) 21.(1)通过肖象描写,交代了小垃圾女衣着简陋,生活艰苦,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和怜悯。(2)“盯”突出了小垃圾女孩的眼神,写出了她对物质的渴望,说明她的这种生活已经持续很久了。 22.(1)狡黠,有小心思。有意把信封口封住,归还稿费单及税单,认为我没有察觉而窃喜;故意让“我”看见她脚上穿着双新的棉鞋,两条小辫扎着红绫。(2)有感恩之心。因“我”给她旧物,特地送还稿费及税单,说初一早晨来给“我”拜年。 23.以“小垃圾女”为题有两层含义:一方面,表明那女孩儿捡垃圾的身份,突出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表现作者对那女孩的同情和怜悯,突出主旨。且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意对即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