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05 11:2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2、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
本课线索
中华民国
建立
1912 1928 1931 1949 今天
国民党
开始训政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中华苏维埃政权建立
新中国
成立
中共的制度探索
新中国的制度初创
资产阶级共和制
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国民党一党专政
苏维埃证券
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人民政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1、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
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帝制,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建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拓展认识
南京临时政府为何是“临时”的,且存在时间如此之短?
◎“临时政府”的含义:
临时政府是革命或者政变后临时建立的政权机关。它是在政权突然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为建立正式政府作准备而由有关方面临时组建的。
◎“临时政府”存在的价值和局限
在清末民初的政权更迭中, 由于清廷内部强硬派不愿让步, 南北和谈无法达成, 导致局势僵持。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 赵凤昌提出了用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过渡的建议, 以此来推动政治变革和社会进步。 临时政府的存在显示了革命党人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同时也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原则、意义
内容 原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自由民主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3月)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2)局限之处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
为何会出现材料中这一变化?
孙中山意图利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这说明了什么?
孙中山目的在于防止袁世凯独裁,捍卫共和
但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使法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
1、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发展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
1912 1916 1920 1924 1928
袁世凯就任
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统治时期
皖系军阀
统治时期
直系军阀
统治时期
奉系军阀
统治时期
袁世凯去世
军阀割据
东北易帜
统治结束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
2、政党政治的尝试
(1)产生背景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民国初期政党政治产生的背景
政党政治:是指一国之内各阶级阶层运用政党作为参政工具的政治形态
材料:武昌起义后,各省相继独立,民国肇始,民主政体的创制尝试正式开场登台,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这种新气象唤起人们极大的政治热情,也促使各种政治势力分化组合,借以表示、维护本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政党因而大量涌现。——《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①政治: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共和制的确立激发参政热情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③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④外部: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
2、政党政治的尝试
(2)发展历程
1912 1912.8 1913年春 1913.11
民国建立
各党派积极参政
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国民党成立并
成为国会多数党
威胁袁世凯独裁统治
宋教仁案发生
二次革命失败
政党政治受挫
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走上独裁之路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材料1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教材p14《历史纵横》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
2、政党政治的尝试
(3)特点
材料2 当时各政党都不注重组织纪律建设,严重脱离民众,甚至脱离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多数政党没有基层组织,也很少与下层民众发生联系。即使是几个大党,其活动重心也主要在社会上层,集中于达官贵人,名流政客,忙于国会中的联合争斗。
——《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①政党众多,参政积极性高;②不同政党之间竞争激烈;③脱离民众,组织涣散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
2、政党政治的尝试
(4)影响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民初的政党政治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在客观上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的进程,也使中国经历了一次民主实践的洗礼,并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
——《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积极: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政治民主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总体来看,民初的议政要旨及纷繁芜杂的政党竞逐主要围绕着相关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问题而展开。其中,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斗争是一条主线,……多带有朋党之争色彩,且多无果而终。——《理想的幻灭: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夭折与反思》
局限:由于时代环境和内部问题,政党政治最终夭折。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8年)
2、政党政治的尝试
(5)失败原因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不具备坚实的经济、政治、群众、组织基础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不足以与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相抗衡。
政治
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
群众
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国民民主意识淡薄,缺乏群众基础。
组织
政党内部组织涣散,缺乏纪律性;政党之间党政不休,难以团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政党政治最终夭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7.4-7 1927.9 1928
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
南京、武汉国民政府成立
宁汉合流
国民党专制统治建立
东北易帜
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
&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2、训政时期(1928-1948)
第一阶段:国家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因而要暴力革命,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第二阶段:军阀专政、帝制复辟,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民智尚未开启,因而要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第三阶段:民智已开,因而“还政于民”,依法治国。
孙中山的革命构想——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
谓之军政
谓之训政
谓之宪政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2、训政时期(1928-1948)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
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这玩意完全变味了呀!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1949年)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1949年)
3、宪政时期(1948年以后)
1948年,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蒋介石、李宗仁就职
国民大会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名义上代表全国国民行使政权的机关。先后于1946、1948年召开。1946年大会任务为制定《中华民国宪法》,又称制宪国大;1948年大会任务为施行宪法,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又称“行宪”国民大会。
实质:披着“宪政”外衣,实行独裁统治。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
苏维埃,即“代表会议”或“委员会”,它起源于1905年俄国革命,是一种工人和农民的民主形式。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成为俄国新型政权的权力机关名称。当时,苏联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样板,其政权组织形式“苏维埃”也自然被当作典范引进了。
“苏维埃”是什么意思?
中华苏维埃政权,即土地革命时期,仿照苏联模式,在苏区建立的民主政权。
苏区:土地革命时期,采用“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的地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
(一)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2、标志: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右为谷穗,左为麦穗
代表对农民的重视
镰刀象征农民
锄头象征工人
是工农联盟的标志
也是共产党的标志
下书“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民族联合起来”
性质:工农民主政权
意义: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指导根据地建设和革命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1、国内环境的变化和政权的改造
全面抗战爆发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苏区改为边区
苏维埃政府改为边区政府
边区:特指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建立的以陕甘宁边区为全国敌后战场指挥中枢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得到国民政府的承认。
图为1937年5月国共合作前,国民党中央考察团抵达延安,受到延安军民热烈欢迎。
三分之一为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
三分之一为代表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
三分之一为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 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创建抗日民主政权
2、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三)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设立大行政区
什么是“大行政区”?为何要建立大行政区?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许多原来分散的、被隔离的小块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形成几个大的解放区。为了统一党和政府在政治、革命、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中央决定将原先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适当合并,建立大行政区人民民主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行政区制度研究》
大行政区:大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大行政区制度沿用至1954年。
建国初形成的六大行政区
原因: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不断扩大;
巩固中共在新解放区的统治;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四)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6)——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1、发表时间:1949年6月
2、主要内容:
3、历史意义:
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人民政权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结历史经验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展望未来道路

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
全民族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1946年 1949年
苏维埃政权
工农民主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三三制”原则
大行政区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建国前中共制度探索历程
中共建立民主政权的不断探索,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初步建成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核心:
(2)发展历程: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
1949年新政协召开,颁布《共同纲领》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7年以后反右派斗争扩大,“左”倾错误至“文革”十年
奠定基础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恢复:1976年“文革”结束后;完善:1982年新宪法出台
拓展认识
八二宪法出台的历史意义
历史会记住这个瞬间: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3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1982年宪法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在新中国宪法发展的历史上,1982年宪法的制定,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人大网
①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
②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意义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习近平
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彰显人大制度优势
岭南三月,满目葱茏。日前,2024年“绿美广东·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活动正式启动,全省四级人大联动、五级代表参与,共赴绿水青山之约。
香洲区“人大代表林”植树活动现场
驻潮的全国、省人大代表调研绿美潮州生态建设情况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人大制度保障人民当家做主,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②此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2、政治协商制度
(1)政党关系:
(2)参政机构: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1956 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
改革开放后,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并被写入宪法
建立
发展
完善
(一)制度建设
2、政治协商制度
(3)发展历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五大省级 自治区
颁布法律
积极意义
内蒙古 新疆 广西 宁夏 西藏
198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制度建设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1)特点:
(2)发展过程:
(3)意义: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建国初,城市居委会建立(发端于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村委会陆续成立
激发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其合法权益。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确立目标
作出决定
2013年11月
2019年10月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突出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能够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1、发展脉络——两次会议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2、特点和优势——三个坚持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个坚持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课堂练习
(2022·天津高考·8)1843年,黄河特大洪水造成河南中牟县大堤决口,23州县被洪水浸淹;1933年,河南、河北等地的黄河堤防因特大洪水决口数十处,30县遭受洪灾;195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安全入海。上述三次特大洪水的结果截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A.治理能力的强弱 B.社会制度的差异
C.经济水平的高低 D.自然因素的影响
(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B
D
课堂练习
(2019·北京高考·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2·湖南高考·8)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C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