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02 17: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回忆我的母亲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佃农(diàn)  祖籍(jí)    仪陇(lǒng)
B.溺爱(nì) 忙碌(lù) 勉强(qiǎng)
C.豌豆(wān) 私塾(shú) 衙门(yá)
D.妯娌(zhóu) 支撑(zhǎng) 差役(chāi)
2、“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
(1)文中将“常”字删去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悄悄”换成“默默”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或”换成“并”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每当深夜我复习功课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桂圆莲子羹便悄悄出现在书桌的角落;每当我被学习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您总会拉着我一起,跟着手机上的冥想课程,静下心来放松。②您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休息好了,学习效率才会高”。③在您的陪伴和引导下,我慢慢学会了__________,也更勇敢地__________。④我知道,这一切都离不开您的付出。妈妈,谢谢您!
3.第①句中加点词“深夜”“复习”的词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句有一处标点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5、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③句的横线上。(填序号)
A.正视自己的情绪  B.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6.请找出以下“母亲的往事”所对应的“母亲的品质”并将对应的代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母亲的往事:
(1)养大八个孩子   
(2)不和任何人吵架   
(3)希望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4)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来   
(5)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6)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母亲的品质:
A.支持革命  B.性格和蔼 C.支持我读书
D.勤俭节约 E.同情穷人 F.坚持劳动
7.“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中“创造了”和“创造着”两个词有什么区别?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意思?
8.整体感知。
(1)用“初读课文,我读出了一位________的母亲,她表现________”的句式,概括文中的母亲。
(2)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9..阅读表格回答问题:
(1)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10、综合性学习。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了以“谢谢您,妈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积累倡仪】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仪。
①诗词名句:
②活动倡仪:
(2)【妙笔生花】请你根据李莉莉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景,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材料一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梁晓声《母亲》)
材料二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母爱是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母爱是  ,
 。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回忆我的母亲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
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一九○○)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从宣统元年(一九○九)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
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梳理课文内容。
12、课文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阅读下面的语句,结合加点部分品析其表达效果。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13.夹叙夹议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分析下面的议论性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命之源,人人有饭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是一切人权的基础。粮食更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石。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人民的基本生活就无法保障,社会不安定因素就会增加。只有粮食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才会更加注重精神文化追求和生活品质提升。粮食安全,关系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更关系国家安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粮食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心弦。
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2030年全球实现“零饥饿”目标,这是对全世界作出的美好承诺。从目前来看,全球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全世界农民生产的粮食足够养活全球人口,但粮食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饥饿依然是一种“无声的危机”,是深深困扰全人类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前苏丹大约有2000万人口面临严峻的突发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巴以冲突以来,加沙全域仍有220万人口依然急需粮食和生计援助。今年7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报告称,2023年全球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每11个人中就有1个人食不果腹。全球消除饥饿的步伐不进反退,食物不足水平与15年前相当,实现2030年全球“零饥饿”目标更加困难。
究其原因,全球粮食不安全和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恶化,是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经济衰退、粮食浪费严重等各种因素叠加交织的结果。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高温干旱、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发,导致一些国家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也给粮食安全带来了挑战,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增多,都可能导致粮食贸易中断或不稳定,影响全球粮食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地缘政治冲突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和运输,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危机。经济衰退时,人们的购买力下降,粮食需求减少,生产成本上升,加剧粮价波动,贫困地区的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购买力和生产能力,难以保障基本粮食需求。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有效的粮食储备体系、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粮食浪费严重等,影响了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保障粮食安全是全人类肩负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国际社会应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粮食浪费严重等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建设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且更可持续的农业粮食体系,促进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稳定,倡导合理膳食,减少粮食损失浪费。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买得起增加营养、经济实惠、易获取、安全和可持续的食物。
(摘编自刘慧《粮食何以安天下》)
材料二:
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是古人为保障粮食安全、化解粮食危机而形成的理性认知与观念系统,涉及保障生产稳定、抵御灾荒风险、维护市场秩序、满足饮食需求等方面,主要通过政令、策论、著述、言谈等方式呈现传播。历代诗人也围绕粮食主题创作了大量诗歌,形成了粮食安全思想的诗性表达传统。这些古诗或记事或言志或抒情,诠释了诗人重粮祈丰、事粮保生、惜粮悯农等思想主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粮食是关乎人类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重要资源,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盼望粮食丰收是人们最真切的情感。古代诗人出于对粮食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创作了大量祭拜先祖、讴歌农业、敬畏粮食、祈盼丰收等题材的诗歌。《诗经·周颂·思文》歌颂了周族始祖后稷传授粮食生产技艺而“克配彼天,立我烝民”的伟大功业。《诗经》中《周颂·噫嘻》《小雅·甫田》和《小雅·大田》等篇什记录了周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的籍田场景,体现出以农立国的政治理念。西晋的束皙在《补亡诗六首·其三·华黍》中希望君王能秉承仁心、实施仁政,以实现“靡田不播,九谷斯丰”。
古人从事粮食生产加工的劳作场景以及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在古诗中有全面的展现。南宋的楼琦用《耕图二十一首》组诗完整记录了粮食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体现出古人顺天时、因地势、凭己力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实践智慧。《持穗》《簸扬》记录了百姓用连枷敲打稻谷使其脱粒、用簸箕扬去杂物的工序。
古代诗人创作了不少反映怜悯农民、批判恶政等主题的古诗,强调了善待农民、珍惜粮食的必要性。《诗经·唐风·鸨羽》记载了农民被迫在外服役而担忧“父母何食”的悲剧。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其八》中坦言农耕生活“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的现实。明代的谢铎在《苦雨叹》中记录了长安地区灾荒造成“城中米价十倍高,斗水一钱人惮劳”的情景,反映出粮食危机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这些都警示古代统治阶级要保障民生,抓好粮食分配。
“诗者,人之性情者也。”古代诗人在诗歌中阐释了对粮食安全的认识,记录了对国计民生问题的观察,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与志向,也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则通过精简的篇幅、优美的文辞、和谐的音律、深远的意境等诗性审美形态而得以展现和传播,在“不学诗,无以言”的时代里,古代民众更容易从诗歌中体悟粮食安全思想内涵,进而唤起爱粮惜粮的价值共鸣,激发居安思危、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崔志远《中国粮食经济: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诗性表达》)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粮食安全问题关乎人类命运,就2023年全球统计数字来看,饥饿问题依然严重,像“阿喀琉斯之踵”,深深困扰全人类。
B.全球粮食不安全问题是多种因素叠加交织的结果,包括极端天气、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冲突、经济衰退等问题。
C.古代粮食安全思想通过多种方式呈现传播,诗歌作为最主要的唯一的传播方式,诠释了重粮祈丰、事粮保生、惜粮悯农等思想主旨。
D.人们之所以会生发保障粮食安全、盼望粮食丰收的情感,是因为粮食是关乎人类生存、社会稳定、国家强盛的重要资源。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造成当地人口急需粮食援助,这体现了地缘政治对粮食安全的重大影响。
B.保障粮食安全是全人类肩负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因此,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携手共同应对粮食安全危机。
C.《苦雨叹》中记录的灾荒造成米价飞涨等现象,和现代因经济衰退导致的粮价波动有相似的负面影响。
D.“诗者,人之性情者也”表明古代诗人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的同时更看重抒发自我的情感与志向。
16.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第四段画线句的论据的一项是( )
A.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南天泪如雨。——戴叔伦《屯田词》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夏日》
D.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17.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深刻阐释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请简要分析。
18.学校社团模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拟开展“汲取古人智慧,助力粮食安全”的活动,你将作为中国代表来发言,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列出你的发言提纲。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夕阳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段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21.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2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答案
1、D 2.(1)意思变了,不能说明母亲经常都是这样的。(2)不行。虽都有静默之意,但“默默”不及“悄悄”好,“悄悄”突出当时的行动是不想让母亲知道的,故“悄悄”更为传神。(3)不行。因为“或”在这里表示两件事之中选做一件,换成“并”之后就不合情理了。3.名词 动词 4.将句号放在后引号内。 5.A B 6.(1).D (2).B (3). A (4). C(5 ). F (6). E 7.“创造了”表示曾经创造中国历史,“创造着”表示正在创造中国历史,全句强调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8.(1)示例:初读课文,我读出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她表现在家庭贫困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2)( 1段 )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2~15段 )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
( 16~17段 )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自己的决心。9.(1)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2)亲情是永恒的,父母是我们最重要的亲人,我们应该多关注、关心、孝顺他们,记住父母的生日及时给予温馨的祝福,这也是我们爱父母的一种表现。
10.(1)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②开展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为母亲送一束康乃馨。
(2)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 ,那份辛劳陪伴我们入梦
11.(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2)15 (3)13 (4)勤劳 (5)14 (6)15 (7)16 (8)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 (9)怀念
12、将“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与“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进行对比,平静道出,体现出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
13、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的记叙,总结“我”感谢母亲的原因。这个议论性语句的作用是收束之前的记叙内容,升华主题和情感。
14.C 15.D 16.C
17. ①内容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先是点出粮食安全与生命安全、生存安全的关联,进而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最后拓展至人类前途命运,呈现出一种由小到大的逻辑层次。通过这样的逻辑推进,清晰而全面地展现了粮食安全所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让读者深刻认识到粮食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②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论述更有气势,强化了粮食安全重要性在读者心中的印象,引发读者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18. ①深刻认识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古人认识到粮食安全涉及保障生产稳定、抵御灾荒风险等方面,主要通过政令、策论等方式呈现传播,这启示现代社会应始终将农业置于重要地位,政府需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以保障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②重视发展粮食生产技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技术经验,并在古诗、古籍中有全面的展现,启示我们要合理总结前人经验教训,优化粮食生产。③关注保障农民权益:古代有大量悯民的诗歌,反映出农民的疾苦,警示古代统治者要保障农民生活与生产积极性,这启示现代社会要保障民生,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④重视文化宣传:古代粮食安全思想通过诗歌等文化形式得以广泛传播,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粮食安全观念深入人心,现代社会应通过教育宣传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弘扬、培养全民爱粮惜粮的意识。
19、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更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20、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21、(1)“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 (2)“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的启蒙和教育。
22、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