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八中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月考一
高一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A C C B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C D C C D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2 分。
17.(1)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
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
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
文明等提供了重要中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
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6 分,答出三点即可)
18.(1)变化:与战国相比,汉武帝时期农牧界限向北移动明显。
(2)原因: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修筑长城;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移民
实边、屯田等,推动了农牧界限的北移。影响:推动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向
边疆地区的传播;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与发展。
19.(1)变化:戎狄蛮夷族春秋时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战国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族。
原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导致周礼被破坏,蛮夷
戎狄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
(2)事例:北魏孝文帝改革。举措:推行“汉化”改革;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因俗而 治。
20.示例标题: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秦汉时期阐述: 中国古代史上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富 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秦始皇创设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了 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汉承秦制,在秦朝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确立儒 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 这些都为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秦汉时期 是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时期。 总结秦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很多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亦可)昆八中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月考一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审题:高二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黄河中游的半坡仰韶晚期115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500多公斤:
山东胶县三里河一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约有
2000公斤。据此可知当时()
A.早期国家形成B.贫富差距扩大C.氏族制度瓦解D,原始农业发展
2.甲骨文是在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可以用来证实文献中关于商朝
的部分历史记载。据此可知甲骨文()
A.全面反映了商朝的历史风貌
B.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C.印证了夏商历史的真实可信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3.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族。西周推行“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同姓子弟、功臣、旧邦
首领等到指定地区去治理。这一变化说明()
A.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加强
B,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形成
C.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疏远
D.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4.《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
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终弟及制度己遭废弃
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5.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
“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
反映出()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戎狄蛮夷跟中原一样先进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6.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推行这一举措的生产力
基础是()
A,个体劳作方式普及
B.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D.土地私有制度改革
7.墨子提出“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便宁无忧”;管子提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
为本”: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A.实行仁政B.君轻民重C.以民为本D.无为而治
8.秦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人任贤
而不再世袭爵位官职。该做法()
A·沿袭了夏商政治制度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了秦王朝的统一
9.秦朝统一文化的手段是向全国推广“秦法”。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
突,其中尤以秦、楚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
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
A,秦推广“秦法”操之过急
B.秦的灭亡与文化差异冲突有关
C,东方各地的传统习俗落后
D,齐、赵等地人民联合楚国反秦
第1页共5页昆八中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月考一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命题/审题: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黄河中游的半坡仰韶晚期 115 号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有 500 多公斤;
山东胶县三里河一座大汶口文化晚期窖穴中堆积的粟的朽灰,折算成新鲜小米约有 2000
公斤。据此可知当时 ( )
A.早期国家形成 B.贫富差距扩大 C.氏族制度瓦解 D.原始农业发展
2.甲骨文是在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可以用来证实文献中关于商朝
的部分历史记载。据此可知甲骨文 ( )
A.全面反映了商朝的历史风貌 B.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C.印证了夏商历史的真实可信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3.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
的方国和部族。西周推行“授民授疆土”的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同姓子弟、功臣、旧邦 首领等到指定地区去治理。这一变化说明 ( )
A.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加强 B.中央集权的国家治理形成
C.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疏远 D.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4.《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
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
5.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
“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 反映出 (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戎狄蛮夷跟中原一样先进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6.商鞅变法时期,秦国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推行这一举措的生产
力基础是( )
A.个体劳作方式普及 B.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C.重农抑商政策推行 D.土地私有制度改革
7.墨子提出“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便宁无忧”;管子提出“霸王之所始
也,以人为本”;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 )
A.实行仁政 B.君轻民重 C.以民为本 D.无为而治
8.秦将天下分为 36 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人任贤而
不再世袭爵位官职。该做法 ( )
A.沿袭了夏商政治制度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了秦王朝的统一
9.秦朝统一文化的手段是向全国推广“秦法”。秦法与东方各地固有的传统习俗发生了冲
突,其中尤以秦、楚之间的冲突最为严重。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 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由此可知( )
A.秦推广“秦法”操之过急 B.秦的灭亡与文化差异冲突有关
C.东方各地的传统习俗落后 D.齐、赵等地人民联合楚国反秦
第 1 页共 5 页
10.吕后元年“除三族罪、妖言令”,文帝之世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汉景帝强调“强
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汉初统治者的上述措施 ( )
A.适应了与民休息的政治需要 B.奠定了尊崇儒术的理论依据
C.契合了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D.增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11.《归义羌人名籍》木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该简是羌人归义者的登记名册,名
册上先标明“归义”二字,而后记录他们的族属、身份、名字等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西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
C.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2.下图是在山东沂南县一东汉大墓出土一块汉画像石(图为该画像石拓片),表现的是豪强
地主田庄的“丰收宴享,饱饫烹宰”场景,左侧是粮仓。据此可知,当时 ( )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13.汉武帝时期,封建王朝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达到盛世状态,出现了气势恢宏的
“歌咏封建君主”的散体大赋。东汉中期以后,民生凋敝,汉赋逐渐专注于描写单一事物,短
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现实感,抒情小赋流行开来。这说明( )
A.政治大一统是汉赋出现的前提 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文学风格变化
C.汉赋演变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D.文学风格转变迎合政治统治需要
14.读图,对下列四幅地图所反映的时段,排序正确的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①②
第 2 页共 5 页
15.汉以前的中原居民常常“席地而坐”。汉以后,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一种类似后来“交椅”
的坐具,当时人称为“胡床”,后来胡床等高型坐具与中原家具融合,桌椅板凳等高坐具慢慢开
始流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矛盾得到全面缓解 B.人口迁移促进社会进步
C.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D.民族交融影响生活方式
16.西汉时期,“(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南朝时期,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
下”。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 B.生产技术革命性进步
C.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D.孝文帝进行大力改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其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
代表有: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和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
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
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
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
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
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
特征。
-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材料
二 从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
玉礼器以及墓葬的等级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又 2007 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到 2015 年确
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诸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 年良渚古城道址被列为世界遗产。
如果没有对良渚 80 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跟今 500 年的新石
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
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影响,影响范畴包括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这一过程
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
-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考古发掘的历史意义。(8 分)
第 3 页共 5 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
战国、汉武帝时期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变迁示意图
(注: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
材料二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从此,边境与内地的联系
大大加强。大量的移民和开发边境的生产活动,使中原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边地传播开来。此外,
汉朝还修建了保护河西走廊的长城,又在北方修建了大量城堡,这些防护设施既是汉朝在西北部的政
治、军事据点,也是先进经济和文化的传播站,对匈奴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
-纪录片《中国通史-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解说词
(1)据材料一指出与战国相比,汉武帝时期农牧界限有何变化?(2 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历史意义。(8 分)
第 4 页共 5 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使华夏诸国和戎夷蛮狄部落及国家合并为几个较大的国家。战争给
各族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但也为各族提供了互相融合的机会。戎夷蛮狄等族进入了黄河流域这
个华夏文明的摇篮,逐渐融合于具有较高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华夏族之中。
-摘编自张润棠《先秦民族大融合与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北朝民族认同的推进与完成,并非自下而上的社会矛盾倒逼或者强敌进攻外推的结果,而是
在统治者主导和引导下渐次完成的,具有明显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内生性和人为建构性
特征。北朝的民族认同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局部的表面上的强制性是建立在整体的自觉性基础
上的。
-摘编自段锐超《北朝民族认同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说明这种变化出现
的原因。(8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朝民族认同的典型事例及其举措。(6 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细讲中国历史》部分标题
第 2 套 镌刻在甲骨上的史诗 第 5 套 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第 3 套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 第 6 套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
第 4 套 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 第 8 套 灿烂辉煌的开放世界
-李学勤、郭志坤主编《细讲中国历史》(全套 12 册) 请任选表格中的一个标题,指出其对应的时期,并结合具体史实对所选标题予以阐述。(要求:
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