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素养评价(新情境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素养评价(新情境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30 10:0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综合素养评价(新情境卷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身边的非遗”研学活动正在进行,请同学们跟随小语的研学步履,一起来领略“非遗”的魅力吧!
活动一:“身边的非遗”筹备会
★请你参与研学筹备会,帮助小语完成相关任务。
1.根据拼音写词语,帮助小语完成邀请函内容。(10分)
小语和同学在课本中发现了“非遗”文化,请你帮他们填写完整。(10分)
3.小语在制订研学计划时遇到了阻力,请你帮她解决。(10分)
(1)下列地名拼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湖滨路 HUBIN LU B.天府街 TIANFUJIE
C.杭州 HANGZHOU D.越城区 YUECHENG QU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中“排闼”的意思是( )
A.小门。 B.推开门。 C.排着队。 D.到达。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望着这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同学们被深深地震撼到。
B.一曲《高山流水》,让人沉浸其中,真是余音绕梁啊!
C.她的舞姿如行云流水,轻盈而流畅,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
D.齐白石不愧是国画大师,画的虾栩栩如生。
(4)下列表达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研学旅行项目,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见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B.研学,要计划好精密的路线,才能更好地达到它的目的。
C.同学们参加研学活动时要注意安全,防止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D.通过研学活动,拓宽了眼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5)筹备小组将胶州民间剪纸陈列馆作为研学地点,让同学们感受剪纸独特的魅力。下面不能体现剪纸魅力这一主题的是( )
A.剪纸发展历程 B.剪纸技法演变
C.剪纸工具 D.剪纸作品寓意
4.不同群体对“研学”活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你从学生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4分)
学生:
活动二:“身边的非遗”研学行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博物馆、文化馆,它们承载的作品,传讲的故事都记录着中国的“非遗”文化。
任务一 “身边的非遗”场馆行
【材料一】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胶东剪纸是我国剪纸艺术的重要派别之一,它深深地植根于胶东的乡土,成为胶东百姓庆祝节日时的一种表现。胶东剪纸作品多取材于胶东地方的民俗文化,每一幅作品都与一种民俗事项相联系。人物、动物、草木花卉都可入题,可贵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过谐音、象征等手法,构成寓意性的艺术画面,如《龙凤呈祥》描绘了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象征着婚姻的美满□《柿子和如意》描绘了红彤彤的柿子,寓意四时如意 □寄托了胶东人民对好日子的憧憬。
【材料二】先秦时期,虽还未发明剪纸,但古人已开始采用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雕镂技艺与后来的剪纸十分相似。
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取得空前的繁荣,民间还出现利用剪纸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百姓安居乐业,剪纸也寄托了更多精神内涵。
宋代造纸业成熟,民间剪纸的普及和运用范围逐渐扩大,如成为民间礼品的“礼花”,贴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灯彩、茶盏的装饰等。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行业,也出现了以剪纸为生的手艺人。
明清时期,剪纸手工艺术走向成熟并达到鼎盛,剪纸艺术风靡全国。民间常常用剪纸装饰家居,宫廷中办喜事时,宫殿窗户、过道也贴剪纸。
1940年左右,描绘现实题材的剪纸艺术品开始出现。一大批描绘人民生产、生活以及战斗的剪纸制品被劳动人民创造出来。
【材料三】场馆中,陈列着这样一幅剪纸作品(见右图)。它由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传承人赵霞创作,描绘的是洪灾中七位男子合力救助一位大姐的场景。新闻报刊中也报道了当时的场景:倾盆而下的大雨汇聚成滔天的洪流,水已没到了大姐腰间。从不同方向赶来的七名男子合力拉住绳索。最前端的男子赤膊上阵,双脚扎入洪流,探出身子,一把拉住大姐的手:“抓紧啊!千万别松手!”随着他那一声高呼,大姐挣脱了咆哮的激流,脱离了险境。
【材料四】李文玲是青岛市的剪纸非遗传承人,是中国民俗学会“剪纸艺术大师”,
也是远近闻名的“剪纸奶奶”。剪纸对于李文玲来说,一直与童年、春节的记忆交织在一起。李文玲的奶奶是沧口下街附近有名的巧媳妇,尤其是有一手剪纸好功夫。过年时,奶奶总带着李文玲剪纸。看着奶奶剪刀下那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蝴蝶,李文玲当场便着了迷,迫不及待地照着样子学着剪。自此,剪纸成为李文玲的乐趣,剪刀在她灵巧的手中翻转……
每当李奶奶的窗花一展出,总会吸引许多孩子,他们驻足于作品前,啧啧赞叹,久久不愿离去。一个小姑娘眼睛里闪着异样的光,踮着脚,伸长了胳膊,小心翼翼地攥着那只逼真的蝴蝶。再看李奶奶,双眼微眯,嘴角带笑,能给孩子们带来乐趣让她乐此不疲。
凭借一把灵巧的小剪刀纸上生“花”,李文玲将剪纸带到了上合组织峰会、国际非遗博览会等许多重大活动现场。她总说:“我传承这个手艺,就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展示出来,教给更多的人,这才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5.请你在材料一的“□”内填写正确的标点。(1分)
6.阅读材料二,判断以下题目的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3分)
(1)自古以来,剪纸艺术只在民间盛行。 ( )
(2)剪纸艺术涉及内容广泛,既有生活写照,也有战斗情景。( )
(3)雕镂技艺与剪纸技艺完全一致。 ( )
7.(语文要素)材料三与材料四画横线句子除都运用了动作描写之 外,也都运用了 的方法写出了当时的场面,请你任 选其中一处,说说这一写法的好处。(3分)
8.阅读材料四画“ ”的句子,想象李文玲当时入迷的样子,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写出当时的场景。(不少于50字)(3分)
9.研学后,同学们要面向一年级小朋友分享研学收获,请你结合以上四则材料,以列提纲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讲解内容。(4分)
任务二 “身边的非遗”故事会
榆林秧歌
①锣鼓唢呐哇哇声,扭起秧歌唱太平,山也舞来水也舞,舞得人寿年也丰。
②一个地区的文化,归根到底是情感和精神的张扬。如果说榆林信天游放飞的是情感,那么,榆林秧歌便是精神的狂飙。作为文艺发展始祖的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榆林秧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亦歌亦舞的表演。榆林秧歌有大场(俗称大秧歌)和小场(俗称踢场子)之分。大场是大型集体歌舞,可加入高跷、龙灯、竹马、腰鼓等表演技巧,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小场是几个人表演的舞蹈、歌舞和小戏,参加人数为二到八人,成双成对,男持彩扇,女舞彩绸,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③榆林秧歌历史悠久。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城乡群众普遍有闹秧歌的习俗。在表演中,演员们双臂连续左右摆动,随着节奏微微摇头摆脑,显得情致盎然,潇洒欢快。榆林秧歌的场子设计主要有:双过街、二龙出水、卷白菜、梅花盛开等。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每年春节期间,在榆林城举行秧歌汇演比赛,参赛最多达40多班,有不少国内外宾客专程来榆林观看、采风。
④榆林秧歌是一种开放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说榆林秧歌具有开放性,是因为它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毛头柳一样随处都可以生长。院落里、大路间都是秧歌表演的好场所。榆林秧歌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喜庆结伴而行。每逢春节,榆林大地到处是秧歌的海洋。村邻之间扭起秧歌互访互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元宵之夜,还有举灯、提灯、担灯的彩灯秧歌以及九曲秧歌。
⑤这时,山在舞动,河在舞动,一切都在舞动,大地便在这情感的舞动中告别今天的欢乐而走向明天的欢乐。
10.读一读,填一填。(3分)
(1)榆林秧歌有 和 之分。
(2)榆林秧歌的伴奏乐器很多,主要有 、 、镲、唢呐。
(3)从第④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榆林秧歌有着“开放性极强、 ”的特点。
11.(语文要素)读本文,如果带着“榆林秧歌是什么”这一任务阅读,应该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如果带着“榆林秧歌的场子设计有哪些”这一任务阅读,应该重点阅读第( )自然段。(2分)
1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 ”的句子。(3分)
13.短文最后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请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进行分析。(3分)
14.观看过榆林秧歌的震撼表演后,你想向老师申请举办以“你不知道的榆林秧歌”为主题的活动,你该怎样说才能得到老师的支持呢 请写一写。(不少于60字)(3分)
活动三:“身边的非遗”分享会
15.小语参加完研学活动后,撰写了一篇演讲稿进行分享,请你根据演讲稿的前后提示,帮助她补充完整相关内容。(8分)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1)《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文化传承,十分宝贵。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小学生应该如何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呢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做:(2)
最后,我想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是(3) ,是(4) 。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让这些美丽的遗产在我们手中传承下去。
活动四:“身边的非遗”启示谈
16.同学们纷纷记录自己研学得到的启示,其中出现最多的词有:
请你回想自己的生活,在三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围绕这一中心意思,选择一个事例来表达中心,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注意题目自拟,不少于400字。(30分)
期末综合素养评价(新情境卷二)
1.巍峨 屹立 典雅 德国 沙漠 云锦
惟妙惟肖 石雕 陶醉
2.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3.(1)B (2)B (3)A (4)A (5)C
4.[示例]研学能提高我们的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研学活动中来。
5.; ,
6.(1)× (2) (3)×
7.点面结合 [示例]材料三画横线句子层次感和画面感强,使人既可以感受到七位男子作为一个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最前端男子的英勇,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洪救灾英雄的个体和群体形象。
8.[示例]李文玲睁大眼睛,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看着奶奶是如何剪蝴蝶的,小手在一边比画着,小剪刀在她小手里上下飞舞着。她一学就是大半天,肚子饿得咕咕叫也不肯离开,非把奶奶的剪纸功夫学会不可。
9.[示例]开头:简单介绍中国剪纸。重点介绍胶东剪纸。
中间:一、介绍剪纸艺术的历史与发展。
二、介绍赵霞的一幅剪纸作品及其中的故事。
三、介绍李文玲是如何学习和传承剪纸艺术的。
结尾:总结收获,表达自己对于剪纸艺术的喜爱之情。
10.(1)大场(大秧歌)小场(踢场子)
(2)锣 鼓
(3)与喜庆结伴而行
11.② ③
1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榆林秧歌随处可表演的特点比作随处都可以生长的毛头柳,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榆林秧歌的开放性。
13.①结构上:收束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②内容上:写出了榆林秧歌在舞动中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并且这种乐趣是持久的、永恒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榆林秧歌的喜爱之情。
14.[示例]老师,榆林秧歌作为榆林的地区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推广,如果举办一场以“你不知道的榆林秧歌”为主题的活动,可以让更多同学了解这一民间艺术。你看可以吗
15.[示例](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起行动
(2)一是要树立正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二是要从自身做起,关注、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要积极参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
(3)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4)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6.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