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跳水》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跳水》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30 11: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走进智慧故事
领悟智者思维
17
跳 水
借助导图,讲一讲这个故事。
猴子逗孩子生气
孩子追猴子遇险
船长逼孩子跳水
活动一:聚焦“笑”,解读“放肆”
言行轻率任性,毫无顾忌
默读1-4自然段,圈画出表现“放肆”的词句:
1.用“ ”画猴子“放肆”的表现;
2.用“ ”画水手“放肆”的表情;
3.用“( )”画孩子“放肆”的举止。
4.完成表格。
猴子“放肆”的表现:
①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②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③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④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
⑤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的举止越来越放肆
水手“放肆”的表情:
①哈哈大笑。
②水手们又大笑起来。
③水手们笑得更欢了。
水手的笑声越来越放肆,简直乐翻了天。
孩子“放肆”的举止:
①他也笑得很开心。
②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
③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
④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⑤“你逃不了!”孩子一边追赶一边喊。
⑥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的反应似乎越来越放肆,不高兴成没头脑,没头脑酿成祸端。
探究“放肆”的关联
水手 猴子 孩子
哈哈大笑 钻来钻去 笑得很开心
又大笑起来 跳、摘、戴、爬
气得脸都红了
惊呆了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为博得水手的“笑”,更加卖力地放肆逗孩子;孩子恼羞成怒,于是放肆地追猴子,以至于不知不觉爬上横木,陷于险境。所以水手的“笑”在情节发展中起推波助澜、变本加厉的作用。
哭笑不得
笑得更欢了
摘、咬、撕、逗
爬、挂、坐、扭
气极了,走上横木
找出孩子陷入绝境的语句,感知“放肆”的后果很严重。
正面描写:
1.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3.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4.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5.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
侧面描写:
1.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2.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活动二:分析思维,体验高明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果断干脆、毫不犹豫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完成表格。
船长出舱看到了怎样的情况 孩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摇摇晃晃,随时可能掉下来
船长分析了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船长最后做了怎样的决策
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完成表格。
船长出舱看到了怎样的情况 孩子站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摇摇晃晃,随时可能掉下来
船长分析了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风平浪静、水手经验、手里有枪
不利条件:摇摇欲坠、心惊胆战
船长最后做了怎样的决策 用枪逼孩子跳水
小组合作:还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吗?和船长的办法比一比,哪个更合适?
孩子遇险
船长vs我们
方法
举枪逼孩子跳水
可行性分析
手中有枪
水手经验
风平浪静
方法
让孩子爬下来 没有解决危险
可行性分析
拉起阻拦网 冲击力更危险
铺上气垫子 时间上来不及
让水手爬上去 增加了危险性
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学习《跳水》时,也可以推测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知道孩子在高高的横木上,无论是继续往前还是往回走,随时都有可能掉在硬邦邦的甲板上。
结合船上的各种情况,他立即决定用枪逼孩子跳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这样分析后,就能知道他的办法好在哪里了。
语文园地六:交流平台
此刻你觉得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
冷静,危急时刻能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机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分析当时的情况,并作出最正确的判断。
果断,用最严厉的方法逼孩子跳水,为孩子脱险赢得生机。
回顾本文不同人物的行为、思维,你有什么收货?
孩子角度:
船长角度:
水手角度:
冲动是魔鬼,遇事要沉着冷静。
危机处置,要善于观察、冷静分析,果断决策。
不要瞎起哄,否则会把别人至于险境。
活动三:比较阅读,探索思维之妙。
《跳水》的作者是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还写过《鲨鱼》一文,表现了一位老炮手的睿智,请默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组讨论:危急情况下,老炮手的办法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结果
经过
发现鲨鱼,分开逃亡
炮击鲨鱼,孩子得救
孩子们和船员下海游泳
起因
危急情况下,老炮手的办法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鲨鱼已经逼近孩子,时间有限,老炮手用炮弹炸死鲨鱼是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
默读丛书文章《半截蜡烛》,思考:为了保住蜡烛,一家人都采取了哪些行动?他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人物 采取的行动 思维过程
伯诺德夫人 拿出油灯,吹熄蜡烛 油灯比蜡烛亮,借机把蜡烛替换下来
大儿子杰克 去柴房搬柴 柴房暗,需要蜡烛照明,借机拿走蜡烛
小女儿杰奎琳 上楼睡觉 楼上黑,需要蜡烛照明,借机拿走蜡烛
读了《跳水》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从心里理解了用枪威逼下的父爱,真正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在赞美船长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遇事要冷静,方法要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