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测试“过山车”【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3.8 测试“过山车”【教材解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30 20:5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3.8 测试“过山车” 【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能运用位置、路线、快慢等来描述小球在“过山车”上的运动。
●会比较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的大小。
科学思维目标,
●能根据测试结果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过山车”提出改进和优化建议。
探究实践目标
●能借助自制的“过山车”,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运动方式,发现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展示、交流,形成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及时记录、乐于交流的科学态度;愿意倾听他人观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3 ~ 4年级学习内容“13.3 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中的第五点“知道制作过程应遵循- -定的顺序,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尝试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改进并展示”。回顾并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科学知识。
本单元以物体的运动为研究主题,在第1-5课逐步引导学生描述物体位置、判断物体运动方式及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第6课中,了解运动物体与能量的关系;在第7课,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了一个“过山车”。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不仅要依据项目要求对“过山车”进行评估,还要借助自制的“过山车”开展探究活动,以此对本单元所学的科学概念进行系统回顾。同时,本课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对作品进行优化和改进。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交流评估, 先对自制“过山车”进行评价,然后以观察、测量、比较“过山车”上小球的运动为主线开展活动,即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方式, 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和小球到达终点时能量的大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小。第二部分为改进完善,改进“过山车”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到达终点时能量更大,在活动中总结、应用、内化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本课的学习是复习回顾,也是迎接挑战;是运用知识,也是体验成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过山车”进行交流评估,巩固描述物体位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及运动与能量的关系等科学观念。
难点:针对“过山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呈现不同材料制作的“过山车”作品,暗含提示:每个小组的“过山车”作品是本节课正常开展活动的基础。
交流评估1:根据项目要求对“过山车”进行评价,承接了上一节课工程设计和制作的教学内容。
交流评估2和评估3:观察小球的位置及运动情况,通过测试“过山车”活动,回顾学过的知识。
交流评估4:通过测试“过山车”活动,回顾旧知识。同时在“过山车”终点放置小木块,借此来比较小球运动到终点时的能量大小。
此图出现两组学生操作画面,是指小球运动的快慢活动需要在组际不同的“过山车”上开展。
改进完善: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项目要求。此处提供三幅优秀作品图片,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改进完善自己的“过山车”,打开创作思路。
(五)教学准备
学生:各组制作好的“过山车”轨道、小球、秒表、软尺、细绳、小木块等。
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过山车”的制作情况,对没有完成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多媒体课件及视频资料。
前一节课“过山车”的制作完成情况、是否有效保管“过山车”, 都会影响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所以建议本课与前一课连在一起教学。课前,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如小球是否能正常运行、终点有没有预留小木块的空间等,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小组要督促完成或提供必要的指导。
1.交流评估
(1)评价导入。
出示学生自制的“过山车”实物作品,也可以呈现学生的作品图片。
提问:“过山车”已经做好了,它能达到我们最初的设计要求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测试评估活动来完成评价表。
(2)描述小球的位置。
先让学生了解活动任务,然后进行分组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其中,是否需要像第1课那样统一学生的观察角度,视学生水平而定。过山车的起点和终点不在同-平面上,可以鼓励学生用“左上”“右下”等方式描述方向。“过山车”轨道长度的测量,可以用细绳从起点出发,沿着轨道铺设至小球所在位置,再用软尺量出这段细绳长度。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必用细绳沿着起伏的轨道测量,可以用细绳直接从起点悬空拉一条直线到小球所处的位置进行测量。对于学生这种悬空拉直线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出“小球是在轨道上运行的,不是悬空飞过去的”,从而加以否定。假如教师肯定了学生这种悬空拉直线的方法,将会对交流评估4“比较不同‘ 过山车’,上小球运动快慢”造成干扰,因为这不是小球的真实运动路线。
(3)描述小球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变化。
先让学生了解活动任务,然后进行分组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交流评估3可以跟交流评估2合并进行,学生能描述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有直线和曲线运动、速度有时快有时慢即可。
(4)比较小球运动的快慢及小球到达终点时的能量大小。
先让学生了解活动任务,然后进行分组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因为需要比较小球在不同“过山车”轨道上的运动情况,需要至少两个“过山车”,建议就近小组进行合作比较。不同小组的“过山车”轨道总长不同,无法直接比较,需要采用“运动距离相同比运动时间”或“运动时间相同比运动距离”的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由学生自己商定。如果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教师完全可以将交流评估2~4合并成一个长时评价。
2.改进完善
教师将小球运动快慢差异较大的两个“过山车”摆放在一起,设问:“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到达终点时能量更大,可以怎样改进‘过山车’?”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过山车,会发现有“起点高低不同”“直线轨道多少”等多处区别,并基于这些发现发表对“过山车”的改进想法。教师要适时追问改进的理由,培养学生有依据地做推断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间允许时,可以让学生将想法付诸实践,改进“过山车”并进行检测。
(七)教学评价建议
“过山车”评价表可以是组内自评也可以小组互评。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从“会评价”“会探索”“会合作”“ 会整理”几个维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能做到的打“√”,如表所示。
表“测试‘过山车’”自我评价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会评价 完成“过山车”的制作并评价
会探索 会描述小球的位置、运动方式和快慢
会比较运动小球的能量大小
会合作 能根据小组分工,有序合作
会整理 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材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