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两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2-27 20:07:00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孟子二章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
“孔孟”并称。有“亚圣”之称 孟 子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有《孟子》 (现存七篇)一书传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主张。文章气势磅礴,语气流畅,巧于辩论,富有文采,是古代散文的杰作,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粟s? 夫fú 畔pàn中考题型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指有利作战的天气时机地利:指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上下团结、人心所向、能得民心
和:和顺,和谐三里之(1)城,七里之郭,环而(1)攻之(2)
而(2)不胜。夫环而(3)攻之,必有得天时
者a矣;然而不胜者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内城
郭:外城
而1:表承接关系
而2:表转折关系
而3:表承接关系
之1:助词,的
之2:代词,代“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它
者:代词
……的人/事情/情况/东西
a……的条件
b……的原因
夫: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啊
也:表判断 啊是:指示代词 这思考:这段内容论述了什么问 题?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是从哪个角度谈的?从进攻一方失利来说,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非:不是
池:护城河
坚利: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
米粟:粮食
前四个“也”:表停顿的语气助词古今义不同
委:古——放弃 今——委托
去:古——离弃 今——到思考:这段内容论述了什么问题?和 前文有什么联系?是从哪个角度来谈的?从防御一方失利来说,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1)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2)至,亲戚畔之(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4)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故:因此,所以以:靠,凭借威:震慑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动词之1:助词,的
之2:动词,到
之3:代词,代“失道者”,他
之4:主谓之间作助词,取消
句子独立性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
有:表假设,要不古今义不同
域:古——限制 今——疆域
亲戚:古——指内外亲属
今——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它的成员。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 背叛思考:这一部分谈什么内容?明确:本段深入论证治国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小城环而攻之不胜天时不如地利防御: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地利不如人和 战例
(论据) 道理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论证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天下畔之总

总战争需要“人和”对比“人和”实质君子有不战,战必胜“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和”与下文的哪几个词意思相同?多助 天下顺之中考题型安徽2001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得道天下顺之可见本文以战争为例是不是讲打仗? 讲民心向背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可用哪些例子印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联系实际,古为今用,对“人和”“得道”你有什么认识和启发?
文章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得出“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御民不以______”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⑴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⑵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阅读下面文言文字,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⒈在上文的横线上填入课文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⒉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⒊对“域”、“固”、“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疆域 固定 震慑
B.区域 固守 威吓
C.限制 巩固 震慑
D.限制 巩固 威逼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C ⒋“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正确的翻译是( )
A.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D⒌作者认为“战必胜矣”的原因是( )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要迁往别处。
B.依靠武力强大、地势险要。
C.施行仁政,取得人民支持。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
(1)介词,介绍行为发生的处所,环境。可译为“在……”,“从……”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
困于心,衡于虑
征于色,发于声在……
从……
在……
从…… / 在……(2)介词,介绍行为所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对……” “给”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饿其体肤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使……经受饥饿
使……受到阻碍,干扰
使……惊动
使……坚韧
使……生存发展
使……委靡死亡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使……痛苦
使……劳累
使……资财缺乏表示被动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
被举用,被选拔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曾”同“增” 增加
“衡”同“横” 梗塞,指不顺
“拂”同“弼” 辅佐古今异义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思考一:第一段文字中,作者一 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 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共同点:六人都出身卑微,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思考二:第二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第二段是从第一段的事实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第一段列举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
正因为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中考题型2003重庆
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
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
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思考三: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 的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主要论述了人常常处于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到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运用对比论证,一正一反,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中考题型2003重庆
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中考题型(湖北黄冈市,2001年)
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