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秦朝刑法残酷,一人有罪,周围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叫( )
A.族诛 B.车裂
C.腰斩 D.连坐法
2.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次起义爆发并得到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的原因是( )
①秦朝的徭役繁重 ②秦朝的赋税很重
③秦朝统一度量衡 ④秦朝的刑法残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3.显赫一时的秦朝,亡于( )
A.匈奴进攻 B.农民起义
C.宫延政变 D.武将夺权
4.如右图描述的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它的领导人是( )
A.陈胜、吴广 B.陈胜、项羽
C.项羽、刘备 D.吴广、刘备
5.成语典故“破釜沉舟”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孙膑 B.刘邦
C.项羽 D.吴广
6.列表格式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以下表格所示的内容可以确定主题应该是( )
1 战役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
2 对阵双方分别是项羽和秦军主力
3 该战役的特点是以少胜多
4 该战役最终结局是项羽大败秦军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7.有人曾形容秦朝是“赭衣塞路,囫囵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社会治安混乱 B.刑罚严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处治
C.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 D.国民素质不高
8.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导致强秦短命速亡的根本原因是( )
A.秦的暴政 B.大泽乡起义
C.巨鹿之战 D.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9.某同学搜集了“鸿门谢罪、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三个成语,请你确定一个主题,应选择的是( )
A.春秋争霸 B.战国称雄
C.秦灭六国 D.楚汉之争
10.人们常用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来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韩信和张良 D.陈胜和项羽
11.秦朝政府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有( )
①农民缴纳大部分收获物作为赋税 ②征发农民去服兵役
③征发农民去服徭役 ④农民缴纳一定数量的秦半两钱作为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秦末有一老农这样讲述他家的生活情况:“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唯恐遭劫难。”上述材料反映出秦末( )
①滥用民力,徭役沉重 ②刑法苛严 ③长年征战,兵役繁重 ④沉重的赋税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请把对陈胜吴广秦末农民战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挑选出来( )
A.爆发于大泽乡 B.建立过农民政权
C.推翻了秦朝统治 D.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是指( )
A.项羽、刘邦起义 B.楚汉之争
C.牧野之战,奴隶倒戈 D.陈胜、吴广起义
15.推翻秦朝统治的决定性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巨鹿之战 D.攻入咸阳
16.一位史学家在评论秦朝灭亡时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是民心和民力。”以下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焚书坑儒、修建陵墓 B.设中央、行郡县
C.称皇帝、定咸阳 D.统一文字、开发南疆
17.秦朝末年,流传着“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谣,你认为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秦的暴政
C.修建阿房宫 D.项羽刘邦起义
18.“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了。这句话指的是秦朝时期(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
19.“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长城路,实难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该故事反映的历史背景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 )
A.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C.严刑酷法 D.繁重的兵役
20、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他们都是为了( )
A.削弱诸侯王势力 B.加强思想控制
C.消除匈奴威胁 D.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谣中的历史】
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秦朝民间歌谣
材料二:【图片中的历史】
材料三:(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1)从材料一的歌谣中,你读出了哪一历史信息?
秦朝的暴政。
(2).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了材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在哪些方面的具体表现?
(3).你同意上面小文的观点吗?
(4).秦的灭亡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秦朝,有种奇怪的现象:“市场上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
材料三:“唯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
(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联系?
(3)材料三认为秦朝“旋踵而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简述理由。
你认为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答案
1-5DBBAC 6-10CBADB 11-15ABCDC 16-20ABABB
21(1)秦朝的暴政。
刑罚残酷,兵役徭役繁重,赋税沉重。
不同意,因为秦朝推行暴政统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迟早会爆发。
(4)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政策的推行,都必须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
22.(1)秦的统治者实行暴政。大泽乡起义。
(2) 秦的暴政引发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它们是因果关系。
(3)商鞅变法。这种观点不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起来,为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与商鞅变法无关。
(4)施仁政于民,轻徭薄赋,让利于民等。